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教版四年级下传统文化教案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
2、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教学重点:1、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2、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学难点: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教学措施:1、
3、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教学进度表周次起止时间计划进度实际完成情况备注一2.212.2517古诗两首二2.283.418古诗两首三3.73.1119古诗两首四3.143.1820古诗两首五3.213.2521古诗两首六3.284.222古诗两首七4.64.823丝绸之路清明节八4.114.1524玄奘取经九4.184.2225鉴真东渡十4.254.2926郑和下西洋劳动节十一
4、5.35.627玉器十二5.95.1328青铜器十三5.165.2029漆器十四5.235.2730文房四宝十五5.306.331彩陶与黑陶儿童节十六6.76.1032唐三彩端午节十七6.136.1733瓷器十八6.206.2434紫砂壶十九6.277.1欣赏与收藏第六单元备课教学内容: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分别是17古诗两首(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18古诗两首(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19古诗两首(送别、淮上与友人别)。教学目标: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3、通过诵读了解离别诗的情感表达,体会离别之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
5、化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突破方法: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教具、学具: 作者资料。教学时间:3课时。第17课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6、。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二、简介作者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李益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
7、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六、知识链接: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七、拓展活动:比一比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板书设计:伤感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先喜后伤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教学反思:第18课 古诗两
8、首教学目标:1、认识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重别周尚书(北周)庾信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二、简介作者。庾信,字子山,河南南阳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
9、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六、知识链接:了解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
10、老师、同学交流。板书设计:重别周尚书(北周)庾信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教学反思:第19课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送 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二、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山西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
11、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多被乐工制曲歌唱。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六、
12、知识链接:了解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七、拓展活动:做一做唐代诗人中,有着许多情谊深厚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搜集他们之间互写的赠答诗,读一读,把这些诗歌做在贺卡上,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板书设计:送 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教学反思:第七单元备课教学内容: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
13、分别是20古诗两首(塞下曲(节选)和秋望)、21古诗两首(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22古诗两首(塞上听吹笛、征人怨)。教学目标: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3、通过诵读了解我国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和豪迈的情感表达,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突破方法: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教具、学具: 作者资料。教学时间:3课时。第20课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塞下曲(节选)和秋望
14、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塞下曲(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秋 望(明)李梦阳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
15、流。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知识链接:了解塞下曲(节选)和秋望的写作背景。六、拓展活动:读一读塞下曲(明)谢榛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板书设计:塞下曲(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
16、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秋 望(明)李梦阳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教学反思:第21课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从军行七首 (其五)(唐)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唐)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 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
17、天晓。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故事链接: 了解火焰山名字的来历。六、拓展活动:读一读陇西行陈陶誓扫匈
18、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板书设计:从军行七首 (其五)(唐)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唐)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 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教学反思:第22课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塞上听吹箫和征人怨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
19、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征人怨(唐)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二、简介高适 高适,河北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唐代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并称“高岑”。他的诗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20、,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六、故事:了解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七、拓展活动:说一说 唐代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歌非常多,查找资料,说一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及其代表作。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板书设计: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征人怨(唐)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
21、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教学反思:第八单元备课教学内容:本单元将进行对外交流的教学,分别是23丝绸之路、24玄奘取经、25、鉴真东渡和26郑和下西洋。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对外交流”的四个主题事件。2、能对照资料了解史实。3、通过诵读,了解,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对外交流”的四个主题事件。2、通过诵读,了解,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教学难点:补充学生对相关史实的缺乏,帮助理解内容。突破方法:以丰富的资料增加学生的理解力。教具、学具: 相关资料。教学时间:4课时。
22、第23课 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2)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设计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教学过程:一、学生表演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23、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表演得很棒!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的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幻灯:建筑,绘画,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
24、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二、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问题】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使者们的间接创造。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
25、来印证这句话呢?(可作适当补充)(幻灯)总结: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道,也是一条友谊之道。 三、丝绸之路的补充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学生回答) (幻灯)总结: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了,此外,还有长城以北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部落纷纷想争夺控制权,因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四川云南山道崎
26、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主要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主,又称“海上香丝之路”。 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舍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幻灯,亚欧大陆桥的简介,线路图)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30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
27、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板书设计:23、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教学反思:24、玄奘取经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教学重点: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以及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教学难点: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教学过程: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
28、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一、(1)取经原因二、(2-10)取经经过三、(11-13)取经影响了解重点段层次默读(2-10)自然段,思考: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四、研读课文,重点理解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学识渊博,治学严谨)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重点句: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