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136.46KB ,
资源ID:630930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3093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必修三第五单元.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必修三第五单元.docx

1、必修三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师用)考试说明:(1) “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材料解析:1、(2013广东珠海一模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一条长约600米的小铁路,向清朝官员和百姓展示铁路的便利,这是中国境

2、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对比杜兰德热情高涨的推广,观众相当不领情,京城百姓对宣武门小铁路的反应是“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不久,步兵衙门就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小铁路拆除了。田吉舷中国铁路百年材料二 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 李小庆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材料三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一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杰里未里夫金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无论

3、如何没有理由再次错过。中国已错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结果就是百余年的落后、蒙受百年欺侮。积极融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崛起的必然选择。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8月13日(1)根据材料一,分析导致小铁路拆除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4分)(2)材料二中的“旧有思维定势”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中“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的含义。(10分)【考点】中体西用思想【解析】(1)“诧所未闻,骇为妖物”反映民众思想的落后保守;“步兵衙门就以担心引起骚乱”说明政府为维护稳定,采取打压政策。(2)洋务运动“旧有思维定势”是认为中国传统制度领先于世界,单纯学习西方科技,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时的中国

4、并非一个近代国家”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封建因素回答【答案】(1)原因:普通民众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对西方新生事物排斥和抵触;政府官员害怕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心存戒备,并采取打压的措施。(4 分)(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2 分)含义:政治上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8 分)2、(2012年江苏省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23)20世纪初,在新旧制度更迭前后,“国民意识”在中国逐渐形成、发展,并反拨于国人精神与思想的近代化过程。材料一 国民者,以国为

5、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辱,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材料二 揽中国之大势,十年之中,世变亦亟矣。甲午之后,欲雪割地赔款之耻,于时人人言自强;庚予以后,欲弥赔款失权之憾,于时人人言自立;至于癸卯以来,日俄开衅,战事延长,穷其结果,国患方迫,于是忧时之士,人人则言自存三者之持论,虽有不同,而其救国之心,未始或异。新闻报自存篇材料三 1904年癸卯学制对各类学堂(部分)及其培养目标的要求各类学堂培养目标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

6、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之善行,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普通中学堂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材料四 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新图文的编辑说“本书以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到1912年3月,商务印书馆又推出了共和国教科书,中华书局推出中华初等教科书,中国图书公司推出新国民国文课本等。其中,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前后印行2560万册,影响最大。东

7、方早报:理想,政治,还有生意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所说的“国民”的内涵。(2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意识出现的时代背景。(4分)(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国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2分)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四中“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的政治因素。(2分)(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总结“国民意识”的培养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观念的变化。第(1)问,从信息“人民公产之称”强调其是权力主体“ 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强调其义务。第(2)问,抓住关键词“十年之中”“ 甲午之后”“ 国患方迫”“ 人人则言自存”的信

8、息并结合甲午战争后的时代背景知识作答。第(3)问,从“学堂”“学制”可知其途径。材料四的人格因素结合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的相关知识不难作答。第(4)问,注意答题的角度“近代”,从政治和思想近代化的角度可作答。【答案】(1)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民对社会要尽义务(2分)(2)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不断寻求救国救民道路。(4分)(3)教育。(2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2分)(4)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的近代化。(2分)3、(2013山东德州一模28)时代变革要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同时思想文化创新是时代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

9、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士大夫群体“先觉”“先行”的表现和社会影响。(6分)【解析】第(3)问限定语是晚清士大夫,则从18401911年考虑,并且士大夫则又是1905年废除科举制以前思考,所以他们应该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内涵是“先觉”“先行”的表现,因而既有思想又有实践;社会影响则从思想、经济、政治等角度回答。【答案】(3)表现: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

10、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并付诸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倡导维新变法。(3分)影响:西学东渐,促进西方思想的传播;推动近代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中国近代化。(3分)(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4、 (2012江苏单科,22)(13分)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

11、“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材料二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汪荣祖康有为论材料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

12、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4分)(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答案要点:(13分)(1)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2)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方法。第(1)问主要根据教材基础知识作答,答题要从“政治”和“思想”两个角度

13、作答,所答史实围绕“维新(改革)”这一内涵,即回答康有为在政治思想上的主张。第(2)问属于开放式试题,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其次可以材料三中马克思的观点为论点,以材料一、二作为论据去阐述。5、(2013北京丰台区第一学期期末练习34题)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13分)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 王韬在1883年出版的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

14、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1)依据材料,指出王韬思想主张的变化。(4分)材料二 梁启超在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中指出:“今之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兴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是故权之与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绅权故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2)依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及实现步骤。(4分)材料三 陈

15、独秀在敬告青年写道:“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界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3)依据材料陈独秀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主张的历史意义。(5分)【考点】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析】第(1)问,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过程,关键信息:“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 、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由此分析其从器物至制度的过程。第(2)问,考查维新派主张,梁启超是维新代表人物,由材料中的“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

16、,宜以学会为之起点。绅权故当务之急矣,然他 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分析归纳。第(3)问,考查新文化运动,关键信息:自人权平等之说兴、“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依据关键信息归纳主张,其影响从反封建、思想解放的角度分析。【答案】 (1)19世纪60年代,王韬主张以中国正统思想观念为根本,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即“中体西用”。(2分)19世纪80年代,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分)(2)梁启超主张兴民权,开民智。(2分)并提出了兴民权的具体步骤:先是开官权、兴官智,再是开绅权、兴绅智,最后实现开民智,兴民权。(2分)(3)陈独秀强调普通民众

17、的权力,(1分)否定君主制,(1分)批判儒家思想。(1分)影响:抨击专治制度,有利于促进人民的思想解放。(2分)6、(江苏省无锡市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一、禁庙宇寺观。既成者还其俗,焚其书,改其室为礼拜堂,籍其资为医院等院。此为拯民出於迷昧之途,入於尤明之国也。二、禁演戏修台建醮。先化其心之惑,使伊所签助者,转助医院、四民院、学馆等,乃有益於民生实事。 资政新篇 材料二 同文馆旧址 万木草堂 材料三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

18、乐天派与厌世派,常樊然并屿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发刊词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洪仁玕的主张。(2分)(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同文馆与万木草堂在办学目的上有何不同之处?(4分)(3)据材料三概括蔡元培的办学理念,并分析该办学理念在当时的积极作用。(5分)(4)就上述教育思想或办学理念,任选一例,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分析这一教育思想或办学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2分)【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教育思想或办学理念发展脉络及相关评价和认识的理解。第一问问洪仁玕的主张可以从材料一、二直接归纳:改庙宇为礼拜堂(改其室为礼拜堂); “助医院、四民院、学馆” 改为

19、医院,建新式学校。第二问结合办学理念和时代背景加以分析即可:同文馆的办学目的是适应洋务运动的发展;万木草堂的办学目的是为推动后来的戊戌变法的需要。第三问考查的是对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蔡元培先生的办学理念及作用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思想自由归纳为北大的办学方针:兼容并蓄,思想由和学术自由;作用:传播思想,开创新学风;使北大人才汇聚;推动新文化运动等加以概括即可。第四问可以任选一例从思想解放、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等角度加以分析。【答案】(1)主张:改庙宇为礼拜堂;开设新式学校、医院。(每点1分,2分)(2)同文馆的办学目的是培养洋务运动所需人才;万木草堂的办学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培养维新人才。(每点2分,

20、共4分)(3)理念:主张学术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2分) 积极作用:有助于新思想的传播;推动学术的发展(开创一代学术自由的新风);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每点1分,共3分)(4)洪仁玕:为重振国威、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同文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对实用人才的需求。 万木草堂: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蔡元培:辛亥革命爆发;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上述四例,学生任选一例作答,2分选择题训练1、(2013江苏南京二模6)1907年张之洞

21、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 )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 B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 D继续维新思想的宣传,预备立宪【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结合1907年式的形式,不难理解“存国粹”即保存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儒家伦理道德,“息乱源”即抵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以阻止革命。【答案】B2、(2013北京西城高三期末17)清光绪年间编订刑事民事诉讼法,张之洞对之大力抨击,认为该法规所定父子异财、兄弟析产、夫妇分资及

22、妇女到堂作证的内容,“万不可行”。结果该法案不了了之。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向西方学习历程 B尝试建立起平等社会C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 D近代化实践阻力重重【考点】洋务派思想主张【解析】题干反映清代编订刑事民事诉讼法因张之洞的阻挠而不了了之的历史现象,该法中“父子异财、兄弟析产”等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题干说明的是近代中国法制化建设受阻,D项正确。A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首先开始向西方学习历程;编订刑事民事诉讼法是清代统治者,因此,B项说法错误;“中体西用”洋务派的主张,张之洞反对编订刑事民事诉讼法,C项无从反映。【答案】D3、(2013广东深圳南山高三期末16)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

23、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B中国民众麻木颓废C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D爱国人士救国无门【考点】维新人士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对有效信息的理解能力。提取材料信息“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说明梁启超要唤起民众的思想觉悟。【答案】C4、(2013大纲全国卷)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D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洋务派与维新派

24、思想有共同之处5、(2013湖北黄冈一模)17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启蒙运动和19世纪发生在中国的维新运动都是宣扬民权民主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两者的社会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B运动领导者的学识水平和宣传力度不同C宣扬民权民主思想的方式和途径不同 D倡导者思想的丰富程度和成熟程度不同【考点】启蒙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观念中的反映。17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因此出现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而19世纪末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因此也没有使思想得到深刻的解放。故选。【答案】A6、(2013海南卷13)18

25、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B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懂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观点进行说明的能力。注意题干的时间“1875年”,这时洋务运动已经进行到发展民用工业阶段,人们对这场运动有了更为深入地认识,而郭嵩焘又是长期驻外的官员,对外国的情况了解更多。他的这段话是说:西方国家执政理念有本末之分,国家政治是本,经济和技术发展能使国家强大。认为国

26、家只要发展技术使国家转弱为强,而不顾其他,恐怕天下没有这个道理。这里显然是针对洋务派只学技术不变革制度说的这番话,其中有批判的意味。由此可见A项(洋务派的主张)不正确;B项符合题意;C项理解错误;奠定维新变法思想基础的是康有为的思想,D项错误。7、(2013广东湛江二模15)“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变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下列事件具有第一种倾向的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本题考查概念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消极影响是对中西方文化的绝对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过分肯定西方

27、文化。【答案】D8、(2013苏锡常镇徐连六市调研)“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新潮流中,澎渤得很利害。有了这种觉悟,遂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酿成”此次“学潮”的原因之一是CA魏源、严复的宣传 B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诞生9、(南通市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B

28、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答案】C【解析】 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把握材料中的“新文化运动”以及“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这是反思前面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选择C项。10、(南京市、盐城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C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 D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从材料看,陈独秀认为,促

29、使社会焕然一新的只有两件事人权和进化论,这里的人权指的是西方民主思想,进化论代指西方的科学。故选B。11、(2012年江苏省南京市二模)“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这段话反映的应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变法大兴民权B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君主专制C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呼吁国民思想解放D无产阶级政党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从材料信息中实现“自主自由之人格”,“ 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等信息可知,该思想主张实现民主自由,

30、摆脱奴隶之羁绊,实现思想解放。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呼吁国民思想解放的呼声。故选C。12、(2013福建厦门一模17)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C社会变革 D文化复兴【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根据题干“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和新文化运动性质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故选A。【答案】A13、(2013浙江绍兴一模15)胡适曾经反思和评论新文化运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可见,在他看来,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思想解放 B学习西方 C文化转型 D提倡科学【考点】新文化运

31、动【解析】胡适属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评论意在强调“针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利用西方文化去整合中国传统的文化,目的是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故选C项。【答案】C14、(2013江苏单科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D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以判断题干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A、B、C三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