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1 ,大小:84.61KB ,
资源ID:57569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7569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经济地理学试题参考1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经济地理学试题参考1文档格式.docx

1、用劳动费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劳动费指数”的概念,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如果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劳动费指数只是判断劳动费指向的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决定因素。为此,他又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说明劳动费指向性强;劳动系数小,说明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最后,考虑集聚指向论。利用集聚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的基础上,产生

2、第二次偏移。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他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为了判断集聚的可能性,他提出了加工系数的概念,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系数大,则产业集聚的可能性大;反之,集聚的可能性就小。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普雷德行为区位理论认为,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的决策结果。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

3、定。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普雷德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论,他重视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对区位选择的作用。行为矩阵由拥有信息水平和利用信息能力构成,各个决策者均可在位于这一行为矩阵中表示出来。P113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一)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1)基本前提第一, 均质平原: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匀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第二,

4、交通条件相同: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第三, 就近消费: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第四,商品价格与质量相同,交通费由消费者承担: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第四, 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第五, 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一种产品市场的空间均衡:单一企业形成的圆形市场区;多个企业形成多个圆形市场区;多个企业的多个圆形市场区竞争达到均衡形。成正六边

5、形的市场区结构。(3)各级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系列,即:1,3,9,27,81,。从中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4)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 从区域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是其上一级中心地数量的3倍。(5)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二

6、) 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1)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间数量关系为:1,3,12,48,192,。(三) 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1)特点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

7、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7,49,343,。它是以7的倍数增加,形成以K7的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058,。(四) 三原则适合的条件(1)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中心地的商品供给。(2)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3)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基础的社会生活。影响服务业

8、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营利性服务企业区位选择具有层次性:(一)服务企业对不同城市的选择在某一个城市布局时至少应该考虑的因素:(1)该城市能够接受企业服务的规模和范围;(2)服务区的人口数量和消费偏好;(3)总体消费能力和消费量的分配状况;(4)不同服务行业的总体消费潜力;(5)其他竞争者的数量、规模和质量;(6)竞争程度等。(二)对城市内特定区域的选择城市内部某区域布局至少应该考虑的因素:(1)服务区和具体服务设施对顾客的吸引力;(2)竞争企业的量与质;3)到达该服务设施的交通通达性;(4)该区域的居民特性和风俗习惯;(5)该区域的空间扩展方向;(6)该区域的基本概况等。(三)对具体区位地点的确

9、定具体地点布局至少应该考虑的因素:(1)经过该地点的交通状况和交通发展潜力;(2)相邻企业的基本情况;(3)停车场的充足性;(4)在该地点布局的综合费用等。P136试述企业空间扩张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1)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企业空间扩张应该遵循社会律,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企业空间扩张(如销售区发展、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特点。接触扩散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接触扩张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常常就近扩大市场,进而建立起生产机构。这种扩散在服务型的公司中表现更为典型。等级扩散沿着某种等

10、级结构的地理区域进行,如城市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企业空间扩张(如销售区发展、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特点。企业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首先进入最大的市场(都市区),接着进入次大市场,并以此类推。并不考虑这些市场的距离是否邻近。实际上,等级扩张是企业对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差别所采取的对策。(2)作为一个组织行为,企业空间扩张又受制于组织使其偏离这些规律。中国的特殊环境影响企业按以上两种规律扩张。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有学者提出中国公司空间扩张的通道扩张假想。所谓通道扩张,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通道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或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

11、比较分析企业空间演变的四个模式特点及其适用范围(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公司成长差异及原因由于工厂所在城镇人口规模不同,导致其具不同的生产规模。规模差异进而又引起生产成本差异。较大规模的工厂生产成本较低,因而具有初始竞争优势,得以更快地增长。公司的空间组织变化工厂发展竞争的结果,少数得以生存,其市场区也得以扩大,覆盖了原来众多小公司的市场区。沃茨模式的缺陷基于规模经济大于规模不经济的假设,对规模经济不很突出的生产部门不一定适用。该模式基于饮料生产部门,结论的普遍性有限。假定市场区为理想化的连续向外扩张,而在实际中还存在非连续性的市场区扩张。(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

12、化过程公司从一个地方公司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每跨越一次门槛,便引起一次组织的变形。公司首先跨越活动空间,其次为信息空间,最后为决策空间。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机制公司最初的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均限于当地。在活动空间带动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外扩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组织变形。泰勒公司空间扩张模型地方性公司扩张到其它区域,跨越第一个门槛,成为多分部区域性公司,跨越第二个门槛,成为全国性公司。(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公司扩展的空间结构最内侧代表公司最早建立的中心区。中心区以外代表全国性市场区。最外圈代表世界其它国家(地区),被分成4个部分(),分别代表不同的外国市场。虚线圈出的国家()

13、表明其具较低接近性。 公司扩展的空间过程公司扩张分为4个阶段,参见下图:公司空间扩展的动力在哈坎逊的模型中,市场占领是公司空间扩张的主要动力。市场占领并不是公司空间扩张的惟一动力。在某些情况下,保证原材料供应或接近原材料市场,借助廉价劳动力等因素均可引起公司投资建厂或合并它厂。(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跨国公司发展分为5个阶段:阶段:假设一个多工厂公司,其生产和批销机构均位于国家1。通过出口供应海外市场。阶段:开始海外扩张阶段:开始海外生产。阶段:国际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展。阶段:对公司国内外生产经营的国际网络进行组织调整,使其趋于合理化。以上四个模式的共同特点: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

14、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张)。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P164试述跨国公司投资及国别选择的原因跨国投资的原因:(一)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1.弗农将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将这三个阶段与企业区位选择联系起来,用来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新产品阶段:特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良好的信息交流空间,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较高的消费水平,新产品往往技术含量高,宣传费用高,刚进入市场时价格较高。这些特点要求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首先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市场区范围的扩大,在其它发达国家开始有一部分新

15、产品的生产,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国际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技术水平基本稳定,实现标准化生产企业重视降低生产成本,当产品的成本(出厂价格运费)高于在当地直接投资生产的平均成本时,企业选择在他国直接投资。由于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这种国际投资也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已经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企业的区位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区域。产品的价格有所下降,市场区延伸到发展中国家,生产企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此阶段的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生产企业建厂投资(地价、建筑材料等)、关税等。生活消费品和奢侈品的关税差距很大,整机和零部件的关税也不同。企业在全球范围内

16、寻找廉价的生产要素和巨大的市场,生产活动和产品市场进入发展中国家。(二)邓宁的折衷理论邓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投资国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提出折衷理论来解释跨国投资的原因。1、企业所有权优势,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可以保证其拥有市场的所有权,如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等。公司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相应的策略,以降低经营风险。当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可以考虑将其转让给其他企业获取收益,如技术转让、授权生产、品牌转让、加盟连锁等形式。2、交易内部化优势,直接投资可以实现产品交易的内部化,节约部分成本。如果跨国公司把各种所有权优势出售或租借给外国企业,就要产生外部化交易,增加成

17、本和风险。当企业具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时,可以通过出口产品获得利润,扩大国际市场需求,增加企业的生产能力。3、区位优势,拥有前两种优势的企业,要考虑不同国家生产条件的差异,如土地价格、自然资源状况、劳动力费用等因素,要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优势,选择适当的企业区位。当企业具有以上三种优势时,才会直接投资,其他国家具有较好的区位,则生产企业设置在当地以供应市场需求。关于跨国投资国别选择的原因: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主要是受利益驱动。具体地,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在决定其跨国投资国别选择上起重要作用。因此,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1)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观

18、点,生产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的区位便为企业所追求的最佳区位。生产成本最低或预期利润较高的国别,易于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地。(2)根据区位论市场学派的观点,市场区是企业是否赢利、甚至否存在下去的关键。可以服务较大市场的区位,成为企业追求的最佳区位。当一国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而公司在国内生产出口这一国家受交通运输成本影响,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受国家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影响时,公司便会自然地选择在这一国家直接投资。(3)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把生产原料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局地原料对区位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资源的区位差异,以及不同工业(企业)又有不同的要素需求,为了充分利用他国的资源优势,公司必然会在响应国家

19、跨国投资。(4)从公司地理角度,公司本身是一个生产组织系统。为了公司整体利益,从战略上考虑,有时公司会在战略重点区位投资建立相应生产或经营机构。这些战略重点区位,并不一定是符合以上区位选择原则。结合中国实例,分析跨国公司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特点答:外国直接投资区位,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带。(一) 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区位:经济中心区区位选择原因: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结合我国19791985年的合资企业投资数据,我国的外资投资区位也是集中于主要经济中心。(二) 集中于边界地区边

20、界地区。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我国的深圳、珠海、厦门、海口等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的建立,也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沿海地区所吸引的外资占全国比例高达90%以上。(三) 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社会联系密切地区。一般来说,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中国广东、福建的海外华人投资,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其原有的社会联系。试述跨

21、国公司总部区位特征,并查阅中国相关实例,分析总部建立后的区域经济效应(“总部经济”)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1、便利的交通条件。2、畅通的信息渠道。3、便于沟通关键人员。跨国公司总部区位特征:公司总部应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区。因为大都市区具有以下3种优势: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具有与其他大都市高度接近性。简述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及机构的区位特征(一)R&D的区位要求(1)接近于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

22、产品的消费。(二)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1)公司的RD区位应趋于大都市区和科研机构集中区。(2)对不同类型跨国公司,其RD区位分布也有不同。母国市场型公司很少在海外建立RD。即使少量公司在海外建立RD,也限于低层次的支持型实验室。东道国市场型公司,在公司母国建立有RD机构的同时,也趋于在海外市场建立较高层次的RD机构(综合性RD实验室)。世界市场型公司(全球运营)具全球取向,而不局限于某一国家市场。这类公司趋于在适宜区位建立国际性和相对独立的专业研究室。对一国之内公司RD区位,大多数公司的RD与公司总部位于同一区位,但RD的集中程度不如公司总部。(3)从发展变化角度看,RD区位有逐

23、渐扩散的趋势。P201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对一个区域而言,无论技术创新是否发生在本区域,只要它受到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其结构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如下。(1)技术创新引起新产品、产业的更替。技术的创新,推动大规模的新产品的生产,并形成相应的生产行业和部门;或者在同一行业和部门内形成内部分化。这样使得高品质的产品替代低品质的产品,新兴产业替代落后产业。(2)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技术创新所开发的新产品往往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技术创新生产出更新、品质更高的产品,引导人们争相购买新产品。技术创新,引进健康、保护环境的消费理念。技术创新,相对满足人们的物质

24、需求,人们会最求更高的精神满足。(3)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直接引起生产方法、经营与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等的变革,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组织形式,经济运行规则等的变化。技术创新会直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论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这些方面的变化就改变了人们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利益分配、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认识和行为。技术创新带来了区域制度创新,区域调整经济体制,调整所有制和企业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经济法规,促进经济发展。(4)技术创新增强区域的经济竞争能力。技术创新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具体而言,技术创新可以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不足,使得区域在先天

25、不足的情况下,仍能通过后天努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技术创新使得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转变为内涵式,不仅提高生产效益,而且节省资源的投入。区域的发展进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区域的竞争力不断得到加强。试述区域创新网路的特征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创新网络是指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一)区域创新网络的特征(1)系统性。体现在各种创新主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行多向流动,从而使创新网络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2)开放性。体现在各种创新主体的联系不仅仅

26、在本地,他们不断地与外部发生相互作用。(3)动态性。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数量、规模、相互联系的方式和格局等都在发生变化。(4)非中心性或者平等性。内部的各种创新主体的联系,而是一种网络的、平等的联系。(5)本地化特征。体现在创新网络的主要节点是本地活动过程与区域内的环境保持密切联系,实现互动。(二)区域创新网络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创新网络是区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2)区域创新网络能够有效降低创新主体学习和创新分工协作而降低风险,共同推进区域的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3)区域创新网络要不断适应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地的外部环境(法制、政策、文化环境等)。第八章

27、区域经济发展P231试述区域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此外,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出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在

28、这个过程中,受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放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极化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加快增长极的发展。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区域全局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能从中获得的发展机会归根到底取决于“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在该地区综合作用的大小,二者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总之,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而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就共同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