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757.79KB ,
资源ID:603912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0391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一个优秀的社群是怎样运营起来的.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一个优秀的社群是怎样运营起来的.docx

1、一个优秀的社群是怎样运营起来的一个优秀的社群是怎样运营起来的一个优秀的社群是怎样运营起来的?本篇文章将围绕群组(社群)的管理和发展,说说楼主的一些体会和总结。湿货:社群的那些事One:什么是(社)群社群,自古便有“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之说,更有“三个以上的禽兽相聚而成的集体”之释意。社群,简单来说即是一群人的集合,他们有明显且共同的社交属性(共同爱好,共同偶像抑或共同的家乡等等)。著名人类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的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教授提出过“150定律”, 即著名的“邓巴数字”。邓巴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

2、150人。而精确交往深入跟踪交往的人数为20人左右。该定律认为,这是由人的大脑新皮层的应对能力决定的。照这么说来,现在很多社群(特指基于IM产品)动辄数百人,岂不是造成信息过载?的确是的,楼主曾经对比过,一个二三十人的私密小群每天的信息量并不比一个两三百人的大群少多少,至少量级上面差不了太多。前者可以轻松每几百条,后者顶多就千来条。再计算下来,人均信息量更是非常接近。参考下面曲线图从上面的定性分析曲线图可以看出,社群活跃与邓巴数的关系。过量的人和信息,低效的传播,对于自己需求的信息获取成本会变得越来越高。那是不是社群就一定要小为好?No,肯定是越大越壮才给力呢(别想歪)。上面说到的信息过载更多

3、是体现在以IM为存在基础的社群中,各类微信群,QQ群,微博群等。同步交互便捷高效,副作用也是过于直接,用户对信息没有回避的地方。对于异步交互的BBS、论坛等形式的社群,则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烦恼。但是异步交互太慢了,不利已社群成员的日常交流。一个群一个论坛?似乎可以,但是操作繁琐,加重用户成本。放眼现在的各种社群,普遍都是以IM群为基础,那好办,内嵌一个异步交互的插件,满足信息分流和扩展功能的需求,或者整个产品依旧是IM基础,只不过在群IM的基础上有更多集成功能,帮助用户分流和过滤信息,在不退群的前提下,有较好的社交体验,同步和异步结合。岂不美哉,于是脑补了一下场景原型图,以某信为素材,SDK的形

4、式内嵌到IM产品。悬浮在IM场景中,H5web为基础,实现小范围的信息分类和异步交互,当然PC端也可以访问这个社群专属的H5,实现多端整合。(毕竟天真,看官莫喷)社群运营的一些总结One:三观要端正!任何群组都有一个基本的主题方向,群组的运营者要积极引导成员围绕该主题展开社交活动。当然这不是说百分比只能谈论一个方向的东西,而是这个主题一定要是这个群组一切社交活动的最重要部分,否则容易造成核心成员(往往输出价值较高的信息)流失,群组内容进一步走歪,渐渐整个群彻底变成吹水群或者死群。 运营者以身作则,带头发起符合群组主题的社交活动(可以线上讨论,也可以是线下分享会等)。 适度遏制歪楼走题的讨论。一

5、般是直接中断,例如:亲们,我们这里是XX群,希望大家可以讨论个更多XX话题。这样的方式比较伤人,即使你话说的再好听,这种方式本质就是一种粗暴的不认同。更高阶的方法是巧妙转移话题,因为太高阶,所以楼主也不会。而且这个还要分场景套用。orzTwo:人治还是自治?曾经看到一篇文章,大概说道社群的最高境界是全民自治,创建者(管理员)负责搭建和奠定社群的主题氛围、落实大方向的规则。随后在演变过程中,成员在社交活动中不断碰撞和融化,最终产生统一的群体意志:一种被社群成员高度认同,全员执行的思维方式。可以实现社群的自运营、自驱动。(楼主请说人话,谢谢)说白了就是,大家自觉遵守社群规则,无需管理员干预,即可正

6、常开展社交活动,并且可以不断进化出新的规则以应对外部、内部的变化。统一、协作、高效-此为自治。与之对应的人治,就是通过极少数(甚至是一个人)运营者的人格魅力,暴力手段(不是打架的暴力了啦,是强制执行的意思吖)去维持社群的运作。人治的社群有什么极端问题呢,部分群成员(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极容易变成社群管理者的跪舔党,其次与群主意见不合者,容易被飞机票。这其实和guo jia 管理一个道理嘛,再者,过度依赖管理者,容易出现群主少来几天,群就歪楼了的现象。当然,无论人治还是自治,都优劣的地方。但是,互联网时代下的社群,理应是趋向自治,因为IT圈倡导“去中心化”,抖机灵把这大杀器扯上了,看谁反驳我,23

7、3。而我在维持互联网交流圈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潜移默化这个理念。(() ,明明就是你懒得管理,嗯哼)那去中心化的自治和中心化的人治在运营过程中要怎样合理利用呢?前期:中心化的人治占主体。群主(管理员)要强势,活跃。深度主导、参与所有群里所有活动。营造氛围,制定规范,以身作则。中期:人治和自治并重。一方面,管理者需要持续运营话题,营造氛围,一方面鼓励成员参与互动。如果不好下手,可以考虑群友擅长的内容,来运营话题,甚至比较猥琐的手段,可以私下邀请相熟的群友“演戏”,当然这样的做法不提倡。万不得已不要乱用,伤感情的。后期:不了解,楼主自己都木有走到那一步。orz其实去中心化的自治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玩意

8、,因为管理者的学识水平有限,经历有限,过度中心化的管理方式最致命的就是,一旦中心暂时消失了,整个社群就很有可能瘫痪。去中心,可以提高全员的积极性,促进更多的参与互动。Three:有哪些好的运营方式?干货2:运营者要善于总结整理群里任何时候出现的有价值的信息,保证群员的分享最大限度地传播和利用。举个栗子,看下图这是昨晚圈子里面某个问题的讨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可能大家都会在不同时候遇到过。但是今晚有人出来提问,并且也得到一些靠谱的回答,这时候运营者整理文本:PC端常用远程软件:灰鸽子、putty、QQ、飞鸽等。如果更细心的运营人员,可以自己补充一些软件特点介绍,甚至下载链接等,然后群共享给大家

9、,似乎这个小小的讨论的价值就可以充分利用了。群里的讨论远不止这么简单,涉及到产品体验、设计等这些话题时候,有不少独特的见解和灵感,这时候整理成文本的意义就更大了。干货3:拒绝没“温度”的广告,一切转发以“情怀”为基础。相信大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长久木有冒泡的同学突然就莫名其妙甩个链接,例如某某同学任职公司的新产品内测或者上线,求体验反馈,甩个链接,然后接着潜水,很不负责任是不是。拒绝没有温度的“广告”,不单止是广告,个人分享的链接也是如此。社群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情感。生硬的投放,没有感情基础,只会沦为笑话。一切转发以情怀为基础(艾玛,一不小心又装逼了,情怀,呵呵)。还是那个例子,同样是新产

10、品体验,如果那位同学补充一句:关于xx方向的新产品,内测或公测上线,可以抢先体验,如果不足,找我吐槽。俏皮又不失礼貌,效果显然而得。对于知识分享型的链接,更是需要附上个人理解。这样不但让别人更容易了解你想传播的信息,一些总结的话还可以提高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很多同学看完一篇文章,让他一句话归纳核心点都说不利索(又在说自己,讨厌 - -)。运营者引导,必要时强制这样的规范落实,培养大家的习惯,后期就可以自循环,大家得益,何乐而不为。干货4:讨论分时间,该干嘛干嘛这是楼主在一个群组体验时候发现的好方法,这个群也是某个垂直领域的社群,成员几乎都是在职人士。群主规定,工作时间,禁止灌水,只能严

11、格讨论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休息时间才能聊天。一方面,在工作期间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群里得到高效解决,二来维持了群的正常运作。倘若整天水,相信很多人都受不了屏蔽了吧。干货5:线上线下缺一不可线上的交流还是线下的交流都缺一不可。更多时候是线下的欠缺。要维持社群关系链的持续高质量发展,“见面谈”是一个必须的环节。线下社交的重要性可以在公众号回复:产品,查看一篇关于移动社交产品的o2o的文章。社群运营者要善于开展与主题相关的线下活动,丰富社群成员的体验,加深关系链的沉淀。例如互联交流圈一次举办一次线下分享会,未来肯定要有更多的线下活动。可以是分享会,可以是一次去参加培训、讲座,组队比赛等等。#专栏作家#Aaron毛,微信公众号:关我毛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90后工科男,信奉“在你身边,为你设计”。电商产品汪,关注移动电商和社交领域。主业是热爱探索各类产品设计之道,副业是积极寻找产品安慰师的爱抚。业余探索微信社群的力量,运营了一个存活1年以上的互联网垂直社群,欢迎同行交(si)流(bi)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