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3.29KB ,
资源ID:56004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6004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诗词鉴赏复习教案新人教版doc.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诗词鉴赏复习教案新人教版doc.docx

1、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诗词鉴赏复习教案新人教版doc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诗词鉴赏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复习目标 (一)正确理解古代诗歌 内容,概括诗歌的大意,体味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阐述自己的感受。(二)学会品析诗歌的语言,能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揣摩、理解诗中重点词语和重点诗句的含义。重 点 正确理解古代诗歌的内容,概括诗歌的大意,体味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阐述自己的感受。难 点 学会品析诗歌的语言,能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揣摩、理解诗中重点词语和重点诗句的含义。学 习 过 程 (一) 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2、,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观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2.诗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3.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和抱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二)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1.“心远”二字为全诗之诗眼,它表明什么?.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的

3、。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3.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4、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1.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2.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四)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这首诗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 思念故乡 的思想感情。2.请发挥联想和想象,描述第二联的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江水

5、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页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 3.“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两句诗对仗工整,形象生动。(五)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1.从景物描写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

6、胡天”的理解。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评析。 3.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诗的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哀啼”,有什么作用? 2.请对诗的后两句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七)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全诗紧扣“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 的景色。 2.“钟”“割”二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3.“会当凌绝顶,一

7、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八)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首联中“深”字用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3.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8、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2.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闻笛赋: (2)烂柯人: 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人

9、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要振作精神,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十一)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1.“黑云压城城欲摧”表达了什么意思?这句诗好在哪里?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从哪两个角度,用了哪些词语来写战斗的激烈的?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十二)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

10、字好在哪里? 2.“商女不知亡国恨”,作者借“商女”委婉地批判了 ,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十三)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诗中两次出现“期”字,你觉得重复吗?为什么?不重复。前者“君问归期”是妻子来信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归之情十分真切;后者“未有期”是诗人回答没有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这样一问一答,写出了客居异地、思归不得的孤寂情怀。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通过想象表达了诗人 的愿望。(十四) 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

11、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 的手法,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 2.尾联运用神话传说有什么用意? (十五)相见欢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这首词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离愁之绪表达了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作简要评析。用“丝”来比喻“离愁”,意思是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句词极其形象深切地表达了一个故国家园不堪回首、愁苦悲恨难以排遣的亡国之君心

12、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哀伤之情。(十六)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渲染了边塞环境 的特点。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东汉将军窦宪追击匈奴直到燕然山勒石记功的典故表现了戍边将士们的 。 3.解释“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并说说你的理解。 (十七)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是指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十八)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13、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这首词用一个“ ”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2.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4.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九)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14、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 词的上片写的是 ,下片写的是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概括,包含怎样的深意? (二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 、 两个细节可以读出。2.“八百里分麾下

15、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3.“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 。4.本词表达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但最后却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慨叹,这是为什么? (二十一)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颔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 。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十二)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

16、下,断肠人在天涯。1.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 的气氛,表达了游子的 。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3.试分析“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二十三)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请谈谈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 2.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十四) 己亥杂诗 龚自珍浩荡

17、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首句用“浩荡”修饰“离愁”,使离愁有了形态,写诗人什么情感?“白日斜”,写时间,烘托离愁,还暗含作者什么情感? 2.后两句以“落红”为喻,表明作者 的心志。3.诗人一反对“落红”而落泪的格套,用“化”“护”两字的作用是什么?教后记: 古诗词赏析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高考都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这就向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让学生在课内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以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进而能够扩大赏析面,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使学生终身。近五十首古诗词,时间跨度从西周一直到清末,所选古诗词可谓经典之作,几乎涵盖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赏析这些经典作品,确能使学生提高赏析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者应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情感价值观等局限,循序渐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赏析技巧,并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到课外同类古诗词的赏析之中。笔者在多年的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总结出了“三赏”教学法,即赏“情”,赏“技”,赏“妙语”,教学效果显著。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