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305.68KB ,
资源ID:54422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4422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础心理学1.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础心理学1.docx

1、基础心理学1基础心理学知识基础心理学又叫普通心理学。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 绪 论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三节感觉和知觉第四节记 忆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第六节意识和注意第七节需要与动机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第九节 人 格第一十节 第一节 绪 论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第一节 绪 论1心理学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P1)2名词: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P1)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P1)2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便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P2)3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P2)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P2)2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P2)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1 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P3)2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P4)3 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P4)4 心

3、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P5)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5)二、学派的纷争(P6)1构造心理学派 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2行为主义学派 代表人:华生3格式塔心理学派 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4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代表人:詹姆士5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弗洛伊德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P8)1人本主义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 3生理心理学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P9)1客观性原则 2辨证发展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二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0)1观察法 2调查法 3个案法 4实验法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P12)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P12)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2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3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三种。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P13)1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2

5、脑神经有12对,即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3脊神经有31对,均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中发出,分为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4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调节、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P14)1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2脊髓的结构与功能 3脑干的结构与功能 脑干网状结构4间脑的结构与功能 丘脑 5小脑的结构与功能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P15)1大脑由左右两个

6、半球组成,其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即大脑皮层;其内部是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称为大脑白质。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部分。2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大脑大致可分为3个机能区,即皮层感觉区、皮层运动区和皮层联合区。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P17)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和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组成。它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互相支

7、配的关系。(P17)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的概念1兴奋和抑制(P18)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P18)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P19)无条件反射是动

8、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例如吃食物流口水,光照使瞳孔收缩等。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P20)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如灯光、铃声所引起的条件反射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信统,它是人所独有的。二、巴甫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P20)1条件反射和抑制 2.扩散和集中 3.相互诱导 4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第三节感觉和知觉第一单元感觉概述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

9、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P22)二、感觉的种类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P22)1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2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第二单元 感受性及感觉阈限一、感觉与感觉阈限的定义(P23)1感受性的定义: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2感觉阈限的定义: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是用

10、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的种类(P23)1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2差别阈限的定义: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P23)1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II=K。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就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2费希纳定律: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即刺激的强度按对数级数

11、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的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用公式表达即S=KlgR, 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S和R的关系是对数的关系。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P24)2感觉后象 3感觉对比 4联觉第四单元各种感觉一、视觉(一)视觉的适宜刺激视觉的适宜刺激: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我们把这一段的电磁波叫光波。(P26)(二)视觉器官(P26)1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2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它能分辨物体的

12、细节和颜色。3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它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轮廓。(三)颜色视觉1在较强的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的作用能分辨颜色。本来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它是一个由黑到白,其间有各种不同明度的灰组成的系列)。但是,人们常常说颜色是只指彩色。(P27)2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P27)3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外祖父是色盲,妈妈仅仅是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她自己能分辨颜色,不是色盲。如果

13、外祖父是色盲,而且爸爸也是色盲,这时女孩才会是色盲。(P28)二、听觉1听觉的适宜刺激:20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我们把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叫声波。(P28)(图片解释:在安静的环境下人体的耳朵可听到约6米(20英尺)处手表的滴答声)2听觉器官 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组成。(P28)3听觉的特性: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P29)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是由声波的波形决定的。三、其它感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痛觉1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14、,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受纳器。(P30)2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最难于适应。(P31)对于痛觉传导的理解请参阅下图:第五单元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P31)二、知觉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P32)2选择性: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作知觉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晰,而把其它对象当作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也就是有选择地知觉外界物体,叫做知觉的选择性。(P32)3

15、恒常性:即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叫知觉恒常性,简称常性。(P32)4理解性: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是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叫做知觉的理解性。(P33)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我们判断远近主要靠的是双眼视差。(P33)2时间知觉(P34) 3运动知觉(P35) 4错觉(P35) 第四节记 忆第一单元 记忆及记忆过程1记忆的定义: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

16、程就是记忆。(P37)2记忆的种类(P37)3记忆过程(P37)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通过回忆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4遗忘及遗忘规律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P38)保持曲线: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保持量与间隔时间关系呈负加速型的曲线,就是著名的

17、保持曲线,有人也把这条曲线叫做遗忘曲线。(P39)第二单元 表象1表象的定义: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可叫表象。(P39)2表象的作用(P40)第三单元 三个记忆系统三个记忆系统: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并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作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P40)(一)瞬时记忆(P41)(二)短时记忆(P42)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2为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可采用组块的方法,即将小的记忆单位组合为大的单位。(三

18、)长时记忆(P42)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一、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书中没有较完整的定义,这里补充给学员)(P43)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P44)1分析与综合 2抽象与概括第二单元 思维的种类(P44)1根据思维的形态,可以把思维分作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2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作为辐合思维、发散思维。3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第三单元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P45)第四单元语言与言语一、语言与言语1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

19、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们用以思维和交际的工具。(P48)2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则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P47)二、言语活动的形式(P48)言语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类: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1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叫外部言语,外部言语又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又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2用来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叫内部言语。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P49)1言语运动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表达性失语症,即患者虽然发音器官正常,但却发音困难、说话迟钝费力,不能说出连贯、流畅的语言。(布洛卡中枢)2言语听觉中枢:这

20、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接受性失语症,患者的听觉器官尽管还是正常的,但却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威尔尼克中枢)3视觉性言语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患者能看到字词,却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的失读症。4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患者其它运动机能正常,却不能写字绘画的失写症。第五单元 想 象一、想象的定义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P50)二、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P50)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例子。幻觉是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2有意想象:

21、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P51)幻想是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第六节意识和注意第一单元意识概述一、意识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P52)二、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P52)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意识的形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因为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而且一般的意识形态也会转化为其他的形态,如睡眠、梦和幻觉等。(P52)1睡

22、眠。对睡眠脑电波四阶段的变化的理解可参阅下图1)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90分钟左右。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P53)2)以24小时为单位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叫做生物节律。(P53) 2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实验证明,如果对快速眼动的睡眠进行剥夺,即只要发生快速眼动的现象就把睡眠者叫醒,几天内就可使被实验者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会影响到健康。(P53)第二单元注意概述一、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

23、集中。(P54)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只是伴随着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其他观点: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志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P18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二、注意的种类(P54)1无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第三单元 注意的特征(P55)1注意广度 2注意稳定性 但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3注意转移 4注意分配第

24、七节需要与动机第一单元需要与动机概述一、需要(一)需要的定义: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P56)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二)需要的种类(P57)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二、动 机(一)动机的定义1动机的定义: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P57)2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P57)3除需要之外,内驱力、诱因和情绪也都可激发活动的动机。(P57)(二)动机的种类(P58)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1)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叫生理性动机,这种动机又叫驱力或内驱力,

25、如吃饭、穿衣、休息、性欲等的动机。2)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如交往的需要引起交往动机,成就的需要产生成就动机,权利的需要产生权利动机,以及人的兴趣、爱好等都是社会性动机。3)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当人的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人的动机便成为人的爱好了。兴趣和爱好都和人的积极情感相联系,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是推动人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有效途径。2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1)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动机,即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的目的的动机叫有意识

26、的动机。2)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叫无意识动机。无意识动机在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来的婴幼儿身上存在着,在成人身上也存在着,例如定势的作用人们是往往意识不到的。所谓定势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它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1)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动机叫外在动机。2)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第二单元 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P59)1生理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

27、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3爱和归属的需要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求;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他的信心。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但各人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可以是各不相同的。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第一单元情绪、情感概述一、情绪、情感的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

28、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P60)1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2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3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4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上的变化。如愉快时面部微血管舒张,害怕时脸变白、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等等。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P61)1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2情感则常被用来描

29、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3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和情绪相比,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三、情绪、情感的功能(P61)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2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的效率。3组织功能:情绪和情感对其它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第二单元情绪理论(P62)1情绪的外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相同的情绪理论,后人称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2情绪的丘脑理论:美

30、国心理学家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坎农的理论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将这一理论称为坎农巴德丘脑理论。3情绪的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4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汤姆金斯和伊扎德认为,情绪并不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动机。伊扎德进一步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即体验就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情绪的分化是生命进化过程的产物,只有情绪的分化,才使得情绪具有了多种多样的适应功能,也只有这样情绪在生存和适应中才起到了核心的作用。第三单元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其两极性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P64)1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是指对情绪、情感所固有的特征的度量,这种度量可以从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这几方面来进行。2而每一种特征的变化都具有两极对立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