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3.35KB ,
资源ID:5924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924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刘邦与项羽比较.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刘邦与项羽比较.docx

1、刘邦与项羽比较性格决定命运 刘邦与项羽性格比较延庆电大分校07级 汉语言开本 王怀柱2000多年前的乌江边,霸王项羽,怀着壮志未酬的悔恨之情倒了下来。那边的胜者刘邦终于在这一刻结束了楚汉分割天下的局势,打下了这片得之不易的江山。乌江畔流传着霸王的慷慨悲歌。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更充分、集中地刻画历史人物形象,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赋予了历史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的项羽、刘邦,虽然同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却具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运。沛公刘邦,机智果断,能屈能伸,贪财好色,狠毒阴险,最后威加海内,成就一代宏业;西楚霸王项羽,率直磊落,勇武过人,刚

2、愎自用,寡谋轻信,最后自刎乌江,失去一生霸业。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精致地雕琢刻画出了两人复杂的人格特征。刘邦与项羽,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然而,刘邦为什么最终战胜了项羽?我想,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是在约定在打江山时的那一刻起,刘邦、项羽就各自选择了结果。刘邦与项羽在年少时,几乎都可以冠上“不学无术”的名头。刘邦不读书,也不肯参加劳动,只是沛县一个小小的亭长;而项氏家族世世为将,唯独项羽学文学武都无成就。可见一斑的是,刘邦与项羽都见过秦始皇出巡的场面,项羽当即对叔父言:“彼必可取而代也。”而刘邦则长叹:“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强调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而刘邦则是感叹自己应也有如

3、此建业。此是两人视野广狭之分。刘邦的性格非常成熟,刘邦喜欢喝酒,但是从来没有因为喝酒误事;刘邦喜欢美女,也没有因为美女祸国。在刘邦看来,美酒和美女都是为了娱乐,没事的时候当然可以吃喝玩乐,有事的时候就要积极做事,所以刘邦已经超越了美酒和美女带给他的享乐,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不会沉迷其间,所以不会因此误事。除此之外,他还超越了面子,刘邦这个人既追求称王称帝,要足面子,也可以在鸿门宴上对项羽求情,颜面尽失,真是能屈能伸,所以面子在他心理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他还超越了讲道理和不讲道理,当初他在沛县起兵的时候,本来是沛县的县令想召刘邦进城共同起兵,刘邦来了以后,县令反悔,刘邦此时把一封书信用弓箭射到城上,

4、说:“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摆事实,讲道理,沛县父老子弟觉得刘邦说得有道理,杀掉县令响应刘邦;有的时候,刘邦说话完全是一副痞子腔调,毫无道理,例如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相持广武,项羽做了一个高台,把俘虏的刘邦父亲放在上面,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分我一杯羹。”刘邦这话完全是强词夺理。由于在刘邦的心中已经超越了很多看似对立的东西,使他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几乎可以采用任何手段,既可以坑蒙拐骗也可以正面进攻,他几乎可以任用各

5、种人,既有韩信这样的知识分子,也有樊哙那样的屠夫,既有张良那样的正人君子,也有陈平那样的盗嫂之徒,在刘邦前进的路上,他自身的心理障碍几乎没有,他可以完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动,所以更容易取得成功。刘邦和项羽两人性格也有很大分别,刘邦生性洒脱,善于广纳博众。项羽个性,韩信曾有过一番评论:项羽发怒的时候,“千人皆废”,但他不能用人,这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又有另一面,有时待人很恭敬仁爱,说话温和,“言语呕呕”,有时还很有同情心,给疾病的人分饮食,但是对有功应封的人却又拿不定主意,这只是妇人之仁,这段话归纳出项羽“感性大于理性”的特性,项羽是有些优柔寡断,与几次绝好除去刘邦的机会失之交臂,最典型的例子当数

6、“鸿门宴”上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刘邦善于把握机会,并能随机应变。再者,刘邦手下猛将如云。刘邦自己也说:“吾可用人杰。而项羽却中反间计,气死谋士范增,失左膀右臂,项羽危矣!当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是在鸿门宴上,刘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之后,他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幼稚、轻信,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斗争的意识,是个莽撞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进来保护刘备,进来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势,项羽丝毫没有看出来,反而称赞樊哙是个

7、壮士,并赐给酒食。再看刘邦,当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虚心听取了张良的建议,想利用项伯度过难关。刘邦问张良何以与项伯有故,了解关系的深浅,考虑是否靠得住。接着又问项伯的年纪,想出一套逢迎项伯的办法。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刘邦鸿门宴脱险后,立即诛杀了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可是,项羽对项伯的通风报信、吃里爬外的做法不闻不问,表明两个人政治警觉的差异。通过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练和精细。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点。又

8、如在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向被敌围困的刘邦请求封他为假齐王时,刘邦很生气,史记记载:“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与自立为王!”可是,当张良、陈平一蹑其足,他立刻就醒悟过来了,马上话锋一转,“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假!”复骂得多么妙,一点痕迹都没有。但诚如清代何焯所说:“人见汉王转换之捷,不知太史公用笔入神也。他人不过曰汉王怒,良平谏,乃许之。”正是作者对这两个细节的客观描述,显示出了刘邦的头脑机警;也表现出了刘邦的雄才大略。这也恰恰正是他最后能战胜项羽、统一中国的才识和性格上的原因。在鸿门宴上,项羽在杀不杀刘邦这件事前后不一的态度上,反映了他的有勇无谋和优柔

9、寡断;另一方面是项羽与刘邦的对比,反映了项羽的盲目自尊和夜郎自大的心理;再次是项羽与范增的对比,如结尾对刘邦所送礼物的不同表现:项羽安然收下,范增摔在地上,并用剑剁碎。范增的坚决果断,反衬了项羽的优柔寡断、自命不凡;范增的老谋深算,更体现出项羽的幼稚轻率、不善权谋。刘邦从一个小吏开始起义,最终消灭群雄,吞并天下。善于用人可以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项羽继承祖业,拥兵百万,骁勇善战,最后却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用人不善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刘邦曾不无得意地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

10、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所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刘、项二人的斗争史实际上就是二人网罗人才、驾驭人才的斗争史。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生动刻画了刘邦那种聪明绝顶,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捷而自然的随机应变,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又如写刘邦和项羽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景,项羽在观看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显示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又看出了他的无所顾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而当刘备在咸阳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面时却说:“嗟乎

11、!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垂涎于至尊之位的心思也揭示无遗。 人们都以为项羽一介武夫,不会待人接物,其实历史上的项羽“见人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加上兵强马壮、声势浩大,一开始确实吸引了不少人才。能人志士韩信、陈平、彭越都曾投到他的旗一谋求发展,然而最终又都弃他而去。为什么呢?曾做过项羽的小吏,后成为刘邦丞本的陈平,一语道破实质:“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子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表面上尊重人才,骨子里却不信任,项羽的潜意识里,关键时候、关键职位还是用自家兄弟比较放心。以至项伯这样的蠢才都能夹在中间混淆视听,难怪人心不附了。相比之下,刘邦则要高明得多,为了招募人才,他出

12、台了具体政策,一是不分出身,只要是人才,都能收而用之。二是论功行赏,“与天下人同利”。只要具备真才实学,又吃苦肯干,就能出将入相。于是重要的谋士良将,都在项羽那边失意,跑到刘邦这边来。 用人先知人。对于自己部下的才能和专长,刘邦了如指掌,并能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使之尽情发挥。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吕雉曾问刘邦:“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挡。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知人如此,难怪韩信也要赞叹“臣唯将兵,陛下将将之才。”再看项羽,“起初时,年二十四,长八尺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

13、已惮之矣。”因为自小英武过人,养成了刚愎自用的个性。“虽得范增而不能用”。项羽入关时,韩生曾劝他:“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鼠目寸光的项羽看到城池破碎,宫殿残缺,一心想着东归。“富贵不归乡里,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大事未成,就想着炫耀人前,真够粗鄙的。更为粗鄙的是,敢干直谏的韩生仅仅骂了他一句“沐猴而冠”竟被活活烹死。作为三年统帅的项羽不仅不能用人,而且心胸狭窄,结果是自绝言路。 陈平弃楚投汉,刘邦封为都尉,部下多有微词。有人告发他品行恶劣,举荐的魏无知则分辨说:“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针对两方面的言论,刘邦没有偏听偏信,而是亲自考察。刘邦问陈

14、平:“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问得直截了当,一针见血。陈平对得也很干脆:“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事项王,项王亦不能信人。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答得光明磊落,掷地有声,刘邦听后,“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一直加以重用。刘邦非常了解下属的心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试想,在你死我活的环境中,一个受到猜忌的人,保住自己的地位都来不及,怎么能发挥聪明才智呢?而项羽作为统帅,不仅在重大问题上优柔寡断,在用人上也是狐性多疑。“汉三年,项王数侵汉甬道,汉食乏,恐,清和,割荥阳

15、以西为汉。”这是鸿门宴之后,再次灭掉刘邦的绝佳机会,范增劝告项羽一鼓作气,并亲自率军配合。“汉王恐,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之彭城,疽发背而死。”一个报效项氏恨不能肝脑涂地的人竟落得如此下场,项羽的失败恐怕不能说是老天注定的事。当然,刘邦也有几次差点误入歧途。但刘邦毕竟目光长远,采纳了正确的意见,范增曾对项羽分析: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宰,此其志不在小。刘邦克服了致命的缺点,向目标更近一步了。刘邦和项羽在内心深处的追求非常类似,都在追求高贵,都想称王称帝,但是刘邦

16、对高贵的理解比项羽深刻多了,刘邦对帝王的责任比项羽想的也多多了。项羽见到秦始皇的时候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看来正是秦始皇的威仪激发了两个人内心深处的追求,但是项羽强调取而代之的过程,没有提及当了皇帝之后的事情,刘邦正好相反,他看的是治理人民的感觉,这比项羽想的远多了。刘邦、项羽两个人都想消灭秦朝,但是对灭秦的理解两个人有很大不同,项羽强调在形式上灭秦,他消灭秦的军队,坑杀秦的降卒,处决秦王子婴,烧毁秦的宫殿,刘邦认为灭秦只是消灭秦的暴政,所以他到达咸阳以后,对秦的豪杰父老说:“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

17、,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在刘邦看来,秦的人民是好的,只是秦朝的法律太残暴了,所以去掉了秦的法律,灭秦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应该承认刘邦这个认识是相当到位的。之所以刘邦能够得到这个认识,根本原因还在于刘邦内心深处认为高贵应该指的是怎样治理人民,怎样得民心,而不仅仅是获得前呼后拥的感觉。刘邦的理想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当然也就不必象项羽那样好面子了。刘邦对自己日后成功不但思考的多,而且也坚信自己会成为一带帝王。秦始皇认为东南方向有天子气,就亲自巡视东南地区,试图压制此地的天子气,刘

18、邦立即开始怀疑秦始皇是针对他来的,赶紧逃到了芒砀山里,藏起来了。项羽死后,刘邦建立汉朝,丞相萧何在长安营建未央宫,东门、西门、前殿、后殿、武库、太仓无所不有,豪华壮丽,刘邦看了后非常生气,对萧何说:“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更能胡说,他说:“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尽管此时项羽已死,汉朝已经建立,但是刘邦仍然认为成败未可知,萧何也认为天下方未定,在刘邦和萧何看来,汉朝建立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的路更长,任务更艰巨。后来,刘邦镇压了黥布的叛乱,回师的时候路过故乡沛县,和父老乡亲们举行宴会,此时刘邦年事已高

19、,回首往事,感慨伤怀,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晚年的时候,全国各地仍然叛乱不断,西汉实行的郡县制和分封制各占一半的制度也不是长久之计,刘邦实际上忧心忡忡,已经力不从心,深感天下的不稳定,希望有能人志士能够为我所用,替他镇守四方。要知道当初项羽兵进关中,占领咸阳,大封诸侯之后,就想刀兵入库,马放南山,结果还没来得及享受成功就灭亡了,他的境界和刘邦的确没法比。从刘邦这首诗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出刘邦心中似乎还有未竟的事业,可能他自己也知道这件事他已经无法完成了。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项羽确实会打仗,把“巨鹿”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项羽引兵渡河作战,渡了河,

20、把船都弄沉了,甚至只留下三天粮食,别的东西都被烧了,以示决心。这种“破釜沉舟”的英雄悲壮情怀,相信刘邦是没有的。但这只是将军的勇猛,坐在龙椅上的人只需任用这种所向披靡的将军,而无需自己也去像他这样冲锋陷阵。项羽起事以来,一直用杀人来解决问题。可以想象当时天下的老百姓早已痛恨秦朝杀人的暴政,自是民心所向宽厚的刘邦了。项羽越战越孤立,到骇下之战,已是四面楚歌。项羽到乌江边的时候身边只剩二十六骑了。即使被汉军几十万人追杀,项羽一行人仍是杀得勇猛。项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自认为愧对江东父老,拒绝渡江,确实死得英雄。只是项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给明明不如自己的刘邦,高呼:“此天亡我,非战之罪!”这里还

21、有一段小插曲,在骇下,项羽带随从八百余人突围,本是可以逃脱,但当他们在阴陵迷路时,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对他说:“左!”他们向左走,左边是大泽,再也没办法逃脱了,汉军又追了上来。一个普通的农夫为什么要欺骗项羽呢?不管如何,这段历史终已成为过去,关于项羽当时是否该渡乌江,回江东,东山再起,后人有不少说法。唐朝杜牧经过安徽乌江亭,题了一首绝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修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南宋女词人李清照联系当时亡国之势,也感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过,相比而言,我更赞同王安石的诗句: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毛泽东曾说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民心所背的项羽啊,即使过了江东,在意志消沉,百姓不愿战火再起的时局下,如何不输?但毕竟,项羽确是一代霸王,一个气盖世的英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