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4.96KB ,
资源ID:54195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4195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天人合一思想的社会历史作用.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天人合一思想的社会历史作用.docx

1、天人合一思想的社会历史作用“天人合一”思想的社会历史作用2015-03-15 作者:莲花伯 “科学发展观”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而确定的今后发展的道路。“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人的世界观,传统文化的核心,继承其与马克思主义相一致的部分,对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概述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衰,至今仍立足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除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之外,更得力于民族文化。其中世界观部分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关键部分。基本内容是:天与人是合一的,天是自然,人和社会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

2、是自然,人和社会中的一切都是自然决定的,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合一。“天人合一”是一思想理论范畴,内容繁杂,观点众多。如作综合考察,就会发现,其中有相当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所证实,为近代社会科学的马恩的有关论述所证实。“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是古代学者的立论,也体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因此,应从两方面认识:一是理论层次,学者们是怎样阐述的;一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是怎样表现的。除了国家的管理,社会的控制以外,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如哲学、伦理、文学、医学、宗教、鬼神信仰,风俗习惯,甚至相面,风水 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们在这些社会生活领域,自觉与不自觉地从不同的方面运用这个原理对事物进行解

3、释、论证和作出决策。可见,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认识历史和现代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因为任何一种学说和理论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后人有选择的继承和修正补充,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先驱者的这些论断的真理性。研究“天人合一”的思想有重要作用,主要有二:一是科学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根本动力和起始原因;二是用于指导我们现代的社会管理和建设事业。“天人合一”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的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

4、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古人的“天人合一”观念,从整体来讲,没有现代科学意义的科学思想体系,因为观点众多,议论纷杂,术语与表达各异,是个“大杂烩”,又历经数千年历史波涛,故对其评论颇难。本文拟用历史过程的具体事实和现代的认识,做综合性考察与说明,不是分析各种流派和个人的主张,而是选择符合现代社会科学原理即马克思主义的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髓进行分析。首先指出,合一不等同于和谐。无论是天还是人和人类社会,其本身内部都是和谐又不和谐,即相互依存又互相争夺,天和人之间也是如此。提出人同天和谐,是因为彼此之间并不全是和谐。自然界本身与人类社会一样,也不都是和谐,协调,即使是和谐协调也是相互依存。不

5、论是天文,地貌,还是气候都是处于彼此“争夺”之中。生物界也是如此,互相依存又为生存而竞争,优胜劣败。生物界与与非生物界也是处于这样相互作用之中。如地壳的变动、地震,火山爆发,海啸,飓风水旱灾害对生物界有直接的影响。生物界也影响非生物界,无论是微生物,还是动植物都在不断地改变地球的面貌。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必须适应才能生存。“天人合一”思想的含义“天人合一”中的“天”指的是什么。天就是自然。古人有的并没有直接用“自然”这个词表示“天”,而是现代人对古人有关天的表述的内容归纳出来的。主要含义有两大类:第一,指自然界本身,范围非常广泛,从宇宙空间到地球上存在的一切。其中有有地球上的自然物质,各种

6、生物,特别注意的是还包括人类社会。所用的名称术语各异,有的十分概括有的则十分具体,内容有的抽象,有的具体。如:老庄认为天即道之自然。荀子以天为自然,“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王充则认为天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比较具体: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第二 ,指支配自然界的主宰。宇宙的主宰,万物的主宰,人世间君权神受的最高决定者,宗教和鬼神中的最高的人格神 。“天人合一”中的“人”指的是什么。“人”,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人。重

7、要的是将人看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产物。“天人合一”中的天与人的“合一”指的是什么。有各种说法,如:人是天的产物、天人一致、万物一体、天人相、天人感应人是天的产物, 即自然的产物。“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 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张载)天人一致, 天即是人,人即是天。“天命”与“人生”合而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天、地、人,只一道也。”(程颐)。万物一体”或“天人相通”,“天人相类”,指人与自然融为一整体。“万物一体”远不止于人与人“为一体”,而且人与禽兽、草木、瓦石都“为一体”。有人称之为天人相通,天与人不是相对待之二物,而乃一息息

8、相通之整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地、人,只一道也。”(程颐)。万物一体”的思想并没有抹杀人与自然的区别和关系。王阳明特别强调“宰禽兽以养亲”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王阳明的宰禽兽以养人乃是自然条理的思想。“天人感应”指,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孔子作春秋,认为灾异是国君失德而引发的,因为天人之间有感应关系,人的行为会上感于天,天会根据人的行为的善恶邪正下应于人,使人反省改过。“天人合一“中的天与人的关系中,还包括两者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如何解决。有不同的观点。比如:

9、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要“绝圣弃智”,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 “万物与我为一”。荀子的制天(利用)自然说,“制天命而用之”意为了解天命,然后去利用它。易传提出,天人调谐说,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既要改革自然,也要顺应自然,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周易乾卦文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这是人生的最高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表现“天人合一”的

10、思想,即有意识地应用于国家的政治管理和社会的控制,同时又有意或无意地应用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在政治领域,比如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就是说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的神授予的,皇帝又称天子,就是天的儿子。在生产领域,传说中大禹治水,用天的本身的规律采用疏导的方法改造自然。文化中的很多领域莫不体现出“天人合一”这一事实。如古典文学创作中,从事态的进展和结局到人物的性格的刻画,均以“天人合一”为主轴。三国演义,尽管作者褒刘贬曹,归结还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不灭曹。西游记中可谓是天人大战,孙悟空最终还是归顺天庭,终成正果。水浒传,众好汉聚义梁山,替天行道,“道”最终表现为国家的统一。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11、鄙视科举功名,追求婚姻自由,违背于当时的天,不能天人合一,而使作者不得不腰斩红楼梦,回避贾宝玉的结局。因为结局不外有三:1)科举入仕;2)流浪街头;3)削发为僧。三种结局都不能适应于作者的意图也不符合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国画中的人物、山水、花鸟等创作,都以“天人合一”为基础,表现大自然的美和人的审美的统一,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山水与人和谐相处。中医是以“天人合一”思想对待人体的典范。强调人的自然体内部的和谐和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黄帝内经观点,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

12、微论)。中医强调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同时也明言,治了病,治不了命。风水学在传统社会,从首都,皇宫,皇家陵墓的选址和规划设计到民间对住宅选址设计与室内的装修到祖坟的选址,都要讲究风水。强调自然环境与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合一。风水学尽管是基于人的社会生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但对人的最终命运作用不大,如皇朝的更替是社会发展的规律,皇陵墓无论是建在那里,如何修缮,都不能挽救末代皇帝的命运。土匪的抢劫,盗墓贼的破坏,敌对方的掘坟,都不会影响家族的命运 。相面,这个行业经久不衰,是基于

13、“天人合一”的事实和人们生活中精神的需要。从个人讲,人自然体本身,即人的外貌,身材、体能同人的性格、作风、心理素质和经历等有直接的联系。此外人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具体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人在社会中的所作所为和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命运。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能推测人出人所面临的难题和未来的命运。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符合实际的观点,可归纳如下:天人并存,天是万物的主宰 。 天的范围极广 ,从宇宙空间和地球上的一切,包括天地,人。人是天创造出来的,是天的一部分,依赖于天而存在,人也反作用于天。由此可见,传统社会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中有很多思想是符合客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思的是与马恩的有

14、关人与自然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经典论述是何其相似,甚至是一致的。“天人合一”的马克思主义分析从天与人的关系讲,人类社会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说:“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22页)人本身就是天人合一,人本身即他的肉体就是自然体,人的思想意识是由人的肉体派生出来的。因此个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既表现在人与自然界关系中,又表现在人本身的肉体与精神的关系中。恩格斯明确指出人的肉体是属于自然界,“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

15、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383-384页)。马克思说:“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45页。)马克思指出,人的肉体依赖于自然界,他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第1

16、67页)人对自然界的这种性质的依赖性,表现在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上。首先,人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人的生老病死。人具有作为动物一员的肉体有两个最基本的生物属性,即生存与繁衍,两者构成人的生物本能。这种生物本能决定了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行为,即人的生存和延续后代,古人称之为“食色性也”,由此决定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即两性关系和血缘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亲属关系,宗族关系,种族关系。为了生存与繁衍,人组成社会,群居,男女结合,协同劳动,共同生活。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既互助合作又相互争夺。在互助合作与相互中争夺中,表现出人性的两重性:一方面是所为的人性(善),如仁,爱,礼,智,信; 一方面是所为的兽性(恶

17、),即不仁,不爱,不礼,不智,不信,在行为上表现为,打人、骂人、骗人、抢劫、酷刑、杀人。总之,社会中人的行为与社会关系最初皆来于人的自然属性。人的个体由于先天的基因关系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其身体的素质是不相同的,如大脑的发育,思维的特征,性格,视力,听力,残疾,言语能力,体力的特长。这些差别往往决定了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不同的社会地位。具体一些的,如社会分工与人的自然属性有密切关系。各行各业和具体的工作岗位皆为社会正常运转之必需,对就业者来说,都有一定的要求。人的能力与特长是不同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一般都从事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所能胜任的工作,很多职业如体育,文艺,工艺等非一般人所能干的了的。社会中

18、的官员更是如此,职务越高要求也就越独特。由此可见,由社会分工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平等,是客观的存在。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决定作用,不仅表现在对人的的决定作用,还表现在自然界对社会生活活动的决定作用。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现象,都是整个大自然(自然界和人本身)的规律性的活动的表现。人生活在具体的周围环境之中,表现出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人对周围环境的依赖和适应。当然,周围环境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组织管理形式,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没有直接的相互对应的关系。有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有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主要是社会因素起作用。总的说是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结合。马克思对此有明确的说明。

19、在马克思看来,形成这些不同社会形态的原因并非历史发展阶段的差异,而是“部分地取决于部落的天然性质,部分地取决于部落在怎样的经济条件下实际上以所有者的资格对待土地,而这一点本身又取决于气候,土壤的物理性质,受物理条件决定的土壤开发方式,同敌对部落或四邻部落的关系,以及引起迁移、引起历史事件等等的变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册848页)。由于部落共同体本身结构的差异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人类社会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由此可见,自然界即作为人的自然体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一般情况下是综合的。可以说,社会在其历

20、史发展过程中,大到社会的生活方式、国家的兴亡、战争的胜负、人口的迁徙,小到个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婚丧嫁娶、节日的安排,无不显示出自然环境和具体的自然现象的作用。比如说,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区分农耕民族,游牧民族,渔民等,是自然环境直接造成的。气候的剧变,水旱虫害,疾病的流行,地震火山,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的动荡。严寒,风暴,疾病能决定影响历史进程的战役的结局。对个人来讲,更是生死攸关,无论是丰衣足食,饥寒交迫,还是悲欢离合,莫不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而像人的越轨行为,主要的也是由于人为了满足个人的对生存和性欲的生理需要,而违背社会规范造成的。人对天(自然界)影响具有局限性。人类在自然

21、界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改造自然物,使自然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符合自己的要求。但人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不能是任意的,必须按照自然界的规律进行,不能超出所容许的范围。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329页)如果把这些经典性的论述综合归纳在一起,就形成我们现代的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 人类社会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就个人而言,人本身的肉体就是自然体,它决定着人的生老必死

22、和生活的能力。人的意识产生于肉体,人的一切思想与行为都必须在人的肉体和自然界所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就社会而言,这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表现为社会现象,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适应自然规律的活动。“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如果依此考察中国革命过程,就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有的地方既有悖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与马恩的观点相抵触。比如说,由于服从于革命斗争和加快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历史教科书中回避“天人合一”的问题,在实际政策中提出与之相对立的不符合实际的“人定胜天”的口号。在研究和叙述社会历史过程时,通常只是根据社会本身来解释社会历史过程和预测社会发展的未来,习惯于在社会内

23、部和人的思想意识中寻找所谓的社会根源,忽视其来自自然界,包括作为自然体的人即肉体的生物本性的作用。将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如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矛盾和对立,以及像战争,人口迁徙、越轨行为等,看做是由社会本身的各种因素决定的,甚至提出这都是由阶级矛盾引起的,是阶级斗争的表现,人类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然条件即使有影响,也是间接的,次要的。这就不能完整地揭示社会历史进程的真谛。至于“人定胜天”的口号,曾经风行一时,为社会带来灾难。这种口号既有悖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同马恩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相抵触。没有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依存于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区分人的肉体和意识。人是不能战胜自己的肉体的,在自然界面前更不能为所欲为。现在情况有所改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置于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之中。“科学发展观”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而确定的今后发展的道路。责任编辑:黄南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