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40.08KB ,
资源ID:54828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4828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信贷渠道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于信贷渠道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ocx

1、基于信贷渠道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基于信贷渠道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摘要:本文对我国的信贷渠道从经验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仍以信贷渠道为主,但信贷渠道出现了阻塞的现象。对我国信道渠道阻塞的原因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居民和企业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经验分析1.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沿革从基本特征出发,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设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3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直到1997年底,实行的是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第二阶段是1998年至今,实行的是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195319

2、97年,在对信贷进行直接控制的大前提下,我国在不同时期适应当时经济环境和金融体制的要求,直接控制的程度和方式有过一些变化。如果以控制方式的主要特点进行划分,该阶段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统存统贷”时期(19531978年)、“差额包干”时期(19791984年)和“双向调控”时期(19851997年)。在“统存统贷”的管理方式下,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比较简单,即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根据国家确定的贷款总量和各类贷款的数量,逐级分解下达到贷款的发放行,贷款行严格按计划发放贷款。国家通过调整信贷计划即可实现放松或收紧银根的政策意图。“差额包干”时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我国从1979年开始试行“差额包干”

3、的管理办法,它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实行分设体制之前的过渡性办法,实行“差额包干”的各银行,多吸收存款可以多发放贷款,少吸收存款必须少发放贷款。“差额包干”在管理上开始改变了完全依靠行政命令的作法,赋予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分行一定的自主权,在管理方法上体现了激励机制,这是鼓励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最初作法。“双向调控”时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所谓“双向调控”,是指在货币控制上,既运用直接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贷款总量,又运用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这种调控方式是典型的双轨制调控方式,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较单一的直接控制体系有很大的区别。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以后,经过一年的过渡

4、开始实行“实贷实存”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双向调控”兼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套体系的政策工具与调控目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有以下特点:一是中央银行确定贷款总规模、货币供应量、现金发行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这种调控体系建立的初期,由于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的种类少,银行贷款是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最主要的渠道,同时,在贷款限额的控制下,存款不能充分派生,因而贷款总量同货币供应量是紧密相关的,控制住贷款总量也就控制住了货币供应量。二是中央银行对各专业银行下达贷款限额,在执行中未经中央银行批准不得突破。各专业银行将贷款限额层层分解下达分支机构,有的专业银行也对分行沿用“差额包干”的办法控制其贷款量。三

5、是中央银行运用再贷款、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手段保证贷款规模的实现。四是贷款规模既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又是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由于体制的原因,在“双向调控”体系中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贷款限额。另一方面,从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以及宏观经济总体形势的角可以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划分为四个阶段,其分阶段传导图如表1所示。同样,1997年之前为直接控制阶段,这一阶段又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分为两个阶段,其间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和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为标志,货币政策调控基本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以

6、此为开端,我国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企业和居民国民收入”的间接传导体系。表1 我国货币政策分阶段传导机制表工具 时期和目标改革开放前(19571978)改革开放后20年(19791997)间接调控期1(19982002)间接调控期2(2003年至今)政策工具主要工具信贷现金计划信贷现金计划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贷款再贴现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货币信用规划辅助工具信贷政策利率政策行政手段利率政策信贷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特种存款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指导性信贷计划信贷政策窗口指导操作目标从贷款规

7、模到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监测流动性)从基础货币过渡到短期利率中介目标四大平衡从贷款规模到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监测利率、汇率)从基础货币过渡到中长期利率最终目标发展经济稳定物价从发展经济、稳定物价到稳定货币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稳定货币1.2我国以信贷渠道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近几年,随着中央银行信贷规模控制的取消,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利率杠杆的运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开始从单纯的直接信贷传导向信贷、利率和非货币资产价格多渠道传导转变。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在货币供应量与贷款总量对于实际产出的影响孰大孰小,也即究竟是货币渠道重要还是信贷渠

8、道重要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就总体而言,目前的大部分实证分析结果都认为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信贷渠道而非货币渠道影响经济的。本文认为,与我国在此期间的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不发达以及间接融资占主体地位的金融体系现状相适应,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即银行信贷渠道是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具体论述如下: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起主要作用,至少需要以下两个前提条件:(1)间接融资占有很大比重;(2)中央银行能够比较有效的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现实情况看,虽然最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央银行也早在1998年就放弃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直接控制,转而通过控制货

9、币供应量实现间接调控,但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前提却并没有受到多大程度的削弱。在政策实践中,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取决于借款人对银行的依存度,也就是说取决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如果经济中间接融资的占比较高或者说对银行的依存度较大,那么信贷渠道的作用就比较显著,反之则较弱。从表2可知,1998年中央银行取消信贷规模限制后的19982008年,我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额为239656.1亿元,而同期企业股票筹资额仅为24844.9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是企业股票筹资额的9.65倍。与西方国家低于1的比率相比,仍属偏低。事实上,在我国当前的现实国情下,中央银行(银监会)仍然是可以通过窗口指导甚至是行

10、政手段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有效调控。表2 19982008年股票筹资额与贷款增加额的对比年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额(亿元)企业股票筹资额(亿元)贷款增加额/股票筹资额(倍数)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合计11610.010846.413300.012943.618979.227702.318367.317326.930594.936290.941694.6239656.1841.5944.32103.01168.1962.01358.01511.01883.02246.08432.03396.024844.913.8011.90

11、6.3211.0819.7320.4012.169.3213.624.3012.289.65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额未包括外币贷款。企业股票筹资额为各年发行、配售股票筹资额。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统计公报数据库非金融机构部门在金融市场上的融资工具主要有贷款、债券、股票、保险准备金以及与国外发生的负债。从表3看出,1998货币政策改革以来,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融资比重持续上升,2002年贷款融资比重回复到1996年的水平,股票融资比重是199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引进外资比重是199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表3非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融资结构单位()年份贷款

12、国债企业债券股票保险准备金国外1996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66605458566366710241514131200010121845963000001326221821201614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4)第589页。根据2004年和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3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的比重分别为85.1:10:1.0:3.9,与2002年比,贷款融资比重上升了4.9个百分点,国债和企业融资比重分别下降了4.4和0.4个百分点,股票融资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国债和股票融资分别下降5.7和3.7个百分点,贷款融资比重

13、上升较多。2004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占整个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总量的83%,而同期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只占融资总量的17%。根据工行报告,截至2008年1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中,贷款占比高达 89.1%,企业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占比仅为12.3%。另外,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于股票市场发展,在债券市场内部的直接融资中,政府债券以及准政府债券发展较快,比重过高,政府支配了过多的资源,而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明显滞后。在十余年来的多数年份中,企业债券发行规模都没有超过500亿元人民币,企业债券余额在全部债券余额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左右。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

14、,自2001年以来,我国融资格局中,贷款形式的间接融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而以股票、债券为主要形式的直接融资比例一直很低,而且几乎呈现出间接融资比例逐渐上升、直接融资比例逐渐下行的趋势。因此,我国目前仍然是以信贷渠道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 . 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受阻的表现及原因分析2.1 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受阻的表现货币政策的效应能否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取决于央行采取扩张或紧缩的货币政策,关键还要看政策传导渠道是否畅通,金融市场、商业银行和企业、居民及时地对政策变化做出回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内经济学家实证分析和检验的结论来看,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仍发挥着无法替代的

15、作用,但其对宏观经济运行和真实经济变量的影响力在减弱,其实施效果与货币当局的预期还存在较大差距。从19982002年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看,其政策力度可谓不小,但对通货紧缩和经济下滑的扭转作用却十分有限。具体表现在:下调央行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却未能有效刺激其信贷投放的实际增长,其中1999、2000年贷款增速不升反降(见表4);连续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但银行存款不降反升,银行存贷差逐年增加(见表4)。从20032008年,针对2002年8月开始的银行信贷量急剧增长的局面,以及国内持续通胀压力和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央行被迫采取紧缩信贷的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自200620

16、07年除13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外,还8次利用利率杠杆进行宏观调控,抵制通货膨胀的决心与力度可见一斑。但是,仍旧未能有效抑制信贷投放的过快增长,其中2006、2007年贷款增速不降反升(见表4),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佳成为不争的事实。近期(主要从2008年9月份开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确保国内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需要,货币政策作出了由“从紧”到“适度宽松”的转变,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新增信贷已达4.58万亿元,逼近去年全年增加额,在信贷高增长的背后仍然存在投放结构的不平衡,比如部分出口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仍然存在困难,相反银行贷款过度集中于与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相关的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

17、表4 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增长率对比年份各项存款(亿元)存款增长率(%)各项贷款(亿元)贷款增长率 (%)银行存贷差(亿元)19971998199920002001200282390.3095697.90108778.90123804.35143617.17170917.4020.1516.1513.6713.8116.0019.0174914.1086524.1093734.3099371.07112314.70131293.9322.5615.508.336.0113.0316.907476.29173.815044.624433.2831302.4739623.47200320042

18、005200620072008208055.59240525.07287169.52335434.10389371.11466203.3221.7315.6119.3916.8116.0819.73158996.23177363.49194690.39225285.28261690.88303394.6521.1011.559.7715.7116.1615.9449059.3663161.5892479.13110148.82127680.23162808.67注:对金融机构存贷款的统计口径均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其他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

19、农村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数据库2.2我国信贷渠道受阻的原因分析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有效性要受到下列条件的影响:(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影响的有效性;(2)商业银行信贷占金融总量的比例;(3)企业有效投资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在我国当前条件下,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三个条件的弱有效性决定了信贷渠道传导机制的梗阻。2.2.1货币政策传导环境方面2.2.1.1社会信用环境与法制环境有待完善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信贷机制传导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信用制度建立滞后,社会信用基础脆弱,已成为商业银行增加信

20、贷投放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为获取贷款,多采取做假帐或“两本帐”等形式,报表失实,导致银行贷款审查更加严格,贷款趋向谨慎。二是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恶意欠息,假借改制之名逃债,影响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三是信用登记查询系统还不完善,人民银行开发的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实行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系统在登记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等方面还急需改进。另外,个人信用登记咨询领域严重滞后也成为推动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法制环境差,主要表现在:一是司法部门在审理银行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债务诉讼案时,往往面临较大社会稳定压力,有的甚至拖延诉讼日期,相当多的裁决难以得到有效执行。银行诉讼成本较高

21、,效果差,其结果使银行发放贷款更趋谨慎。2.2.1.2缺乏有效率的社会中介体系一是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的问题突出。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小企业建立健全的社会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基金,既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问题,还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困难是有关贷款担保机构,包括担保基金的建立还处于探索之中:目前的担保机构基金来源少,尚未健全完善必要的风险补偿机构;对担保机构又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担保公司作用有限,担保公司门槛高,企业不愿通过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服务,因为担保公司普遍实行会员制,入会企业不仅须先交会员费,再交按贷款额的2%5%收

22、取的手续费,最后还须缴纳贷款额的10%作为保证金;同时一些商业银行认为担保公司自身资本金并不雄厚,担保能力太小,不足以承担风险损失。二是中介机构收费过高、效率低下。评估、登记、公证收费过高,直接导致企业贷款的成本增加,有的甚至超过评估物价值;评估值缺乏权威性,对同一抵押品,不同单位的评估值相差很大,而最终的评估往往是评估机构与资产所有者协商的结果,随意性较大。2.2.2信贷传导在央行层面上的障碍2.2.2.1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不健全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只设立九大区分行,撤并了一系列中小地区分支行,做到机构精简。人民银行设立九大区分行后,通过落实监管责任制,创建金融安全区等,使金融

23、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但人民银行特别是基层分支机构传导、落实货币政策的工作力量没有相应加强,使货币政策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具体问题,一是传导时间长。人民银行总行通过分行向中心支行传导,中心支行收到文件比省级商业银行慢;人民银行同国家部委联合发文的,中心支行收到文件比政府部门慢,造成组织实施货币政策部门接到上级政策比具体部门慢;二是政策文件传发被动。对于人民银行总行等多个部门联合提出支持经济发展的信贷政策,有时省级政府部门撇开人民银行单独转发。可以说,经济相对独立的省区在货币政策工作中没有牵头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三是因地方政府介入造成的效率损失。现行信贷体制

24、下依然存在地方政府干预的可能性。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各级公有产权的代表之一,使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容易受地方政府支配。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基层商业银行信贷行为进行干预地方政府本身职能不明确,作为联结基层银行机构和企业部门的导体,代表其所辖企业向基层银行机构施加影响和压力,争取数量更多、期限更长的货币资金,促进本地区工农业总产值的迅速增长。这时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表现为政府间的行政“博弈”,央行政策实施力量大大削弱。2.2.2.2央行调控基础货币能力削弱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央行直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经营活动的干预力度已大大下降,而更多地通过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来实现货币

25、政策的意图。央行可以通过变动自身的资产、利率及准备金率等方法,影响其主要负债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的供应则对整个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央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供应,影响存款货币银行及其他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调控基础货币、保持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就成为货币政策能否顺畅地向下游传导的一个基本前提。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投放应由对存款货币银行贷款、对政策性银行贷款、财政借款和外汇占款等几部分构成。然而,从近年来基础货币的变动幅度与央行调控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来看,央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能力在不断削弱,基础货币的内生性在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外汇占款渠道1994年外汇体制改

26、革以后,我国实行保证外汇储备增长和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政策。在这两个前提下,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导致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央行为了维持对基础货币的有效控制,从而使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在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合理范围内浮动,不得不对外汇储备增长所引起的基础货币扩张进行冲销。我国在对冲外汇占款中,主要采取了公开市场正回购债券和发行央行票据两种途径。虽说近年来央行在对冲外汇占款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还是收到了一定成效,避免了由于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而对基础货币投放和人民币汇率稳定形成的巨大压力,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无论采取哪种冲销方式,其成本都是高昂的。例如,央行在2003年为了对冲外汇占

27、款,被迫发行了数千亿元的央行票据,直接操作成本就超过了200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在当前的结售汇制度和外汇市场制度下,由于外汇储备受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外汇占款这一控制变量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央行不可能对其增量进行灵活控制,只能被动地予以冲销,而发行央行票据巨额的利息成本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对债券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完善程度的较高要求,都使得央行在进行对冲操作时必须兼顾多方面的利益、慎之又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央行作为独立的货币发行机构对基础货币供应的控制力。2、央行对政策性银行贷款渠道1994年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并未从根本上割断政策性资金与基础货币的联系,却使央行对政策性银行贷款成为一

28、个内生性极强的变量,影响着货币供给。这主要是由于政策性银行在具体功能设计中的缺陷:国家财政对政策性银行拨付的资本金先天不足,又缺乏持续的资金补充机制,没有一个完善的长期资本市场提供资金来源。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所需要资金主要通过发债的方式解决,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所需的粮棉油收购资金仍需要由央行提供贷款来维持营运,这实际上是将政策性资金运用与央行的基础货币供给相挂钩,无疑会妨碍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有效调控。虽然1999年以后,随着政策性银行运行机制的改革,政策性银行开始归还央行借款,借款比例和央行通过政策性借款投放基础货币的比例都趋于下降,但如果不从根源上彻底切断政策性金融信贷与基础货币运作之间

29、的联系,则央行对政策性银行贷款就可能成为第二条财政预算支出渠道,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一个硬缺口,使本来可控性较差的货币供应量变得更加难以控制,从而极大制约了货币政策的顺畅传导和其有效性的充分发挥。2.2.3商业银行方面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人民银行总行人民银行分支行金融机构企业、居民。金融机构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货币政策传导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如受阻,必然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2.2.3.1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利益冲突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早成共识,银监会近年来所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都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市场化的国有商业银行必然按照经济理性的原

30、则决策。商业银行有扩大利差获取收益的激励,在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浮动比例内,商业银行有最大限度提高利率的冲动。为控制支付风险,商业银行不得不增加超额准备金以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如果投资环境不好,国有商业银行往往会“惜贷”,反之,经济形势好转时,信贷量又会猛增。如2006年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宽裕,资产扩张的能力和意愿在不断加强,在一、二月份新增贷款为0.7万亿元,直接冲击央行在年初确定的这一货币政策目标全年2.5万亿元。中央银行作为体现政府政策意图的利益一方,与国有商业银行相对独立的利益之间必然存在着利益不一致和利益冲突问题。从这个角度,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实际上就是协调中央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利益不一致或冲突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讲,是在中央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利益不一致或冲突的约束条件下如何选择货币政策的过程。可以说,商业银行对自身利益的理性反应,一旦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向发生冲突与背离,将直接导致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阻塞。4.2.3.2向城市集中的商业银行机构,阻碍货币政策的传导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信贷投放的主渠道,但一般来说,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上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分布,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