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7 ,大小:62.45KB ,
资源ID:54708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4708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考文言文阅读.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考文言文阅读.docx

1、中考文言文阅读中考文言文阅读 童区寄传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卷十七。柳宗元,子子厚,唐代文学家。童,儿童,区寄,姓区名寄。通假字1.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虚”通“墟” 集市。2.恐栗,为儿恒状。 栗:通“傈” 战栗,发抖。3.与衣裳, 与通“予”给予,给. 词类活用1.布囊其口。 囊名词作状语,用布的意思。2.以缚背刀。 缚动词用作名词,指捆人的绳子。3.彼不我恩也 恩 这里作动词用,是好好对待,有情义的意思。4.郎诚见完与恩 完 当保全讲,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完好”。5.虽疮手勿惮 疮 这里名词作动词用,是烧伤的意思。6 贼易之,对饮酒 易 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容易,轻视。特殊

2、句式1.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判断句) 译文:儿童区寄,是柳州一个打柴放牛的孩子。2. 彼不我恩也。(宾语前置)否定句用代词作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译文:他不好好待我。3. 愿以闻于官。(省略句)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译文:愿意把这件事报告给官府。4. 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省略句)“去”后省略宾语“之”,相当于这里。重要语句翻译1.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一天,)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离开本乡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2.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区寄装着小孩儿似

3、的哭哭啼啼,害怕得发抖,做出一幅孩子常有的胆小的样子。3.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便拿起刀杀死了那个强盗。4.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5.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 到了半夜,区寄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又拿过刀来杀掉了做买卖的强盗。6.乡之行劫

4、缚者,侧日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杀死了两个豪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课文内容理解1.“贼易之”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句子回答)(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2.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区寄智和勇的两个句子。(: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3.结尾写“乡之行劫缚者”的言行,对塑造区寄形象有什么作用?(从侧面烘托了区寄智勇双全、令贼人丧胆的形象。)4.自古英雄出少年,除了区寄,你

5、能列举一个少年英雄的例子吗?(例如:战国时期的甘罗十二岁拜为上卿,唐代骆宾王七岁吟鹅,宋代司马光少时砸缸救人等等。)5.文章是如何体现区寄胆识过人、智勇双全的?(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的品质,如伪儿啼哭、以缚背刃、以利诱贼、疮手勿惮、哭叫报官等。) 李 寄文学常识选自搜神记,干宝,字令升,东晋文学家、史学家。通假字1.欲得啗童女年十二三者。 啗通啖,吃。2.气厉不息。 厉通疠,病。3.先将数石米餈。 餈通糍,一种用糯米做成的食品。4.甚可哀愍。 愍通悯,怜悯。重要语句翻译1.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或者托梦给人,或者下告巫祝,说蛇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子。2.尔时预复募索,

6、未得其女。 这一年,又在预先寻求招募祭蛇用的小女孩,还没有找到合适的。3.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 小女儿名叫李寄,想自愿去应招。父母不同意。4.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父母疼爱孩子,始终不允许她去应招。李寄偷偷地一个人溜走了,父母制止不了。5.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 到了八月初祭那天,她便带上剑,牵着狗,来到庙中坐下。6.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 大蛇爬出洞外,头大得象个圆顶粮屯,眼睛象两面二尺阔的铜镜子。蛇闻到糍粑的甜香气味,就先大口吞食起来。7.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 李寄立即放出猎狗

7、,那狗冲上前去咬大蛇。李寄又从后边用宝剑砍伤了蛇几处。蛇受不了伤口剧痛,就猛然跃了出来,窜到庙中院子里死掉了。课文内容理解1.李寄和区寄都凭借机智勇敢赢得了胜利,他们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一是身处危境的主动、被动条件不同;二是战胜强敌后的表现有所不同;三是有各自的闪光品质。)2.李寄为杀巨蛇都做了哪些准备?(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3.最传神地表现出李寄自信从容的是哪句?(于是寄女缓步而归。)4.李寄杀蛇过程的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用|在原文上标出,并概括层意。( 杀蛇前的准备工作。(从“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以置穴口”) 李寄智杀大蛇。(从“蛇便出”至“

8、至庭而死”) 李奇从容镇定。(从“寄入视穴”至结尾) 狼文学常识 选自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 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只有。词类活用1.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2.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打洞透过草堆。3. 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重要语句翻译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

9、在前面。4.才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课文内容理解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并趋如故”“狼不敢前,耽耽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如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

10、诱敌”等。)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3.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 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这则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聊斋故事本来就是以记叙奇闻异事折射人间世态百情为宗旨,文中写到的这两只狼能施展诡计,前后夹击,显得贪婪、阴险、狡诈。尽管如此,最终还是毙命于屠户刀下,因此作者的议论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

11、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启示: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 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 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4.作者是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旨意的,但有人认为这个故事表现了屠户敢于斗 争的精神,你同意这个看法吗?(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以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

12、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主旨所在。) 说 虎词类活用 利其爪牙。利,名字作动词,以.为利。重要语句翻译 1.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它的力气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不奇怪了。2.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牙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用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一

13、定不能取胜。3.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而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样。4.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被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课文内容理解1.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人是万物之灵,有大脑要学会用智,有双手要学会使物,这样才能“虎之皮人常寝处。”) 愚公移山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

14、,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土丘 6、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古今异义1.【河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2.【汉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4.【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6.【虽我之死】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7.【惧其不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8.【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9.【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 “面”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面向着。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是名词作状语。意为:用箕畚。3

15、.【吾与汝毕力平险】“险”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险阻。4.【聚室而谋】“聚”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把.召集在一起。5.【寒暑易节】“寒”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冬季。6.【惩山北之塞】“惩”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苦。一词多义且: 1、 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其:1、其土石如何(加强反问语气 那么多 ) 2、惧其不已 ( 代词,他) 3、其妻献疑曰(代词 他的)之:1、跳往助之(代词,他 ) 2、虽我之死(取笑句子的独立性) 3、以君之力( 助词,的 ) 焉:1、且焉之土石(哪里 ) 2、始反一焉( 语气助词 )固:1、汝心之固(顽固) 2、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16、亡:1.今亡亦死(逃走) 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而:1.面山而居(表修饰) 2.聚室而谋(表承接)3.而山不加增(表转折,但是,可是)且:1.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特殊句式【倒装句】1.甚矣,汝之不惠。 即“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甚矣”前置,表示强调。2.且焉置土石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3.何苦而不平 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后置的句子,应为“遂率荷担之子孙三夫”。“荷担”本来是“子孙”的定语,为了突出中心词“子孙”,而把它的定语“荷担”移到后面,并用语助词“者”字煞尾,把它与其它的词

17、语隔开,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被动句】帝感其诚。“帝”是被感动者。【省略句】1.“杂然相许”:省略句,承前者去主语“室人”。2.“帝感其诚”省略介词“于”。3.“一厝朔东”省略介词“于”。4.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省略主语“二山”重要语句翻译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2.遂率子孙

18、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4.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

19、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5.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课文内容理解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绕远。)2.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在移山的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智叟的态度是(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20、一毛,其如土石何?)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语言描写的人物描写方法。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不相同。“其妻”是出于关切,才“献疑”。而且,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河曲智叟亡以应 )”而言的。7.选文

21、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8.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天帝是被愚公的诚心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了,因而命大力神搬走了这两座山。) 9.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10.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1.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 12.本文语言简

22、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13.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不愚。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23、通“弼”读bi,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是:这 今义:判断词)2.饿其体肤(饿: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古义:被举任用选拔。 今义:往上托) 4.征于色 (征,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 5.所以动心忍性(所以,古义:用这些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古义:指国内。 今义:从里面到外面。)7.然后知生于忧患(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另外一件事情。)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

24、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2.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3.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4.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5.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6.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犯过失。重点词语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征:征验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8.国恒亡恒:常9.生于忧患生:生存发展。重点语句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

25、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

26、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2.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4.第

27、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5.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6.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7.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

28、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8.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9.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6个事例中的人物最终被举荐或任用的原因。*都经受过苦难的磨炼开放性试题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

29、卧薪尝胆。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3.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8.邹忌讽齐王纳谏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通假字孰视之孰通熟,仔细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4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指责,劝谏(中性词)今义:诽谤,讥讽(贬义词)5窥镜而自视窥: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6暮寝而思之寝:古义:躺而不睡今义:睡觉地方词类活用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2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3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4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蔽5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6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用作状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