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51.60KB ,
资源ID:527992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2799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理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理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迁移原因特 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

2、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亚洲、欧洲、非洲迁往南、北美洲、大洋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 内地到沿海2、山区到平原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3、”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

4、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如: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

5、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9、案例:美国的人口迁移(P10)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时期迁移的原因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政治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由乡村流入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由东北部迁往南部

6、和西部70年代以后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影响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自然环境:正相关

7、(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 贫富差距:3、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 16亿4、合理人口容量概念: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8、6、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7、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

9、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1、城市功能分区中心商务区 特征: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 一般位于市中心 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通信发达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

10、区联系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 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3、形成原因(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理解记忆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

11、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分析: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 种族(黑人区)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及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12、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表现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3、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 理解(德国南部为例) 6、中心地理论理解 前提: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中心地理论: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

14、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嵌套包围 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标志理解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数目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城市人口占

15、总人口的比重)记忆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4、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高(70%以上);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趋缓(停滞);城

16、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低(不到4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原因: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原因 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 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

17、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7、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1)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2)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

18、、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

19、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保鲜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7、农业地域的含义: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

20、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

21、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

22、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美国、澳大利亚牧牛、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牧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

23、病害研究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 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 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科技水平提高 区位因素发展变化 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市场需求变化 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2、 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鞍钢

24、宝钢煤炭来源早期来自抚顺、本溪,目前来自黑龙江、陕西等地安徽淮南、山西等地铁矿供应安山铁矿从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国进口消费市场沈阳、大连、长春等钢铁消费市场上海及其周围的工业城市群交通因素铁路运输便利水陆交通便捷主导因素原料、燃料市场和交通地位曾是我国规模最大、部门最齐全的钢铁生产企业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生产基地3、 科技进步的影响 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提高 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 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 影响减弱 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 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4、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时间原因区位特点举例早期煤炭资源早期冶炼单位钢铁消耗煤炭较多靠近煤炭产地德国的鲁尔区20世纪初铁矿资源冶金技术的改进,冶炼钢铁所用焦煤量大幅度下降靠近大铁矿中国的鞍钢、武钢、攀钢等“二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海运成本大幅度降低靠近沿海的消费市场中国的宝钢、日本的福山、意大利的塔兰托5、经济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导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