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48.68KB ,
资源ID:60126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0126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师范大学校史.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docx

1、北京师范大学校史北京师范大学校史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世纪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定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图存,开办新学培养人才,是措施之一。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1904年,师范

2、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我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1923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师已经成为学科门类较齐全,不仅能培养师范与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而且能够培养各科专门学术人员的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

3、范大学。在国内其他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或改为普通大学的时候,北京高师和女高师先后改为师范大学,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存在具有深远影响。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研究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40年,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为减少损失

4、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 1946年春,学校师生陆续迁回北平,部分教师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教师,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年11月迁回北平的学校开学。 1949年2月,北平解放。9月,北平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50年代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市体育专科学校、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以及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任校长。师大的规模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增至340余人,在校生达2300余人;校舍增加近一倍,原和平门

5、外新华街旧址称南校,定阜大街辅仁大学校址称北校,并在海淀区北太平庄建新校舍,占地82万平方米。 1966年后,师大经历了10年文革动乱的浩劫。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北京师大广大师生员工忠于职守,坚持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卓越成绩。 1976年10月,党和人民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欢呼教育和科学的又一个春天到来。通过拨乱反正,学校的教学、科研、思想工作和后勤工作逐渐走上正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明确提出了要把我校办成全国第一流、国际上有影响、高水平的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均有很大发展。 夺回被“四人帮”耽误的十年

6、时间,瞄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水平,北京师大先后增加了理论物理、固体物理、电化教学、计算机科学、非平衡态等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心理学等系。北京师范大学已由“文革”前的12个系、18个专业、1个研究所,发展为19个学院、6个系、52个本科专业、127个硕士点、70个博士点和14个研究院/所/中心的教学、科研均衡发展的多学科的师范大学,有16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后流动站。教职工人数由“文革”前的2100人增加到近3000人,两院院士14人(双聘院士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决定实施首都新世纪重点建

7、设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道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四所院校,写入党代会决议。到2004年,在校学生人数由过去的不足5000人增加到1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00余人,研究生6000余人,长、短期留学生2000余人。初创(19021912) 北京师范大学建校已近百年,其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定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图存。许多爱国志士认为,救国之本在于开办新学、培养人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

8、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又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主持重建京师大学堂。因考虑“国家需材孔亟”,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这一天曾被定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建校纪念日。当时师范馆录取79人。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当时招生有两种方式:自愿投考录取和由各省保送复试后录取。学制四年,第一年为普通课,第二年后分科,所习课程有中学的伦理、经学、习字、作文等,还开设西学的算学

9、、博物、物理、化学及外国文等课程。张百熙悉心办学,延揽国内外名流学者充任大学堂教务、行政各职,如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阳湖派古文家张鹤龄、著名学者蒋式分别担任总教习、副总教习等,还聘用多名外籍教员。 1903年,为抗议沙皇俄国掠夺我北方领土,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学生首先发起拒俄运动,师范馆学生谷钟秀草拟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仕学馆学生上书管学大臣代请奏拒俄书,师范馆有67人签名,仕学馆也有6人签名;师范馆学生丁作霖创立“抗俄铁血会”,组织武装抗俄,成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主义者。拒俄运动是我国近代学生运动史的开端,影响深远。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

10、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这一时期的杰出毕业生有编著十巨册联绵字典的符定一,创办山西省图书馆的柯璜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同志也是这一时期的学生。1904年,师范馆奖励第一期优秀学生30余人提前二年获官费留学欧洲和日本,这是北京师范大学首批派遣出国的留学生,留学英国的何育杰后来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物理大师”,留学日本的王桐龄成为著名历史学家,其他人也多成为学有专长的学者。奠基(19121923)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政府更迭频繁,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但是,国内有识之士仍不忘发展现代教育。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留学日本的著名教育家陈宝

11、泉出任校长。7月改五城中学堂为附属中学,同时增设附属小学(即现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次年,本科设英语、理化、博物、史地四个部,这是系科分类的雏形。1915年增设国文部、数理部和教育专攻科、国文专修科、手工图画专修科。1916年,设音乐训练班和职工科(培养实业学校教员)。翌年学校又增设体育专修科,这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训练体育人才的机构,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不仅为各级学校培养了体育教师,而且培养出一些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优秀运动员。1919年5月在马尼拉举行的第四届远东运动会(亚运会前身)上,获得田径五项全能和十项全能第一名的是我校体育专修科第一届学生朱恩德,为我国在国际体育大赛中争得金牌。1921年5月在上

12、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篮球队战胜日本队和菲律宾队获得冠军。中国篮球代表队5名主力队员中就有4名是北京高师学生,其中2名为体育专修科学生。学校为培养优秀师资,制定了“诚实、勇敢、勤勉、亲爱”校训,在学校门口设立了“整容镜”,进出校门者均需整理仪容。学生大多来自贫寒家庭,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他们关心国事,勤奋攻读,品行笃正,以为人师表约束自己,奠定了师大优良的学风校风。当时学校除免费提供食宿外,每年还发两套校服。高师学生外出必穿校服,他们仪态温良谦恭,举止儒雅沉稳,在社会上影响极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2月,北京高师一些较贫寒的学生在社会主义

13、新思想影响下,以学习互助名义组成进步团体工学会。1919年5月初,北洋政府代表准备在出卖主权的巴黎和约上签字的消息传到国内后,3日晚北京高师工学会成员匡互生星夜与北京大学、北京工专等校联络行径,4日北京高师的队伍最先到达天安门广场,不久北京大学等学校的队伍也到达天安门广场,热血青年愤怒声讨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高师学生周蘧(予同)、匡互生等人写了遗书,准备牺牲自己以争国权,他们首先冲进并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在这一历史壮举中,高师的学生是先锋和主力,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使北京高师成为“五四”运动策源地之一。经过“五四”运动,高师学生的思想面貌发生很大变化。1919年11月学

14、校废除学监制,成立学生自治会,这是我国最早的学生自治会;出版工学杂志,宣传进步思想;开办平民学校和工友夜校,为贫穷的工人、市民补习文化。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第一期招收北京、成都、武昌、奉天等高师及北京大学、金陵大学、北洋大学等校毕业生、肄业生共32人,所学课程涉及哲学、心理、教育、生物、社会学等学科,共计24门之多。教师以本校为主,也请了国内外著名学者蔡元培、胡适、费特、杜威夫妇等人。1922年4月,教育研究科第一期毕业生16人,被授予“教育学士”学位(当时本科生不授学位)。教育部、各大学都派人出席研究科毕业典礼,会议隆重热烈。此

15、举开我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也是我国首次给学生授予学位,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盛事。1921年,北京高师增设理化、博物、数理三部的研究科;同年招收女生与男生同班上课,成为较早招收女生的大学;1923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师已经成为学科门类较齐全,不仅能培养师范与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而且能够培养各科专门学术人员的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师成立后,聘请了许多著名学者任教。李大钊在学校开设“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进步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师大也是鲁迅先生任教时间最长的学校之一,他开设的“中国小说史略”等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还有许多专家学

16、者在校任教,比较著名的有王烈、丁文江、王祖训、王桐龄、陶履恭、邓萃英、陈映璜、毛邦伟、钱玄同、马裕藻、马叙伦、白月恒、沈步洲、何炳松、蔡钟瀛、张贻惠、翁文灏、马寅初、黎锦熙、林砺儒、高步瀛、张贻侗、张耀翔等,其中许多人是从日本和欧美回国的留学生。北京高师这一时期毕业生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革命者、社会活动家和学者,如革命烈士魏野畴、杜斌丞及教育家、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杨明轩,历史学家、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外交家、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教育家、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法院院长杨秀峰等一大批献身革命事业又兼学者型的优秀人物,著名历史学家周予同,生物学家张作人、孔宪武,鱼类

17、学家陈兼善,苎麻纤维专家酆云鹤,教育学家高觉敷、黄敬恩,数学家杨武之,体育教育家袁敦礼、王荣春(耀东)等也是这一时期的毕业生。成长(19231937) 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渗透到各个领域,也殃及到教育界。高师因此倍受压制,缩减必须的办学经费、借口整顿强令停止招生但是,北京高师全校师生没有被权势所吓倒,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北京高师的教学质量好,毕业生在各级学校工作认真,受到社会普遍好评。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北京高师于192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在国内其他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或改为普通大学的时候,北京高师和女

18、高师先后改为师范大学,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存在具有深远影响。由梁启超、张伯苓、李石曾等组成学校董事会,著名教育家、曾多次出任教育总长和次长的范源廉就任校长。从此中国有了师范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改为大学后,暂设预科2年,本科4年,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系科设置更臻完备,本科分设教育系、国文系、英语系、史地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并设体育和手工图画2个专修科。1928年,史地系分为历史系和地理系,1930年体育专修科改为体育系。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不但致力于钻研学问,而且时刻关心祖国的命运。1926年3月18日,北平学生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炮袭大沽口炮台和日、英、美、法等

19、八国的“最后通牒”,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北京师大与女师大两校积极参与,成为这一运动的主力军。段琪瑞执政府开枪镇压学生,北京师大学生范士融和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遇害。鲁迅先生为此撰写了题为纪念刘和珍君的著名文章。1927年4月,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同时遇害的还有北京师大学生、中共地下党员吴平地、谢伯俞和曾在女师大学习的张挹兰。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教育系、体育系、实用艺术系)、文学院(国文系、外文系、历史系)、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及研究院(从事史学、文学、文字学、地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研

20、究工作)。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徐炳昶任校长。同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全校师生积极投入抗日和反对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斗争。 1933年8月,重新修订北平师范大学组织大纲和学则,规定学校的任务是:“以造就中等学校与师范学校师资为主,并以造就教育行政人员及研究教育学术与适用于教育之专门学术为辅。”学生实行主副科制,即学生除选一主要科(系)外,必须另选一科(系)为副科。采取学分制兼学年制,学生在4年中须修满146学分方得毕业。学校在造就中等学校师资的同时,注意开展学术研究,培养学术专门人才。1935年12月,北平学界爆发了伟大的“一二九”运动,北平师大学生是主力和中坚。北平师大国文系毕业生周小舟是

21、这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是由师大学生首先提出并在师大举行成立大会,第一届队长也是师大学生。 学校的扩大,需要更多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各届校长摈弃门派之见,兼容并包,延揽了欧美、日本的留学硕士、博士及国内的著名学者任各科教员。他们中有著名学者梁启超,物理学家吴有训,植物学家李顺卿,生物学家郭毓彬,国学家吴承仕、黄侃,历史学家陈垣,化学家刘拓,数学家赵进义,教育家林砺儒、常道直、瞿菊农,翻译家英千里等。 这一时期的优秀毕业生有后来成为闻名中外的水声学家汪德昭、空气动力学家陆士嘉、生物细胞学家汪仁、数学家闵嗣鹤、植物学家俞德浚、教育家吴富恒等;同期,师大也涌现出大批革命者、社会

22、活动家,如前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江西省委书记邵式平、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著名记者浦熙修等;还有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牺牲的黄道、辛焕文、徐名鸿等烈士。动荡(19371949)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部分学生在师大教授、中共地下党员杨秀峰率领下奔赴抗日前线。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并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根据当时国民政府颁布的战时教育实施方案规定,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原北平师大校长李蒸任师范学院

23、院长,院本部设在陕西城固文庙,又在校场坝辟地30余亩,师生们共同努力克服资金不足,建起校舍200余间,以供教学、生活之用。学院增设了公民训育系和博物系加之原有的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教育、体育、家政系,共10个系,还设有劳作专修科,又设立了师范研究所(后改称教育研究所)。 学校重视教学实践,学生在校学习4年,在校外充任实习教员一年。考试合格、教学实习一年期满并经证实教学成功者,授予学士学位。又设第二部,招收本校及其他大学性质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志愿从教者及现任中学教员,予以教育专业训练,具有研究生性质。汉中地处巴山汉水之间,秦汉三国时代的古迹名胜不少。师生们还作过一些考古工作。1939年,

24、师生在黎锦熙等教授带领下发掘了张骞墓,将发掘的经过及墓内情况立碑予以记载,碑的阳面镌刻的碑文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碑记由吴世昌撰作,黎锦熙书写。碑阴刻有汉书.张骞传,由许寿裳书写。 1940年,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在黄河岸边的荒滩上再次平地起家。为减少损失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成为除陕西以外的大西北地区第一所国立高等学校。根据当时教育部规定,西北师范学院负责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绥远、青海6省区的师资培养。其中西北内陆几省经济、文化特别落后,民智亟待开启。在西北的8年中,本科毕业生达1300余人,绝

25、大部分毕业生留在西北地区任教,但仍不能满足西北地区对师资的需求。为进一步解决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员短缺的问题,西北师院增设了国文、史地、理化、国语、体育5个专修科,还办有劳作训练班,优良小学教师训练班和先修班,为西北地区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中小学各科教师;在培养教师的同时,师范研究所对中等学校一些科目的教材教法做了研究;教育系创办的小学教育研究通讯处,对西北各省小学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进行了指导性解答。北平师范大学为西北地区的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均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改变台湾在日本统治时期以日语为官话,民间以漳、泉、厦及客家话为通用语言的状况,在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的倡议下,师院专为推行国语开设了国语专修

26、科,黎先生亲任专修科主任。1946年初,国语专修科学生与国文系、教育系部分师生赴台开展推行国语运动,为在台湾普及国语及增进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消除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殖民统治的文化影响,北京师范大学的这一举措,功不可没。1946年春,学校师生陆续迁回北平,部分教师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教师,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年11月迁回北平的学校开学。当时学校设有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博物、教育、体育、音乐、家政12个系和劳作专修科。学校迁往西北的8年多时间里,原师大的大部分教师不惧办学条件简陋和生活艰苦,多次随校迁移,也有其他学校的教师慕名辗转而

27、来,当时学校里的教师多为名流学者,如国文系的黎锦熙、杨晦、许寿裳、何士骥;教育系的李建勋、方永蒸、金澍荣、马师儒,历史系的陆懋德、杨人、罗根泽;物理系的张贻惠、蔡钟瀛、文元模,化学系的刘拓、张贻侗、袁翰青,数学系的赵进义、傅种孙、张德馨,地理系的黄国璋、邹豹君,生物系的郭毓彬、孔宪武、汪仁,外语系的焦菊隐,体育系的袁敦礼、王耀东、董守义、徐英超等人。国文系主任钱玄同教授因身体原因留在北平,他拒不接受伪聘,保持气节贫病而逝。国文系教授、中共地下党员吴承仕奉命留在平津,坚持为党工作,终因劳累、贫病去世,在延安为吴承仕举行的追悼会上,毛主席以“老成凋谢”敬挽,周恩来同志所送挽联为:“孤悬敌区,舍身成

28、仁,不愧青年训导;重整国学,努力启蒙,足资后学楷模。” 这一时期的学生当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革命者、社会活动家,如:杜润生、丁秀、浦安修、申健等。革命烈士有:张仁槐、郭庆云、王韶、萧明华等。著名学者有中科院院士、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海洋微生物学家吴宝玲,教育家霍懋征,古典文学家顾学颉也是这个时期的毕业生。壮大(1949-1976)1949年2月17日,北平师大师生在庆祝解放、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的无比喜悦之中,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同志派到北京师大的军管会代表。从此,北平师范大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9月北平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高等

29、师范教育的发展非常关怀和重视。进北平不久,毛泽东主席就亲临师大探望老师黎锦熙及同学友人汤真等教授,听取他们对建国、办学的意见。不久,毛主席又为师大题写校名,为数学杂志题写刊名。毛主席亲自召见师大校长,指示各行政机关应为办好师大提供方便,使师大在全国师范院校中起到“示范”的作用。在领袖的关怀下,北京师大有了长足的发展。 此时,师大的教师阵容和领导力量是很强的,教育部任命曾在师大长期任教,时为教育部普教司司长的林砺儒为校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为国文系主任,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任历史系主任,著名戏剧学家洪深任戏剧系主任,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任音乐系主任,著名社会活动家李德全任保育系主任;著名学者焦菊隐

30、、傅种孙、祁开智、鲁宝重、郭毓彬、黄国璋、徐英超分别任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系主任。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文艺理论家黄药眠、现代文学家李何林、历史学家白寿彝、诗人作家穆木天、文学翻译家彭慧、地理学家周廷儒、心理学家朱智贤等也先后到师大任教。教育部颁布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规定师大的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培养和训练教育行政干部与社会教育干部。50年代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市体育专科学校、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任校长。新建政治教育系,戏剧专业调到人民艺术剧院,体育卫生系调出,成立了北京体

31、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音乐专业和图画专业调出,成立了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后又分为中国音乐学院和首都师大艺术系),有力地支持了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师大的规模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增至340余人,在校生达2300余人;校舍增加近一倍,原和平门外新华街旧址称南校,定阜大街辅仁大学校址称北校,并在海淀区北太平庄建新校舍,占地82万平方米。师大除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的师资外,还担负为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师资的任务,为此,在招收四年制本科生的同时,还举办了培养高师师资的研究班。1955年招收函授班。为贯彻党中央关于改革旧教育和向苏联学习的指示,学校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条列,制定和修改教学大纲,使各学科的

32、科学性、系统性和教学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1958年,学校首先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个系的学制由4年改为5年;1959年,全校除体育和俄语两系外,均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1960年,增设了原子能、无线电、放射化学、生物物理新科技专业和建立天文系,标志着师大在研究尖端科学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1966年后,师大经历了10年文革动乱的浩劫。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北京师大广大师生员工忠于职守,坚持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卓越成绩。核物理专业的师生,先后成功地研制了二十万电子伏特离子注入机和四十万电子伏特重离子注入机及其它重要科研成果;地理系周廷儒教授在没有助手、资料缺乏的情况下,不顾年迈体病坚持研究,终于完成了40余万字的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新生代专著(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生物系细胞生物教研室的教师们,依靠集体力量为攻克癌症作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