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132.16KB ,
资源ID:56668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6668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备内容.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备内容.docx

1、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备内容教育知识与能力 (背诵 )整理第一章、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 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多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二、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继承性。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名族的教 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2

2、.,受这些意识形态的教育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哲学思想等) 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上。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发展水平,也有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 展水平。三、 20实际以后的教育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的多元化四、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展。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 个别差异性。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

3、心发展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七、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2)学校教育具有加1)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础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八、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按照人的发展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础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

4、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第二章、学科中心论的主要观点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 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括在学校设置的哥们学科里。教师的任务是把各们学科的知识交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 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各门学科的知识。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础知 识、基础规律和相应的技能

5、为目标。二、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三、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 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

6、了学科 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础要求。(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学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 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题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 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

7、(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6)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 践、劳动与技术教育。(1)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并在老师的

8、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 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 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 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4)信息技术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为了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 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信息伦理。第三章教学的定义特点: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

9、动。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第二,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 用。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性化等多种形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等属于教学活动。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传统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

10、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原则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时间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11、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教学过程基本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知识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二)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四)课外辅导,主要有集体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五)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价。教学原则(一)直观性原则要求: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

12、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二)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三)巩固性原则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四)循序渐进原则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

13、易到难,由简到繁。(五)因材施教原则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 的统一要求2、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七)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八)量力性原则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四)指导性原则第四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迁移3、定势4、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6、动机的强度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第一,学习不仅指学习后所表现的结果,而且还包括从不会用筷子到会用筷子的行为变化的过程。第二,所说的 行为”既包括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如学习,也包括

14、思想这样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潜行为。第三,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在后天活动中获得的,那些由遗传、成熟或机能损伤等导致的行为变 化不能称之为学习,如吞咽第四,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第五,行为变化既包括由坏向好的变化,也包括由好向坏的变化,养 成好习惯与养成坏习惯同样是学习。学习动机有两个基本组成成分:1学习需要。2学习期待影响学习期待的因素: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正相关) 学生原来的学习成绩(正相关) 学生在班级中的成绩排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

15、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一)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1、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3、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二)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三)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学习策略的类型第一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

16、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帮助学生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策略和质量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暴发型和冲动型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形 4、心境化和持久化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1、敏锐觉察情绪 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3、正确调整情绪 4、有效表达情绪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整体性4、功能性5、社会性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

17、.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2、肝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期诶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1、婴儿期:信任感对不信任感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任务是培养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主动感对内疚感 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勤奋感对自卑感 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5、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培养统一性,体验着忠诚的实现。6、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避免孤独感7、成年中期

18、:繁殖感对停滞感 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8、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过渡性 2、闭锁性3、社会性4、动荡性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一)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二)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三)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系统脱敏法(沃尔普创立)包含三个步骤:一是训练来访者松弛肌肉;二是建立焦虑层次(从轻微的焦虑到引起最强烈的恐惧依次安排);三是让来访者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从最低层次开始想象产生焦虑的情境,这样直到来访者能从想象情境转移到现实情境,并能在原引起恐惧的情境中保持放松状态,焦虑情绪不再出现为止

19、。第七章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1、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1、依从2、认同3、内化 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 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本质 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

20、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自我教育过程中,实际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原则(一)导向性原则 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二)疏导原则 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3、处理好衔接工

21、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化、系统化。(五)因材施教原则 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六)知行统一原则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22、(3)陶冶教育法 (4)实践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福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是要抹杀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23、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三爱,二人,一身)、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 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

24、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 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 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 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中小学教育教学原则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 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