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32 ,大小:1.92MB ,
资源ID:59010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901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企业信息化入门教程.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企业信息化入门教程.doc

1、企业信息化入门企业信息化入门第一章 概 述4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化4第二节 信息技术的由来与发展5第三节 企业信息化9第四节 企业竞争与企业信息化9第五节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范围17第二章 制造系统和新兴技术26第一节 并行工程27第二节 虚拟制造30第三节 快速成形法(RP)35第四节 精益生产(LP)37第五节 准时生产技术(JIT)43第六节 成组技术(GT)48第七节 全面质量管理(TQM)50第三章 技术系统59第一节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59第二节 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CAPP)62第三节 计算机辅助装配工艺设计(CAAP)68第四节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70第五节 计算机

2、辅助工程分析(CAE)76第四章 管理系统79第一节 PDM与企业信息集成79第二节 管理信息系统(MIS)84第三节 什么是ERP87第四节 制造资源计划与企业资源计划(MRP)92第五节 决策支持系统(DSS)97第六节 办公自动化系统(OA)102第七节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04第八节 客户关系管理(CRM)106第九节 供应链管理(SCM)110第五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116第一节 CAD/CAM系统概况116第二节 我国CAD技术应用的状况与发展119第三节 CAD/CAM系统规划的制定原则128第四节 需求分析133第五节 系统规划和实施步骤137第六节 CAD

3、/CAM系统选型的基本原则138第七节 CAD/CAM应用软件的选型145第八节 CAD/CAM运行环境的选型151第九节 CAD/CAM系统选型方法与步骤154第十节 CAM的选型与实施159第十一节 配置中小企业的CAD/CAM系统161第十二节 CAD/CAM系统的管理体制166第十三节 培 训169第十四节 附录:企业“甩掉图板”后需要干什么174第六章 CAPP系统179第一节 CAPP的概念179第二节 CAPP发展的背景179第三节 CAPP软件的基本功能183第四节 CAPP技术分析185第五节 CAPP与企业信息集成190第六节 CAPP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93第七节 实施CA

4、PP系统的步骤195第八节 CAPP软件的应用现状196第九节 CAPP系统的选型198第十节 CAPP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202第七章 PDM系统204第一节 PDM的概念204第二节 PDM发展的背景206第三节 PDM软件的基本功能211第四节 PDM与ERP222第五节 PDM与企业信息集成227第六节 PDM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32第七节 并行工程与企业级产品数据管理237第八节 企业应用PDM的步骤239第九节 PDM软件的应用现状241第十节 企业需求分析245第十一节 PDM系统的选型255第十二节 PDM系统实施258第十三节 PDM-富有挑战性的决策267第十四节 产品数

5、据管理(PDM)与企业信息集成271第八章 ERP系统274第一节 ERP概念及发展历史274第二节 ERP的组成部分283第三节 ERP系统的计划层次285第四节 ERP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分析298第五节 一把手原则308第六节 筹备小组310第七节 筹备监理315第八节 理解ERP325第九节 管理科学化和管理基础工作338第十节 前期工作的培训345第十一节 常见的选型误区和问题346第十二节 可行性分析348第十三节 制定ERP的系统规划和目标351第十四节 ERP软件业的当前和发展趋势355第十五节 软件选型362第十六节 选择软件的方法与步骤366第十七节 ERP项目实施的经验教训3

6、69第十九节 总体需求调查、总体解决方案和详细解决方案380第二十节 原型测试389第二十一节 实战性模拟运行397第二十二节 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398第二十三节 切换推广与追求尽善尽美400第二十四节 注意事项401第二十五节 评价体系405第二十六节 评审方法413第二十七节 项目实施成功的标志413第二十八节 迎接ERP新纪元415第二十九节 ERP软件商的全方位服务417第三十节 企业商务电子化之路421第三十一节 ERP的实施及成功应用423第三十二节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SUM/ERP系统424第三十三节 梳理企业运作流程-Scala 供需链功能浅析427第一章 概 述第一节 信息与信

7、息化随着融合了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已步入信息化社会。物质、能源与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信息技术是当代人类最活跃的生产力,正在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进入9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世界各国更加关注和重视未来的信息社会,发达国家借助掌握信息技术的优势,大力推进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本国产业结构重组,从而增强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1993年9月美国政府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NII(National Informa

8、tion Infrastructure),通常称为信息高速公路,实质是高速信息网络。它是美国政府针对美国社会信息化发展而提出来的,具有21世纪的战略眼光,是重振美国经济、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之后,全球掀起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高潮,日、英、法、德、加等国也纷纷提出各自的类似计划,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巴西、乌拉圭,也都加紧制订本国的信息化计划。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兴起,给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机构的重组乃至整体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并将导致产业结构及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加速信息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要求,已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

9、趋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党的十四届正中全会上,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逐步实现整个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电子信息取得很大进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1993年国家启动了三金(金卡、金关、金桥)工程,1994年启动了金税工程,这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准备工程。以后,“金”字系列工程陆续出台,这些都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12月10日国务院批复

10、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其主要任务和职责是:统筹协调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全国性经济信息化系统工程项目,提出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等。1994年3月有关专家研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建立“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问题。之后,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召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战略高层次研讨会。1996年5月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全国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它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国家信息化的方针、政策,组织制定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总体规划,以及协调跨部门、跨地区,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家重大信息工程项目。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和竞争的焦点。所以,必须把握机遇,加快企业信

11、息化进程,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显著提高国家信息化程度,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第二节 信息技术的由来与发展一、信息 近50年来,科学界一直在对信息的定义进行积极的探索。(Information以前在我国译作“情报”,所以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认为搞信息的就是搞情报的,这种片面的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有关信息的定义很多,但由于其本身内涵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目前尚无一个令大家都接受的定义。如:信息是使人们促进知识更新和认识事务的客观存在。信息是维系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感知、表达并反映其属性和差异的状态和方式。信息是指应用文字、数据或信号等形式通过一定的传递和处理,来表现各种相互联系的客观事务在运动变

12、化中所具有特征性内容的总称。信息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一种客观存在和能动过程。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信息的某些特牲,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将赋予信息新的含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信息”的概念,已经与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服务业、信息产业、信息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管理、信息论等含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总之,可以认为,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1.信息的基本特征 1) 客观性 信息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2) 主观性

13、对于信息和信息处理的任何研究与讨论,都离不开主体的目的或目标(即人们的目的或需求)。3) 抽象性 即二重性。必须区分信息的载体与内容,使信息有可能在不同的载体之间转化与传递。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们往往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信息的载体(例如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或技术手段上,而忽略了信息的内容,这种本末倒置现象的产生就源于对信息的抽象性缺乏明确的认识。 4) 整体性 即系统性。信息必须作为表达客观事物(或系统)的完整描述中的一环,脱离了全局,零碎的信息将毫无意义。5) 时效性 客观事物(或系统)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只有及时、新颖,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才有价值。6) 层次性 信息及其处理与客观事物(

14、或系统)的层次密切相关,只有合理地确定层次,才能正确地确定信息需求的范围和信息的价值,并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7) 不完全性 信息与不确定性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客观事物的无限复杂与动态变化,决定了信息的无限性。故信息的完全性只能是相对的,而其不完全性则是绝对的。因此,我们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要能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以各种可能的方法,力图降低其不确定性,提供比较合理的信息服务与支持,避免僵化。2. 信息的地位和作用1) 信息是联系客观事物(或系统)各部分的纽带 一个企业,正是通过其物流(原料、半成品、成品等)、能量流(水、电、汽、风等)和信息流(物流、能量流的量、质及控制信息等)三者的紧密联系,才

15、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 信息是客观事物(或系统)的表征 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正是通过其产品结构、产值产量、经营总额、利税总额等信息来体现的。3) 信息是客观事物(或系统)管理与控制的依据及实现手段 企业领导者正是通过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关信息,来判断目前生产、经营状态是否正常,从而作出有关调整的决策并加以实施,以便使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4)信息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与工具 科学研究的成果,实验中的发明,技术上的创新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直接生产力是需要转化的,而转化的桥梁工具则是人们所要把握的信息和其他一些因素。5)信息是经济发展的保证 信息是很重要的资源,这一点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

16、泛承认,这也是“信息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保证”这一论断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二、信息媒体信息,通常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表示。这些用来表示信息的物质载体就称为信息的表示媒体,或者简称为媒体。在工程实践中,可用的信息媒体种类很多。最常见的媒体包括声音、图像、文字、数据等等。一般来说,声音可以用来表示或携带可听信息,图像或文字可以用来表示或携带可见信息,数据则可以用来表示或携带可测信息。但是,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不管媒体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它们所表示和携带的都是信息。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利用多种媒体综合协调地表示多种类型的信息,则称为多媒体信息。从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来看,单媒体的

17、信息服务将逐渐转变为多媒体的信息服务,这是因为它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全面、更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信息活动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信息活动的基本过程可以用图1-1-1来形象地加以说明。人的基本信息活动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与再生、信息使用等过程。图中所示的各种信息活动都是一目了然的,唯一需要说明的是信息再生。在这里,信息再生是表示在信息处理的基础上重新产生新的信息(一般是产生更深入更本质的信息,或产生用来指导实际行动的策略信息)的过程。这种信息是在人的头脑中产生的,是第二性的信息生成,因此称为信息的再生。 图1-1-1 基本信息活动如果作进一步的分解,其中信息获取又包括信息感知、信息识别、信

18、息提取等子过程;信息传递又可以包括信息变换、信息传输、信息交换等子过程;信息处理与再生也可以包括信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再生等子过程;而信息使用则可以包含信息转换、信息显示、信息调控等子过程。 四、信息基础结构信息基础结构是用以支持社会信息活动所需要的全部技术设施(或称信息基础设施)以及为了保证这些活动和设施有效运转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信息基础设施系统模型如图1-2-1所示,它由感测系统、通信系统、智能系统和控制系统这四大要素所构成。其中,感测系统是人类感觉器官获取信息功能的延长,通信系统是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功能的延长,智能系统是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再生信息功能的延

19、长,控制系统是人的效应器官使用信息功能的延长。图1-1-2 信息基础设施系统模型模型中的“四大要素”还可以进一步说明如下:1. 感测系统包含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感测各种信息的传感设备(包括摄像机、拾音器、场强计等)、测量设备(各种各样的仪器仪表)等技术系统。2. 通信系统包含能够传输和交换各种信息的传输系统和交换系统(如光纤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微波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和个人通信系统、ATM交换系统等),以及覆盖指定服务面积的网络及网络组织体系等技术系统。3. 智能系统包含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和针对各种目的对各种信息进行各种处理,并且在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再生新信息的信息处理和信息再生系统,如各种数据库

20、系统、计算机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4. 控制系统包含能够根据策略信息的指示相引导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对象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进行干预、调节和改变的各种执行系统,如各种各样的显示系统、伺服系统、调节系统和控制系统等。但是,上述信息基础设施只是信息基础结构之中的技术设施。为了使这些技术设施能够有效地发挥实际作用,为人类提供好的信息服务,产生应有的实际效益,还必须具备一系列社会支持环境和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有:支持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转、生产、研究、开发以及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人才队伍,大量善于利用和喜爱利用信息服务的用户大军,保证信息基础设施有效运转和高质服务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以及与此

21、相适应的社会文明道德规范等。五、信息技术最近二三十年是有史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各种高新技术像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信息技术,而且已经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最活跃的领域。信息技术是一间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构成的一间综合性高新技术,它是所有高新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它的发展是以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信息技术对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先导作用,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信息技术更快地发展。一般地讲,其他技术作用于能源和物质,而信息技术则改变人们对空间、时间和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将会充分挖掘人类的智力资源,而且对包括能源和

22、物质资源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效能的发挥,将起到催化和倍增作用。由于到目前为止信息还没有一个统一而公认的定义,因此,对信息技术也就不可能有一个统一而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所谓信息技术就是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所有手段的总和。信息技术既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表示、检测、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技术,也包括有关信息的传递、变换、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由此可见,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其历史几乎和信息一样久远,因为只要有了信息就要使之发挥作用,不能发挥作用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而各种使信息发挥作用的技术不但现代有,古代有,就是远古时代也有。就信息的传递来说,它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3、。在远古时代,它是用手势来进行的;在古代,它是用烽火台和驿站来进行的;而到了现代,它是用电话、电报、电视、传真、微波和通信卫星来进行的。三个时代的功能和效率虽然不可以同日而语,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尽可能准确和迅速地传递信息。信息的传递技术如此,信息技术的其他组成部分也莫不如此。信息技术雏形虽然早已存在,但是真正作为一间技术被人们所重视,并系统地加以研究、开发和利用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和信息的发展状况几乎是一样的。在60年代以前,计算机技术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从60年代初期开始,计算机技术逐渐用于信息处理。70年代后,特别是进人90年代,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

24、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处理技术好像插上了强劲有力的翅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迅速发展阶段。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信息技术发展史。六、信息化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并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课题。与此相应,有关未来信息社会的种种构想与预测也在不同的杂志刊物中出现,以不同的方式被公众所了解。信息化是指加快信息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前进的过程。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

25、方面。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产业,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设备的制造等领域,又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 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九十年代以来,信息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由信息化驱动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大大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具体地说,信息化的任务十分广泛,涉及许多方面。第一,在社会经济的各种活动中,例如在政府、企业、组织的决策管理与公众的日常生活中,信息和信息处理的作用大大提

26、高,从而使会社会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第二,为了提供满足各种需求的信息资源、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各种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信息处理系统建设起来,并进入稳定、正常的运行,成为社会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组成部分。第三,为支持信息系统的工作,遍及全社会的通信及其他有关的基础设施(如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中心、个人计算机等)得到全面发展,并且投入正常运行。第四,为支持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相关的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发展,相应的设备制造产业也得到充分发展,为信息处理系统和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设备和技术保证。同时,它自己也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庞大的、新兴的产业部门,并且在从业人数和产值

27、份额上均占相当的比例。第五,与经济生活的变化相适应的法规、制度等经过一定时期的探索,已经逐步健全形成,并且走向完善,为全社会成员所了解和遵守。例如,关于信息产权的有关规则,关于通信安全与保密的有关规则等,特别是在政府与企业的各级管理中形成了有关信息的各种管理体制与管理办法。第六,与各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相适应,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至娱乐方式也形成了新的格局,相应的习惯、文化、观念、道德标准也在新的形势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而论,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使社会各单位和全体公众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

28、各种媒体(声音、数据、图像或影像)享用和相互传递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以提高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和决策能力,提高各单位和个人的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人民文化教育与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第三节 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一次提出信息化这个概念是在1976年。当时,人们还很难看出信息

29、化的本质和它与自动化之间的区别。随着技术潜力的日益发挥,信息化的概念才慢慢地开始确定下来。在80年代中期和后期,随着连接、集成、网络、存取和友好界面等技术融合到一起,信息化的概念就越来越有力地得到了阐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它并对它发生了兴趣。但这只是第一步,人们要理解信息化的内涵,理解为什么它与自动化不同,以及它深刻而全面的管理上的意义,还要假以时日。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经营得更好,但由于企业仍在行业思维方式下运行,所以其真正潜能尚未达到。目前,仍然是以行业经济模式而不是以信息经济模式的管理系统进行经营。还要更加强调这一点:企业尚未意识到他们的全部潜能。在信息经济中达到其潜能的企业,信息被认

30、为是创造附加值和财富的源泉。若的确能做到这一点,则该企业的经营方式会与目前大为不同。主要在于人们所拥有的技术种类、他们使用这些技术的能力、他们被组织起来的灵活性以及他们适应问题而不是适应功能和任务的方式。分布式网络和协同应用软件的出现使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联结起来,有助于推动真正的信息经济的到来。网络为人们创造了新的体验,使之发现了处理事情的新方式,这导致人们不愿意在按照旧逻辑运行的企业中工作。因此,企业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吸引并留住最精明、最能干的人,这已成为变革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网络成为一个推动因素是因为它影响了涉及其中的人。人们可以建立一个技术、软件齐全的网络,但这只是技术,它

31、是无生命的。只有在把人也连接进去并使之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工作,才拥有了网络。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近15年来,世界各国的企业界都在致力于企业的信息化,世界经济正在走向全球化、多元化。全球竞争加上信息化使世界各国从工业经济走向信息经济,摆脱工业化模式,探索信息化途径。先进国家在刚开始时都竭力抓信息化,抓电脑化,抓网络化,但生产效率并没有上去,实践证明抓信息化的同时,要抓管理的改革,要面向顾客,面向市场,创造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管理方式才能使企业持续向前发展。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变化,企业从金字塔结构,信息集中一点,中心人物决定一切的状态转向扁平化,不用过多的组织层次就可取得信息;在发展过程中给人以信息、培训、责任,形成团队。面向市场,实现开放策略;面向职工,实行合作政策。当然这种改革是痛苦的,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许多企业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