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0 ,大小:51.61KB ,
资源ID:566033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660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海东市“十三五”文体广电旅游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聆听****声音)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海东市“十三五”文体广电旅游发展规划.docx

1、海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三五”文体广电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海东市“十三五”文体广电旅游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海东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历次全会精神的重要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三区”战略、建立与“青海功能优化的重要城市,兰西经济区的产业基地,高原现代农业的示范地区,东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全省科学发展的新增长极”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实现海东文化名市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成效,全面深入分析“十三五”发展的环境,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前提。科学制定和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对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升文化

2、软实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推动文体广电旅游事业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十二五”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全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工作以党的十八大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依托省委赋予的“三大历史任务”的发展机遇,紧紧围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持续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战略部署,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就显著1.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用于文化基础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户户

3、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进村入户入寺院,流动文化演出等惠民工程,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已建成农村小型综合文化体育广场259个,占总村数的16%,乡镇文化站94个,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816个,文化中心户362个,农家书屋1587个,寺庙书屋162个,文化进村入户工程916个,组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61个。重点实施了青海互助土族文化交流平台建设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项目,循化圣驼撒拉族刺绣产品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市图书馆建设项目等。互助纳顿庄园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循化博艺文化旅游公司已列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项目。2.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取得突出

4、成绩。认真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2707处。普查中新发现文物939处。全市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5个,已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9项,已批准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35项,公布市级文化遗产项目共257项,县级647项。土族婚礼、土族“邦邦会”、撒拉族婚礼、乐都“九曲黄河灯”和“南山射箭、北山赛马”、循化藏族螭鼓舞、河湟“花儿”等已成为海东文化的代表性项目。启动了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乐都瞿昙寺的建设,完成了各项前期工作,博物馆、展示厅等建设项目已经动工。3.文化产业健康发

5、展。“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加大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初步形成文艺演出、工艺美术、图书报刊、音像网络、文化娱乐、出版印刷、体育博彩、文化旅游等综合性文化产业体系。突出文化旅游产品和特色纪念品的研发生产,培育了一批文化旅游企业,循化县博艺公司被评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市文化企业销售收入累计完成3.45亿元。编制完成了海东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分析了海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明确提出了海东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重点项目,对“十三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4.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我市依托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每年元旦

6、、春节期间,近500余台社火队、秧歌队、业余剧团开展近千余场展演活动,参演人员达2万余人(次);盛夏季节,每年举办不同形式的“花儿会”100多场(次),县级文化体育活动60次以上,广场文化活动150场以上。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十二五”期间互助县东沟乡、丹麻乡、乐都县瞿坛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二)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1.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不断加强。认真完成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各项宣传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报道形式,增强广播影视节目的贴近性、服务性和吸引力,培育了一批具有品牌影响的栏目(节目)。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应用,建立面向多种播出平台、面向多种

7、终端用户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加强高清节目制播网络建设2.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明显提高。全面完成了“村村通”、“户户通”广播电视工程。“十二五”期间共完成安装村村通8.9万户,户户通23万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完成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完成投资1.2亿元。广播电视信号发射覆盖6县区96个乡镇,覆盖人口达150万人。使我市无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提高到了95%和99%。加强了维护服务,确保村村通设备正常运行。3.市县广播电台、电视台设施设备得到更换升级。实现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数字化,节目传输、交换网络化。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新体系基本形成;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安全

8、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确保了所有重大节日、重大活动、重点时段的安全播出。(三)体育事业快速发展1.建立和完善了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大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海东市建设了市级体育场1个、县级体育场、体育公园5个。建成河湟体育走廊篮球场145个,简易篮球场650个,占总村数的40%,体育器材进寺院项目110个。2.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推动体育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强公众体育锻炼意识,参与体育健身人口明显增加。各县(区)建立了全民健身服务站点,城镇地区每一个社区有一个全民健身站点,农村地区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全民健身站点,负责组织指导村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

9、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建立了海东市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各县建立了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站,负责辖区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组织工作。“十二五”期间认真开展体育场地普查工作,共普查体育场地2042个,普查面积25.79万平方米,人均1.76平方米。构建体育产业体系,产业增加值明显提高,体育场地设施数量明显增加。3.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举办了两年一届的全市老年人运动会、全市职工篮球赛、全市小学生乒乓球赛、各县中学生运动会,农民运动会等民间体育赛事活动。成功承办了五届循化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四届国际民间射箭精英赛、两届乐都国际攀岩赛、两届环湖赛开幕式。完成了五届环湖赛海东赛段的

10、服务保障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全市每年有50%以上的乡镇举办单项或综合性体育比赛活动。(四)旅游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1.旅游经济和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期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3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6亿元,分别比“十一五”增长129%和540%。加大了旅游项目投资,“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各类旅游投资59.6亿元,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3个,重点实施了互助彩虹部落民俗园、互助威远生态园、纳顿庄园、梦幻谷游乐城、古城度假村;化隆黄河绿洲生态园、昆仑玉旅游产品展销基地;民和永录民俗博物馆、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乐都瞿昙寺、凯博大酒店;平安海峰旅游度假酒店;循化波浪摊旅游休闲度

11、假区等,将为“十三五”期间海东旅游的加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旅游服务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加强了对旅游景点的监管和指导,促使我市旅游行业硬件、软件上档次。截止2014年底,全市共评定国家A级景区(点)9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7家;设立各类旅行社15家。评定星级旅游饭店22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10家,二星级10家。乡村农家乐达到731家,其中,星级农家乐达到141家。出现了一批实力强、影响力大的龙头旅游企业。3.文化旅游结合日益紧密。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互助北山森林公园景区、循化孟达天池景区为代表的生态

12、观光旅游已成品牌;以互助威远镇、加定镇,乐都碾伯镇,循化街子、积石镇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已成规模;以互助土族民俗文化旅游,循化撒拉族民俗风情旅游,瞿昙寺、佑宁寺、夏群寺、街子清真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等文化旅游景区名声鹊起。以互助冰雪欢乐节,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河湟民间国际射箭精英赛、土族纳顿节等为代表的节庆文化旅游品牌已经形成。总体看,尽管全市“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文体广电旅游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海东市经济总量小、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少,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和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差距较大。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发展面临

13、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地方财政对文化发展的投入不足,文化发展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河湟”文化品牌的打造依然不够,虽然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程度低,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二是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文化企业本身的产品种类少,特色不明显,企业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弱。三是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场地少,体育活动开展不够深入。四是公益性文化单位人才欠缺,活力不足,运行困难,服务能力和水品不高。五是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严重滞后,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还未形成完整科学的旅游线路和服务体系,实现旅游消费的产品少,旅游人数和旅游消费收入不匹配。二、“十三五”发展环境“十三五”时期,海东市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城镇化

14、快速推动的重要时期,是海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经济发展形势复杂严峻,只要我们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文体广电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形势依然向好。(一)发展机遇1.文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实际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文化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文件,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名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我市文体广电事

15、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2015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三项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旅游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2015年8月省政府召开了青海省第6次旅游发展大会,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明确提出要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努力建成旅游名省的目标,对促进海东市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2.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启动为海东市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海东处在青藏高原东部,位于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之间,109国道、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穿境而过,机场也在海东境内,交通优势十分明显。海东处在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撒拉族与土库曼斯坦的民族历

16、史渊源,更有利于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特别是具有穆斯林文化的餐饮、服饰、工艺美术品、体育用品、影视作品以及打通中西亚国际旅游通道有着潜在的优势,为海东文体广电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利于文体广电及旅游产业的发展。3.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国家“兰西经济区”建设、以及对口支援等战略有利于争取国家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支持。尤其是国家“兰西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为海东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海东处于兰西经济区的重要区域节点上,既是青海的门户,又是兰西经济区西宁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随着西宁、海

17、东工业园区的建成,许多高新企业和物流企业落户海东,商务旅游的潜力巨大,便捷高效的物流业也将促进海东旅游商品的流通。同时,新的理念和科技人才的引进,对海东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将加速海东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等优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带动我市文化旅游企业管理水品的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4.国家实施旅游扶贫工程,为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海东东接兰州,西连西宁,针对两大省会城市人群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海东乡村旅游蓬勃兴起,乡村旅游扶贫政策将有效改善乡村旅游村的基础设施,优化提升旅游环境,促进乡村

18、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实现村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5.“大美青海”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为我市文体广电事业和旅游业发展打开了窗口。在国家经济结束高速增长,步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国际经济逐渐复苏,全球和全国旅游日益火爆,青海生态和夏都两张名片的成功打造,国家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地,旅游发展将迎来较好的发展前景。旅游业的发展有力的推动自驾车、自行车、徒步运动等体育运动和体育旅游项目的发展,推动广播影视服务和产业水平的提高。“十三五”时期是旅游的大时代,“中国梦”、“旅游梦”正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得到实现。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民生需求和国民幸福指数,已经突破传统的旅游行业,成为引领消

19、费产业发展、带动国家及区域经济的引擎产业,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大领域。根据全省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战略,海东市处于青海生态文化旅游名省发展战略的核心区,是“一圈三线”空间布局和三条旅游景观廊道中的重点区域,海东具有全省生态文化旅游较多的优势资源,海东市的文化旅游事业,必将搭载全省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航船,通过市内资源共用、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利益共享,实现新的跨越发展。(二)现实挑战1.国内经济下行的形势,必将波及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直接导致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而文化旅游是消费性行业,影响在所难免,特别是餐饮业受到明显冲击。2.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投资不足。海东市刚刚成立

20、,博物馆、文化馆、体育场馆等相应配套的文化基础设施处于空白,海东各县(区)现有”三馆”规模也不达标,体育健身场馆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市、县两级文博图“三馆”、体育健身场馆和乡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重,投资大。市县财政对文体广电事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等的投入仍然不足,基层文化公益性单位经费紧缺,广播电视设备更新换代速度更不上,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3.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集聚度不高,整体实力不强。产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骨干企业少、市场主体不完善,缺乏文化旅游品牌,竞争力不强。4.公共文化供给体系不完善。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单一,各类馆(站)

21、利用率不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适应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主导、市场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尚未形成。5.对外文化交流明显不足。文化对外开放力度不足,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扶持体系尚未健全,文化交流渠道不多、领域不宽,缺乏重大项目支撑,未能建立有效的外联合作机制,外界对海东丰富的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不高。6.文化法制建设明显滞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主题不明确,执法机构不健全,职权划分不清,文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执法保障不够充分,执法效能低下。第二章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全市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及旅游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22、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政策和人才为支撑,以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广播电视覆盖率和质量,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机遇,突出以绿色休闲、养生健康、文化体验”为主题,加快创新,推进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文化产业和智慧旅游发展,努力将海东打造成为全省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海东市文体广电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二、基本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

23、文化需求,着力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旅游服务的权益,实现公共文化、体育、广播影视等服务均衡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二)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一手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有效利用,加快文化旅游融合,拉动三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三)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原则。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均衡配置公共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资源。(四)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坚持推进文化创新,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

24、内容和形式,推动文化与科技等深度融合,创造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环境,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五)坚持特色引领的原则。实施海东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深入挖掘我市历史、地域、民族、宗教等优势文化资源,推出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著名文化旅游品牌和知名文化旅游企业,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市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三、总体目标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体广电事业和旅游业全面繁荣,文化设施显著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

25、,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体广电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明显提高。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加快推进互联网条件下的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旅游等各领域的现代化服务功能,促进海东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十三五”末,公共文化基础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100元。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实现“四有”保护(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护机构),重大文物险情排除率达100%。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率100%,市县级节目制作能力达到1小时/天,播出能力达到3小时/天。完善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市县体育场馆覆盖率达到1

26、00%以上,人均场地面积1.95平方米以上,市县标准足球场全覆盖,社区、行政村体育健身器材配备全覆盖,体育锻炼人口增长到33%;游客接待人数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十三五”期间,全力打造“河湟文化”品牌,建成2个文化生态实验区,培育3个文化体育节会和赛事品牌;打造2个5A级旅游景区,3个4A级旅游景区,星级农家院达到1200家;力争培育年产值5000万以上的文化旅游企业1个,2000万以上的文化旅游企业3个,各县(区)建起一个数字化影院或影城;文化旅游及广电、体育产业产值总计达到230亿元。“十三五”期间,全市实施34个文化项目,7个广播电视项目,36个体育项目,70个旅游

27、项目,共计项目147个;完成文化投资45亿元,广播影视投资3.4亿元、体育投资16.9亿元,旅游投资103.4亿元,累计投资168.7亿元。四、发展定位通过五年的努力,将海东市打造成为展示青海河湟文化、青藏高原农耕文化和古文化的核心,成为全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领先区。努力打造以“大爱”为核心的“河湟文化品牌”,继续加大“大美青海风情海东”旅游品牌建设,将海东打造成“极地门户青藏首站”,打造成青海民俗风情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的目的地和青海自驾车旅游集散地。河湟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海东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第三章主要任务一、文化(一)繁荣文化事业1.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

28、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市县(区)文化场馆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投入,按照国家标准,新建或改扩建市、县(区)两级城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文化场馆,配发完善器材设施,并逐步实现免费开放。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程。开展创建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中心户等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到2020年,力争建成1

29、个国家级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区)。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设施体系的作用,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形式内容更加新颖的文化服务。积极建设利用图书馆等网络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在逐年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的投资力度的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和支持农民自办文化。“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全市乡镇文化站设施设备和管理措施,并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对乡村文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统筹建设集文化、教育、科技、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合理配备流动文

30、化车及新型集成化、便携式、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设备器材,逐步实现流动文化服务常态化。到“十三五”期末,社区覆盖面达99%以上,村级覆盖面达到95%。继续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到“十三五”期末,村级农家书屋、乡、村两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以上。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确保全市每个行政村的农民至少每月能看上一场电影。大力发展繁荣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群众文化建设工程。以不断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不断拓展社会文化领域。加大群众

31、文化活动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市级群众文化活动专项基金,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活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书香青海”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实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主办、承办大型社会公益活动,突破模式,创新形式,培养群众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升群众的文化艺术品位。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办好乡村、社区文化节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动员社会力量,丰富和拓展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加强文化扶贫,活跃

32、乡村文化,发展网络文化,鼓励营业性文娱场所开设公益活动专场,形成若干群众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圈。加强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体的文化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强面向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文化服务,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一批未成年人文艺活动培训基地,造就一批未成年人文艺工作骨干,指导各县(区)发挥好少儿活动中心的骨干作用。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工程。创建“县建总站、乡镇建分站、村建服务点”的文化配送网络,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积极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服务平台,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实施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2.重视文艺创作生产坚持和完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划,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建立重大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策划、论证、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