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29.82KB ,
资源ID:60239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0239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普通心理学选择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普通心理学选择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1、 E.18971、“如果能对环境进行足够的控制,我们就可以把一个孩子塑造成我们所期望的任一种人。”这一观点是( )研究取向的观点。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生物学 D.精神分析3、特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法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 )。 A.情感过程 B.个性心理 C.思维过程 D.气质性格 3、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部动力系统是( )。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个性倾向性 D.个性心理特征 4、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弗洛伊德 B.华生 C.亚里

2、斯多德 D.特2、有目的有计划地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活动产品分析法 3、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实验者有目的地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测验法 2、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 )。 A.思维活动的结果 B.语言活动的产品 C.客观现实的反映 D.意识的产物90、在心理学实验中,要使无关变量得到有效的控制(排除或保持恒定),其主要法是( )。A.控制变量 B.认知协调 C.随机选择 D. 设立等组5、在

3、心理实验中,要使无关变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常用法是( )。 A.排除干拢 B. 设立等组 C.随机取样 D.精确统计93、借助测验与统计的法,寻找心理特性与行为表现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法称为 ( )。 A.相关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对应法93、借助( )的法,寻找心理特性与行为表现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法称为相关法。 A. 测验与统计 B.实验设计 C.系统观察 D.行为对应在实验研究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称为( )。 A.无关变量 B.因变量 C.实验变量 D.刺激变量普通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条件反射是在( )的基础上建立的。 A.动力定型 B.无条件反射 C

4、. 无意识 D.信号系统。条件反射建立的基本条件是( )。 A.强化 B.动机 C.信号 D.兴奋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是( )。 A.斯波林B.斯佩里 C.艾宾浩斯 D.斯金纳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上的( )的建立 A.突触联系 B.神经冲动 C. 暂时神经联系 D.网状结构( )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外刺激作出的反应。 A.强化 B.动机 C.反射 D.兴奋我们将大脑皮层大致分成四个区,即额叶、顶叶、( )。 A. 中央沟和中央回 B. 小脑和脑干 C.小脑和丘脑 D. 枕叶和颞叶中枢神经系统包含脑与( )。 A.脑干 B.丘脑 C.脊髓 D.网状结构1、由于新异刺激物的

5、出现使原来的条件反射受到暂时的抑制叫( )。 A.延缓抑制 B.消退抑制 C.抑制 D.外抑制1、脑干中对人的觉醒和警戒起主要作用的神经组织是( )。 A.桥脑 B.丘脑 C.下丘脑 D.网状结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一般来说,左半球是主管( )优势半球。 A.形象思维的 B. 抽象思维的 C.左侧躯体的 D.分泌系统的4、对裂脑人进行精细实验研究从而成功地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为此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是( ) 。 A.乔治.斯波林B.罗杰.斯佩里 D.弗洛伊德 反射活动的结果又成为新的刺激传回神经中枢,进一步调节效应器活动,这一过程称为( )。 A.反射B.反馈 C.反映 D.强化

6、6、脑神经有( )对。 A.13B.14C.12D.11无条件刺激物(如食物)与无关刺激物(如铃声)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的过程,称为( )。A.动力定型 B.条件反射 C. 强化 D.信号系统。按照巴甫洛夫的说法,狗听到铃声流唾液属于( )。 A.无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 C.生理反射 D.强化反射普通心理学.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普通心理学.第四章注意.人们常用“一目十行”来形容一个人的阅读速度。从心理学上看,“一目十行”指的是( )。 A.记忆敏捷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能力 D.注意围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是( )。 A.注意对象的新异性 B.活动任务的多少 C.相关的知识经验 D.注意

7、转移的快慢有一种注意现象称为“有意后注意”,其形成条件是( )。 A.注意对象的新异性 B.注意对象的运动与变化 C.对活动任务的熟悉和兴趣 D. 注意对象的相对强度大6、“一目十行”指的是注意的( )。 A.广度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2、教师穿新装进课堂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是由于刺激物的( A.强度 B.对比关系 C.新异性 D.运动变化6,在听故事的同时能进行加法运算,这是注意的( )。 A.广度(围) B.转移C.分散 D.分配9、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3、人们常用“一目十行”来形容一个人的阅读速度

8、。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 A.分配和转移 B.指向和集中 C.稳定和集中 D.指向和转移4、注意时最明显的外部表现有( )。 A.适应性运动 B.无关运动的停止 C.呼吸轻微而缓慢 D.无关运动的增加4、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是( )。 A.注意对象的新异性 B.活动任务的多少 C.相关的知识经验 D.注意转移的快慢 5.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将注意的中心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这是注意的( )。 A.稳定性 B.分散 C.分配 D.转移1、有一种注意现象称为“有意后注意”,其形成条件是( )。3、当环境或任务发生了变化,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的现象叫 ()

9、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起伏3、人们常用“一目十行”来形容一个人的阅读速度迅速。从心理学上看,“一目十行”指的是 。A记忆敏捷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能力 D注意围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 )。 A.都很有趣 B.都无须进行加工 C.其中必须有相当熟练的 D.要有顺序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感觉.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 )来衡量的。 A. 差别感受性 B.韦伯分数 C.差别感觉阈限 D.感觉阈限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是感觉的( )现象。 A.对比 B.后象 C.感受性 D.适应 当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官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是( )。

10、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阈限 D.感觉能力14、当某人以40分贝的强度来听音乐时,她至少要把她的立体声录音机调到44分贝才能感觉到音量有所增加。根据这一点,请你预测,当姗姗以80分贝的强度来听音乐时,她至少要增加多少才能听到音乐的播放强度有所变化了。 A.2分贝 B.4分贝 C.8分贝 D.需要提供更多信息才能确定在一个暗室里凝视一个静止的光点,会产生光点移动的感觉。这种现象叫做( )。 A.诱导运动 B.动景运动 C.自主运动 D.心灵致动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做( )。 A.感应性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感觉适应2、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提高或降

11、低现象,称为( )。 A.感觉对比 B.感觉的后象 C.感觉的相互作用 D.感觉的适应。5、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映象叫( )。 A.表象 B.后象 C.想象 D.遗觉象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联觉现象的是( )。 A、看见红颜色觉得温暖 B.看见蓝色觉得清凉 C.听音乐觉得灯光随音乐的节奏在闪烁 D.看见三想起了四( )的实验证明,没有客观刺激,人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心理生活。 A.表象重现 B.后象刺激 C.感觉剥夺 D.遗觉象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二者在数值上呈(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幂的关系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的反映。 A.

12、感应性 B.个别属性 C.外在属性 D.在特性普通心理学.第六章知觉.1、无论在哪个角度看教室的门,我们都把它知觉为长形。这是因为知觉具有(A.选择性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2、在人知觉深度的双眼线索中,最重要的双眼线索是( )。 A.双眼视轴的辐合 B.水晶体屈度的变化 C.双眼视差 D.双眼焦距调节.3、当注视一个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向相反的向运动,这种现象叫( )。 A.动景运动 B.诱发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2、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

13、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利用了( )。 A.后象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12、当知觉条件在一定围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知觉特征是(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3、“中华人民国国歌”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人们都能辨别它,这是由于知觉的()。A.理解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 整体性11、人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 .游动知觉 .幻觉 C.主观知觉 D.错觉13、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对象,并用词把它们标志出来。这一知觉特征是(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

14、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恒常性14、( )是指,人在知觉时,能迅速从面临的诸多事物中确定知觉对象。15、一支白色粉笔,无论是在明亮处还是在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白粉笔。这种知觉的特性是( )。 A.明度恒常性 B.亮度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 D.形状恒常性4、人们进入百货公司,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的表现。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我们通常认为南人具有灵巧、秀、含蓄等特点,北人则具有豪爽、坦率、豁达等特点。这属于社会知觉中的( )。 A.投射效应 B.刻板效应 C.光环效应 D.人格效应4、黑板上的一挂图,不论我们坐在教室的前排或后排看

15、起来都是一样大小的,不会因为它在视网膜上的映像的大小而变化。这是因为( )。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在人们交往中,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是一种( )效应。 A.首因效应 B掩蔽效应 C光环效应 E刻板效应6、在社会认知中,常把对某一类人形成的概括而固定的特征印象推及团体的每一个人,如男人都豪爽,女人均细腻。这种现象我们称为( ) 。 A.晕轮效应 B.刻板印象 C. 掩蔽效应 D.团体印象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在社会知觉中称为(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记忆.在背诵一篇短文时,一般两端的容易记住,

16、中间的容难记且易遗忘,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痕迹衰退说 B.同化说 C.序列位置说 D.干扰说研究表明,( )的过度学习是提高记忆效果的有效选择。 A.120% B.150% C.% D.200%人们对听过的一首乐曲的记忆属于(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语词-逻辑记忆 D.动作记忆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能够理解时的记忆,叫做( )。 A.机械记忆 B.意义记忆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1、心理学史上最早对人的记忆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 A.詹姆斯 B.特 C.艾宾浩斯 D.铁钦纳16、姗姗正在记忆课本中关于最初15位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的名字。在对所有名字连续读了6

17、遍后,她准备自测一下记忆效果。最可能的结果会是( )。 A.对中起始部分获奖者名字的记忆将好于中间或末尾部分 B.对中后面获奖者名字的记忆将好于起始或中间部分 C.对中中间获奖者名字的记忆将好于起始或末尾部分 D.对中起始或末尾部分获奖者名字的记忆将好于中间部分17、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中的记忆广度约为( )组块。 A.52 B. 62 C. 72 D.92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所学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 A.倒摄抑制 B.学习迁移 C.前摄抑制 D.延缓抑制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 A.均衡发展的 B.先快后慢的C.起伏不定的 D.先慢后快的干扰抑制说认为,遗忘是由于

18、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抑制说的最明显的证据是( )。 A.延缓抑制和分化抑制 B.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 C.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D.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23、从某种程度上说,记忆是一个对信息的建构(编码)过程。信息的双重编码是指( )。 A.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 B. 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 C.语言编码和听觉编码 D.概念编码和图像编码14、康拉德(R.Conrad,1964)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 )的形式储存。 A.言语符号 B.声音代码 C.视觉编码 D.概念19、斯波林(G.Sperling)设计的“部分报告法”,是证明( )存在的主要实验法。 A.注意

19、分散 B.注意分配 C.短时记忆 D.瞬时记忆普通心理学.第八章表象和想象.1、事物形象在心理的复现(心理表征),称为( )。 A.表象 B.后象 C.想象 D.联想22、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 )。 A.感知形象 B.记忆 C.想象 D.表象23、不依现成的描述或图样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 )。 A.创造想象 B.表象 C.再造想象 D.想象24、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的指向未来的想象叫( ),它是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 A.表象 B.梦 C.再造想象 D.幻想25、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 A.创造性想象 B.再造想象 C.幻想 D.表象2 具有代表性的

20、解释梦的理论是( )。 A.弗洛依德的理论 B.荣格的理论 C.明尼达的理论 D.解决问题的理论5、根据语言或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事物形象的过程,称之为(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表象6、文学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在进行( )。 A.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普通心理学.第九章思维.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 )阶段。 A 感知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3、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 苛勒 B布纳和奥伯尔 C贾德 D桑代克2、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 )。 A 每天跑步 B视

21、力下降 C不怕见生人了 D记住英语单词了瓦特从见到蒸汽把水壶盖推得上下移动,而进入蒸汽机的发明制作,这是( )的作用。 A.原型启发 B.视觉后像 C.定势 D.再造想象7、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的影响作用称为( )。 A.定势 B.迁移 C 原型启发 D.功能固着作用6、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再学摩托车就会感到容易些,这是由于()。 A.定势的作用 B.原型启发的作用 C.迁移的作用 D.注意的转移8、主体对一定活动有了某种预先的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后续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 )。 A.暗示B.定势C.定型D.期待26、某人刚刚对软件进行了升级。然而,即使升级软件包含

22、了很多旧版软件所没有的更具效率的功能,他还是继续使用软件升级前的法来处理文件。这是受( )影响的结果。 A.心理定势 B.信念保持 C.启动效应 D.功能固着1、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心理准备状态叫( )。 A.动力定型 B.定势 C.预判知觉 D.超前知觉32、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如果一个儿童还表现出“看不见就想不到”)的现象,那么他应处于( )。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26、人脑通过其它事物的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特点是( )。 A.概括性 B.间接性 C.抽象性 D.分析与综合29、在人脑中把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各个面或个别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

23、程是( )。 A.分析 B.综合 C.抽象 D.概括30、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已有知识经验使人对当前活动对象形成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后继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心理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叫做( )。 A.原型启发 B.迁移 C.定势 D.动机发散思维的特点是 ( )。 A. 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B. 流畅性、变通性和逻辑性 C. 精确性、变通性和启发性 D.流畅性、变通性和分散性 6、学会弹手风琴的人,再学弹钢琴就会感到容易些,这是由于( )。2、探讨“一题多解”的思维过程属于( )。 A.发散思维 B.集中思维 C.想象 D.逻辑思维41、所谓( ),是指由经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

24、向性。A.心理定势 B.意志品质 C.个性特征 D.迁移48、所谓( ),是指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式。 A.表征 B.印象 C.记忆 D.想象90、所谓( )指的是在向学生提供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时,从不同的角度和面组织感性材料,突出本质特征的法。 A.变量 B.变式 C.抽象概括 D. 辨证逻辑普通心理学.第十一章情绪和情感.1、( )是否获得满足,决定了情绪的性质(肯定或否定)。A.需要 B.人格 C.气质 D.意志2、( )是情绪产生的基础。A.主体的需要 B.健全的人格 C.良好的环境 D.坚强的意志3.需要的多样性和认知的丰富性 ,决定了( )。A.智力的健全 B. 人格的健全C.认知的

25、性质 D.情绪的丰富性*有所知,才能有所感;知之深,爱之切。说明了( )。A.知觉与感觉的关联 B.认知与感觉的关联C.知识与爱情的关联 D.认知与情绪的关联*测谎仪的原理是( )A.通过对智力的测量,了解人的情绪状态。B.通过对智力的测量,了解人的说谎程度。C.通过对生理变化的测量,了解人的情绪状态。D.通过对生理变化的测量,了解人说谎程度。1、( )是情绪产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A.需要与认知 B.动机与诱因 C.认知与诱因 D.需要与兴趣2、情绪情感是在( )的基础上产生的。 A.个性 B.认识C.动机 D.需要3、有所知,才能有所感;表明的是( )间的关系。 A.认知与需要 B.认知与

26、情感 C.认知与诱因 D.需要与兴趣4、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 )的丰富性。 A.认知 B.情绪 C.表象 D.思维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倘若它们与( )之间的关系未被认识到,那么即便是关系很密切的事物也不能使人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A.个人气质 B.主体需要 C.个性 D.主体思维6、测谎仪是通过对人的( )的观察与测量来了解人的情绪状态,进而测谎的。A.言语特征 B.表情形态 C.气质类型 D.生理变化7、面部表情具有( )。 A.文化特征 B.气质差异 C.性格特征 D.泛文化性8、体态表情具有丰富的涵,其( )也最小。 A.隐蔽性 B.差异性 C.个性特征 D.文化特性9、把情绪的产生归

27、因于身体外活动(生理)的变化的理论是( )提出来的。 A.詹姆士-兰格 B.坎农-巴德 C.阿诺德 D.巴甫洛夫10、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的情绪三因素学说,把情绪的产生归之于三个因素的整合作用:刺激因素、认知因素和( )。 A.气质类型 B.需要因素 C.个性因素 D.生理因素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宽慰失败者面对挫折,采用的是( )的法来调整情绪。 A.满足需要 B.认知重建 C.回避压抑 D.转移注意情绪发生时,伴随出现的那些相应的面部、声音和身体姿态的变化,我们称其为( )。A.需要 B.态度 C.气质 D. 表情面部表情具有( )。A.特异性 B.先天性 C.社会性 D.文化性面部表情可以随意调节,较体态表情更具( )。A.特异性 B.隐蔽性体态表情具有丰富的涵,但在各种表情中其( )。A.最敏感 B.最不敏感C.隐蔽性最小 D.隐蔽性最大弗洛伊德曾说:“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 。说的是( )。A.情绪与言语的关联 B.思维与言语的关联 C.言语表情隐蔽性最小 D.体态表情隐蔽性最小人们可以通过表情准确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表情去辨认对的态度和心世界。说明情绪具有( )。A.调节功能 B.动机作用C.信号功能 D.思维作用普通心理学.第十四章需要和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