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2 ,大小:82.60KB ,
资源ID:60420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042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docx

1、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 一、总则 1区域概况 1.1地理位置 杭州市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濒钱塘江,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0093034、东经11940 12023,东西长约63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余杭区从东、北、西三面成弧形拱卫杭州中心城区,东面与海宁市接壤, 东北与桐乡市交界,北面与德清县毗连,西北与安吉县相交,西面与临安市为邻,西南与富阳市相接。 1.2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1)历史沿革 余杭区域开发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渚文化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据嘉庆余杭县志记

2、载:“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因以为名”。“禹航”后传为“余杭”,同样表明余杭历史之久远,地位之重要。余杭春秋时属吴越领地,初属越,后属吴,勾践灭吴后又属越。战国中期楚败越,又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已在今境内设余杭、钱唐(含今杭州市)两县,属会稽郡,此为建县之始。隋开皇九年(598年),改置杭州,州治余杭,翌年移至钱唐。大业三年(607年),又改为杭州余杭郡,钱唐、余杭仍为所属。唐武德四年(621年),为避国号,改钱唐为钱塘。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划钱塘、盐官、富春三县部分地置钱江县。宋太平天国4年(979年),改名仁和。明、清两代,改杭州路为杭州府,统辖余杭、钱

3、塘、仁和三县。直至清末,一直是三县并置。民国元年(1912年),钱塘、仁和合为杭县,与余杭县同属钱江道。1927年从杭县划出西湖、会堡、湖墅、皋塘、江干、杭县城区6个区,建立杭州市,市县开始分设。 1949年5月,余杭解放,余杭县先后分属临安、嘉兴、建德专区,1957年以后属杭州市。1958年4月,县建制撤销,属杭州市郊区。余杭县建制也与1958年撤销,并入临安县。1961年3月,余杭县从临安县分出,并入钱塘联社,同年,设立余杭市,市治临平镇。2001年3月,撤销余杭市,设立杭州市余杭区。 (2)行政区划 2006年,余杭区下辖14个镇、中泰1个乡、4个街道、262个行政村,3个管委会,区政府

4、所在地为临平街道。2006年底总人口为81.79万人。(2007年底五常管委会调整为五常街道)。 1.3自然地理条件 (1)地质构造 余杭区地层跨越钱塘江和浙北杭嘉湖平原两个地层分区,属扬子江南过渡区地层特征,以第四系分布面积最广、成因类型多,约占全市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区域构造位置位于萧山球川北东向断裂的北西侧,属扬子准地台一级构造单元的二级钱塘江台坳的北东端,基底由前震旦系地层构成,岩石变质不深,上覆地台型盖层。三级构造单元大部归缩于余杭嘉兴台陷。区域构造线呈北东走向。宏观构造特征大体可分为西部山地丘陵区(天目山相对隆起区)和东部平原区(中、新生代平湖凹陷区)。 (2)地形地貌 浙江省

5、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1 - 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 余杭区处在杭嘉湖平原和浙西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致以东苕溪为界,西北为山地丘陵区,属天目山余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窑头山(1095米)和红桃山(1029米)两座;东部为堆积平原,地势低平,河塘密布,属于著名的杭嘉湖平原,海拔仅23米;东南部为滩涂平原,地势又略转高亢,海拔57米。余杭区域具有中山、低山、高丘、河谷平原、水网平原、河滩涂平原等多种地貌特征,其中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1.48。 (3)水文水系 流经余杭境内的主要河流为东苕溪、大运河和上塘河,因地势差异,分成东西两个水系,西部以

6、东苕溪为主,多为天然河流,支流众多,呈羽状汇集;东部以京杭大运河和上塘河为骨干,河港交错,湖塘棋布。东苕溪源自临安东天目山马尖岗,流经全境后经德清、湖州与西苕溪汇合,北入太湖,全长157.36km,余杭境内45km。京杭运河自桐乡大麻入余杭,南入杭州市区,境内长31.27km。上塘河自杭州艮山门流入余杭境内,东至海宁盐官镇入钱塘江,全长48km,境内长11.375km。 (4)气候条件 余杭区属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夏长、春秋短,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无严寒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6,受地形海拔影响,水网平原河滩涂平原较高,为15.816.2,西部山区则低于15.5,山区年平均气

7、温垂直递减率为0.41/100m。平均降雨量在11501550毫米之间,年降水日130145天,降水存在地域差异,山地多于平原,由东部向西部呈递增趋势。主要灾害天气以低温、暴雨、台风、冰雹和干旱天气为主。 1.4资源环境条件 (1)矿产资源 余杭境内已探明的矿种有22种,其中有膨润土、白云岩的大型矿床3处;铁目矿、石英、凝灰岩等中型矿床8处。另有磁铁、锰、铜、锡、莹石、重晶石、天然气等矿藏。 (2)土壤资源 余杭全区境内土壤组合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滩涂平原土壤组合,分布于临平、星桥、乔司等街道为稻麻棉轮作区,旱地面积占70以上;二是平原水网土壤组合,分布于上溏河与东苕溪之间大运河两岸,地形平坦

8、,水网丰富,土壤深厚肥沃,为粮、桑、果、渔集中产区;三是河谷平原土壤组合,分布于苕溪一带,为重点产粮区;四是低山丘陵土壤组合,主要分布于西部丘陵河谷地,为产粮区。 (3)水资源 余杭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在正常年景下,地下水资源总量有1.57亿立方米。地表水主要有主要河流蓄水组成,其中东苕溪地区0.77亿立方米,京杭运河地区0.576亿立方米,上溏河地区0.227亿立方米,常年可利用水资源达13.3亿立方米。除河流外,还有许多荡、漾、潭等,对灌溉、航运、水产养殖、水量调节等有重要作用。 (4)生物资源 余杭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主要有白鹭、杜鹃、黄

9、鹂、画眉等数十种鸟类;黄鼬、华南兔、豹猫、石獾、穿山甲等十余种哺乳类动物;蝮蛇、赤练蛇、龟、鳖、石蛙、蟾蜍等两栖类、爬行类动物;泥鳅、黄鳝、鳗鱼等多种鱼虾类,水产资源丰富。 气候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十分有利,除耕作地带以外,多为次年生草本植物群落、灌木丛和乔木,有水杉、银杏、黄杉、水松、杜仲、翠柏、天竺桂等分属77个种的495种树木。竹林、茶林生长尤为良好。竹类是主要的野生植物,毛竹遍布各个林场,旱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2 - 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 竹多为人工栽培,以产笋为主。 水网地区分布水浮莲、凤眼莲、水花生等类型多样的水生植物。 1.5社会经济条件 2006年

10、余杭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34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5.9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5.9亿元,增长 15.9。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8.0:58.9:33.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42901元;财政总收入达50.1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46亿元,分别增长25.4和1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67亿元,社会零售商品总额90.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15元。区域内的各城镇经过多年的发展,工农业基础较为扎实,区块的特色经济明显,各项基础设

11、施相对比较完备,是新一轮城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余杭区的全部行政区范围,包括四个街道、十四个镇和一个乡(2007年五常管委会调整为五常街道),土地总面积为1226平方公里。 3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4)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5)浙江省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2006) (6)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纲要 (7)浙江省环杭州湾城市群空间规划 (8)杭州城市总体规划 (9)杭州市域总体规划纲要 (10)杭州市生态

12、带规划 (11)杭州市实施“构筑网络化大都市”若干意见 (12)余杭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3)余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4)杭州市余杭区生态功能区划 (15)各组团和乡镇总体规划 (16)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17)国家、省新近出台的相关文件作为规划的主要依据 (18)其他相关规划。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3 - 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 4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为2007年,近期到2010年,远期至2020年。(基础数据以2006年为主) 5指导思想 (1)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突出落实省委、

13、省政府作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决策,以区域与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为核心,以空间协调配置、重大基础与公共设施、资源协调利用和空间管制为抓手,对余杭区进行全覆盖的区域性规划。 (2)竞合区域,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以开放的思维与视野将余杭置于更大的区域进行多重考察,明确余杭在更大中区域承担的发展责任与要求,以提高余杭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为核心与最高目标,强调在大区域的有效竞争与整合发展中谋求余杭发展环境的最优化。 (3)弹性开放,提高规划的应对能力 确保区域战略性规划对未来发展环境的开放性和较强应对性,规划既要对短期发展过程具有指导性、激励性,要对未来的不同可能保持开放性,从而实

14、现可行性与弹性(应变能力)的结合。这要求规划不仅要关注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图景,也要对实现的过程和对策有深刻的把握。 (4)挖崛人文与自然资源,凸显地域特色 在区域与城市发展中必须突出并保持其鲜明特色。规划强调建设高品位、特色鲜明的城市;强调尊重历史,延续文脉,保护区域的人文特色;强调自然环境的保护是体现地域特色,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4 - 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 二、回顾与评价 1区域城乡空间发展现状 1.1城镇空间发展现状 (1)“东强西弱”城镇发展不均衡,空间分布锲合地形特征 工业总产值的产出主力城镇主要分布在余杭区的东部和南部片区,

15、如临平城、运河镇、塘栖镇、闲林镇等,而位于县域西部的城镇基本上没有产出,经济发展呈现两极分化的格局,“东强西弱”的特点明显。 由于余杭区内西部多山地,城镇发展受到地形的限制,交通往往不便,城镇经济发展缓慢,因而大部分城镇规模过小,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城镇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很多城镇缺少必要的配套设施,城镇的建设,管理水平也较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区内西部城镇发展受制。鸬鸟镇、黄湖镇、百丈镇等镇为山地地形,受地形条件限制,城镇交通条件差,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度低,人口数量、经济水平都普遍较低。 现状城乡用地分布图 东部地区处于平原水网地区的城镇,交通条件好,规模普遍较大,这些城镇人口数量普遍较其

16、他城镇多,交通条件好,城镇规模等级高。处于东部地区的城镇如运河镇、塘栖镇等,都具备优良的交通区位条件,因此人口数量、经济水平也相应较高。 (2)产业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资源受到威胁 余杭区境内有诸多生态旅游资源如径山风景区、东明山森林公园、大禹湖旅游度假区、黄鹤山缇扒 椒缇扒 胶 缇扒 寥 偬妒 乇; 鹊取 肿闯钦蚍挂跃 梦 行模 嘁览倒翟扒 庵值坏姆鼓剑 负趺扛龀钦蚨加懈髯缘墓倒芮 硬 到峁股峡从痔逑殖鼋洗蟮耐 剐裕 挡季植缓侠恚 绱朔贡亟 杂嗪剂己玫纳 肪吃斐赏 病?(3)交通枢纽条件利用不善,服务业经济薄弱 余杭区交通条件十分优越,是杭州的北面和东面的门户,区内有两条铁路(沪杭、宣杭)、

17、两条国道(320、104国道)、五条高速公路、两条主要河流(东营溪、京杭大运河)和五条省级公路,与杭州、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的联系十分便捷。离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30公里,有华东地区最久的铁路编组站乔司编组站。建设中的运河杭州港余杭港区,是全国内河上枢纽港之一,建成后将与上海芦潮港接轨。但这一交通枢纽的经济发展能力目前仍没有被完全激发,从余杭区的产业构成来看,主要的还是工业经济为主,三产非常薄弱,因此要充分利用交通枢纽的条件,大力发展物流商贸等三产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向高端转变。 1.2乡村空间发展现状 (1)用地布局松散、零乱,人均用地规模大 村庄居民点建设时,由于习惯于建新不拆旧,使得村庄用

18、地规模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旧村改造滞后,老宅基地闲置,“空心村”现象较严重。而且这些建筑绝大部分层数低,占地面积大。村庄用地的盲目扩大,不仅不利于各类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还严重抑制了居住环境的改善和乡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2)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不利于居民点内部结构的优化 村庄居民点一般都是不同年代、不同结构的建筑物相互交叉,各家各户分布相对独立,居民点独门独户的私房比例较高,相互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这种城乡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给交通、公共绿地和其他公共设施用地的配置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5 - 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 阻碍了居民点内部

19、结构的优化。如果不及时进行改善,将直接影响乡村城镇化进程。 (3)农民建房自发性、分散性和城市用地扩展的矛盾 村民建房自发性强,建造随意,所以村民用房大多是无规则、零星散布的,而在城市建设用地外扩进程中,其推进受到近郊农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阻碍时,必然引起“动迁难”、“征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对农民建房、搬迁的意愿进行深一步了解,并给予农民一定的优惠措施。所以,本次研究中通过民意调查了解农民对于建房方面的看法,使建设布局尽量在满足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形成“政府农民”双赢的局面。 (4)农居点分散布局造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低水平配置 由于农居点规模小,空间分散,因此,

20、道路、水、电、通讯等设施配置时往往需要敷设较长的线路,架设更多的传输设施才能保证居民的生活需要,有相当一部分的农居点与区域性交通干道的连接道路等级较低,农居点的分散给基础设施的配置带来了经济效益低的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居民点内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普遍存在种类单一,规模小的问题,为居民提供的文化活动单调。此外,各村中污水排放、垃圾乱堆的现象较为突出。部分分布较为偏远的居民点交通条件较为落后,经济发展潜力小,不适宜村民聚居。 (5)村庄环境亟待改善 农村工业企业的规模较小,个体加工和家庭工业散布于农居点内,影响居住环境,还阻碍了居民点内部功能的合理分工,生活和生产之间的矛盾突出。村庄建设总体上是以

21、农民住房建设为主体的,村庄的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村庄随处可见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管道乱铺等现象,有些村庄至今尚未消灭露天粪坑,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日渐增大而处理率较低,平原河网污染严重,因此村庄环境亟待改善。 1.3现状城乡空间发展绩效评价 城乡空间绩效主要研究城乡土地利用的空间经济性,一般采用紧凑度作为其衡量标准,紧凑度广义上指城市建成区用地的紧凑、饱满程度,具体上又分为基于最长轴的形状率法,基于周长的圆形率法和基于外接圆的紧凑度法。考虑余杭的实际情况与计算量,这里主要采用基于外接圆的紧凑度法作为评价手段。 最小外接圆是库勒(Cole)于1964年提出的城市紧凑度评价方

22、法,以最小外接圆为标准来衡量城市或区域的形状特征。圆形的区域面积与最小外接圆完全重合,紧凑度为1,属于最紧凑的形状,正方形的紧凑度为63.7%。该方法避免了计算城市周长的烦琐,因而简单适用。公式为: 紧凑度A/A(A为区域面积,A为该区域最小外接圆面积) 在进行计算时根据组团的发展趋势与现状用地形态,将部分行政区划的建成区进行合并计算,如下图所示: 经计算得到各个区块的相关参数如下: 现状城乡空间发展绩效评价图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6 - 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 现状城乡空间发展绩效评价 表11 22区块 面积(m) 周长(m) 外接圆(m) 紧凑度 临平运河

23、19157425 47814 1.04E+08 0.18 乔司 3394506 14596 8834246 0.38 塘栖 6547458 15459 21080773 0.31 仁和 7429241 38478 56792657 0.13 崇贤 2045050 9435 6522374 0.31 良渚 10232822 35140 76950066 0.13 瓶窑 5421404 13494 18184295 0.30 余杭仓前闲林 31196213 53979 1.22E+08 0.26 径山 2427726 12393 7490790 0.32 黄湖 767786 6403 247144

24、7 0.31 百丈 498834 5172 2830675 0.18 鸬鸟 235291 4270 2098998 0.11 通过计算结果发现: 空间绩效普遍偏低,建设过于分散。余杭区内各主要城乡建设空间绩效普遍较低,形状率基本都在0.3以下,用地过于分散化,导致内部运行效率低下。 建成区面积越大,空间绩效越低。如临平城与运河镇组团,仁和镇、良渚镇等,平均紧凑度只有0.14左右,可见,城镇发展初期主要依托交通干道进行轴向开发建设,故整体形态呈线性,紧凑度偏低。 西部山区内城镇规模小,紧凑度也较低。如百丈镇、鸬鸟镇等,由于地形和发育初期对交通设施的依赖,沿路经济特色明显。 空间保护要素隔离导致紧

25、凑度低下。如良渚和余杭组团,由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良渚文化遗址的保护要求,城镇发展只能环绕公园和遗址进行发展,呈现带状形态。 2文化空间发展现状特征 余杭人文底蕴独特而丰富,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京杭运河的最南端。五干年灿烂的良渚文化及“先余杭,后杭州”的历史渊源给余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加上诱人的江南水乡自然风光,构成了极为宝贵的旅游资源。良渚文化遗址群作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和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已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计划,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江南五山十刹之首、日本临济宗祖庭和茶道之源的径山寺已落成开光;杨乃武与小白菜曲折离奇的冤案故事及大量遗存吸

26、引着千万游客;余杭作为京杭古运河最南端,至今还保存着千年古桥广济桥和乾隆七下江南留下的御碑;江南三大赏梅胜地之一的超山风景名胜区正在恢复“十里梅花香雪海”的壮景;在余杭,至今还保留着茶圣陆羽之泉、宋代科学家沈括之墓、近代革命家章太炎故居、西泠印社创始人吴昌硕先生纪念馆,新近开发的杭州东明山森林公园、双溪竹海漂流以及六瀑大峡谷等景点。 形成“一心三带四区”文化空间结构: “一心三带”为:临平副城文化产业中心区和良渚文化、禅茶文化、运河水乡文化三个特色文化产业带; 四大文化片区为:良渚文化片区、老余杭文化片区、塘栖文化片区和径山文化片区。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7 - 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

27、2007-2020)说明 3产业空间现状特征 园区空间不断扩大。余杭区各镇工业功能区依靠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乔司、崇贤的纺织、服装,塘栖、瓶窑的机械,运河、仁和的五金,余杭、仓前的电子仪表,中泰的建材等都具有相当规模,初步形成了以余杭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特色功能区为优势、镇乡工业功能区为基础的“一区三特十六园”的布局框架。 现状产业空间分布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8 - 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 4、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4.1 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对余杭的要求 根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相关内容,杭州市要以杭州主城为中心,以钱塘江为轴线,

28、 加强江南、临平、下沙等三个副城和外围组团建设,形成“一主三副六组团”的空间布局。逐步完善主城功能,迁移工业企业,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 具体对余杭区的要求: 4.1.1“一副三组团”的性质与规模 临平副城:由临平城区、运河镇等组成,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北部为工业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中部为公建区和居住生活区,南部为物流区。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6平方千米。 塘栖组团:由塘栖、仁和镇组成,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北部的休闲旅游观光基地和余杭经济开发区(临平工业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的配套服务基地。东部为居住生活区,西部为工业区。规划城市人口4万人。 良渚组团:由

29、良渚、瓶窑镇组成,是城市西北部以良渚文化和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基地。严格保护良渚文化遗址群,合理控制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北部为良渚遗址保护区,西部、东南部为居住生活区,西南为生态农业旅游区。规划城市人口4万人。 余杭组团:包括余杭镇、闲林镇及仓前镇的南部,是城市西部的近郊住宅区和高教科研基地。西部为居住生活区,南部为休闲度假区,东部为教育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7万人。 4.1.2城镇主要建设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 杭州城市总体规划 临平副城:主要形成临平、运河、星桥三个居住片区,共设置10个居住区。 塘栖、良渚、余杭组团:按照新区建设与旧城更新并举的方针,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居住区。

30、 (2)公共设施 临平副城:进一步完善临平城中心区,建设杭州市级副中心,疏解市级公共中心容量,延伸其服务功能。 塘栖、良渚、余杭组团重点建设组团中心。 (3)工业用地 临平副城:依托余杭经济开发区(临平工业区)、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发展能耗低、水耗小、技术先进的产业,如纺 织、服装、轻工、机电一体化、食品工业等,并接受主城工业企业的转移;对位于临平城区内有污染的、影响临平城功能发挥的工业企业应逐步调整。 塘栖、良渚、余杭组团:主要安排解决组团职住平衡的配套工业用地。 (4)物流中心 水陆枢纽型物流中心依托运河、铁路、高速公路,设置在勾庄、临平城北部地区;陆路枢纽型物

31、流中心依托沪杭高速公路、铁路站场、绕城公路、320国道、09省道,设置在临平城南部;其他物流中心依托绕城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在乔司等城区边缘地区。 (5)绿地系统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9 - 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 临平副城:以临平山公园、临平城北公园和运河带状公园三个市级公园为重点,沿路、沿河绿带为构架,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居住区、工业区的建设,均衡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塘栖、良渚、余杭组团:每个组团建设一个面积510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各组团根据不同的环境特色,合理组织绿地系统。其中塘栖以运河两岸的绿带为重点;良渚以良渚国家遗址公园为重点;余杭充分利用自然山体及

32、历史文化遗存。 4.1.3生态带控制要求 杭州城市中体规划中提出了六条生态带,涉及余杭区的有三条,分别是: 径山风景区-北、南湖滞洪区-闲林、西溪湿地风景区; 超山风景区-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彭埠交通生态走廊; 灵山、龙坞、午潮山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 4.2 规划实施情况评价 4.2.1推进重大设施建设,与杭州主城联系加强 在杭州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余杭区各项重大设施建设得到顺利推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区域交通发展迅速。杭高速余杭段拓宽、杭徽高速余杭段、杭浦高速余杭段、杭宁高速余杭段的相继完工,杭州大都市区的对外区域交通联系得到较大提高;320国道余杭段、01省道余杭段、15省道余杭段、老104国道良渚段改建、东西大道延伸以及杭徽高速五常连接线、高教路、瓶仓大道瓶窑段、漕雅线改建等交通工程的建设,改善了余杭区对外的交通联系和内部各组团之间的额角同联系。文一西路延伸、临丁路一期、塘康路等工程建成通车,余杭与杭州主城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市政基础设施逐步逐步完善。完成了临平塘栖、余杭闲林、瓶窑良渚等区域性供水工程,城乡供水管网正在向农村地区延伸;塘栖、余杭、良渚三个组团污水处理系统等工程正在扎实推进;海联热电、崇贤热电、蓝天天然气发电、500千伏杭北变、220千伏乾元变等电源电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