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39.89KB ,
资源ID:57536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753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国家森林公园总规规范0307.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国家森林公园总规规范0307.docx

1、最新国家森林公园总规规范0307 LY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T-XXXXXXX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Code for Master Planning of National Forest Park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国家林业局 发布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前 言为加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保护,优化资源利用方式,规范开发建设行为,提高总体规划水平,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省级和市(县)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可参照本规范执行。本规范附录、附录为规范性附录。本规范由国家林业局森林公

2、园管理办公室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楚材 刘滨谊 吴章文 刘颂1总则1.1 国家级森林公园(以下简称为森林公园)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森林公园(20km2)、中型森林公园(20 km2,100km2)、大型森林公园(100 km2,500km2)、特大型森林公园(500km2)。1.2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森林公园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布局,统筹安排森林公园各分区建设,合理配置森林公园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指导森林公园的保护、利用与发展。根据实际需要,森林公园可增编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3、。1.3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必须符合我国国情、林情,应充分体现“严格保护、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协调发展”的森林公园发展方针,应遵循“以人为本、重在自然、精在特色、贵在和谐”的原则。1.4 森林公园建设应满足发挥森林公园主体功能的要求,以保护为前提,遵循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1.4.1 森林公园建设应以森林风景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其建设规模必须与游客规模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进行适度建设,切实注重实效。1.4.2 森林公园建设应突出自然野趣,保护森林风景资源的自然状态和完整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1.5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统一

4、布局,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做好宏观控制;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应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1.6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1.7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8005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3095 环

5、境空气质量标准GB6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LYJ127-91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GB/T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3术语与定义3.1国家级森林公园 national forest park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指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生态良好,拥有全国性意义或特殊保护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备一定规模和旅游发展条件,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自然区域。3.2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master planning of forest park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主体功能要求与建设原则,对森林风景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在空间、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与布局,是指导森林公园建设、

6、经营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3.3森林风景资源forest landscape resources是森林公园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及其环境要素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物质和因素的总称。3.4 景物 scenic attraction指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森林风景资源个体,是森林公园构景的基本单元。3.5 景点 sight spot由一个或多个独立、完整的景物所构成,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3.6 景群 group of sight spots由若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景点群落或群体。3.7 景区 scenic spot在森林公园规

7、划中,根据森林风景资源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包含较多的景物、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3.8 游览线 tour route游览线也称游线,是为游客设定的在森林公园中游览欣赏的路线。3.4综合功能分区 functional region在森林公园规划中,根据资源类型特征、游憩活动强度以及功能发展需求等划分的具有相对独立特征的分区。3.5生态容量ecological capacity在保证森林风景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稳定的条件下,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所能容纳的游客的最大量。3.6游客容量tourist capacity在保持生态平衡与森林风景资源质量,保障游客游赏质量和舒

8、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3.7人口容量 capacity of population在保持生态平衡与森林风景资源质量,依靠当地资源维护森林公园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允许分布的游人、员工、本地居民的数量总和。3.8生态文化 ecological culture生态文化是人类在科学认识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所积累的精神与物质财富的总和。生态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传媒、生态文艺、生态美学、生态宗教文化等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生态文化建设理论体系。4一般规定4.1基础资料

9、调查与现状分析4.1.1基础资料调查要求4.1.1.1基础资料应依据森林公园的类型、特征和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调查提纲和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和典型调查。4.1.1.2基础资料应在多学科综合考察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取得完整、准确的现状和历史基础资料,并做到统计口径一致或具有可比性。4.1.2基础资料调查类别全面收集生产、科研、教学、管理等单位现有的调查资料,认真研究分析。基础资料调查类别,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 基础资料调查类别表大类中类小类一测量1.地形图根据森林公园规模选用比例合适的地形图。对中小型森林公园,使用地形图比例不低于1:50000。2.专业图航片、卫片及相关的专业测图。二自然与

10、资源1.气候资料温度、光照、湿度、降水、风及适游条件等。2.水文资料江河湖海的水位、流量、流速、流向、水量、水温、洪水淹没线;江河区的流域情况、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规划;海滨区的潮汐、海流、浪涛等;地下水、水利工程设施等。3.地质资料土壤、地质、地貌、地质灾害等。4.植物资源资料植物区系特点与分布;植物群落与分布规律,濒危状况;珍稀植物种类及分布情况。5.动物资源资料动物种类、濒危状况及其栖息环境、分布区域、活动规律等。 三社会经济1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包括人口资料、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情况等2历史与文化与公园有关的历史与文化资料,沿革及变迁、文物、胜迹、民俗风情、历史与文化保护对象及地段。3管理经

11、营状况调查森林公园组织机构、人员结构、固定资产与林木资产、经营内容、年总产值、利润、税收、职工年均收入等。 4客源市场调查森林公园已开放的景区(景点)、游憩项目、游人结构、人次、时间、季节等。森林公园主要客源地情况。各节、假日到森林公园游憩的人数、组成、居住时间及消费水平。较长时间在本区内休养、疗养、度假人数,居住时间及消费水平。宗教朝觐的时间、人数及消费水平。港、澳、台、华侨和外国游客来本区的情况。四土地与环境1土地利用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分布状况,历史上土地利用重大变更资料,土地资源分析评价资料。居民点用地分布规模、公园毗邻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2环境资料生态环境:大气质量、地表水质量、空气负离

12、子水平、空气细菌含量等。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森林公园及其附近恶性传染病的病源、传播蔓延情况,及其他不利于开展森林游憩的环境和社会因素。五基础设施1.道路交通森林公园与周围大、中城市及相邻旅游区(点)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交通联系现状,公园内部交通状况,记载其里程及技术等级。2通信通信设施种类、拥有量、便捷程度、覆盖情况 等。 3能源森林公园内的电源,现有输(变)电线路及供电设备,供电增容的可能条件及电力发展规划等情况;燃气和热能的供应情况。4给排水森林公园内的水源、供水设备、扩大供水的可能性及发展规划;调查排水及防洪设施情况; 污水处理情况等。5.旅游接待设施森林公园内及周围

13、可依托的吃、住、行、购、娱、医护等设施现状及发展资料。6.基础工程环保、环卫、防灾等基础工程的现状及规划资料。7.建筑工程各类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园景、场馆场地等项目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体量、质量、特点等资料。4.1.3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4.1.3.1森林风景资源分类依据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 18005-1999),森林风景资源分为地文资源、水文资源、生物资源、人文资源和天象资源五类。4.1.3.2森林风景资源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文资源调查应包括山体、奇峰、悬崖、怪石、峡谷、溶洞及其他地文资源的分布、规模、特征、成因等。(2)水文资源调查应包括海湾

14、、湖泊、河滩、溪流、滩涂、瀑布及其他水文资源的分布、规模、特征、成因等。(3)生物资源调查应包括:植物资源:对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植被,调查其区系特点、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分布规律与景观特征,珍稀和重点保护物种的种类和分布。动物资源:对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动物,调查其种类、种群规模、活动范围和栖息地特征、可观赏利用情况及对野生动物有干扰的活动等。(4)人文资源调查应包括名胜古迹、民俗风情、宗教文化、历史纪念地等情况及有价值的人工构筑物的分布、规模、特征和特殊价值、具有观赏和体验价值的林业、农业、牧业等典型的生产活动等。(5)天象资源调查应包括云、雾、雾凇、雪凇、日出、日落及佛光等

15、天象景观的最佳观赏时间、景观特征和观赏位置等。4.1.3.3资源评价资源评价应包括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和生态环境资源评价。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应依据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 18005)及其他相关标准进行。生态环境资源的评价体系见附录A。4.1.4可借景物调查在森林公园周围,具备观赏条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分布、数量、特征及可借用条件等。4.1.5现状分析分析森林公园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潜力、条件与利弊、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矛盾等,明确提出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不足、规划对策和规划重点等。4,1.6前景分析分析森林公园的可进入性、竞合关系、政策环境

16、及客源市场等,明确森林公园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旅游产品。4.2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4.2.1森林公园规划范围与协调控制范围规划范围即森林公园设立的批复范围。为了有利于森林公园的保护管理,有利于保持森林风景资源的完整性,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公园周边划定一定面积的协调控制区。4.2.2森林公园的性质森林公园的性质应依据森林公园的典型特征、主要功能来确定。4.2.3森林公园的发展目标森林公园在社会、生态、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应依据森林公园的性质和社会需求提出,并根据规划期限,区分为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4.3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原则(1)客观反映森林公园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分布特征以及在保护、管理、游览、服

17、务等方面的地域空间关系和需求。(2)有利于森林游憩活动的组织和开展。(3)为森林公园的长远发展留有一定余地。功能分区类型 森林公园功能分区类型包括核心景观区、一般游憩区、管理服务区和生态保育区等。每类功能区可根据具体情况再划分为几个景区(或分区)。(1)核心景观区是指拥有特别珍贵的森林风景资源,必须进行严格保护的区域。在核心景观区,除了必要的保护、解说、游览、休憩和安全、环卫、景区管护站等设施以外,不得规划建设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设施。(2)一般游憩区是指森林风景资源相对平常,且方便开展旅游活动的区域。一般游憩区内可以规划少量旅游公路、停车场、宣教设施、娱乐设施、景区管护站及小规模的餐饮点

18、、购物亭等。(3) 管理服务区是指为满足森林公园管理和旅游接待服务需要而划定的区域。管理服务区内应当规划入口管理区、游客中心、停车场和一定数量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接待服务设施,以及必要的管理和职工生活用房。 (4)生态保育区是指在本规划期内以生态保护修复为主,基本不进行开发建设、不对游客开放的区域。4.4容量与人口4.4.1生态容量森林公园的生态容量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确定: (1)既成事实分析法是指在旅游行动与环境影响已达平衡的区域,选择不同游客量压力调查其容量。根据所得数据测算相似地区环境容量。(2)模拟实验法是指使用人工控制的破坏强度,观察其影响程度。根据实验结果测算相似地区生态容量。

19、 (3)长期监测法是指从旅游活动开始阶段做长期调查,分析使用强度逐年增加所引起的改变。或在游客压力突增时,随时作短期调查。根据所得数据测算相似地区的生态容量。4.4.2游客容量对一定规划范围的游客容量,应综合分析该地区的生态允许标准、游览心理标准、功能技术标准等因素而确定。4.4.2.1游客容量应由一次性游客容量、日游客容量、年游客容量三个层次表示。(1)一次性游客容量(亦称瞬时容量),单位以“人/次”表示;(2)游客日容量,单位以“人次/日”表示;(3)游客年容量,单位以“人次/年”表示。4.4.2.2游客容量的计算可采用线路法、卡口法、面积法等。(1)线路法: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道路长度计,

20、一般为510m/人。 (2)面积法: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游览面积计,可按50100m2/人估算;(3)卡口法:实测卡口处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合理游人量,以“人次/单位时间”表示。4.4.2.3游客容量计算结果应与当地的淡水供水、用地、相关设施及环境质量等条件进行校核与综合平衡,以确定合理的游客容量。4.4.3人口容量4.4.3.1森林公园人口容量测算应考虑游人、员工、当地居民和暂住人口四类人口,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民容量应依据最重要的要素容量分析来确定,其常规要素应是:淡水、用地、相关设施等;(2)当规划地区的居住人口密度超过50人/km2时,应考虑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3)当规划地区的

21、居住人口密度超过100人/km2时,必须考虑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4.4.3.2 森林公园内部的人口分布应符合下列原则:(1)根据游赏需求、生境条件、设施配置等因素对各类人口进行相应的分区分期控制;(2)防止因人口过多或不适当集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3)防止因人口过少或不适当分散影响管理与效益。4.5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4.5.1客源市场分类一般分为国内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通常是指我国除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之外的旅游市场。入境旅游市场通常是指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旅游市场和国际旅游市场。还可根据地域市场、客源群体特征、旅游方式等划分客源市场。4.5.2客源预测(1) 预测

22、的依据已开发的森林公园应根据游客的增长率以及国家、地区游客增长的态势,交通的可进入性和客源地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状况进行预测。新开发的森林公园应根据旅游资源品位高低、知名度、市场促销、交通的可进入性及邻近类似森林公园或旅游地游客状况进行参考预测。(2)预测方法可采用区域竞合引力模型法、趋势预测法或模拟函数预测法等方法对森林公园游客接待规模进行预测,预测过程也可结合经验值进行修正。4.6发展战略、主题定位和营销策划(1)制定森林公园发展战略应根据森林公园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及资源优势等,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对森林公园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进行统筹谋划。(2)主题定位应根据森林公园的资源、区位、产

23、品、服务、文化背景和民众认知等特征,明确森林公园的旅游产品,提升生态文化品位,传播森林公园的产品和服务理念,提高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3)森林公园营销策划应根据森林公园的旅游产品特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分别制定适当的策略与方法,以增加森林公园的游客量和综合效益。5专项规划5.1保护规划5.1.1一般规定(1)森林公园建设应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2)森林公园的建设项目规划必须服从保护规划。森林公园保护规划应结合地区特点,选定建设与管理方案。(3)森林公园的保护规划包括重要森林风景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灾害预防与控制等内容,应明确森林公园的重点保护对象,确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

24、,规划保护设施。5.1.2重要森林风景资源保护(1)在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确定需要重点保护的森林风景资源类型、资源名称、位置、规模及保护价值等。(2)对确定的重要森林风景资源提出保护措施,包括管理、建设和技术等方面的要求。5.1.3生物资源保护5.1.3.1植物资源保护(1)根据植物区系调查与评价结果,确定需要重点保护的植物资源种类、分布、范围等。(2)对确定的资源保护对象,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3)规划引入外来植物时必须经过严格筛选、科学论证。 (4)规划的各类工程设施项目,不得破坏自然植被和植物种的生长、繁衍环境。 (5)对古树名木、数量不多或逐渐减少的珍稀植物,应根据各自特点,确定适

25、宜的保护、复壮措施。5.1.3.2野生动物保护(1)确定需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种类、栖息地,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2)规划的道路网不能过密;对影响野生动物活动的道路,应开设动物通道。(3)引入野生动物必须严格论证,以不影响本区域野生动物生存为原则。(4)规划的各类工程设施项目,不得危害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5)必要时,应规划针对野生动物生存状况、栖息地状况的监视、监测设施。5.1.4环境保护(1)不得规划破坏环境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2)防止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危害;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3)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

26、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4)不得使用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技术和设备。(5)不得将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必须经处理合格后排放;严禁向水体丢弃、倾倒固体废弃物。(6)规划的各类水上娱乐项目必须符合有关水环境保护规定。(7)对现有裸露土壤应进行绿化、美化规划。(8)鼓励使用清洁能源。(9)提倡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停车场、生态厕所等。(10)合理设置垃圾回收设施。在服务设施内及游道两旁每隔60100m应设置分类垃圾收集设施。(11)针对森林公园的环境特点,多规划选用有助于提高环境质量的植物种。(12)建设项目中涉及到山体的,应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和水体面源污染,涉及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应

27、考虑防止农药污染。5.1.5防灾规划5.1.5.1防灾规划包括森林火灾防治、有害生物防治、自然灾害防治等内容。5.1.5.2 森林火灾防治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地区特点和保护性质,设置相应的安全防火设施。(2)在相对较高的位置建设防火了望台(可结合观景塔、台建设)。(3)应根据森林区划系统及地形地势开设防火隔离带,建设生物防火林带。(4)野营、野炊等野外用火的场所,必须设置防火设施。(5)合理设置护林防火宣传牌。(6)规划森林防火工程,应符合有关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LYJ127-91)的规定。5.1.5.3 有害生物防治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照“防重于治”的方针,针对森林公园的实际

28、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设置相关的防治设施。(2)慎重规划引入外来物种,并须符合相关规定。5.1.5.4地质灾害防治应针对有地质灾害的地段做好勘测,划定范围,提出防治措施,规划防护设施。5.1.6安全保障5.1.6.1构建旅游安全信息系统和紧急救援系统。5.1.6.2在危险地段应规划警示标志与安全防护设施。5.1.6.3根据路段及地形具体情况,规划通行复线,调整路面宽度,适当设置游人短暂休息的场所及护栏设施。5.2森林景观规划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1)应保持森林植被的自然状态; (2)应优先采用乡土植物种; (3)应根据森林公园的具体情况确定森林景观建设的方向、重点、范围和内容等。森林景观规划应

29、与森林公园的造林、残次林改造和抚育间伐等工作相结合; (4)应充分利用森林植物群落的结构、形态与色彩,形成多样与富有变化的季相景观。5.2.2森林景观规划内容(1)重点在主要视线区域、景观空间和节点、景观游线等地方,做好森林景观规划;(2)在宜林荒地,可营造风景林和游憩林;(3)对林相单一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有目的地进行改造,增强景观效果和保健功能等。5.3生态文化建设规划5.3.1生态文化主题定位应深入调查森林公园中森林、灌丛、草甸、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明确其在保护该地区生态安全(如水源安全)上的重要作用、其生物多样性资源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价值以及森林风景资源的独特性等;调查收集

30、当地与森林有关的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等资料。据此科学定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主题。5.3.2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原则(1)深入调查森林公园的资源特点、区位特点、文化背景,围绕确定的生态文化主题,保证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独特性;(2)兼顾生态文化硬件和软件规划,并与森林公园其他各项建设规划相衔接;(3)将科学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相结合。5.3.3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内容5.3.3.1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应包括宣教中心(游客中心)、博物馆、展览馆、标本馆、解说步道、解说牌、警示牌、指示牌等硬件设施,及在深入研究各类森林风景资源的基础上编写的导游词、标牌解说词、多媒体解说内容等。5.3.3.2应策划具

31、有森林公园自身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活动,如森林浴、登山、漂流、溯溪、探险等,以及与资源特点、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紧密相关的各种活动。5.4 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5.4.1一般规定5.4.1.1 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类型应包括森林观光游览、科普教育、康体度假、探险科考等。5.4.1.2 森林生态旅游产品规划应包括森林风景资源特征分析;游憩项目组织;游憩景区组织;游线组织与游程安排等基本内容。5.4.1.3游憩项目组织应包括项目筛选、游赏方式、时间和空间安排、场地和游人活动等,并遵循以下原则:(1)在与景观特色协调,与规划目标一致的基础上,组织新、奇、特、优的游赏项目;(2)权衡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的承受力,保护森林风景资源永续利用;(3)符合当地用地条件、经济状况及设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