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0.88KB ,
资源ID:55759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5759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Word文档格式.docx

1、2、利率的选择效应 (二)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与信贷配 1、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原则 2、信贷配给 四、经济滞胀理论 (一)效率工资论 1、效率工资的决定 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二)失业滞后论1、对经济滞胀的解释 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五、货币政策理论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指标 (二)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三)信贷政策主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凯恩斯主义者们(主要代表是前面章节学习过的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同时,着重将凯恩斯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经济政策之中,并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得到了西方各国政

2、府的重视。在 19481973年间,西方各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三倍多,经济基本上是稳定的和繁荣的,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曾把这段岁月称为“凯恩斯时代”,可惜好景不长,连年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也带来了种种恶果。其中最严重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通货膨胀与生产衰退、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凯恩主义倍受责难,随着时势变迁和政局更替,现代凯恩斯学派从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在西方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已大大削弱。在凯恩斯主义是日渐衰落的同时,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处于红火时期,经济自由之风吹遍西方,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国,占据了影响和决定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流学派地位。但在现实中经济

3、自由主义取得的效果却令人失望,各国推行 新经济自由主义 的结果,是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短暂的成功。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又受到人们的怀疑和非难,国家干预主义又重新抬头。同一时期的美国一些有主见的中青年学者,在坚持凯恩期主义基本信条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和分析技术上改进原凯恩斯主义,形成了标名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新学派。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的英文原文为“new-Keynesian Economics”,这个学派在英文文字和含义上都不同也曾被译作新凯恩斯学派的“neo-Keynesian Economists”,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以“neo”作前缀的主要是指新古

4、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为代表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即本书第三、第四章中所介绍的两个学派,这两个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后又被称作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Original Keynesian Economics),以便于新近兴起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相对应。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哈佛大学的曼昆(N.Greogory Mankiw)和萨墨斯(Lawrence Summers)、麻省理工学院的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和罗默(David Romer)、斯坦福大学的 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普林斯顿大学的伯南克(Ben Bernank)等。(一)新凯

5、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与特点概括地看,他们在吸纳并融合各学派理论之长、有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原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试图建立起一种有微观理论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是以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不对称信息和相对价格的粘性为基本理论,坚持“非市场出清”这个最重要的假设,认为在货币非中性的情况下,政府的经济政策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市场的失效需要政府干预来发挥积极作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尽管经济主体具有相当的理性预期并按照最大化原则行事,但由于市场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经济主体只能获得有限信息和相对价格存在刚性等原因,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的特征。粘性价格使得市场机制出现调节

6、失灵,造成了“市场非出清”。在价格粘性的作用下,货币不再是中性的,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等实际变量的波动,政府采用矫正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就能够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在市场失效时,确实需要政府采取行动,运用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解决市场机制协调失灵和由此造成的较长时期非均衡问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理论上的共同点在于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1)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的经常波动;(2)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波动的非均衡性质,特别是承认产品市场中的普遍生产过剩;(3)承认劳动市场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4)认为名义总需求的冲击可以造成非均衡的产量和就业

7、量的波动;(5)经济体系本身的不完全性是名义总需求的冲击产生实际效应的原因;(6)主张应由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度的干预,以弥补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他们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相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而非完全刚性,并试图对这种粘性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说明非自愿失业、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第二,强调并从微观角度入手阐明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证明在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导致了“协调失败” (oordination Failures),出现了长期的市场非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第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恰是因为货币的非中性,因而政府的经济

8、政策可以是有效的。(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取向运用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解决市场机制的失灵问题,平抑经济波动,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这种政策取向是所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共同特点,并成为其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取向上与其他凯恩斯主义学派并无差异,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力图为原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补充微观理论基础。他们除了运用大量模型论证工资、价格具有粘性外,又从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两方面论证了市场机制的失灵,阐明了货币的非中性,从而在有微观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坚持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思想。他们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价

9、格在遭受到总供求的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经济均衡的恢复不能等待或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工资和价格的缓慢调整,因为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痛苦过程,因此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来调节总供求,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在坚持国家干预的政策取向下,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经济政策主张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温和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倾向于一种较为温和的表述方法,即:没有紧缩政策,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没有扩张政策,失业会更加严重。这种表述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稳定政策,即是“目标在于减少短期经济波动严重性的政策行为。由于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

10、然率,稳定政策通过使产出和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而减缓经济周期。”(2)适度性。为了消除市场失灵,政府应该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政府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在于抑制工资、价格的粘性,以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从而稳定经济,增进社会福利。因此该学派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张“适度”的国家干预。在政策操作上,他们针对新古典综合派倡导的“微调” (finetuning)政策,设计出粗调(coarsetuning)政策,以抵消或避免宏观经济波动的问题。(3)原则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通过数学模型推导出许多公式化的经济对策,但未给出具体可操作性的经济政策主张。在经济政策主张方面,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财政政策上基本

11、遵循原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无根本创新之处。而在价格政策、人力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他们的政策主张具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例如,在价格政策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论证价格粘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抑制价格粘性,使价格较有弹性,以恢复失灵的市场机制,稳定总产量。又如,在人力政策上,坚持政府必须干预劳动市场,实施有效的人力政策,以降低局内人的优先权,为局外人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具体措施包括降低雇佣和解雇工人的各种转换成本,改良工资关系,改善工人流动性,职工培训和减少工资刚性等。二、货币的非中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弥补了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他们从微观角度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试图论证工资、价格的粘性 (即工资

12、、价格缓慢调整),认为公众即使能够形成理性预期,但由于西方社会的体制和结构,以及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工资和价格必然具有粘性,这种粘性导致了货币的非中性,使得货币量变动后,引起产最和就业量的变动,致使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成为必要。(一)工资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工资粘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工资是由雇佣合同规定的,在协商合同时,劳动者根据他预期的价格水平来决定他要求的工资的高低,如果劳资双方同意某一水平的工资,合同便被签订下来。在合同期限内,劳资双方必须遵守合同中规定的工资水平。基于这样的事实,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提出了两个工资具有粘性的主要原因,即合同的长期性与合向的交错签订。(1)

13、合同的长期性。因为合同总是具有期限的,而且这种期限通常都不是短暂的,因为过于短暂的合同会增加劳资双方的谈判成本和调整成本。所以工资的调整总是缓慢的,这便使工资具有了粘性。(2)合同的交错签订。一个社会经济中所有的劳动合同不可能是在同一时间签订的,也不可能同时达到终止期,因此,各种长期合同都是交错签订的,从而工资的调整也是交错进行的。这种合同的交错签订使得工资的调整不可能非常及时,这也是工资具有粘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对合同的长期性和交错签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还深入到劳动市场领域,从另外的视角研究了工资粘性的原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个观点是效率工资论、工会和集体谈判理论。效率

14、工资论认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依赖于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工资之所以能够影响生产效率,是因为:工资越高,工人离职的可能性越小,从而减少了用于雇佣和培训新工人的时间和费用;企业通过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有利于吸引人才,提高本企业工人的平均素质,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高工资提高了工人工作的努力程度;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被看作是利润的一部分,这会增强工人对企业的忠诚度。因此,企业愿意向工人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而不愿轻易降低工资,从而使工资具有了粘性。工会和集体谈判理论认为,现实社会中工会在劳动市场上具有垄断力量,加入工会的工人们的工资主要不是由劳动市场供求均衡决定的,而是由工会领导人与雇主之间的集体谈

15、判决定的,最终的谈判结果往往是一种妥协的协议,通常情况下是把工资提高到均衡工资水平之上,雇主根据这种工资水平决定雇佣多少工人。一般地,由工会参与确定的工资并不随着经济状态的变化而立即变化,这样就会使工资具有粘性。2、工资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当工资具有粘性时,货币是非中性的。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使物价总水平上升时,由于工资具有粘性,可以相对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当工人实际工资降低时,降低了产品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单位工资的产出就会增加,企业利润也相应增加。企业利润增加后,就会扩大产量以谋取更大的利润,这就会雇佣更多的工人,促使就业率上升。相反,当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量使物价

16、总水平下降时,由于工资具有粘性,使工人的实际工资相对提高。当工人的实际工资提高时,单位工资产出就会减少,这增加了产品成本中的工资成本,企业利润减少甚至有发生亏损的可能。此时,企业会缩减产量以免发生更大的损失,从而使失业率上升。可见,只要存在工资的粘性,货币量变动后,产量、就业量等实际变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动,货币就是非中性的。(二)价格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1价格粘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对价格粘性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说明,这些理论都以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这里,我们简要介绍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三种有关价格粘性的学说。(1)菜单成本说。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N格里高利曼昆在1985年5月发表了小的菜单成

17、本和大的经济周期:垄断的宏观经济模型一文,在此文中曼昆认为,经济中的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决策者,能够选择价格,而菜单成本的存在阻滞了企业调整价格,所以价格具有粘性。(2)交错价格调整论。鲍尔(Laurence Ball)和塞何替(Stephen GCechetti)1988年从不完全信息出发,提出了交错价格调整论。该理论认为,与工资交错调整一样,经济中的价格调整也是交错进行的。因为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若所有企业同时确定和调整价格就失去了增加信息的一个机会;如果某些企业在其他企业确定价格之后再调整自己的价格,它们就可以通过观察其他企业稍早一点的价格决定而获得关于需求状况及其变化的更多信息,从而提高

18、它们对当前总需求和局部需求对某企业特定产品的需求及同行业或同地区中其他企业产品的需求状况的更多了解,提高需求估计的准确性。在这种信息有所增加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价格,就能够更加准确地使之接近真正的最优价格。因此,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垄断竞争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造成价格的交错调整。企业的这种近似理性的价格决策行为使价格总水平具有了粘性。(3)投入产出关联论。这种理论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分工的发展,企业之间的投入产出日益紧密和复杂,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都不可能单独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单个企业要想预测需求变化对各类企业的直接或间接成本的影响,计算数以千计的需求价格弹性,这在目

19、前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企业最佳的行事方式是根据有直接要素供给关系的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调整价格。需求的变化对单个产品的影响在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链之间的传递十分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总需求发生变动,单个企业在没有得到直接供应商价格变动通知之前,宁可保持自己的产品价格不变,以维持已经存在的相对价格比例。当所有企业都采取这种价格行为时,众多企业之间的投入产出联系就会出现成本的粘性,进而导致价格的粘性。2、价格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当价格具有粘性时,货币是非中性的。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量,使总需求减少,此时,由于价格粘性的存在,价格变动调节需求的作用无从发挥

20、,市场上出现过剩产品,市场不能出清。相反,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使总需求增加。由于价格具有粘性,市场上出现了产品的供不应求,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可见,货币量变动后,企业不改变价格而变动产量,导致经济的大幅波动,货币是非中性的,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总之,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它在为原凯恩斯主义提供微观经济基础的同时,坚持了原凯恩斯主义的中心论点:市场是非出清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的,从而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学说重新争得了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工资与价格粘性理论并不系统和完善,例如,在众多的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原因中,无从了解工资和价格

21、粘性是否有统一的原因。三、利率作用与信贷配给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原则上同意原凯恩斯学派的利率作用理论,但又对其进行了修正与发展。他们认为,企业的投资资金主要有两个来源:信贷和股票。在企业的全部资金中企业的投资需求主要地表现为对贷款的需求。而信贷市场是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贷方和借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这样的市场中,利率机制与信贷配给机制同时发挥作用。(一)利率的激励效应与选择效应、利率的激励效应。所谓利率的激励效应是指利率的高低能改变借款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利率的这种激励效应使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银行在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时,必然要考虑利率水平的高低对借款者行为的影响。因为如果贷款利率比较高,必然

22、会刺激借款者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而高风险高收益项目显然会增加借款者破产的可能性,降低其还款概率,银行贷款的风险将随之加大,收益随之降低。2、利率的选择效应。利率的选择效应具有正反两个方向:(1)正向选择效应是指银行收益随着利率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利率正向选择效应的特点是:随着利率水平的提高,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递减。(2)利率的反向选择效应是指较高的贷款利率会使那些偏好低风险、具有良好资信的借款者退出信贷市场,不再申请贷款,而那些偏好高风险、资信较低的借款者仍愿意以高利率借款,这些借款者要么无力还款,要么就根本没有打算还款,因此,贷款拖欠的概率提高,银行收益下降。利率反向选择效应的特点是:随

23、着利率水平的提高,利率的反向选择效应递增。当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超过利率的反向选择效应时,银行收益随利率的提高而增加;反之,当利率的反向选择效应超过正向选择效应时,银行的收益将随利率的提高而下降。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在不完全的信贷市场上,银行虽然缺乏充分的信息去识别借款者的资信度和投资的风险性,但却可以利用利率的反向选择效应作为检测机制,由此推断借款者喜好风险的程度和贷款的风险性。假定所有申请贷款的借款者被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存在着一个临界利率。银行通过改变临界利率的值就可以推测出借款者投资的风险性,银行根据借款者投资的风险性可以预测还款概率。反之亦然。(二)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与信贷配

24、给1、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原则。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银行可以根据利率的正反向选择效应确定银行的最优利率。最优利率的确定原则是使此水平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等于反向选择效应,即正向选择效应和反向选择效应相抵消时的利率是银行的最优利率,这时银行收益达到最大化。因为当银行贷款利率很低,各类借款者还款概率都很高,此时,只有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在起作用。随着利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率的激励效应诱导借款者去从事有较高风险和较高收益项目的投资,偏好低风险的借款者逐渐退出信贷市场,借款者拖欠贷款的概率增大,银行贷款风险随之增大。银行的预期收益随之减少,此时,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和反向选择效应都在起作用。当利率的正向

25、选择效应大于反向选择效应时,银行总收益还是呈现上升趋势,随利率的提高而递增。在利率连续提高的过程中,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递减而反向选择效应递增,银行总收益的上升势头会随着反向选择效应越来越大而受到阻遏。当利率提高到某一水平后,利率的反向选择效应超过正向选择效应,企业拖欠贷款的概率显著增大,银行贷款风险剧增,银行收益将随利率的增加而递减。显而易见,正向选择效应和反向选择效应相抵消时的利率是银行的最优利率,此时,银行收益达到最大化。2、信贷配给。根据上述原则确定的银行最优利率通常不等于信贷市场出清时的均衡利率,此时的信贷市场将出现配给效应。当信贷市场中对资金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市场出清的利率,即均衡利

26、率会提高,市场利率高于银行最优利率。银行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理性地以低于市场利率的最优利率贷款,同时以配给方式部分满足市场对贷款的需求,利率机制与配给机制同时发挥作用。实行信贷配给时,银行优先给那些资信度高的借款者贷款,鼓励从事低风险投资的借款者多贷款,限制或不给高风险借款者贷款。因此,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通常是在利率与配给的双重作用下达到均衡的。只有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市场出清的均衡利率才与银行最优利率相吻合,信贷市场在利率的单独作用下处于惟一的均衡状态。可见,信贷市场出现配给,是自由信贷市场中银行依据利率的激励效应和选择效应,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理性行事的结果,它不是国家干预的产物。利率

27、的提高可能引起银行通过信贷配给使信贷市场达到均衡,市场中实际利率已不是使市场出清的均衡利率。实际利率通常小于均衡利率,它不能作为反映信贷市场供求状况的指标。也正因为此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心惟一地定位在利率指标上便有其不合理的一面,信贷配给应该成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另一渠道。四、经济滞胀理论为了重振凯恩斯主义昔日的雄风,弥补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不足,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一些经济学家:林德贝克、萨默斯、夏皮罗、斯蒂格里茨等,创建了劳动市场理论,在经济主体效用最大化和理性预期的基础上推导工资粘性的同时,论证了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其中的效率工资论、失业滞后论较好地解释了经济滞胀的原因。(一)效率工

28、资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效率工资论。我们以一个较有代表性,也较为流行的效率工资论逆向选择模型为例,分析非自愿失业与高工资的并存。1、效率工资的决定。逆向选择模型认为,在劳动市场上,如果企业的信息是完全的,它能够真实地知道每个工人工作的效率,它就会设定不同的工资水平招聘具有不同工作效率的工人,但企业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在非完全信息的劳动市场上,企业常常用相同的工资水平招聘所有的工人 (或者至少是很大一批数量的工人)。现在的问题是,企业如何确定这个工资水平?企业知道,如果它降低工资,应聘的工人数量会减少,而且会引起应聘队伍结构的变化:高效率工人所占比例下降,低效率工人所占比例

29、上升,从而使整个应聘队伍的平均效率下降。相反,如果企业提高工资,应聘工人的数量就会增加,结果是整个应聘队伍的平均效率上升了。新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把这种不利的筛选作为逆向选择有更多信息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是了解自己在外面机会的人)以一种不利于信息少的人(企业)的方式进行自我选择的趋势的一个例子”。由此可见,在企业给出的工资水平与应聘工人的平均效率之间存在着一个同方向变化的关系:平均效率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而上升,随着工资水平的下降而下降。进一步研究这种关系还会发现,它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当工资下降到一个很低水平 (但仍然大于零)时,平均效率就可能已经下降到零。另一个特点是,随着工资水平的不断提

30、高,尽管应聘工人的平均效率在不断地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却是越来越慢,即工资增加对平均效率的影响是“递减”的。 而曲线图就形象说明了工资水平和平均效率之间的关系。图中,横轴的 w代表工资水平,纵轴e代表工人的平均效率。曲线we为工资效率曲线。工资效率曲线的特点是向右上方倾斜,表示工人的平均效率将随着工资的上升而上升。一是它与横轴的交点大于零,与横轴的交点大于零意味着存在一个最低工资Wm,当实际工资低于这个最低工资时,企业将很难找到愿意工作的工人,因此,在工资下降到零之前,平均效率就将已经下降到“零”;一是它向上凸出,这意味着,工资变动对平均效率的影响是递减的。由该图还可以得到企业的最优工资策略。企业在招聘中追求的显然是最大的工资效率,即每单位工资水平上的效率ew。在图中,每一工资水平上的工资效率ew的几何表示是工资效率曲线在相应工资水平上的点到原点的连线的斜率。由图可见,这个连线的斜率在工资为W*时达到最大,从而W*成为企业的最优工资水平,也就是所谓的效率工资。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企业从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出发确定的效率工资只与工作努力函数有关,而与劳动市场是否处于均衡状态并无必然的联系。因此,效率工资并不一定恰好与市场出清时的均衡工资相等。事实上,二者经常不一致。当效率工资低于市场出清时的均衡工资水平时,效率工资将失去作用,劳动市场中起作用的是均衡工资,原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