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64KB ,
资源ID:59288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9288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11重点大学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报告.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11重点大学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报告.doc

1、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节选)翻译项目报告摘要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翻译项目原文选自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一部由多位作者共同完成的、全面介绍世界范围内各人种各文明历史发展的巨著。该项目选取的是该书“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章节作为翻译报告材料。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本翻译报告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翻译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来源、意义以及报告结构等。第二部分为原作背景介绍,包括作者简介、主要内容和

2、原作分析等。第三部分为翻译难点与翻译方法,包括翻译难点分析、译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第四部分总结了在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启发并指出仍待解决的问题。在该翻译报告中,译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支撑,并结合翻译实践经验,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并运用具体的实例论证了该理论在翻译中得重要性。关键词: 翻译项目报告,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A Project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excerpts)ABSTRACTThis i

3、s a project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excerpt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work to take a large-scale thematic look at the human species worldwide. The excerpts of this report are from the chapter of “The Columbian Exchange and Human Adaption”. TheColumbian Exchange, also kn

4、own as theGrand Exchange, was a dramatically widespread exchange of animals, plants, culture, human populations (includingslaves),communicable disease, and ideas between New World and Old World.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repor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art one is the translation projection descri

5、ption, including project significance, project origin and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Part Two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background, including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main content and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Part Three is about quality control, including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

6、ation,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while translating and how to settle those problems through variou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Part Four concludes with the lessons, enlightenments and unsolved problems in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Underpinned by Nidas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he reporter ar

7、gued the importanc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concrete examples.Key Words:translation report;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FunctionalEquivalence theo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目 录中文摘要1Abstract1一、 翻译项目背景 1.1 项目来源2 1.2 项目意义2 1.3 项目结构3二、 原文背景 2.1

8、 关于作者3 2.2 原文版本3 2.3 主要内容4 2.4 原文分析5三、 质量控制 3.1 翻译难点6 3.2 准备工作7 3.3 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7 3.4理论方法的运用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7四、总结 4.1 翻译经验8 4.2 翻译教训9 4.3 待解决的问题9参考文献10附录1 原文11附录2 译文12致谢12一、翻译项目背景1.1 项目来源 本翻译项目是安徽出版集团与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的合作项目,由安徽大学外语学院2011级翻译硕士专业(MTI)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承担主要翻译工作,并作为其毕业论文的设计来源。该翻译项目节选自由ABC-CLIO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

9、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世界历史百科全书是一套由众多作者参与编撰的专业工具书,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历史、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全书分成九个纪元叙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重大历史。由于篇幅原因,笔者节取了该书“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章节进行翻译实践。节选部分原文约一万一千余字。1.2 项目意义首先,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是第一部大规模、全面地介绍全世界范围内各人种、各文明的历史发展的书籍。其内容涵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因此,将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这部巨著译介到我

10、国来,为中国人民打开了一扇全面深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窗口。 其次,本项目节选部分内容为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哥伦布大交换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然而,国内并没有多少人深入了解这一生态变革,因此,项目原文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及知识普及意义,值得翻译。 再者,就语言特点来说,原文用词准确、句子结构严谨、文章层次分明,是很好的翻译文本。 最后,通过该翻译项目,笔者想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丰富自身知识。翻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了原文的内容,翻

11、译才可能传神、达意,而这一切需要首先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其次,检验自身的中英文水平及英汉转换能力。英汉互译本身其实就是对译者中英文水平的考察,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对于译者的中文水平要求则更高,因此必须在完全理解英文的基础上,将内容转化为符合表达习惯的中文,这就要求译者对翻译技巧要有娴熟的把握。第三,学会使用翻译辅助工具。在这里,笔者所指的翻译工具内容较为宽泛,包括各类词典、翻译软件、网络资源和文献资料等。只有熟练地运用各类辅助工具,翻译的效果和效率才会更有保障。1.3 项目报告结构 本翻译报告的结构如下: 第一,翻译项目背景介绍,包括项目的来源、意义以及报告结构等。 第二,原作背景介绍,包括作者

12、简介、主要内容和原作分析等。 第三,翻译项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翻译难点问题的介绍分析、译前的准备工作及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 第四,总结在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启发并指出仍待解决的问题。二、原文背景2.1 关于作者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的主编是世界史学会前主席Alfred J. Andrea, 他同时也是美国佛蒙特州立大学的荣誉教授和路易斯维尔大学的杰出学者。此次翻译项目报告选取的原文部分是由以下作者共同编著而成,他(她)们分别是Kevin M. McGeough , Frances Pownall , Frances Pow

13、nall , Jeffrey Trumbower , Keith N. Knapp , Abrabam O. Mendoza , Joseph P. Byrne , Lisa Holliday和Jeffery D. Long。2.2 原文版本 该项目的英文原版是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HistoryEncyclopedia),该套书籍是由ABC-CLIO出版社于2011年3月出版的,分21卷,包含9个纪元,共7743页。本报告选取的是 “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部分作为翻译报告材料。2.3 主要内容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HistoryEncyclopedia)是一套由众多作者参与

14、编撰的专业历史类工具书,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全书将世界历史分成九个纪元分别叙述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演变进程。笔者翻译部分主要介绍了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哥伦布大交换以前,东西半球的人们几乎没有接触过,但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终结并改变了这一状况。新世界(美洲大陆)与旧世界(欧、亚、非洲大陆)之间开始交流,交流的范围很广,包括人种、动物、粮食、文化、观念、疾病等各个方面。新世界给旧世界带来了很多新生事物,同样旧世界也影响了新世界。哥伦布大交换几乎影响了整个世界,大交换也提高了全球的生活质量。在地球上许多国家地区,大交换中新作物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解决了大饥荒

15、导致的人口大增长。美洲的粮食玉米、土豆等影响了整个世界。但哥伦布大交换也有消极的一面,新人种、新物种、新疾病等破坏了原有的系统,导致了有些物种的灭绝,生态环境的改变等多方面的问题。2.4 原文分析 原文按照地理位置详细介绍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主要讲述了从粮食、物种、环境、生活方式、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积极的影响与消极的影响并存。 这篇文章的句型结构并不十分复杂。但是对知识面的要求比较高,涉及到地理、历史、生物、疾病、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尤其文中使用了部分拉丁词汇、印度语等部分词汇,在词语翻译方面的处理,有些令人耗费脑筋,因此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需要更加注重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根据

16、前后文的解释来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所以在名称词汇方面做了音译处理,根据前后文的意思,相信读者应该能够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三、质量控制3.1翻译难点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遇到了诸多问题,在此,笔者将其主要归结于以下几大重难点:(1) 该书涵盖范围极广极深,而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因此很多内容对于大部分国内读者来说可能是不熟悉的甚至是完全陌生的。因此,缺乏部分信息的背景知识、地理或人物名称的翻译是翻译的一大难点。(2) 节选部分文章对于译者的知识面要求较高。很多知识不是简单的查阅工具书就能得到答案。而是需要译者先查阅相应的书籍资料,了解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再根据自身经验和对上下文的理解进行翻译。 (3)

17、再者,中英文的行文方式不同,生硬地字对字翻译是完全行不通的。因此翻译过程中往往要加入议员的自我认知,对词序甚至句序进行重组。因此,对原文的理解以及对译文的准确把握是也是一难点。3.2准备工作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因此,译者在译前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工具书必不可少,无论是在阅读文献资料还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一旦有不清楚的单词或知识点,都应该查阅工具书,将其弄明白。译者使用了英汉大词典以及网络翻译资源。其次,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除通读全文了解资料的语言特点外,还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很多关于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的信息与资料。另外,译者还查阅了翻译理论的书籍和文献

18、资料。有了正确理论作指导,翻译实践才会进行的更加顺利。3.3 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 译者本次翻译的理论依据是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翻译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的核心翻译理论。1964年,奈达在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动态对等”的概念,后来他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强调源语接收者和目标语接收者对于翻译产物的反应应该大致相同,指明翻译不仅要求词汇意义上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认为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功能对等”是指翻译

19、并不是译文和原文在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在这种翻译中,“原文信息转移到接受语言,译文接受者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的反应基本上相同”(Nida 1969: 200),这也是该理论的核心。“功能对等”中的对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67)。而源语的文化意义、语义等深层次的意义很可能被语言形式掩藏,因此,译者应着重表达出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局限于原文的语言和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 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之前,中外传统翻译理论的翻译标准仍停留在“直译”与“意译”之

20、争或“归化”与“异化”之争。功能对等理论的出现,打破了中外传统翻译理论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而将焦点集中在译文读者和源语读者对各自文本的关系对等上。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为翻译评价和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标准,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是一种新的翻译标准,也是一种新的翻译理论原则。因此,笔者选择了该理论作为翻译过程中的指导理论,并在其关照下,根据遇到的问题,选择了一些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增补法、减译法、意译法等,以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为前提,对译文进行适当地调整,在信息传递方面和在句法表达方面力求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Amplification Omissionliteral - tr

21、anslating method直译法 meaning - translation3.4 理论方法的运用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 3.4.1 增译法例1: The spread of African and Muslim commodities promoted new systems of plantation agriculture across the Western Hemisphere.译文:非洲人和穆斯林的商品扩张促进西半球新种植农业体系的发展最初翻译时,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译为“非洲人和穆斯林的商品扩张促进西半球新种植农业体系”,但感觉不妥,根据原文表达的意思,译者采用了增译法,增加了

22、“的发展”,意思表达更为完整准确。 例2: This biological exchange between the Americas and Eurasia(and Africa) was coined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y historian Alfred Crosby in reference to Christopher Columbus, the Genoese explorer popularly credited with initiating contact betwee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and the East

23、ern Hemisphere.译文:美洲和欧亚大陆(与非洲)之间生态交换被历史学家阿尔佛雷德克罗斯比称作“哥伦布大交换”, 他参考了克里斯多夫哥伦布的经历。哥伦布是一名意大利热那亚的探险家,被认为开启了西半球与东半球之间的联系。 这里采用了增译的用法: “in reference to Christopher Columbus” 实际上参考的不是个人,而是其经历,因此译为“参考了克里斯多夫哥伦布的经历”。 “Christopher Columbus, the Genoese explorer”,这里根据中英文的习惯,此处应当需要切换成中文思维,对名词的解释,需要关联起来,所以译为“哥伦布是一名

24、意大利热那亚的探险家”。例3:Tried and true ancient methods continued to be used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Dams called bands (pronounced “bund”) were built across the outlets of natural watersheds to form reservoirs,or cheruvu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Often these lakes were no larger than ponds, with small ch

25、annels leading to a few acres of irrigated land nearby原文中的“Cheruvus”,在所有词典中都查不到该词,但根据前后文的意思,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湖的名称。所以在翻译成汉语时,在译为 “彻卢伍湖”音译的同时,加上了湖,让人一目了然。 例4:“In India, corn and chili peppers,both American crops,quickly became staples.”译文:在印度,到处都是美洲作物玉米和辣椒,它们迅速成为主食。英文中代词,以及关系代词的表达多样,作用很大。但是翻译成汉语时,如果表达不清楚,就会造成

26、理解上的困难。此处,译者翻译时采用了增译“它们”,意思表达更为清晰准确。 3.4.2 减译法例5: The peoples of Guam and the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 (Chamorros or Chamorus) are particularly striking examples of the Columbian Exchange in which indigenous peoples were overwhelmed by their European conquerors.译文:关岛人与北马里亚纳群岛人(查莫罗人)成为哥伦布大交换中特别典型的例子,

27、在那里土著民族被欧洲征服者所打压。 英文中词汇常常有不同的拼写方式,所以都进行了注明,但是汉语却不存在同一个字有拼写方式与单复数的区别,只有一种表达方式,无需重复的表达,因此这里“Chamorros or Chamorus”采用了减译法,仅译为“查莫罗人”。例6:Roasted as a snack or cooked into stews and sauces,they provided an excellent source of protein for the regions population of sedentary agriculturalists.译文:无论是烤花生小吃,煮花生

28、还是花生调味酱,花生都为该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 原文中“the regions population of sedentary agriculturalists”可能是为了调侃,用了“sedentary agriculturalists”。但是如果按照字面直译出来的话,难免会让读者看不明白。所以,译者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情况下,采用了减译法,省略了“久坐不动的农学家们”。 3.4.3 意译法例7: The capture of Constantinople in 1453 by the ottoman Turks and the Portuguese capture of port

29、s in Asia from Goa(1510) to Mallaca(1511).译文: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以及葡萄牙占领从果阿(1510年)到马六甲(1511年)在亚洲的港口。 原文的“Capture”,直译为“捕获”,令人费解。通过查询资料,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得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于是采用意译法,改译为“占领”。 例8:Another important food crop introduced by slave traders was cassava译文:由奴隶贩子引进的另一种主要粮食作物是木薯。 这是是关于褒义词、贬义词等词汇的选择问题。初译为“由奴隶贸易商引进的另一种主要粮食作物是木薯。”根据表达习惯,联系背景资料,发现这里“trader” 不能翻译为“贸易商”,而应改译为“奴隶贩子”更为准确合适。例9:Most of India in fact is arid, mainly receiving intense seasonal rains called monsoons once or twice a year for a few weeks at a time,and briefly yellow and red hues turn to green. 译文:事实上,印度的许多地区都非常干旱,主要靠一年一次或两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