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4.73KB ,
资源ID:5311759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3117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MIT为何崛起.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MIT为何崛起.docx

1、MIT为何崛起MIT为何崛起伯顿克拉克认为,一门门的知识称作“学科”,而高等教育组织正是围绕这些学科确立起来的。回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史,无一不是一部学科发展史。没有一流的学科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大学。学科建设是大学的立足之本,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大学整体实力的象征。所谓学科建设,可以理解为建设学科或发展学科。它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办学理念之最深层最内核的东西学科建设理念,称得上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魂。大学学科建设理念是人们对大学学科使命、学科性质、学科功能、学科结构、学科

2、文化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学科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以及内部诸元素之间关系的把握。世界一流大学正是在学科建设理念的思想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的价值理念、使命感以及大学的各种制度体系,形成了世界一流大学独具特色的学科结构,最终以大学办学的特色优势反映出来。我国现代学科发展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权力主导,这导致“985工程”建设过程中违背学科发展自身的内在规律,盲目追求一流学科,造成学科建设误区。本文以MIT学科发展为脉络,梳理其学科建设理念的历史演变, 分析学科建设理念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系,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MIT学科建设理念及其指导下学院的发展 MIT建于1861年,短短1

3、00多年时间内由一所以培养高级工科人才的工学院一跃成为以理工科为主、多学科综合的世界一流大学,是美国及世界理工大学之首冠,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名。2008年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中,MIT有32个专业排在全美第一,17个专业排在全美第二位,3个专业排名第三;在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公布的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中,MIT的工科高居榜首,理科居第6名,生命学科排第2名,社会科学排第6名,医科稍有逊色,居于世界33位。由此可见MIT在多个学科领域的世界影响力。MIT一流学科的形成得益于其独具特色的学科建设理念,其学科建设的成功使MIT科研实力增强,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提升。下文我们将通过学科

4、建设这道“窗口”来透视MIT的发展。 1.工科特色巩固MIT世界一流大学地位 “以工科为特色”是贯穿MIT发展始终的学科建设理念。1860-1920年是美国工业化全盛时期,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制造业从业人员急速增加。“到1890年,全国制造业的总价值已经超过了农业产品价值的3倍以上。”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MIT创建人罗杰斯看准了美国工业市场对工程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于1861年创建了MIT这所典型的工程技术大学,只设立了机械系、土木工程系和化学系,培养机械师、土木工程师、建筑师、采矿工程师和实用化学师等若干行业人才。 “通过文科和实用学

5、科培养高级企业领导人、创造重要革新”是MIT初建时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MIT传统优势学科的工程学,在经历了学院的几次改革后,仍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自身的学科优势,一直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因为二战和冷战,美国政府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上投资猛增,MIT的工程学科在此期间迅速发展,同时也为美国制造出许多高科技武器,学院也因此获得“战争学府”之美誉。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08年的大学排名中,MIT的工程学总排名在全美第一,其中电脑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太空科技工程、化学工程学科均排名第一;生物/医学工程、土木工程排名第二;环境工程名列第五。MIT的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以及生物工程的发

6、展可以证明,该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一直保持其霸主地位,并没有因为学院或外界的发展而被摘下工程学科之王的桂冠。2007年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名结果显示,MIT的工程学居世界第一。截止2008年,MIT的工学院已连续16年在美国工学院排名中雄居榜首。 2.理工交融促使MIT向理工类研究型大学转型 “一流的工学学科必须建立在一流的理学学科基础之上”是20世纪上半叶MIT的学科建设理念,该理念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MIT的发展也面临困境, 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临危受命,成为学院的第九任院长。康普顿认识到工程人才必须要掌握现代科学基础。他提出要建立与工学院同等地位的理学院

7、,加强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等基础学科的建设。“没有第一流的理学院,就没有第一流的工学院”。在这种争创一流学科理念的指导下,MIT一改过去理学在学院中的边缘地位,建立了独立的理学院,强调所有的工程学科都必须具有深厚的物理学基础。 理学学科的崛起,使MIT的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学院成为美国早期研究型大学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MIT因为捐赠收入急速下降而出现财政危机。为了解决学院的生存危机,MIT不断寻求工业界的合作伙伴。二战期间与美国科学研究开发局先后签订75项合同获得科研经费11,700万美元, MIT辐射实验室在战时短短的4年内与军工企业合作研制的微波雷达就创值16亿美元,该室不仅获得了巨

8、额的科研经费,而且还扩建了实验室的建筑面积(15英亩)增添了仪器设备。另外,从2008年MIT科研经费来源来看,有6490万美元来自于代表国家最高科研水平的“国家科学基金会”,约占其总科研经费的10%,反映出MIT一贯重视基础研究的优良传统和不凡实力。而来自于国家航空航天局、能源部和国防部的巨额科研经费,则说明MIT在坚持发展基础学科、夯实基础的同时,还瞄准了国家发展所亟需的尖端高科技领域。MIT的理工融合,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存危机,也把基础学科带入到工程教育与实践当中,为MIT拉开了学院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的帷幕,更是使MIT成为当时美国发展态势较好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 理学学科的发展,不仅为

9、MIT的应用研究夯实了基础,也开启了MIT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大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08年的大学排名中, MIT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总排名在全美均为第一, 生物总排名第二。其中离散数学、几何、拓扑数学排名第一,应用数学第二;物理中的材料科学、核能科技、量子力学和分子/原子物理排名第一,物质物理、凝聚态物理、核子/粒子物理排名第二; 分子生物、细胞生物、基因体学和生物化学排名第二;无机化学排名第一,物理化学排名第三,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排名第四。从学科排名可以看出,MIT的工学学科也依靠理学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理学学科的崛起,为MIT后来从事雷达等高新军事技术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也把MI

10、T引上了理工结合的研究型大学之路。 3.相关文科与工科、理科的相互协调使MIT成为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我们需要在科学与人文学之间有更好的联系, 目的在于把两者融合成一种以科学和人文学为基础又不削弱任何一方面的广泛的人文主义。为了能从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形成的障碍中找出一条通路,我们看事物需要有两个焦点。尽管MIT很早就出现了人文和科学类的学科,但在1930年以前,MIT更强调工程技术的实用性和实效性,而文科的建设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所建树。随着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增加,MIT人也充分认识到人文社会学科在MIT的重要发展价值和发展潜力。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被称为MIT大学本科教育的公分母,因为它

11、在每一个领域都提供了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 MIT的人文学科的真正独立发展是从50年代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MIT在原来三个学院的基础上,先后创建了人文、社会科学院和斯隆管理学院,完成了由理工结合的模式向文理工管结合的模式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转变。1961年,MIT的经济系已经被认为是美国最好的经济系之一; 1981年,根据美国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评定结果,MIT的语言学、经济学、政治科学、哲学分别名列美国第一位、第一位、第六位和第八位,实现了真正的一流文科。90年代末,MIT五个博士学位计划,包括经济学、科学技术的历史和社会研究、语言学、哲学、政治科学都堪称世界一流。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

12、08年的大学排名中,MIT的人文学科总排名第五。在“看事物需要有两个焦点”即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建设的理念指导下,MIT培养人才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既促进了学生全面面协调的发展, 又使学科结构走向综合,并开创了理工科大学拥有一流人文学科的先河。 通识教育不在强调学识渊博、广览多闻;而是在强调知识视野的平衡性、通达性、圆融性,做至不偏不倚,立身处世上有开阔的胸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使MIT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了解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在不同领域进行对话与讨论,能从多元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至今MIT有24位校友获得了诺贝尔奖,尤其从2001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

13、1-2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4000多人成为广布全球的大学或学院的教授,更有如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美国前中情局长多伊奇、以色列前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前惠普CEO卡莉菲奥莉娜等众所周知的杰出校友,覆盖政界、商界、学术界等领域。 4.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MIT走上创业型大学 以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促进创新 是MIT学科结构基本稳定后的建设理念。新发现的科学通常总是跨越了传统的学科界限而存在,它们为理和工以及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创造了条件,而又对二者均有裨益。MIT在建院100周年时就提出对学科进行改革:进行建制上的改革,即重点发展若干跨学科中心。从

14、此,MIT的学科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60年代以后,MIT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发展,在当时的五个学院之间建成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跨学科研究中心。20世纪下半叶,美国由工业社会迈入信息社会,此时由于美苏两国的激烈的军备竞争而给美国的科研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加强空间科学的研究,1967年联邦政府支持国家航空航天局研究与开发的经费高达171亿美元。同时,70年代的能源危机,80-90年代的国际科技等因素也促进了美国50年代就兴起的“科学园”的发展,MIT附近的“128公路”也为学院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创建了平台。20世纪90年代末,MIT已经有大量的跨学科项目。MIT不仅工学、理学

15、、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处于世界顶级水平,在武汉大学公布的2007年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名结果中,其综合交叉科学名列第八,也已进入ESI世界前1%。 MIT日益成为高新产业的发源地,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最新的统计表明,近几年来,MIT的研究成果和发明每年为美国经济增收约200亿美元,新增就业岗位千万个。在全美50个州中,与MIT有关的公司总数达4000多家,而且每年还有约150家与该校有关的新公司面世。1065个与MIT有关的公司将总部设在马萨诸塞州,提供了12.5万个就业岗位,年营销额占全州的10%。其中工业制造方面的销售占全州的25%,软件销售方面占33%。MIT科研经费来

16、源数据显示,学院科研经费比重从国防、能源、航空航天领域逐渐倾向卫生与公共事业领域,MIT由基础研究型大学逐渐转变为集研究、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大学,这正是MIT由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的发展历程和服务社会学科建设理念的集中体现,这种为社会服务的创业型大学在一个产业愈发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只有培养有创造力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是合作的关键目标,这些学生必须熟知有发展前途的领域,尤其是那些跨学科或交叉学科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MIT成为美国第一所创业型大学,充分发挥了服务社会的功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伯顿克拉克认为向创业型大学转型至少需要五个要素,其中之一就是齐

17、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这个心脏地带齐仍旧处于围绕新旧学科和一些跨学科学习领域形成的传统的学系之中。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MIT有能力承担各种重大科研项目,并从学术研究项目中衍生出商业公司。学院成立的技术许可转让办公室及时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实用价值的高新技术,从而推动了学校由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 二、MIT学科建设的经验 通过对MIT学科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MIT早先学科建设的深厚积淀,使其传统的工学学科一直处于强势,而其他学科是在围绕工学学科的基础上开展与扩大的。MIT学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缘于其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理念的指导。 1.以基础学科与实用学科的结合强化服务社

18、会的能力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功能, MIT一直非常强调学校的社会责任。罗杰斯认为大学应该担负起时代赋予它的社会责任,大学教育不能脱离于社会之外,应主动承担起通过探究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齐把基础研究运用于工业的人士,自己也必定是一种大学体系的产物,须知在大学里基础科学继续扮演着强有力的、独立的作用。MIT第一次对学科建设采取改革措施就是在强大的工科实力背景中发展基础学科,并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有力地结合起来,强化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二战后,由于国家对军事科学的需要,MIT决策者迅速调整学科, 强调理科与工科的同等重要性,MIT因此承担了大量的国防科研项目。20世纪9

19、0年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生命科学的研究就被提上了MIT的议事日程。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的融合,使MIT再次对学校的研究方向做出调整。可见MIT学科建设不仅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而且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同步。 2.以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促使学科更加综合化 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意味着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相结合,是指既按照学科分化要求建立了一些新的院系,促进了学科的分化,又采取了由单一走向综合的战略,促使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MIT学科分化主要表现在专业日益增多以及越来越多的知识领域被分块研究。学科综合化是学科分化的反向发展,具体表现在MIT的理工交融、

20、医工交融以及各种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建立。考察MIT的学科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学校由唯一的工学院发展到现在的六个学院,其学科涉及理、工、文、管、医等学科门类,跨学科的研究中心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全美乃至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这表明MIT的学科并非各自为政、孤立绝缘的。 MIT的学科在内容和方法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融合为综合性学科,在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基础上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齐分化与综合是当今理论形态学科发展的两大趋势,它们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生互补的关系。MIT各个学科领域之间进行着更多的交流。但是这股力量未能打破科学与工程的界限,另一方面也未能打破社会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的相互壁垒。为

21、了应对我们面临的诸多挑战,更大程度的综合至关重要。多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必定使学科建设更加综合化。MIT学科建设比较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体现在学院学科群的发展以及跨学科实验室与研究中心的成立。学科群的发展与跨学科研究中心的成立,打破了传统的按学科分类的院系设置,覆盖了许多新兴研究领域,比如计算机科学、生物科学等,使大学形成了矩阵结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MIT学科整合得到加强,新的学科生长点也不断增加,同时不断扩大研究领域并向横向和纵向发展,尤其有利于学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3.以学科理念的扬弃创新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学科建设理念是大学学科建设之指导思想,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

22、的需求而发展的。综观MIT的学科发展史,学科建设理念的扬弃创新见证了学院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坚持发展实用学科是MIT建校之初的学科建设理念,时至今日,该学院的工程学学科仍居世界之首。康普顿校长改革传统的学科建设理念,在保证工科优势的基础上,重视理科的发展;吉利安校长依托理工,有选择地发展文科;20世纪80年代工程教育的回归把工科的建设建立在多学科知识的背景上等,均有力地证明了MIT在学科建设理念的变与不变之间取得了动态平衡,在理念的传统与创新之间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才得以较快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三、启示与借鉴 “985工程”是我国实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计划,一期工程侧重学

23、校的整体建设,二期工程的任务是巩固一期建设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使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其主要目标是学科建设。自实施“985”工程以来,我国一部分研究型大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但学科建设理念的薄弱造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差异。因此,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首要问题是重塑学科建设理念,以个性化的学科建设理念指导大学学科建设,以学科发展促进大学的发展。 1.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在学科建设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意味着打破学科的均衡发展。我国一些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了体现“综合”的特征,盲

24、目追求学科规模的扩大,最终导致既没有实现学科的均衡发展,也没有强势的特色学科,而是夹在均衡发展与重点突破两种模式之间左右为难。同时,由于50年代我国的院系调整和90年代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受政府干扰很大,学科建设陷入“趋同”困境,学科结构整齐划一,既便是不同大学的特色学科也大多雷同。我们要将有限的人力和物力集中投入到重要领域或者有潜力的领域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带动全体”,才能有利于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2.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打破学科壁垒,以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育新学科 “如果我们正确地看待,一所大学就是一个家园,一座大厦,科学的和睦家庭的大厦,各种

25、科学都是姐妹,彼此之间情同姐妹。” 学科是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中对知识体系的划分,它也应该遵循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客观规律。交叉与融合意味着学科建设既要高度分化又要高度综合。“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使学科间严格有序的边界到处被突破,不断相互融合,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世界在交叉和综合中前进。” 学科建设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意味着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而新学科的培育则是以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生长基础;努力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发现和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联合多学科的力量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要打破学科的壁垒,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局面,促进学科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学科的高度分化与综合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不仅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

26、,而且也对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需要大学的管理模式改革的配合。因此,学科建设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要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入手,要从学科建设环境入手,要从高校管理体制入手。 3.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有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学科 大学必须选择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学科建设理念来指导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来支撑和促进学科的建设。MIT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十分注重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我们在加强学科建设时要把握两点原则:“一是要预测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二是要预测未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学科建设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大学要着眼于结合国家目标和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建设重大科技平台,以科研发展促进学科发展。在学科建设中,要把社会资源变成学校的基地,要把学校的基地延伸到社会,要跟相关部门或企业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