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7.44KB ,
资源ID:579401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7940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哲学核心考点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哲学核心考点Word格式.docx

1、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4,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一) 科学主义否定

2、哲学世界观功能,推崇科学知识,放弃世界观的研究。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5,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二)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抹杀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定义的意义:三个划清界限-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同不可知论、同旧唯物主义。(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绝对

3、,静止相对,他们相互包含。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使事物呈现多样性,是区分事物基础,衡量事物运动尺度。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形式:生产、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目的、手段、结果的反馈调节。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实践活动就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系统,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使主体客体化。6,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二) 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心理活动的总和;(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是指个人

4、的存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客观世界: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目的和手段;创造者和被创造者;能动者和被动者) 自在世界(天然自然),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是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7,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二)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不能说意识创造物质,可以说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的机

5、能和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3)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计划性,主观创造性,生理机能调控。(4)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不能说意识是物质的东西,只能说意识依赖于物质,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和精神。(5)意识发挥的条件: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有:对实践效能、实践效率和实践效果的评价。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反对一元论反对二元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

6、世界的本原;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 坚持辨证唯物反旧唯物 9,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三)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是客观的普遍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片面的观点 (2)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3)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最主要特征:整体性。(4)科学的任务:揭示事物联系,科学的突破往往表现在把看来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5)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等于部分之和部分离不开整体,否则将失去原有的

7、性质和功能;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整体和部分字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0,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三) (1)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2)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陈代谢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发展的本质:新生旧灭):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4)过程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是前进。存在即过程,产生出来的东西都要灭亡

8、11,规律(三)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12,本质和现象(三) (1)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2)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也表现本质,它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 (3)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现象为感官直接感知,本质为抽象思维把握;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13,必然性和偶然性(正确分析可能性)(三) 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包含、表现必然,是必然的补充 偶然性

9、: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必然制约偶然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14,原因和结果(三)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15,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三) (1)概念:(质是起点前提)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

10、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2)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其区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其联系是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11、(背熟) 16,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辩证的否定: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包含肯定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背熟) 1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其形式多种

12、多样。斗争性绝对。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相对的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1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07年新改)(背熟)(三) (1)同一性的作用是: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规定事物

13、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2)斗争性的作用是: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3)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

14、都有其特点。(3)矛盾解决的形式:(多选注意)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问题精髓 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07年新加)对立的焦点是: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发展

15、观点和静止观点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 21,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07年新加)(三)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发展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科学发展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

16、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协调矛盾各方关系的辩证方式;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22,认识(认识论三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反映论和先验论、能动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认识论的区别) 认识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的人;主体对信息的选择表现:感觉选择;信息能动选择;自觉选择 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被主体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认识中介是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及其操作程序和方法。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

17、这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经验论的错误表现为: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2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四)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四点:提供新课题;经验材料;研究手段;规定发展方向 (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本身不是现实力量,和实践相结合才会变现实,被群众掌握才起作用 实践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

18、过来指导实践。正确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24,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四)感性是基础,理性是升华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特点间接性抽象性。区别和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并要发展到理性认识;在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渗透的。25,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四) (1)第一次飞跃的条件:(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区别:是否承认社会实践

19、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制作。(2)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行动;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无限循环;感性-理性-实践 26,真理(四)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2)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

20、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的客观性两点) (3)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4)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5)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

21、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6)真理的具体性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2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四) (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实践也一定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凡经过实践检验

22、过的都包含绝对真理的因素。(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28,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价值的特点)(四) (1)价值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生成的。(2)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 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3)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 客观事

23、物的某种属性是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中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4)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应当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两项要求) 29,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四) 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客观尺度;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主体尺度。凡是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相互贯通,互为前提,相互引

24、导,实践是共同标准 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特点(区别) 30,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四)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07年新加)(五) 历史观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社会意识是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32,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五) 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5、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人口因素: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社会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33,生产力(物质性、社会性、历史性、层次性)(五)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实体性要素,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 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科技水平的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34,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五) 生产关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

26、方式,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35,社会的政治结构(五)社会政治结构核心问题:国家 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由两部分构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 36,社会的观念结构(五) 社会观念结构: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37,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五) (1)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总括了人

27、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3)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称为意识形态。(4)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表现在:判断社会意识是否先进看它是否反映并服务于新生产方式 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永恒不变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5)意识形态相对的独立性表现在:(背熟) 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的发展水平同某国家、地区的经济水平有不平衡性。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功能集中体现在维护或批判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上。38,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五)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本质即是人化。(2)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3)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和多样的形态是文化的一般特征。(4)文化的功能: 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