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6.31KB ,
资源ID:55507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5507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

1、人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观察)体会:我懂得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有所发现。教材内容分析: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第五课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1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二、解释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不知道庐山的真样子,是因为自己在山里面,只能看到一部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译:不要笑农民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总能用足够的东西招待客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译:走过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以为没有路,在前面看到一簇簇花,一棵棵树,就知道前面又有村子了。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译: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

3、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答: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没希望了,忽然有了新的转机。3、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应该用那句诗句来形容? (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四、悟理:1.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朝苏轼)写的,这首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4、。)2、游山西村是(宋)朝(陆游)写的,该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的真挚感情。)五、课内阅读题:(一)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_ _,_ _。(1)先把这首诗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著名文学家_ _。诗中_ _、_ _、_ _、_ _、_ 、_ _这几个字词告诉我们,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赏庐山的美景。_ _、_ _、_ _说明诗人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3)写出下列字的意思。题:_ _ _ 识:_ _ 缘_ _(4)这首诗中哪句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并写出它揭示了什么道理。_

5、_(5)从诗中找出恰当的诗句填在横线上。 老师在指导我们写作文时,常常用苏轼的名句:“_ _,_ _”,教我们写作文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要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写出自己的个性。(二)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这首诗是_ _代诗人_ _的作品。这首诗描写的是_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_的品性,表达了诗人_ _的真挚感情。诗中一个“足”字写出了农家主人款待客人时_ _的盛情。(2) 解释下列字的意思。浑:_ _ 豚:_ _ 疑:_ _(3)根据意思写诗句。1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_ _2丰收年景,招待客人的菜肴足够丰盛。_ _(4)从诗中找出恰当的

6、诗句填在横线上。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的诗句是“ , ”。描写农家纯朴热情款待客人的诗句是“ , ”。第六课爬山虎的脚一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二理清思路1.爬山虎的生长地方2.叶子的特点3.脚的特点:(1)脚的样子(2)脚是怎么爬的(3)脚和墙的关系三通过课文1.通过课文我们体会到作者观察的方法是(细致、长期连续观察)。2.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爬的:触墙,细丝头上变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

7、上。四、课内阅读题: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

8、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1)按课文内容填空。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时是(),长大后是(),叶尖( )。在墙上()那么( ),没有( ),也( )一点儿( )。(2)上面节选的三段话中,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_,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_ _。(3)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请你在短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画出来,并用“ ”标出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4)读读画“_”的句子,完成练习。爬山虎的脚长在_ _,形状_,颜色_。请找出片段中的两个比喻句并抄下来。第七课蟋蟀的住宅一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

9、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二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是:蟋蟀的住宅向阳、隐蔽、能排水,大小适宜,从住所简朴、清洁、干燥、卫生等可以看出蟋蟀修建这座住宅的精心,让我们感受到它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才智。但蟋蟀修建这座住宅的工具是那样的柔弱,只是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在这明显的发差中,我们体会到蟋蟀修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三课文解析1、这篇课文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2、“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

10、择住址”,写出了蟋蟀的个性特点;“倾斜的隧道”,意味着住宅有排水功能;“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说明住宅十分隐蔽,有安全感;“在这平台上弹琴”,说明蟋蟀的住宅不仅能安居,而且有休闲娱乐之功能。3、重点段落和句子的理解。(1)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他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他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他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他的束缚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问题一:这句话“随遇而安”指什么? “随遇而安”是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问题二:(1)从

11、哪里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

12、情。(3)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另外蟋蟀住宅的选址,住宅内外的设计,如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等。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四、课内阅读题:在朝着阳光的堤(d t)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

13、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zo co )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1)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简朴( ) 清洁( ) 光滑( ) 平整(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简朴( )光滑( )平整( )伟大( )干燥( )(4)这两段话是按照从 到 顺序来介绍蟋蟀住宅的。(5)蟋蟀的住宅内部的特点是_。(6)文中划横线的词语采用了

14、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作者 的情感。(3) “伟大的工程”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座住宅别称作是伟大的工程?_ _第八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二、课内阅读题: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

15、据。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里面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有一定的相似性。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大鼓舞了他。他充满信心,又做了很多考证工作。(1)这段话选自_ _,课文主要讲了_ _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创_ _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_、_、_ _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2)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请用“_”画出来。(3)从文中“_”这个词语可以看出魏格纳考证工作量大。(4)魏格纳的关于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来。(5)结合课文

16、内容,试着完成下列推理。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_。(6)补充句子。 1魏格纳天性好动,呆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就像_。 2魏格纳要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_ 。第二单元复习材料一、比一比,再组词莫(莫非)蜡(蜡烛)挥(挥手)虎(老虎)铺(铺开)搜(搜索)豪(自豪)宜(宜人)寞(寂寞)腊(腊月)浑(浑身) 虚(虚心)捕(捕鱼)瘦(瘦小)毫(丝毫)叠(重叠)痕(痕迹)寓(寓言)择(选择)扒(扒开)疑(怀疑)狠(狠心)遇(遇到)泽(沼泽)趴(趴在)凝(凝视)二、多音字重 chng(重叠)zhng(重要) 空

17、 kng(空隙) kng(空间)铺 p(铺路 )p(店铺)曲 q(弯曲)q(曲子)弹 tn(弹琴)dn(子弹)兴 xng(高兴) xng(兴奋)禁jn(情不自禁) jn(禁止)三、近义词:舒服舒适 牢固坚固 空隙间隙 均匀平均 出名有名隐蔽遮蔽慎重谨慎 挖掘发掘简单简明 搜索搜查随遇而安入乡随俗 静谧宁静 偶然偶尔 豪放豪爽坐卧不安如坐针毡 收拾整理四、反义词:弯曲笔直牢固薄弱均匀不等 仔细粗心 舒服难受 慎重轻率粗糙光滑 柔弱刚强干燥湿润简朴奢华 偶然必然 崭新陈旧不可思议可想而知 宽敞窄小 隐蔽暴露 随意慎重 热闹安静五、积累(花名歌谣)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

18、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课外编创:三月杏花满枝头,四月樱花上粉妆,五月丁香开得旺,六月牡丹争芬芳。1、 胸有成竹:也说“成竹在胸”,是说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该成语讲的是北宋画家文于可的故事)2、 造句:胸有成竹这次考试,她经过了充分地复习,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考场。 写作之前,要认真仔细地进行选材和构思,做到胸有成竹。六、词语形式积累ABB:兴冲冲毛茸茸笑嘻嘻火辣辣金灿灿笑盈盈红彤彤 黑乎乎 红艳艳AABB:恍恍惚惚郁郁苍苍蹦蹦跳跳勤勤恳

19、恳隐隐约约原原本形形色口口声声ABCC:可怜巴巴 生气勃勃 得意扬扬 空空如也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ABAC:自由自在如怨如诉 活灵活现 活龙活现 绘声绘色 忽明忽暗 若隐若现 无忧无虑AABC:涓涓细流帘帘飞瀑跃跃欲试滔滔江水空空如也 娓娓动听 恋恋不舍 瑟瑟发抖半紫半黄: 半灰半百合色 半青半黄 半黑半白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枣红 米黄 天蓝 银白 鹅黄 藕荷色 苹果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自我评估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嗨!同学们: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你一定收获不少,考试可要认真做哦。祝你成功!一、 看拼音正确填写。12%爬山虎的脚作者是( ),文中爬山虎的叶子变

20、成嫩绿后,在墙上铺得很jn yn( ),却没有chng di( ),也不留一点儿kng x( ),十分yn rn zh y( )。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 )写了wn mng sh ji( )的科学著作kn chng j 。我们刚读了他写的文章 ,文中蟋蟀不肯su y r n( ),它的藏身之处很yn b( )。这两位中外作家用优秀的作品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4%1、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zho zho)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演讲。2、在朝(cho zho)着阳光的堤(d t)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3、茎上长叶柄(bng bn)

21、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三、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8%( )卧不( ) 毫不可( ) 收拾得( ) 浩如( )海不可( )议 精神大( ) ( )费心机 坐( )不安四、给“然”组词并填在合适的句子中。(6分)( )然 ( )然 ( )然 ( )然1、魏格纳被自己的( )发现惊呆了。2、( )这外发现,没有足够的事实证明,但魏格纳( )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3、魏格纳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 )找到了证据。五、按要求写句子。4%1、这几本课外书,大家已经看了几遍。(改为被字句) 2、我赞成他也赞成你怎么样(在不同的位置加上标点,使句子意思不同,请写出两种。) 3、不仔细

22、观察怎么能对爬山虎有如此细致的了解?(改为陈述句)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10%1、五月( )红似火,六月( )满池塘。(1分)我也能写二句:( )月( )。(1分) ( )月( )。(1分)2、(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 )代诗人( )写的,告诉我们( )。(3分)3、游山西村作者是( ),是( )代诗人,告诉我们绝处逢生道理的诗句是( )(4分)七、阅读积累与运用。(12+14)%(一)认真阅读爬山虎的脚选段,按要求答题。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

23、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1、第一自然段的主要介绍了( )。(2分)2、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把爬山虎的脚写得很具体,在写明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地( ),它的样子像( ),它的颜色是( )。(3分)3、用“ ”划出文中一句比喻句,这里把( )比作( )。(4分)4、根据这两段话的提示,画出你理解的爬山虎的脚。(3分)(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竹,是极其平

24、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藏”。 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梅竞相被历代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下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来寒往,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

25、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1、“息”在字典中的解释有:(1)呼吸时进出的空气;(2)停止;(3)消息;(4)利息。文中的“息息相关”的“息”应属于第 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应属于第 解释。(2分)2、这篇短文写了竹子的 和 。(2分)3、第三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画出来。(2分)4、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这是一句 句,改为陈述句: 。(3分)5、“岁寒三友”是指 、 、 。(3分)6、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分)八、习作30%每种植物都有各自的特点:你只要轻轻地一碰含羞草,它的叶子马上就会闭合;向日葵的花盘会向着太阳转观察一种植物,把你观察到的这种植物的特点写下来。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用词恰当。题目自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