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3.51KB ,
资源ID:563991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639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浙江省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docx)为本站会员(聆听****声音)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浙江省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docx

1、浙江省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一(17分)(2008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贼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

2、,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多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

3、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本文有删节)注: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昌初致仕致仕:做官。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D不赏艰难艰难:艰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权贵有嫌其出位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B乃放纵

4、诗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今是溪独见辱于愚D与刘宾客齐名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览(其)诗卷B流闻(于)禁中C(老妪)问解则录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

5、“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9(3分)(2008浙江)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史记刺客列传二(18分)(2009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宝绘堂记(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

6、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

7、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注锻炼:打铁。(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C常与寒士角角:较量。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B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C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D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3)下列

8、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

9、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三(18分)(2010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10、。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

11、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注】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鄙黩:轻蔑傲慢。(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鲜有屈焉屈:屈辱。B鸠率僧旅鸠:聚合。C将加大辟大辟:死刑D遗其珍物遗:赠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B文中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C文章通过对胡叟为僧人解难一事的叙述,

12、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D胡叟聪明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4)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其 述 前 载 无 违 旧 美 叙 中 世 有 协 时 事 而 末 及 鄙 黩 人 皆 奇 其 才 畏 其 笔(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四、(19分)(2011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13、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

14、“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瓘浸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

15、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曰:“已议。”即皆报可。(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注】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明经第:考取。B吾所不及嫌:疑忌。C俾其守约束俾:使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方:仿效(2)下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所不及公之逮所由使也B因极推引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逸则富以康醉则更相

16、枕以卧D保邦于未危室西连于中闺(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4)用“”给文中【】内的句子断句。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 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

17、语。若子才,无流不可,焉用赠? 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五、(19分)(2012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与荆南乐秀才书(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

18、,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

19、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注】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的一项是A及门而贽贽:拿着礼物求见。B而又辱之辱:辜负。C或过称其文字过称:过分称赞。D不暇就师穷经就:跟从。(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然言出而罪至

2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C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吾其还也D其言不为人所信也/或因寄所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

21、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5)把文中下列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六、(19分)(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送丁琰序(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

22、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

23、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 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

24、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则皆可为材且良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C人愚也,则愚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拒而莫之与也恐年岁之不吾与(3)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B本文首段

25、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4) 用“/”给文中【】内加横线的部分断句。(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奚重而不更也? 七、(19分)(2014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欧阳行周文集序(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