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57.27KB ,
资源ID:55010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5010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教案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教案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docx

1、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教案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考纲分析高频考点: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5年6考) 偶考点: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大众传媒的发展;教育事业发展(5年1考)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5年2考)未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大革命、一国两制、新中国外交、交通、通讯、重大思想、双百方针、时空定位阶段特征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阶段特征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1、政治: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

2、2、经济:建国初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3、外交:打破帝国主义封锁,步入国际外交舞台,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4、思想文化: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双百”方针的提出。毛泽东思想发展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1956年底1966)阶段特征1、政治:在“左”倾错误影响下,不断将阶级斗争扩大化; 2、经济:虽有八大短暂的正确探索,但很快受到“左”倾错误影响,经济发展道路曲折。58年“三面红旗”,片面强调发展的高速度,造成三年困难时期。60年八字方针开始调整经济,使经济有一定发展。66年受文革的影响,经济受到全面破坏。 3、外交:中美对立,中苏关系恶化,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3、4、思想文化: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文艺发展繁荣三、文革时期(19661976)1、政治: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2、经济:经济建设受到沉重打击,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3、外交:70年代打开外交新局面。4、思想文化: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受左倾错误和政治因素影响,教育、艺术受到打击。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底至今)阶段特征1、政治:民主法制进一步发展完善。2、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逐渐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3、外交:活跃在世界外交舞台,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的中心的多边外交。4、思想文化:探索建设有中

4、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技、教育等各领域蓬勃发展。专题一一、新中国诞生:(开国大典)意义: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二、继续解放全国领土和抗美援朝三、三大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

5、度(1)发展历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召开,初步建立,此时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而是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具备参政议政、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1956年,共产党提出政治协商制度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开展;“文革”期间,政协制度遭到破坏。1982年,共产党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2)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6、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1954年宪法(1)历程:1954年宪法确立 19571976年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与文革遭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完善,加强立法(2)确立意义:奠定了政治建设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关系; 昭示了权力属于人民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发展历程: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自治区 其后,相继成立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最后一个自治区 19

7、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安全和民族团结;保证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 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民族平等;将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 整体利益协调起来,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四、文化大革命教训: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建设经济:五、法制的完善: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平反冤假错案;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8、;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了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六、加强基层民主选举。七、“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实践1、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台湾可保留军队。2、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3、确立:4、实践:香港回归: 意义:洗刷了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5、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专题二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1、三年国民经济恢

9、复(1949-1952年)(1)背景: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搜刮,长期战乱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十分贫困。(2)措施:首先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稳定市场物价 统一财政经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合理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3)成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52年底【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4)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化三改时期(19531957)一五”计划(19531957)(1)背景:国内: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经济基本好转;政权得到巩固;工业体系落后与世界水平;国际苏联的帮助

10、及经验(2)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关系:总路线是一五计划的依据,一五计划是实现总路线的步骤。(3)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5)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展开。(6)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重工业的水平是一国工业发展的标志;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我国还未建立起完整

11、的工业体系,国防力量薄弱;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封锁、包围中。三大改造(19531956)(1)背景:我国还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落后的农业国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2)对农业的改造:1953年开始,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 采用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形式。 1955年底基本实现合作化。(3)对手工业的改造:采用与农业改造同样的步骤。(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53年中央确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企业的方针。 1955年底通过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了对资本

12、主义工商业的改造。(5)意义:到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同时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存在的问题: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对一部分私营工商业者使用和处理不当。一化三改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二、十年建设(19561966)1、1956年底1957年 经济较快发展: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2、1956年: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阶级

13、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成为以后一切问题的根源。(2)内容:分析我国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确立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3)评价:反映了人民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是一次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 八大的探索是正确的,但其确定的路线并未贯彻。3、19581960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1)背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毛泽东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总路线。(2)两者特点:高指标、瞎指挥

14、、浮夸风、共产风。(3)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工业上制定了脱离实际的“超英赶美”农业上实行人民公社会运动(4)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进入高潮时中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以“一大二公”为特点。(5)错误根源:“大跃进”夸大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犯了严重“左”倾错误; 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提高,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6)教训:经济建设要尊重经济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7)危害:造成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环境破坏严重。4、19591961 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和经济的调整与恢复背景:

15、“大跃进”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结构失调; 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经济建设的严重失误,国民经济出现混乱。(2)过程: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1960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1960年冬1966年春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但思想上始终没有纠正“左”的错误 1962年起经济得到恢复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1960年开建,1962年基本建成。(3)特点: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4)结果: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6、;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三、文革时期(19661976)1、背景:文革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过程:19671968:经济下滑;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1973:经济出现复苏局面:原因: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5:经济出现迅速回升:原因: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系统纠正文革错误(全面整顿的实质),采取有 效措施不久,形势再度混乱:原因:邓小平再次被打倒3、 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必须实事求是

17、,尊重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底至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经济体制改革(1)必要性: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存在弊端,严重的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2)含义: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改革的本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目的: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5)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

18、展。(6)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在农村,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只为主要形式,同时发展乡镇企 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意义:经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提高。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1978年,安徽四川开始)(1)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后,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2)必要性:基本国情: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19、3)内容: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内容:废除人民公社制;措施: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性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管理体制: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购销体制: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取消农业税,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5)作用: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生产关系

20、)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农村改革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附:建国后农村的四次调整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19501952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保存富农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农业合作化19531956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发展集体所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19581978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

21、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建立农村人民公社。严重挫伤生产者积极性,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起)正确总结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教训,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1)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2)目标: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忽视经济发展规律,分配中平均

22、主义严重。)(4)危害:企业缺乏自主权,吃“大锅饭”严重压抑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5)过程:第一阶段:19841992年(政策性调整阶段) 第二阶段:1992年至今(转变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6)内容: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7)措施: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2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8)结果: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9)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形成了一批有实

23、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1)背景:必要性: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1989年前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斗争 可能性: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2)重要决策:1992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辅之以国家宏观调控)(3)发展历程: 冲破思想束缚:邓小平1992年发表的视察南方谈话 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基本框

24、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基本框架 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发展: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4)意义: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

25、平稳运行 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附: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1)第一次:建国到1956年后,从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原因:a.照搬苏联模式。b.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c.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26、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上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瞻目。(3)第三次: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

27、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6、对外开放初步形成格局(1)原因: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3)含义:全方位:对所有类型国家开放 多层次:沿海、沿江、沿边、内陆,梯次推进,多种种类、程度不同的开放区 宽领域:不限于经济领域,还有文化、科技、教育(4)意义: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

28、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5)措施: 1)经济特区 设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岛 选择这些地区为经济特区的原因:1与港澳邻近2交通便利3华侨多,便于引进外资4有经济腹地可以依托 概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 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方面给予特殊政策该地区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作用: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它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2)沿海经济开放区 设立: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后,

29、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 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 目的: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成就: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专题三 新中国外交一、建国初外交(19491956)1、背景:新中国建立,两大阵营对峙,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孤立。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政策(1)另起炉灶:表现: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

30、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表现: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意义: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3)一边倒:表现: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4、成就:1949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同:1经历:曾受殖民主义侵略;2任务:巩固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二、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外交(19561966)1、背景:外交环境恶化:苏共召开二十大,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中国开始独立自主发展经济(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2、政策:“两个拳头回击”反对美苏霸权主义3、成就:与大批亚非发展中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三、文革时期(19661976)1、背景:(1)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中苏关系恶化 (2)日本和欧共体实力上升,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地位,在越南战争中失败,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3)中国: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出现第二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