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3.53KB ,
资源ID:577559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7755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3很多高考试题以热点问题切入。如2009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10年深圳建市30周年等,就是这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高考考点主要集中在社会风俗、交通运输等领域,相对比较零散,特别集中的考点不多。2从考查形式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3考点命题多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与当今人们的饮食起居相关联,以情境化试题为多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近三年高考分值不多。以选择题为主,但每年都有考题出现。2从考查的内容上看,近几年高考对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实践结果、重大转折的事件与影响等。但考查的形式不是直接考查理

2、论,而是主要表现和实践。3从题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为主,但近几年将会出现材料解析题。4重点考查的知识主要是:开放改革30周年,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的几次理论飞跃等。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1近三年对本专题考查的知识涉及相对较少,但每年都有考题出现,主要考查的是科技与教育等。2从题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偶尔会出现材料解析题,且与其它专题相结合。3考查的主要手法是将中国现代的科技成就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及世界近现代科技成就迁移起来,易出现一些探究型的题目。4高考常常把本专题的考查与一些时政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嫦娥二号、神舟七号、科教兴国战略、素质教育、

3、人口普查等。【知识交汇】一、1954年宪法诞生的条件、特点及作用1条件:人民民主政权已初步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规定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制定新中国根本大法条件已具备。2特点:从主要内容看,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国家政治制度、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与旧中国任何一部宪法都有根本的区别,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从性质看,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作用: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

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2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3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4发展历程:创立发展: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该制度;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

5、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曲折: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严重破坏了多党合作制度,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发展。“文革”时期大批民主人士受到打击迫害,民主党派被迫停止活动,政协工作陷人瘫痪。5特点:第一,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第二,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第三,我国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第四,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

6、平等地位。三、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建设一样,民主政治建设历经曲折,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光辉大道。回顾半个多世纪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之路,基本可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时期:(1949年1954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独裁专制,建立起新生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权,到1952年9月,全国普遍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领导生产建设为中心,对国家开展的各项工作,普遍进行了认真的组织和领导,发挥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和干部的支持、监督作用,也培养了一批干部。这说明,我们国家最基本的政治

7、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成为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一个有效的基本组织形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和完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的任务已胜利完成。同时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确立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第二阶段:创建时期:(1954年1966年)经过5年的实践和1953年各地的普选,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而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立法的形式保证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8、,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制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它是一部真正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是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纪元。第三阶段:重创时期:(1966年1976年)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付出艰辛努力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制度遭受严重破坏。主要表现在:第一,红卫兵运动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践踏和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文化大革命”初期兴起的红卫兵运动导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刘少奇冤案,典型地反映了宪法尊严所遭受的践踏,人民所遭受的严重人身迫害。第

9、二,造反派“全面夺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践踏及对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1967年从上海开始的夺权风暴,造成党政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此期间,各造反派组织间的激烈斗争更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状况,人民的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得不到基本的保证,社会发展遭到严重挫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第四阶段:重建时期:(1976年1978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恢复。1978年2月召开了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宪法,重新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

10、本原则和制度。第五阶段:发展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深刻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民主政治建设快速发展并得到不断的完善,从理论上看,我党出台了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的决议,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体制总目标。这些重要理论是我们新时期顺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四、新中国民主政治具体内容的

11、特征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征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根本的是共产党领导。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

12、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2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既不是脱离祖国大家庭的“独立自治”,也不是半独立状态的“自治邦”。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我国的一级地方政府。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自治;自治权利是中央统一领导,根据宪法和法律,遵

13、循党的方针政策的“民族主权”。一切民族自治地方都必须遵循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坚决、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依照宪法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实行的区域自治,而不是脱离一定地域的所谓“民族自治”。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脱离整个民族自治地方以及全国的经济建设而奢谈什么“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体系”。我国民族状况的特点是,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散,绝大多数与汉族交错聚居,少数民族之间也多半是交错杂居或聚居。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以人口比例为依据。人口较多的民族可以自治,人口较少的民族也可以自治,而不是只有一个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方才能实行自治。我们的民

14、族区域自治地方往往包含几个少数民族和汉族。搞好民族区域自治,不仅要处理好上下关系,也必须适当处理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既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同汉族的关系,又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繁荣。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制度形式。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有权选出自己的代表,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去行使国家权力,参加国家管理。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我国的各政党、阶级、阶层、地区、民族等都有一定比例的代表,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广泛的人民基础,保证国家权

15、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和运行,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二,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三,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一院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不搞“两院制”。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各级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依

16、法选举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其他国家机关都是它的执行机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规定的第一个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而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

17、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的第二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原则集中表现为公有制原则。就社会阶段而言,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部宪法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这部宪法是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巩固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以及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胜利,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是我国人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有力武器。五、台湾问题与南北朝鲜、东西德国问题的区别1两者形成的原因、性质不同:后者是二战及“冷战”的产物,它们是根据二战期间或二战后的一

18、系列国际协议形成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的问题,是中国内政的问题,二战胜利后,中国政府已经恢复了对台湾的主权。2领土和主权问题的性质不同:后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领土和主权分别属于两个不同性质的国家,都是联合国会员国;台湾和大陆的领土主权未分割,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3两者在国际法中的地位不同:德国、朝鲜的分裂为二战间和二战后一系列国际条约所规定;台湾问题则是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条约关于日本必须将窃取的台湾归还中国的规定。4两者存在的实际状况不同:在美苏两国对抗的背景下,南北朝鲜、东西德国都分别驻有外国军队,被迫相互承认和在国际社会中并存;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同

19、时“一个中国”的原则也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5问题解决的原则和立场不同:德国问题是通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经过谈判达成统一的协议;南北朝鲜的统一由于外国势力的干涉,进程缓慢;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必须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由中国人民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来解决,决不允许外国势力加以干涉。六、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比较1相同之处:(1)依法建立,享有自治权;(2)都是以维护祖国统一、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前提;(3)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2二者的区别:(1)设立的区域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设立的,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2)自

20、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3)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4)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设立的。(5)自治层次不同:特别行政区只有一级政府、一级政权,本身就是直接联系市民的政权组织。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三层。(6)实施的法律体系不同:特别行政区实施的法律不包括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实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议

21、会制的不同1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议会制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2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西方议会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3二者的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立法机关,同时又有权组织行政、审判、检察机

22、关,这些机关受它监督、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西方议会一般是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八、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多党制的区别西方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操纵议会或总统选举,实行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

23、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九、“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含义、提出过程以及影响1“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有宪法和法律保证,有实行较长时间的稳定性。2“一国两制”的提出:它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它是在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许多国家纷纷与台湾断交,与中国建交,尤其是美、日与中国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美日与台

24、湾断交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提出的条件成熟。中国在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已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3 “一国两制”构想实施的影响:“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在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又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完全符合台湾、港、澳地区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与发展,同时“一国两制”的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十、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

25、?1有利条件:我们有事实被证明完全正确的“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来指导。海峡两岸人民同祖同宗、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 8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的坚冰已经被打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海峡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两岸之间的大三通已经实现。台湾人民心向祖国,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始终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2不利因素(障碍):台湾岛内有些人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某些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十一、新中国的外交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国际国内背景:两极格局形成,西方对新中国的敌视与封锁。(2)外交方针和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另

26、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认识: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4)外交成就:建国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政策。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在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1)国际、国内背景: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变,包括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的削弱;中国国

27、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2)外交政策的调整: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改善同西方大国的关系 (3)重大外交成就: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这是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的开始,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邓小平访美。打破了由于美国战后长期孤立中国、造成中国外交的僵局,此后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中日建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建交。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以来的敌对状态,对于反对霸权主义、缓和亚太地区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为中日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1)国际、国内背景:美苏争霸态势转入均衡,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不断壮大,尤其是苏东剧变后,两极格局向世界多极化转变,和平力量增长。我国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世界对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