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8.44KB ,
资源ID:542240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4224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案.docx

1、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案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案【课 题】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 时】第1课时 【课 型】教读【制作人】吕 娜 【审核人】 【学生姓名】【备课时间】2018.4.29 【上课时间】2018.5.7【学习目标】1. 通过预习,了解作者信息和叶圣陶其人,识记“生疏、商酌、譬如、朦胧、累赘、别扭、拖沓、妥帖、诲人不倦、不耻下问、颠沛流离、以身作则”等生字词的音形义。2. 通读课文,明确作者写这篇写人记事散文的缘由。【重点】3. 感知作者围绕叶圣陶先生写了哪些方面的事,感受叶老先生的高贵品德。【难点】【学习过程】一、自主阅读:1.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常识等,积累重要信息

2、。 走进作者:本文作者 (1909-2006),原名张璿(xun),河北香河河北屯人,学者、散文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写作背景: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

3、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通过教材P82注释了解叶圣陶先生的基本信息,圈画出关键并记牢。2. 自主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不认识、不理解的词句,并思考下列问题。3. 查阅词典,识记生字词的音形义。【课后在钢楷本中抄写P86“读读写写”中的字词(文中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连同释义一同抄写),共抄写2遍。】并完成下面问题的自主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草率( ) 生疏( ) 商酌( ) 恳切( ) 譬如( ) 朦胧( ) 拖沓( ) 妥帖( ) 累赘( )( ) 诲人不倦( ) 颠沛流离(

4、) 解释下列词语: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鞠躬尽瘁: 以身作则: 2、略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略读也叫跳读,就是粗略地读,能较快、较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和特点。一般常用在快速阅读中,有时候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也会利用略读。 略读训练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较快的速度,二是准确地理解。略读的要领:1.全貌(前言、后记、目录等)2.梗概(大小标题)3.关键词语(句子,名词、动词)4.连接词(第一、二)1.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2. 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两方面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体现?3、再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概 括 交 代(第1段-第 段) 先生的逝世 “

5、我”的 总写 (第 段-第 段) 待人厚 语文方面 总 结 思 考(第 段-第9段) 追怀业绩,学习效仿(略写)4、合作探究:在本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说说它们的意思。1.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出处: 意思:2.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处: 意思: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处:意思:【叶圣陶名言积累】1. 理想是事业之母。2. 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3. 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4. 习惯就是由于多次重复和长期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5. 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

6、6.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课 题】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 时】第2课时 【课 型】析读、扩读【制作人】吕 娜 【审核人】 【学生姓名】【备课时间】2018.4.29 【上课时间】2018.5.8【学习目标】 1. 体会本文议论性语言的作用,品析文中表意含蓄、内涵深刻的语句,进一步理解文意。【重点】2. 领会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写话”主张,进一步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难点】3. 扩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进一步体会和把握写人记事的写法,深化和丰富对叶圣陶先生可贵品格的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 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

7、,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2. 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3. 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2、扩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回答问题: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我认识圣陶先生是在成都,1941年春天的一个细雨濛濛的上午。那时候我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圣陶先生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教育科学馆计划出一套供中学语文教师用

8、的参考书。其中有一本精读指导举隅和一本略读指导举隅,是由圣陶先生和朱佩弦先生合作编写的。计划里边还有一本讲文法的书,圣陶先生从顾领刚先生那里知道我曾经在云南大学教过这门课,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能否答应写这样一本书。我第一次见到圣陶先生,跟我想象中的“文学家”的形象全不一样;一件旧棉袍,一把油纸雨伞,说话慢言细语,象一位老塾师。他说明来意之后,我答应试试看。又随便谈了几句关于语文教学的话,他就回去了。那时候圣陶先生从乐山搬来成都不久,住家和办公都在郊外。过了几天,他让人送来一套正中书局的国文课本,供我写书取用例句。大约半年之后,我写完了中国文法要略的上卷,送给圣陶先生审阅,那时候他已经把家搬进城里

9、了。后来开明书店设立成都编译所,就设在圣陶先生家里。圣陶先生一直在主持中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后来又跟宋云彬先生合编国文杂志,他邀我给这两个刊物写稿子。我的文言虚字、笔记文选读、中国人学英文以及石榴树(即我叫阿拉木)的译文,或全部,或部分,都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发表的。因为送稿子到圣陶先生那里去,也就常常留下来,一边说着话,一边看圣陶先生看稿子。圣陶先生看稿子真是当得起“一丝不苟”四个字,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理顺作者的语句,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也用墨笔描清楚。从此我自己写文稿或者编辑别人的文稿的时候也都竭力学习圣陶先生,但是我知道我赶不上圣陶先生。写中国文法要略以及文言虚字等等,是我对学术工作的

10、看法有了变化的表现,哪是因哪是果可说不清。原先我认为学术工作的理想是要专而又专,深而又深,普及工作是第二流的工作。我自己思想中本来就有这个倾向,我在那里工作的研究所的主持人更是十分强调这一点。可是我现在认识到普及工作需要做,并且要把它做好也并不容易。回想起来,我确实是受了圣陶先生的影响。圣陶先生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编中学生,值得吗?非常值得。现在七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的人里边有很多人曾经是中学生的忠实读者,在生活上和学问上是受过它的教益的。在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个故事。1949年初,开明书店收到魏建功、萧家霖等几位先生从北平寄来的编字典的计划,圣陶先生认为这个计划很好,复信说开明可以接受出版。这

11、就是后来由附设在出版总署内的新华辞书社出版的新华字典,那时候圣陶先生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新华字典出版之后,新华辞书社并没有解散,圣陶先生打算让这个班子继续编别的辞书,并且希望建功先生辞去北京大学的职务,继续领导辞书社的工作。建功先生不肯,态度很坚决。后来有一天圣陶先生跟我闲谈,谈起这件事,他说:“难道在大学里教课一定比编字典的贡献大吗?”现在建功先生和圣陶先生都已经作古,我也不需要保密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圣陶先生一家随着开明书店由长江出川回上海,第二年我也随金陵大学回南京。为写稿的事,也时常有书信往还。1947年,圣陶先生约朱佩弦先生和我参加高中国文读本的编辑工作,我建议把语体文和文言

12、文分开,编成两套,他们两位都同意。到1948年冬天,淮海战役的胜负已成定局,南京城里人心惶惶,很多人家避居上海,我也扶老携幼投奔开明书店。我在开明书店工作了一年有余,认识了章锡深、王伯样、顾均正、徐调孚,贾祖璋、周振甫、唐锡光等“开明人,也多多少少感染上了那难于具体描写却确确实实存在的“开明作风”。圣陶先生不久就去香港转道去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第二年我应清华大学之聘也来到北京。虽然住得不近,也还时不时有机会见面。1951年2月,我母亲在上海去世,我奔丧回南。回到北京,家里人告诉我,圣陶先生找过我,说有要紧事儿。我去了才知道是要写一个讲语法的连载,在人民日报

13、上发表,主要是供报刊编辑以及一般干部参考。发起这件事的是胡乔木同志,他曾经问过语言研究所,语言研究所不愿意承担,才找到圣陶先生,圣陶先生说可以找吕某人试试。这就是语法修辞讲话的由来。这件事在我的生话中形成又一个转折点。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时候,我被分配到语言研究所,做语法研究工作,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兼任一名副总编辑(圣陶先生是社长),照料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如果没有语法修辞讲话这件事,很有可能我会跟着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入北京大学,或者调到别的大学去。语法修辞讲话给我惹出许多事儿。首先是到处邀请做报告,其次是回答纷至沓来的读者来信。过了几年,好象没事儿了,忽然有一天接到圣陶先生一个电话,说

14、是某方面的指示,要写一篇批判语法修辞讲话的文章,并且点名要圣陶先生写。圣陶先生在电话里说,这篇文章他不会写,“解铃还是系铃人,还是请你勉为其难吧。署名当然还是署我的名字。”这可把我难住了。对于语法修辞讲话我也不怎么满意,可是我的不满意跟那位不知道名字的发指示的同志的不满意,大概不是一回事。所以这篇文章很难写,既要让考官满意,也得让挨批者不太难堪。好在已经过多次政治学习,如何发言才算“得体”已经多少有些经验。饶是这样,一千多字的文章还是写了一个星期,登在人民日报上,也不知道命题人是否满意。语法修辞讲话的发表引起了一阵“语法热”,一两年内就出版了十来种语法书。圣陶先生大概也看过几种,好象都不满意,

15、有一天跟我说:“能不能写一本不用术语的语法书,容易懂,而且实惠?”我说:不用术语恐怕办不到,少用几个,象名词,、动词、主语、谓语等等,也许能够办到。至于实惠,也就是对说话、作文有帮助,那就更难了。”圣陶先生当然没有叫我试写,我可偷着试过好几次,都是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我希望有人能满足圣陶先生这个遗愿。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照料初中汉语课本的编辑工作,当时的计划是要把汉语和文学分成两套课本的。实际工作是张志公同志负责,但是我得认真审读,提修改意见。这套课本仅仅试用两年就不用了,汉语和文学又合流,恢复原先的语文课本的编法。这时候我已经不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职务,但是圣陶先生叮嘱我好好审读新编的语文课本

16、。不久,我在语言研究所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初稿陆续出来.圣陶生先和朱文叔先生都是审订委员会的委员,也只有他们二位认真提了些修改意见。“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彼此不通音问。我听说周总理设法保护文教界的一些老先生,估计圣陶先生会在内,也就放心了。我自己则由隔离反省而集中学习,而下干校,又和二十多位同志于1971年初提前放回北京,仿佛做了一场希奇古怪的大梦。这时候虽然仍然受驻机关的军宣队、工宣队管束,已经基本上可以自由行动,于是有一天我就去访问圣陶先生。大概这个时候圣陶先生那里还是很少有客人来吧,看见我非常高兴。寒暄几句之后,他睁大眼睛问我至今我还记得很清楚“你是什么罪名?”我说:“反动学术权威加走

17、资派,双料打倒对象。”圣陶先生叹了口气,半晌不说话。后来互相交换熟人的消息,圣陶先生扳着指头算了会儿说:“我认识的人里边,死了的和下落不明的,十七个。”圣陶先生和王伯祥先生是幼而同学,长而共事,交情很深。伯祥先生那时候身体不好,在家里很寂寞,圣陶先生常常去看望他,有时候乘公共汽车,有时候步行。二位老人的心情是不难理解的。因此,我也过些时候就去看看圣陶先生,尽管没有多少话要说。叶圣陶先生不是以书法知名的,可是书以人重,来求墨宝的还是很多。我在上海的时候曾经得到他一副篆书短联。1976年有人送我两张高丽棉纸,我拿去请圣陶先生给我写点什么。他写了两首诗送我,是楷书写的。华西初访犹如昨,既接清芬四十年

18、。邃密深沈殊弗逮,斌存虚愿欲齐贤。并臻信达兼今稚谓使用现代语,译事群钦夙擅场。颇冀移栽名说部,卑因橡笔得深赏。这里既有溢美之辞,也有勉励的话,希望我翻译外国名著。我又何尝不想在这方面多做点工作,但是我也跟很多人一样,时间不能完全由自己支配,也就顾不上了。在这以前,圣陶先生也曾经在我女儿吕霞写的在抗战中度过的童年的前边题过一首洞仙歌,那些短篇是原先发表在开明少年上,后来剪贴成册的。华西初访,记见垂髻觑,小试文心不吟絮。叙离乡,辗转汉浦湘奉,更绕道遥傍滇池侨寓。晨曾摊手稿,开载于今,重读依然赏佳趣。观感本童心,暗喜轻愁带幽默,时时流露。待掩卷津津味徐甘,却不免追怀西南羁绪。1977年8月,谢刚主(

19、国祯)先生发起去承德避暑山庄游览,邀请圣陶先生、唐搜同志和我同去,圣陶先生由至善世兄随侍,唐恻同志和我也都有家属陪同。那时候避暑山庄还没有正式开放,游人很少。我们住在文津阁楼下,非常清静。早晚在松林中散步,虽少花香,不乏鸟语。尽管只住了一个星期,但是来去自由,没有多人迎送,也不要讲话和应酬,圣陶先生心情很舒畅,后来还屡次提到。第二年夏天圣陶先生参加政协的视察组去四川,路上患病,回到北京去医院检查出来是胆结石,做了手术,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健康大受影响。这以后,除1982年到烟台作短期旅行外,就没有再出京了。我最后一次晤见圣陶先生是1987年9月8日。这一年他的健康情况比较稳定,那一天正好有新

20、华社的老摄影记者邹健东同志来给圣陶先生拍相片,也给我们两人拍了一张合影,圣陶先生兴致很好。H月17日上午我去看望圣陶先生,他因为晚上没睡好,早餐后又睡着了,我没有惊动他。至善有事出去了,我跟满子说说话就出来了。后来我自己闹病,住了一程子医院,回家休养,一直想去看圣陶先生都因循未去。有一天张志公同志来看我,说起圣陶先生,他说他也好久没去看望了。我们相约过几夭去看他老人家。又过了几天,志公在电话里告诉我,圣陶先生又住院了。最近几年,他常常住院,所以我也没放在心上,打算过些时到医院去看他。二月十六日早晨,志公同志来电话,说叶老去世了,我后悔没早去医院。第二天我自己患感冒躺下了,追念往事,做了一副挽联:交情兼师友,四+八年,立身治事,长仰楷式。道德寓文章,一千万字,直言曲喻,永溉后生。也只是在心里念道念道,没有写出来送到民主促进会举行的追思会上去。下联是天下的公论,上联却是说出我个人的感受,可是我相信,象我这样受过圣陶先生言谈的影响、行事的感染的真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啊! 读完本文,想一想:文中写了那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学习心得】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