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4.09KB ,
资源ID:536802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3680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蜀道难》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蜀道难》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docx

1、蜀道难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蜀道难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中学语文论文蜀道难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 高冰峰 李白的蜀道难面世以来,就以其蕴含多种可能性的题旨作意、看似规律而又奔放如瀑的思路结构和变化莫测且瑰伟奇特的艺术美感赢得了千百年来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赞叹,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研究的目光。本文立足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首先,对蜀道难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一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粗浅的教学建议;其次,则列举几例典型教法供广大同人参考;最后,谈一下我的教法。 一、研究综述 1写作意图:烟涛微茫信难求 关于此诗作意,古今以来各家分歧甚大,意见尤多。台湾罗联添对此论述甚详。罗先生依时序采收各家所论,合为“罪严武(危房杜)、讽

2、章仇兼琼、讽玄宗幸蜀、言险著戒不专指一时人事、即事名篇别无寓意、送友人入蜀、寄托作者功业难成仕途坎坷”七说。在检讨各说是非得失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蜀道难寓意总为七说。其中或与年代不符,或出于揣摩,或未达诗意,或穿凿附会惟第四说明代胡震亨以为言险著戒不专指一时人事最通达可取。” 王辉斌亦曾对蜀道难主题的研究做过综合述评。王先生指出:“研究者们除了持续传统的讽玄宗幸蜀、刺章仇兼琼、罪严武、别无寓意四说外,还新提出了送友人、忆念友人、歌颂山川、描写蜀道、归蜀纪实、直书见闻、仕途坎坷、忧心边患、泛陈时事、惩戒军阀、爱君忧国、揭露时弊、抒发雄才大略、痛斥四川权要,以及双重主题、多重主题等近20种说

3、法。”他评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蜀道难主题研究的四种态势:“一、以考证史实立论。又可细分为专考本事的讽喻说;以文本为主体进行考证的送友人说;以臆测为依据的直抒见闻说。二、着眼于李白经历探索的仕途坎坷说。三、以乐府古题为参照的对蜀道的描写说和寄寓思想说。四、就诗论诗(主要指赏析类文章)。” 面对如此众说纷纭的局面,我谈两点建议。 第一,鉴于创作背景难以确认之事实(如李白何时首入长安迄今尚无定论),古人所谓“罪严武、讽章仇兼琼、讽玄宗幸蜀”诸说及今人“送友人王炎入蜀”说皆因时间、对象因素之错杂而显得牵强,难以确信。虽然诗歌缘情而作、感事而发的创作规律也决定了李白作此诗时应有所本,但在难于考实的情况

4、下,今天我们教学此诗时大可不必拘泥于某一说。 第二,“仕途坎坷”一说,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认为该诗采用比兴寄托手法,借写蜀道艰难而写仕途坎坷。这种观点将李白其人其诗相联系,开拓了研究的视野而显得独树一帜。但如果单单倚重此说,则容易引起读者对蜀地奇绝山水与李白雄放情怀之美的忽略。此外,“言险著戒”说虽因未拘泥于具体时事而显得通达,但过于强调诗歌的思想意义也难免影响对诗歌的美感审读。“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说后来经人演绎为礼赞山川的观点,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诗歌内在的人生深层感慨与时代社会隐忧。 其实,教学此诗,我们不妨从对作意的追问走向对作品价值的探求,因为该诗内涵丰富,价值多元:既有政治历

5、史价值,也有文学美学价值,还有精神文化价值。对题旨可以采取中庸的态度,可认为该诗是李白在某时,为某人、某事而作,通过对蜀地山水雄奇险峻之美的描绘,展现了他豪迈奔放的情怀;同时借蜀道之艰难险恶表达了他的人生感慨和时事担忧。 2思路结构:抽刀断水水更流 蜀道难作为杂言乐府,句式以五言、七言为主,同时错杂三言、四言、八言、九言甚至十一言,长短有致,整散相间,舒卷自如。全诗韵脚多变,平仄跌宕。全诗犹如一部乐章,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唱三叹,往复回旋;其声时而邈远如云,时而逼仄在耳,时而凄然欲泣,时而迸发如雷。全诗又似一川江水,时而涓涓而来,时而飞瀑急跌,时而凝滞如咽,时而猛浪若奔。加之如前所

6、述之内容对象丰富、思想情感复杂、美感体验深刻等诸多艺术特点,这就让我们在试图理清本诗思路时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繁难,在结构划分上面临着“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无奈。观察各家做法,择要列述如下。 喻守真将全诗分为六段:第一段,“噫吁”至“钩连”,写蜀道来历;第二段,“上有”至“长叹”,写蜀道高峻;第三段,“问君”至“朱颜”,写蜀道难行;第四段,“连峰”至“来哉”,写蜀道至险处;第五段,“剑阁”至“如麻”,申述剑阁之危,逼出“所守匪亲”的正意;第六段,“锦城”至“咨嗟”,写蜀地不可久居。这一划分依据诗歌内容进行,显得较为细实。 阎昭典将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段,“噫吁”至“钩连”,“犹如一部乐章的前

7、奏”;第二段,“上有”至“朱颜”,写山势高危难行;第三段,“连峰”至“咨嗟”,极写蜀道险要。这一划分按照由古及今的时间顺序和由秦入蜀的空间顺序进行,兼顾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统领、过渡与收束作用,较上一划法更为概括,且凸显了本诗一唱三叹之乐章特色。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亦将全诗分为三部分:从“噫吁”至“长叹”为第一段;从“问君”至“来哉”为第二段;从“剑阁”至“咨嗟”为第三段。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解说道:这是“一篇送友人人蜀的诗歌”。“第一段中极力渲染蜀道难”,“主要是虚写,把自然力加以神化”;第二段“再议蜀道难”,“是实写,更贴近了游人的实际”;第三段“诗人对友人继续施以心理战

8、”,先写剑阁之险,且“引进了人的因素,增加了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这一划分主要是按照“送友人人蜀”的线索进行:先渲染蜀道之高危难行,再结合行旅之难示以关切,最后对友人加以警戒。同时,在一、二部分间体现了虚实之变,在一、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体现了自然与人事之别。 罗联添则将首句“噫吁嚱,危乎高哉!”作为序语单列篇首,以下划为三章八节。第一章,“蜀道”至“空山”。分为四节:第一节从“蜀道”至“钩连”,第二节从“上有”至“攀缘”,第三节从“青泥”至“长叹”,第四节从“问君”至“空山”。第二章,“蜀道”至“还家”。分为三节:第一节从“蜀道”至“来哉”,第二节从“剑阁”至“如麻”,第三节从“

9、锦城”至“还家”。第三章,“蜀道”至“咨嗟”。一节。这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划分方式,首七字以下的每章均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领出,保持了完整的乐章形式,同时辅以节的划分,区分了内容之别。 施蛰存将全诗分为四段:第一段,“噫吁”至“钩连”,讲述蜀道起源;第二段,“上有”至“朱颜”,写蜀道之高与行旅之难;第三段,“连峰”至“来哉”,写蜀道之险;第四段,“剑阁”至”咨嗟”,写蜀道军事形势。施先生这种分法兼顾本诗韵法与章法的特点:一、二段依韵分段,三、四段则根据思想内容分段。有意思的是施先生还根据其所谓的“剥皮抽筋法”抽出了全诗的骨干句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问君西游何时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10、天”“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种去除枝叶、提炼主干的方法有助于读者迅速把握诗歌的内容及情感脉络,对教学颇具启发意义。 屈守元将此诗分为两大段,其中第二段又分两章。第一段,开头第一、二句16字,总领全诗,点明主旨。第二段,分为两章:第一章,“蚕丛”至“朱颜”,主要写地形险阻;第二章,“连峰”至“咨嗟”,从地形险阻写至人事险恶。屈先生认为这种分法关注了本诗的重唱形式,每段、每章结句都复沓重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颇似诗骚传统篇章之末的乱辞形式”。这种方式有似于上述第四种方法,体现了乐章与内容两方面的特点。 以上六种分

11、段方法各有特点,各据其理。愚以为不妨让学生在尊重本诗内容及形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自主划分,在教学中形成各抒己见、交流争鸣的局面。 3美学特征:诗成笑傲凌沧洲 从审美范畴来说,有刚与柔、崇高与优美之别。那么,蜀道难具有怎样的美学特征?又容易引发读者何种审美感受呢? 倪其心认为,诗人“歌唱敢于攀越蜀道的大无畏壮志豪情”,全诗“表现三个形象:蜀道、游子和诗人自我。对游子,劝其三思:一是问君西游何时还二是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三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对蜀道山水,则倾注了雄放壮烈的感情,以极端夸张和非凡想象来表现”,“而诗人自我形象既显露于劝诫游子的悲天悯人之情,更融化于蜀道高险而雄壮的形象之中”。 程

12、郁缀说:“盛唐山水诗的风格多样,争奇斗艳,但从大的方面而论,无非两大类:一是清,清新、清幽、清丽、清远,以王孟为代表;二是雄,雄豪、雄放、雄壮、雄奇,以李白为代表。”又说:“李白总是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描写那些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景观,给人以阳刚之美的享受。蜀道难正是这一特色的代表。” 周先慎则注意到该诗“景物本身就渲染出走在蜀道上的旅人内心的惊惧和悲愁”,并引用“言险著戒”说肯定了本诗末节的寄托与警告意义;认为“从读者的审美感受来说”,“自然形象本身融进了诗人的精神气质,读者从奇峭险峻的蜀道中不难感受到诗人豪迈奔放的个性,并进而领略到诗人笔下所创造的独特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13、。 谢思炜则对蜀道难的崇高和恐惧审美经验有着更为深入的研究。他说:“极力渲染山的壮观险峻,将山真正塑造为可怖的崇高审美对象,可以说就是从李白开始,以蜀道难最为典型。”他一方面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指出蜀道难“源自乐府古诗中的征行诗”,而“边塞诗中的片段自然描写当然也会成为蜀道难这种集中的崇高描写直接提供借鉴”,“蜀道难实际标志着唐人山水描写的一个重大转捩:在李白之后,从杜甫一直到韩愈、孟郊,山的形象便完全独立出来,并一再作为可怖、恐惧的对象出现于诗人笔下”;另一方面他认为“此诗所写的其实是一个历险者的故事”,“它讲述的是人在山川中的历险,而这个历险故事却是一个寓言,暗喻着诗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难以协

14、调”,“蜀道难中的险山恶水同样象征着一种超出于山水形象本身的更高的绝对力量”,“暗喻了那个时代人们最普遍的恐惧感,以及在转折和危机时代特别强烈的毁灭感、撕裂感”。 美感审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对蜀道难这首诗,我建议在教学中可拿它与王孟山水诗相比较,让学生认识并领悟该诗的阳刚雄放之美。关于该诗的崇高和恐惧美感,可以结合李白的仕途经历、“行路难”的传统主题和诗中阴森险怪的描写来适当引导学生加以认识体会。 二、教法举隅 1黄厚江蜀道难课例 笔者曾聆听黄老师执教蜀道难,现将其教学流程简述如下: 指导诵读,整体把握。先是学生齐读,然后侧重指导开篇七字之诵读,再让学生找出三句主旨句反复诵读并明确:第一句

15、要豪迈,第二句要低沉,第三句要感叹。围绕三个主旨句探讨诗歌的内容和结构。主要由问题驱动:先问三个主旨句有什么作用,并从内容、结构、情感三方面点拨;然后师生合作诵读,教师读三个主旨句,学生读其余;再问除了这三句还写了哪些内容,与这三句有什么关系,从而明确前半部分内容:来由、旅途;接着问三个主旨句中的诗眼是什么,引出“难”字;继续问蜀道“难”在哪里,进而探讨“难”的表象和内涵,并明确末节内容;最后教师抛出本诗题旨诸说,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根据并形成认识。学生诵读全诗,教师画出本诗图谱以状写蜀道之高峻连绵,并明确本诗句式长短参差之特点,形成“文象”(诗句)与“物象”(蜀道)的统一。 黄老师的教学环节流

16、畅而内容丰富,平易中见匠心。首先是重视诵读及诵读指导,让学生因声求气,涵泳体会诗歌内在气韵。其次是设问连贯且精当,有效生成了新的教学内容。再次是设计有特色,如以板书状蜀山之险、示诗歌句式之特点的做法都很有匠心。 2王晓春蜀道难教学设计 王老师认为:“这首诗应该讲的要点是:从多种角度调动各种手段极写蜀道之难。”现将其教学内容及流程略述如下:开篇:直呼其“难”,奠定基调。一叹。“蚕丛”四句从历史隔绝角度写蜀道之“难”;“西当”两句叙述中有描写;“地崩”两句利用传说故事写蜀道之“难”;“上有”两句相对静态的描写;“黄鹤”四句夸张,动态描写;“扪参”至“朱颜”,情景交融,侧重从人的感觉角度写蜀道之“难

17、”,气氛悲凉恐怖。二叹。“连峰”句夸张,“枯松”句白描,“飞湍”两句从声音角度写蜀道之“难”。“其险”三句,三叹。“剑阁”至“如麻”诸句从军事及国家安全角度写蜀道之“难”。“锦城”四句,四叹。 这一教学设计首先显示了王老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的侧重点有意避开了作品思想内容的复杂性,集中赏析写法,在语文课漫谈人文成风的背景下反映出王老师对语文知识的重视,同时以赏析的方式带动了对诗歌内在美感的审读。其次,王老师在梳理写法的基础上,也明确了该诗的核心即为“蜀道之难”,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第三,在赏析写法的过程中,王老师拎出四个感叹句,有效理清了诗歌的结构和情感脉络,看似无痕,其实有心。 3金新宇

18、蜀道难教学设计 金老师的设计主要有四个环节:激趣:李白对蜀道的印象是什么?(“难”)他是如何感叹蜀道之“难”的?(噫吁嚱、长叹、嗟、长咨嗟。)激疑:叹什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鸟道、天梯、石栈枯松、瀑流、剑阁”等主要意象。)为何叹?(叹蜀道高危,叹蜀道雄奇,叹蜀道凶险。)如何叹?(反复咏叹,运用想象、联想、夸张、烘托等笔法。)悟情:你从李白的叹息中听出了什么?(赞叹其雄奇伟丽,惊惧其峻峭险恶,感慨其高不可越,忧虑其凶险多事。)体验:学生自由吟诵全诗,教师范读。 这一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逻辑思路清晰:从小的方面看,由对作者“叹”“难”的初步感知到“叹什么一为何叹一如何叹”的追问显示了由浅到深的顺序

19、;从大的方面看,由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学习到情感的把握,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此外,执教者把诵读环节放到了最后这一点也很耐人寻味,这可以启发我们:诵读既是一种走进文学作品的学习手段,也是一种反馈并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 此外,值得学习借鉴的教法还有很多。陈日亮结合唐代诗评家殷瑶“奇之又奇”一语,将蜀道难的教学定位于“让学生探究奇想的不断变化,从而进入诗人所创造的丰富而浪漫的想象世界”:针对诗人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探究“反复出现的咏叹有何不同”,明确第一次因“高”而叹,第二次因“险”而叹,第三次因“危”而叹;进而让学生明白“三次咏叹,每一嗟叹,就是一个转折,诗意各有侧重”的特点,

20、以此窥得该诗“奇之又奇”的艺术境界。董一菲结合本诗浪漫主义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设计了“初读文本,品味诗意;二读文本,品味语言;三读文本,品味手法;四读文本,品味意境”四个环节,层次性和针对性都很强。杨斌则引入比较鉴赏法,将蜀道难分别与李白行路难组诗及杜甫剑门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诗在情感、内容和风格方面的异同,既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蜀道难的艺术特色,也开拓了学生的鉴赏视野。 三、我的教法 蜀道难是经典篇目,越经典,越难教,问题越多,也越值得教。在设计教学时,我想:既然“问题”多,就更要利用“问题”来驱动课堂。所以我把重心放在了问题的设计上,简述如下。 课前准备,制作一张预习资料,包括:

21、一是蜀道难题旨诸说简介,二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及唐诗鉴赏辞典对该诗的赏析。 课上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1有人说这是一首山水诗,有人说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有人说这是一首咏怀诗,还有人说这是一首讽喻诗。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观点。 问题提出后,学生先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然后围绕问题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断为山水诗则主要联系“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百步九折萦岩峦”“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等诗句来谈。断为送别诗则主要联系“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不如早还家”来谈。断为咏怀诗则要结合具体诗句来探求诗人所抒之情。结合写雄峻山水

22、之句领悟作者的赞美奔放之情,结合写旅途艰难之句领悟作者感慨人生坎坷之情,结合惊怖险恶之句领悟作者忧惧之情。断为讽喻诗则重点联系诗歌末节写蜀地凶险人事之句来谈作者对统治者的讽喻警诫之意。 2比较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学生比较阅读并思考、交流,教师点拨。 比较鉴赏要点: 内容上:都写山水。蜀高危险峭,梦雄奇清丽。都写了恐怖景象。蜀突出人事险恶,梦着重渲染阴郁惊悸气氛。都表现了浪漫主义情怀。蜀雄放激昂,题旨不确定;梦飘逸中有失落和愤激,主旨较明朗。都在山水中熔铸了诗人自我形象。蜀未用第一人称,在含蓄表达人生感慨之外尚有对时事的担忧,进取中有沉重;梦以第一人称写,寄托了人生的失

23、意落寞之感,失落后转放达。 写法上:都是乐府杂言古诗,句式、韵脚多变。梦较蜀更为整饬。都富于想象夸张。蜀多用神话,想象中有实景;梦专注于描绘梦境,想象仙境,呈现记梦、游仙的特点。蜀结构可做多种划分,梦梦前、梦中、梦后线索清晰。 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很值得研究的。愚以为:第一,问题要扣住重点,指向明确。如上述王晓春的问题定位就非常鲜明。第二,问题要连贯流畅,遵循逻辑。如上述黄厚江设计的几个问题就能层层深入,使得课堂起伏有致,气韵生动。第三,要善于转化问题。比如当你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时,课堂也许就容易陷入对历史谜语的无效追问中,当你将其转化为问“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时,学生

24、就会到文本中去寻求答案。第四,问题要有张力。问题的张力主要体现在指向性丰富、争鸣价值大、答案多元开放等方面,这类问题能较好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容易生成新的教学内容,有助于让课堂更有活力。 罗联添李白(蜀道难)寓意探讨,唐代文学研究1994年。 王辉斌(蜀道难)研究的四种态势述评(1949-1993),三峡学刊1996年第3期。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第111112页,中华书局1957年。 萧涤非、程千帆等主编唐诗鉴赏辞典第21521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 施蛰存唐诗百话第21722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屈守元(蜀道难)琐语,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倪其心

25、五岳寻仙不辞远漫谈李白的山水诗,文史知识1986年第7期。 程郁缀唐诗宋词第65、7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第11511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谢思炜李白与盛唐山水诗(蜀道难)再解读,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卷第4期。 王晓春语文课如何是好第233235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 金新宇(蜀道难)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2期。 陈日亮如是我读第10410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董一菲(蜀道难)教学简案,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1期。 杨斌(蜀道难)备教策略,语文教学通讯(A版)2007年第7-8期。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215600)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