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271.66KB ,
资源ID:52606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2606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1、密度大,大气总质量3/4集中在此;(2)平流层:在30km-50km以下,温度随着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在30Km-35km以上,温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3)中间层: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顶温可降至-83113;(4)热成层(电离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增加;(5)逸散层:随高度增加略有增加。2、大气组成:、N2、O2等气体;水滴(如云滴、雾滴);冰晶和固体微粒(如尘埃、花粉)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微粒 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4、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定义起源于对有害影响的观察,即若大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达到对公众健康、动植物、材料、

2、大气特性或环境美学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就是大气污染。 发生过程: 污染源 输入 大气环境 输出 输入速率输出速率5、大气污染物分类:(1)大气污染物按来源,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2)按存在状态,分为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颗粒物:常表示为总悬浮微粒物(TSP)、飘尘和降尘。降尘是指用降尘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一般直径大于30m,由于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很快沉降下来。单位面积的降尘量可作为评价大气污染

3、物程度的指标之一。飘尘指可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分为PM10(粒径10m)和PM2.5(粒径2.5m)。PM10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PM2.5的危害则更为严重。 6、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看一下) (1)大气颗粒物:颗粒物的大小决定其沉积于呼吸道中的位置;化学组成决定沉积位置上对组织的影响。 (2)二氧化硫:损害肝脏。且由于SO2通常与多种污染物共存,吸入之后产生的复合作用危害更大。 (3)一氧化碳:所有大气污染物中散布最广的一种,严重阻碍血液输氧,引起缺氧中毒。 (4)氮氧化物:NO2对呼吸器官有刺激性,可引起肺水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若与SO2共存,

4、则危害更重。 (5)光化学氧化剂:臭氧:对鼻子、咽喉、肺等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运动时吸入则更严重。7、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大气污染物在扩散、输送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一定的条件(阳光、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它们之间或它们与空气分子之间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有的污染物变为污染较轻的物质,而有的则可能形成二次污染物,增加其毒性,这一反应过程称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转化包括光化学过程和热化学过程。8、太阳光辐射按波长不同长度可分为:紫外光区、可见光区、近红外区和远红外区。9、大气中必须具有吸光物质才可能进行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反应前提: 光辐射 吸光物质(分子、原

5、子、自由基)10、光化学烟雾(1)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2)污染特征:蓝色、淡黄色、强刺激性、有气味。(3)危害:降低能见度、刺激人的眼睛、喉咙、伤害植物叶片甚至是橡胶。(4)演化特征:CO、NO浓度峰值与运输高峰期一致,而NO2、O3峰值滞后;夜间不出现光化学烟雾分析:NO不吸光,NO2吸光,对流层中O3的产生来源只有NO2 随NO和C3H6等初始反应物的氧化消耗、NO2和醛量增加,当NO耗尽时,NO2出现最大值。此后,随着NO2的消耗(浓度下降),O3和其它氧化剂如过氧乙酰硝酸酯(PAN)产生了。(5)光化学烟雾形

6、成过程的基本化学特征: NO被氧化为NO2; 碳氢化合物的氧化消耗; 臭氧(O3)和其它氧化剂如PAN的生成。(6)臭氧浓度升高是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标志。(7)形成过程: NO2光解导致O3生成 无外物,臭氧不积累,三者之间会形成稳态。当存在外物,加速NO向NO2转化时,臭氧积累,这是烟雾形成的关键。有机HC化合物的氧化生成了活性自由基,尤其是HO2、RO2、RC(O)O2等过氧自由基。过氧自由基引起了NO向NO2转化,进一步提供了生成O3的NO2源,同时形成了HC化合物(醛、醇、酮等)及含N的二次污染物如PAN和HNO3等 (8)形成条件 污染条件:存在排放NO2、HC等污染物的污染源,如汽车

7、尾 气、以石油为原料的工厂排气。地理条件: 南北纬60度之间,光强大; 夏季可 能性冬季,夏季中午前后易发; 利于污染物在地面附近聚积的天气,如天气晴朗、高温低湿、有逆温、风力不大。11、风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分量,包括方向和大小,即风向和风速。风向表示的是风的来向,通常用16个方位表示。风速表示的是表示风的大小,通常可以分为十二级。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13、局地环流: 山谷风:在山风和谷风的转换期,风方向是不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在山谷中停留时间长,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城市热岛:城郊的污染物随环流被带到市区,从而加重了城市的污染。特别当上空逆温层阻挡时,污染更为严重。 海

8、陆风: 当海风吹到陆上时,冷的海洋空气在下,暖的陆地空气在上而形成逆温,造成沿海排放污染物向下游冲去形成短时间的污染。 海陆风对大气污染的另一影响是循环污染,当海风和陆风转变时,原来被陆风带去的污染物会被海风带回原地形成重复污染,使污染物在海岸线附近不断累积,一般向陆地延伸十几公里。15、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风对污染物的作用: 对污染物沿下风向的转移起输送作用; 在转移过程中对污染物浓度起冲淡稀释作用。风向影响污染物的扩散方向,风速的大小决定着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状况。16、(2)有效源高:水平的烟云中心轴到地面的高度称为烟囱的有效源高,有效高度烟囱本体的高

9、度烟气抬升高度,表示为H+H。(3)影响烟气升高度H的因素(P49)烟气本身的热力性质、动力性质以及气象条件和近地层下垫面的状况等;烟气抬升高度首先决定于烟气所具有的初始动量和浮力;烟气与周围空气的混合速率对烟气抬升影响很大;温度的温度层结对烟气抬升有抑制作用,不稳定的温度层结能使烟气抬升作用增强;近地面湍流较强,不利于抬升,离地面愈高,地面粗糙度引起的湍流愈弱,对抬升愈有利。17、气温直减率:在垂直地表方向上,每升高单位距离(通常取100米)的温度变化值的负值,用r表示。干绝热递减率: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100米),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用rd表示。r

10、d=0.98K/100m。18、不同大气稳定度下的烟性:波浪型、锥型、爬升型、平展型和漫烟型。 翻卷型(波浪型)出现在中午前后,处于不稳定状态,此时上下层混合强烈,风速较大,烟团翻卷剧烈,扩散十分迅速,污染物最大浓度落地点距烟囱近。一般不会造成烟雾事件。 锥型出现于多云或阴天的白天、强风、冬季的夜晚,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此时烟气沿主导风向扩散,烟流呈圆锥型。污染物输送得较远,扩散速度仅次于波浪型,一般不会造成烟雾事件 爬升型出现在日落前后,因地面辐射逆温,烟囱高度以下为逆温,上部仍为不稳定大气。上层有微风或湍流,烟气向上扩散;下层无风无湍流,烟气不向下扩散。持续时间较短,对地面污染较小,一般不会

11、造成污染。 平展型出现于冬、春季节弱风晴朗的夜晚,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出现逆温层,烟云呈水平方向,缓慢扩散,受稳定层结控制,湍流受抑制,垂直方向很小,似带子。烟囱高,污染物输送远,在远方造成污染;烟囱低,近地面污染物浓度大。遇到山丘或高大建筑阻挡时,污染物不易扩散。 熏烟型(漫烟型)出现在日出后8-10时,地面加热后,使逆温层从地面向上逐渐消失,而上边缘仍处于逆温层。烟气扩散情况与爬升型相反,污染物向下扩散很快,使地面的浓度很高,污染严重,多数烟雾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第三章1、水循环的自然因素,规模与途径: 水的自然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

12、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按水循环不同的途径与规模,可将全球的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2、水灾害:水过多:洪灾、涝灾、潮灾 水过少:旱灾3、水资源概念:天然水量并不等于可利用水量,水资源则一般仅指地球表层中可供人类利用并逐年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水量资源。 如大气降水,江河、湖泊、水库、土壤和含水层的淡水 。4、水资源特性:作用上的重要性;补给上的有限性; 时空上的多变性 ; 利用上的多样性5、我国缺水表现:农业缺水、城市缺水、生态缺水。6、水体概念: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

13、、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7、水体污染概念: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或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9、水体主要污染物(1)悬浮物(2)耗氧有机物 :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氧气,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 ,造成水体变黑发臭。溶解氧量(DO)定义:水体中所含溶解氧的量。天然水体中溶解氧浓度一般为510mg/L。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

14、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的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化学需氧量(COD)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总有机碳量(TOC)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总含碳量,测定结果以碳含量表示,单位为mg/L。总需氧量(TOD)水体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指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的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3)植物性营养物、(4)重金属、(5)难降解有机物 、(6)石油类 (7)酸碱、(8)病原体10、不同水体污染

15、特征(1)河流污染特点:污染程度随径流量变化 ;染物扩散快 ;污染影响大湖泊(水库)污染特点:污染来源广、途径多、种类复杂;污染稀释和搬运能力弱;生物降解和累积能力强;(2)地下水污染特点:污染来源广泛;污染难于治理;污染危害严重;(3)海洋污染特点:污染源多而复杂;污染的持续性强;污染扩散范围大;11、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动形式 推移:只改变污染物位置,不降低其浓度; 分散: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弥散; 衰减:保守物质和非保守物质。三种运动的作用使污染物在水体中得到稀释和扩散,从而降低浓度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它起着一种重要的“自净作用”。12、S-P模型 大气复氧: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大气

16、。大气复氧与氧亏量成正相关,KaD; 溶解氧的变化是由BOD的衰减和溶解氧的复氧过程决定。13、水中耗氧物氧化的共同规律:有机物在水体中的降解是通过化学氧化、光化学氧化和生物氧化来实现的。其中生化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在微生物作用下,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分解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叫生物化学作用过程。基本反应可分为两大类:水解反应和氧化反应。生物氧化时的顺序是,在有氧气是总是氧氧化;在无氧时依次发生反硝化、甲烷发酵、酸性发酵等。含碳化合物的氧化分解过程优先于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首先,细胞外发生水解反应,复杂化合物分解成简单化合物;然后,细胞内发生氧化分解,最终分解成简单的稳定物。含氮化合物:在含碳化

17、合物将水中有机物分解,浓度降低后,发生硝化作用。14、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共同规律:首先在细胞体外发生水解,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降解的后期产物都是生成各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可以继续分解,其最终产物是CO2和H2O及NH3等;在缺氧条件下则进行反硝化、酸性发酵等过程,其最终产物除CO2和H2O外,还有NH3、有机酸、醇等。15、水体富营养化(1)概念: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的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2)类型天然富营养化:由于

18、天然降水、土壤侵蚀和淋溶作用及水体中水生生物繁衍代谢,使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水质变化的过程。人为富营养化:人为活动将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污水排入湖泊、河流、水库,使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负荷增加,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3)影响因素营养成分比例:日本学者研究指出,湖水总氮与总磷的浓度比为12:1-13:1时,最适宜藻类增殖。我国学者研究武汉东湖水质富营养化演化演变过程中发现,湖水中氮与磷浓度比值范围为11.8:1-15.5:1,平均12:1。16、(1)重金属污染特征: 含量低,但分布广泛,但污染危害明显。 是有色金属,被应用广泛,污染源比较多。 大多是过渡元素,生物毒性效应明显(表现在价

19、态变化多,配位络合能力强)。 对生物和人体的危害毒性效应(2)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类型 机械迁移:重金属离子以溶解态或颗粒态形式被机械搬运。 物理化学迁移:重金属以简单离子、络离子或可溶性分子形式,经物理化学作用发生迁移转化。 生物迁移:重金属通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进行迁移 (3)迁移转化的作用 沉淀溶解作用: 重金属的所有氯化物、硫酸盐都是易溶的,而碳酸盐、氢氧化物、硫化物是难溶的。溶解度越小,迁移能力越小。 沉淀作用使水层中重金属含量降低,但底泥污染物含量升高,易二次污染。 氧化还原作用:天然水体存在着氧化还原体系,该体系具有电子活度。一般,重金属在高电子活度的水中,将

20、从低价态氧化成高价态,而在低电子活度的水中易被还原成低价态。多数情况下,天然水中起决定电位作用的物质是DO,而在有机物积累的缺氧水中,有机物起决定电位作用。 络合作用:水环境中存在多种多样的配位体,能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度不同的络合物和螯合物,使重金属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 吸附作用:有机、无机胶体的表面大,吸附能力强,可吸附重金属形成沉淀物。吸附作用是使重金属从不饱和溶液中转入固相的主要途径。第四章1、土壤圈概念:土壤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陆地表面,构成了自然地理系统中的一个特殊圈层,土壤圈处于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的交界面上。土壤组成:分为土壤固相(矿物、有机质和生物);空隙(土壤溶液、空

21、气)2、土壤胶体 概念:土壤胶体是直径小于2m或者小于1m的,具有胶体性质的土壤微粒。 类型: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性质:巨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带有电荷,以负电荷为主、具有凝聚和分散作用。3、土壤环境问题包括:生态失衡: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生活等活动,改变了影响土壤发育的生态环境,使土壤本身受到破坏。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贫瘠化等生态失衡问题。土壤污染:大规模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实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使土壤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现代工业及城市化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中的各种污染物,经不同途径使土壤受到污染。4、土壤污染概念及特点:概念

22、: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速率大于土壤自净的速率,使得污染物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功能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以至在植物体内积累,使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下降,最终影响人体健康。特点:具有隐蔽性、不可逆性、长期性和后果的严重性等特点。5、土壤净化概念及其三种方式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三种方式:土壤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对外界进入土壤的各种物质都能被分解转化;土壤中存在着复杂的有机质和无机胶体体系,通过吸附、解吸、代换等过程,对外界进入土壤中的各种物质起着“蓄积作用”,使污染物发生形态变换;

23、土壤是绿色植物的生长基地,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起着转化和转移作用。6、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即土壤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容量.即土壤污染物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量的差。7、土壤条件对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1)氧化还原条件 (2).酸碱度PH值是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碱性条件:土壤中的重金属多呈难溶态的氢氧化物,也能以碳酸盐和磷酸盐的形态存在,其离子浓度较低,毒性效应

24、受到抑制;酸性条件:离子态的浓度较高,毒性较大。对于2价的重金属来说,土壤中的PH值每升高1,它在土壤溶液中的饱和溶解度就下降两个数量级,对其毒性的抑制作用相当明显。(3) 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重金属元素被胶体的吸附固定作用,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金属元素吸附在胶体表面的交换点上,则较易释放;另一种是保持在胶体矿物的晶格中,则很难释放,不利于金属元素的迁移。胶体是金属离子从不饱和溶液转入固相的主要途径,是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而被污染的重要原因。8、化学农药的优点 见效快,防治效果好。 防治面广,农药种类多,选择广。 化学农药的产量和使用量可以人为控制。化学农药的缺点:寂静的春天(silent sp

25、ring)对害虫的天敌和其它益虫、益鸟有杀伤作用,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农药的生物富集作用:在人体内蓄积、 慢性中毒作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大气、 水体、 土壤。9、农药类型:按化学成份分类:有机氯类农药、有机磷类农药、有机氮类(氨基甲酸脂类农药)和除草剂 (除莠剂)10、有机氯类农药特点:剧毒,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易溶于脂肪中,并在脂肪中蓄积,具有脂溶性。(被禁止的原因)11、农药半衰期:指施入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残留量:指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而残留在土壤中的数量,单位是mgkg土壤残留量R用下式计算: R=c-k

26、t ,式中:c农药在土壤中的初始含量;t农药在土壤中的衰减时间;k常数。第五章1、人工环境概念:人工环境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2、人工环境的特点: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人工环境的多样化;人工环境的脆弱性 ;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3、人工环境类型: (1)城市环境 环境特点: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密度较大 城市环境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城市环境限制因子众多 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2)乡镇环境环境特点:景观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加 存在规划不合理,布局混乱的

27、现象 缺乏对乡镇的环境规划和管理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资源过度消耗(3)农村环境土地、草原和林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生产观念和生活方式落后,环境恶化明显 城市、乡镇和农村系统间交流的不平衡 大气、水、土壤污染影响着农村环境安全4、各营养级生物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是逐级增加的。5、城市生态系统概念:城市生态系统是一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因素众多,具有高度自适性和强大组织能力的主动大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自然和社会结合的生态系统。 为什么说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人口密度高,人为活动强烈,工业生产集中,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到城市生态系统中,废弃物的排放量超过其自净

28、能力,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小于消费者,为倒金字塔结构,系统结构简单。城市生态系统是一对外界依赖性更强的生态系统,需要辅助能的输入,并有输出,物流、能流强度大、循环周期短。7、绿色交通是指: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包括徒步、自行车、轻轨电车等。发展绿色交通的一些措施: 制订和实施鼓励开发和使用环保汽车的优惠政策; 加快环保汽车配套设施建设 控制私家车数量,大力发展“绿色公交” ; 引导汽车市场的“绿色消费”。8、噪声的定义: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可称为噪声。 声压:在声音传播过程中,空气压力相对于大气压力的变化,称为声压。单位:Pa或bar。 声压级:被测声压与基准声压之比的对数乘以20的分贝数,即: LP声压级(dB);P 被测声压(Pa); P0 基准声压,其值为210-5Pa。 气压级为0dB时,气压为210-5Pa,刚刚能为人们听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