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3KB ,
资源ID:56948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6948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炼焦企业炼焦工段防火防爆安全技术.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炼焦企业炼焦工段防火防爆安全技术.docx

1、炼焦企业炼焦工段防火防爆安全技术1 燃烧基础知识1.1 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放热、发光的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凡是产生超出有效范围的违背人们意志的燃烧,即为火灾。1.2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1.2.1 凡是与空气中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如木材、纸张、金属镁、金属钠、汽油、酒精、氢气、乙炔和液化石油等。1.2.2 助燃物。凡是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称为助燃物。如氧化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钠等氧化剂。由于空气中含有21左右的氧,所以可燃物质燃烧能够在空气中持续进行。1.2.3 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

2、都称为火源。如明火、电火花、聚焦的日光、高温灼热体,以及化学能和机械冲击能等。1.3 燃烧的类型1.3.1 点燃:可燃物质在火源的作用下能被点燃,并且火源移去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1.3.1.1 着火点(燃点):能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如:纸130,木材295等。1.3.2 自燃: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无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燃烧的现象。1.3.2.1 能引起自燃的最低温度称自燃点,如:黄磷30,煤320 。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越大。1.3.3 闪燃:可燃液体受热蒸发为蒸气,液体温度越高,蒸汽浓度越高,当温度不高时,液面上少量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遇火源会闪出火花,短暂的燃烧过程(一闪即灭

3、),称闪燃。 1.3.3.1 闪点: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如:车用汽油-39;煤油2835等。闪点越低,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越大。2 火灾的特点和规律2.1 火灾发生的条件:即燃烧必须是可燃物,助燃物(剂:氧化剂),着火源三个基本条件同时具备,并且相互作用(即构成燃烧系统),才能发生。2.2 火灾的分类:2.2.1 按物质燃烧的特征分: A类:固体物质火灾。这类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的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毛,麻,纸火灾等B类: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C类:指气体火灾。如煤气,氢气火灾等。D类: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铝,镁火灾等。

4、E类:带电火灾。如家电,变压器。2.3 火灾的双重性:2.3.1 自然属性:雷击,可燃物自燃等2.3.2 人为属性:烟头,炉子,喷灯等多数为人为因素引起的3 灭火、防火技术措施3.1 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 3.1.1 防火:防止形成燃烧的条件3.1.2 灭火:消除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3.2 防火的基本技术措施:3.2.1 控制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过程的物质基础,所以对可燃物质的使用要谨慎小心。在选材时,尽量用难燃或不燃的材料代替可燃材料,如用水泥代替木料建筑房屋,用防火漆浸涂可燃物以提高耐火性能;对于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的厂房,采用抽风或通风方法以降低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在空气中的浓度;凡是能发

5、生相互作用的物品,要分开存放等。3.2.2 隔绝空气。使用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过程应在密封的设备内进行;对有异常危险的生产,可充装惰性气体保护;隔绝空气储存某些化学危险品,如金属钠存于煤油中,黄磷存于水中,二硫化碳用水封闭存放等。3.2.3 清除火源。如采取隔离火源、控制温度、接地、避雷、安装防爆灯、遮挡阳光等措施,防止可燃物遇明火或温度升高而起火。3.2.4 阻止火势、爆炸波的蔓延。为阻止火势、爆炸波的蔓延,就要防止新的燃烧条件形成,从而防止火灾扩大,减少火灾损失。具体措施有:在可燃气体管路上安装阻火器、安全水封;机车、轮船、汽车、推土机的排烟和排气系统戴防火帽;在压力容器设备上安装防爆膜、安全

6、阀;在建筑物之间留防火间距、筑防火墙等。 3.3 灭火的基本方法3.3.1 隔离灭火法:就是将火源处或其周围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移开,燃烧会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如将火源附近的可燃、易燃、易爆和助燃物品搬走;关闭可燃气体、液体管路的阀门,以减少和阻止可燃物质进入燃烧区;设法阻拦流散的液体;拆除与火源毗连的易燃建筑物等。3.3.2 窒息灭火法:就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质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如用不燃或难燃物捂盖燃烧物;用水蒸气或惰性气体灌注容器设备;封闭起火的建筑、设备的孔洞等。3.3.3 冷却灭火法:就是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以增加散热量,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于燃点以

7、下,使燃烧停止;或者将灭火剂喷洒在火源附近的物体上,使其免受火焰辐射热的威胁,避免形成新的火焰。3.3.4 抑制灭火法:就是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过程中去;使燃烧过程中产生游离基消失,而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的游离基,使燃烧反应因缺少游离基而停止。3.4 常用灭火剂的灭火作用及适用范围3.4.1 水,起冷却作。可用于A类火灾。3.4.2 泡沫灭火剂,起隔离作用。可用于A类和油类火灾。3.4.3 二氧化碳灭火剂,起窒息作用。可用于B类、C类及600V以下带电火灾,不能污损的A类火灾。3.4.4 干粉灭火剂,起化学抑制作用。BC干粉可用于B类、C类和50KV以下带电火灾,ABC干粉还可用于A类火灾。

8、3.5 灭火器的选用3.5.1 A类火灾选:水型、泡沫、ABC干粉。3.5.2 B类火灾选:干粉、二氧化碳、泡沫(油类可用,但水溶性可燃液体不能用)。3.5.3 C类火灾选:干粉、二氧化碳。3.5.4 D类火灾选:金属专用灭火剂或干泥砂掩盖。3.5.5 E类带电火灾选:干粉、二氧化碳。4 爆炸的基础知识4.1 爆炸的基本概念:物质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称为爆炸.4.2 爆炸的分类:爆炸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种。4.2.1 物理性爆炸这种爆炸是由物理变化而引起的,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爆炸的现象称为物理性爆炸。例如容器内液体过热

9、气化引起的爆炸,锅炉的爆炸,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超压引起的爆炸等。物理性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4.2.2 化学性爆炸由于物质发生极迅速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称为化学性爆炸。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化学爆炸按爆炸时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可分三类。4.2.2.1 简单分解爆炸:引起简单分解爆炸的爆炸物在爆炸时并不一定发生燃烧反应,爆炸所需的热量,是由于爆炸物质本身分解时产生的。属于这一类的有叠氮铅、乙炔银、乙炔酮、碘化氮、氯化氮等。这类物质是非常危险的,受轻微震动即引起爆炸。4.2.2.2 复杂分解爆炸:这类爆炸性物质的危险性较简单分解爆炸物低,所

10、有炸药均属之。这类物质爆炸时伴有燃烧现象。燃烧所需的氧由本身分解时供给。各种氮及氯的氧化物、苦味酸等都是属于这一类。4.2.2.3 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所有可燃气体、蒸气及粉尘与空气混合所形成的混合物的爆炸均属于此类。这类物质爆炸需要一定条件,如爆炸性物质的含量,氧气含量及激发能源等。因此其危险性虽较前二类为低,但极普遍,造成的危害性也较大。4.3 爆炸极限4.3.1 爆炸极限的定义: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氧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4.3.2 爆炸下限:可燃性混合物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爆炸下限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4.3.3 爆炸上限:可燃混合物发

11、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爆炸上限越高,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5 火灾、爆炸原因5.1 火灾、爆炸原因在一般情况下,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有以下九个方面。5.1.1 用火管理不当。无论对生产用火(如焊接、锻造、铸造和热处理等工艺),还是对生活用火(如吸烟、使用炉灶等),火源管理不善。5.1.2 易燃物品管理不善,库房不符合防火标准,没有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储存。例如,将性质互相抵触的化学物品放在一起,灭火要求不同的物质放在一起,遇水燃烧的物质放在潮湿地点等。5.1.3 电气设备绝缘不良,安装不符合规程要求,发生短路,超负荷,接触电阻过大等。5.1.4 工艺布置不合理,易燃易爆场所未采取相应的防火防爆

12、措施,设备缺乏维护、检修,或检修质量低劣。5.1.5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使设备超温超压,或在易燃易爆场所违章动火、吸烟或违章使用汽油等易燃液体。5.1.6 通风不良,生产场所的可燃蒸气、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浓度并遇火源。5.1.7 避雷设备装置不当,缺乏检修或没有避雷装置,发生雷击引起失火。5.1.8 易燃易爆生产场所的设备管线没有采取消除静电措施,发生放电火花。5.1.9 棉纱、油布、沾油铁屑等放置不当,在一定条件下自燃起火。6 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6.1 开展防火教育,提高群众对防火意义的认识。建立健全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和防火安全制度,开展经常性的防火安全检查,消除火险隐患,并根据生产

13、氧气性质,配备适用和足够的消防器材。6.2 认真执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厂房和库房必须符合防火等级要求。厂房和库房之间应有安全距离,并设置消防用水和消防通道。6.3 合理布置生产工艺。根据产品原材料火灾危险性质,安排、选用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性质不同又能相互作用的物品应分开存放。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厂房,要采用局部通风或全面通风,降低易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6.4 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应在密闭设备中进行。对于特别危险的作业,可充装惰性气体或其它介质保护,隔绝空气。对于与空气接触会燃烧的应采取特殊措施存放,例如,将金属钠存于煤油中,磷存于水中,二硫化碳用水封闭存放等。6.5 从技术上

14、采取安全措施,消除火源。例如,为消除静电,可向汽油内加入抗静电剂。油库设施包括油罐、管道、卸油台、加油柱应进行可靠的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30欧;乙炔管道接地电阻不大于20欧。往容器注入易燃液体时,注液管道要光滑、接地,管口要插到容器底部。为防止雷击,在易燃易爆生产场所和库房安装避雷设施。此外,设备管理符合防火防爆要求,厂房和库房地面采用不发火地面等。7 防火、防爆十大禁令7.1 严禁在厂内吸烟及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有毒、易腐蚀品入厂;7.2 严禁在厂内施工用火和生活用火(确需动火时须办理动火证);7.3 严禁穿易产生静电的服装进入油气区工作;7.4 严禁穿带铁钉的鞋进入油气区及易燃、易爆装置

15、区;7.5 严禁用汽油、易挥发溶剂擦洗设备、衣服、工具及地面等;7.6 严禁非工作机动车辆进入生产装置、罐区及易燃易爆区;7.7 严禁就地排放易燃、易爆物料及化学危险品;7.8 严禁在油气区用黑色金属或易产生火花的工具敲打、撞击和作业;7.9 严禁堵塞消防通道及随意挪用或损坏消防设施;7.10 严禁损坏厂内各类防爆设施。8 炼焦分厂禁火区域管理规定8.1 一级禁火区域:交换机室、集气管计器房、吸气管道,焦炉地下室、烟道走廊、初冷器,鼓风机上下层、电捕焦油器、焦油中间槽、焦油储槽。8.2 二级禁火区域:综合给水泵房、氨水泵房、氨水储槽、机械化氨水澄清槽。8.3 检修动火管理规定:在禁火区域内动火

16、作业(电焊、气焊、气割、使用角磨机等会产生火花、高温的作业)必须按下列规定办理动火手续。8.3.1 上报分厂、公司安技部由公司安技部指定专人负责签发动火作业许可证,并安排专人进行安全监护。8.3.2 在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管道、设备上动火前,在排空内容物后,必须用盲板切断联系,并清扫,置换合格。合格标准为:爆炸下限大于4%(体积比)的易燃易爆汽、气体,其含量小于0.5(体积比);爆炸下限小于或等于4%(体积比)者,其含量小于.2%(体积比)。将易燃、可燃和自燃固体物质清除干净。8.3.3 动火前半小时应做气体分析,证明合格。如中断半小时以上再重新作业,应重新取样分析合格。8.3.4 在运行中

17、的煤气管道、设备上动火,如为正压动火,煤气压力应保持稳定,但不得低于500Pa(51mmH2O);如为负压动火,煤气中含氧量不得大于(体积比)。8.3.5 高处动火要采取防止火花飞溅引燃周围可燃物的措施。刮五级以上的大风时不准高处动火。8.3.6 动火地点应准备合适的灭火器材。动火完毕后,应熄灭余火。检查无误,方可离开现场。8.3.7 严防硫化亚铁自燃,抽堵焦炉煤气盲板的法兰应涂石灰水;管道、塔器内部检修时应用湿润或清扫干净,并及时清除杂物。8.3.8 检修时应用铜制工具或其它不产生火花的工具;如用钢制工具,其表面应涂油。8.4 在加热煤气压力曾经下降到零的情况下,当在将煤气送入加热前,必须先

18、通过少量蒸汽吹扫管道,然后用煤气置换蒸汽。待煤气检验合格后方准送入炉内。8.5 进入地下室严禁一切明火。9 焦炉煤气爆炸的预防措施为了防止煤气爆炸,首先就要杜绝煤气和空气的混合而产生爆炸范围内的混合气体。其次要避免高温和火源接触爆炸性混合物气体。因此要做以下几点:a) 认真巡检,加强焦炉煤气设备、管道维护,杜绝跑、冒、淌、漏。焦炉煤气的含氧量要低于1。 ,b) 煤气管应按时清扫,保持畅通,煤气水封不得抽空或漫溢。产生焦炉煤气场所要尽量密闭,局部安装通风装置。进入其场所,应携带便携式报警仪。c) 机前煤气管道着火,立即停鼓风机,同时通知调度室及总调,机后煤气管道设施着火,严禁停车。正压煤气管道若

19、直径小于100毫米,可用阀门切断法,或用管口堵死法灭火,大于100毫米的管道通蒸汽或氮气。d) 送煤气前,对煤气设备及管道内的空气须用蒸气或氮气置换净,然后用煤气置换蒸气或氮气,并逐段做爆发试验,合格后,方可投用。e) 正在生产的煤气设备和不生产的煤气设备必须可靠断开,切断煤气来源时必须用盲板。f) 在已可靠切断煤气来源的煤气设备及煤气管道上动火时,一定要经检查、化验合格后,方可动火。对长时间未使用的煤气设备动火,必须重新进行检测,鉴定合格方能动火。g) 在运行中的煤气设备或管道上动火,应保煤气的正常压力,只准用电焊,不准用气焊,要有防护人员在场。h) 凡停车的煤气设备,必须及时处理残余煤气,

20、直至合格。i) 检修后投产设备,送煤气的,除严格按标准验收外,必须认真检查有无火源,有无静电放电的可能,然后才按第一条的规定送气。j) 若发生较大的爆炸事故,应及时上报分厂及公司、联络外部119报警台,作出妥善处理。10 煤气爆炸事故应急处理a) 应立即切断煤气来源,并迅速把煤气处理干净。b) 对出事地点严加警戒,杜绝通行,以防更多人中毒。c) 在爆炸地点40米内禁止动火,防止着火事故。d) 迅速查明原因,未查明之前,不准送煤气。e) 煤气爆炸后,产生着火事故,按着火事故处理,产生中毒事故,按中毒事故处理。11 煤气着火事故的预防措施防止煤气着火事故发生的办法,就是破坏或避免煤气着火的两个必要

21、条件同时存在。只要不具备这两个必要条件,就不会发生着火事故。为此必须做到:a) 严禁负压、正压煤气设备管道的跑冒滴漏,煤气含氧量低于l。严禁用铁器撞击煤气管道设备。b) 煤气区域电器、照明设备必须防火防爆,设备绝缘值符合要求。保管好防火用具,不断提高消防意识,熟练掌握各种灭火方法c) 保证煤气设备及管道的严密性。经常检查,发现泄漏及时处理。d) 在煤气设备上动火要先办好动火证,并检查动火前准备工作是否按规章要求去办,要有齐全的放火措施,并有安全管理部门检查认可,否则不准动火。e) 设备要有良好的接地线,电气设备要有完好的绝缘及接地装置,对接地线要定期检查测试。f) 带煤气工作时,必须使用铜制工

22、具,在铜制工具上涂黄油,防止工作时与设备碰撞产生火花。g) 煤气设备及管道附近不准堆放易燃易爆物品。h) 凡在停产的煤气设备上动火,必须做到:可靠地切断煤气来源,并认真处理干净残留煤气;检测管道和设备内气体合格;对设备内可燃物质清扫干净,或通入蒸汽;动火始终不能中断蒸汽。i) 煤气设备、管道的下列部位较易造成泄漏,应经常检查,这些部位是:阀芯、法兰、膨胀器、蚀缝口、计量导管、铸铁管接头、排水槽、煤气柜侧与活塞间风机轴头、蝶阀轴间等。12 煤气着火的应急处理a) 机前煤气管道着火,立即停鼓风机,同时通知分厂办及公司安技部,机后煤气管道设施着火,严禁停车。正压煤气管道若直径小于100毫米,可用阀门

23、切断法,或用管口堵死法灭火,大于100毫米的管道通蒸汽。b) 发生煤气火灾时,岗位人员应迅速赶到,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化。c) 由于设备不严密而轻微小漏引起的着火,可用湿泥、湿麻袋等堵住着火处灭火。火熄灭后,再按有关规定补好漏处。d) 直径小于100毫米的管道着火时,可直接关闭阀门,切断煤气灭火。e) 直径大于100毫米的煤气管到着火时,不能突然把煤气阀关死,以防回火爆炸。f) 煤气大量泄漏引起着火时,采用关闭阀门降压通入蒸气或氮气灭火。在降压时必须在现场安装临时压力表,使压力逐渐下降,不致造成突然关死阀门引起回火爆炸。其压力不能低于510毫米水柱。g) 煤气设备烧红时,不得用水骤然冷却,以防管道和设备急剧收缩造成变形和断裂。h) 煤气设备附近着火,影响煤气设备温度升高,但还未引起煤气着火和设备烧坏时,可正常生产。但必须采取措施将火源隔开并及时熄灭。当煤气设备温度不高时,可用水冷却设备。i) 煤气设备内的沉积物,如萘、焦油等着火时,可将设备的人孔、放散阀等一切与大气通的附属孔关闭,使其隔绝空气自然熄火。或通入蒸汽或蒸气或氮气灭火,灭火后切断煤气来源,再按有关规程处理。j) 若发生较大的火灾事故,及时上报分厂、公司,联络外部119报警台,并作出妥善处理。事故发生后,对造成的污染要妥善处理, 写出事故处理报告,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