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7.28KB ,
资源ID:63152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3152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利伯斯金犹太人博物馆的建筑批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利伯斯金犹太人博物馆的建筑批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由于建筑本身是一件回应历史的创作,那些参差不齐的空间,倾斜起伏的平面,窄如逢隙的窗户,令人置身其间能体验层层历史,所以仅两年时间一幢空楼就吸引了35万参观者。可以说是博物馆案例中的又一个成功典范。丹尼尔利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和他的设计1946年出生在战后的波兰,1965年加入美国国籍。曾经在以色列获得美国-以色列文化基金会的奖学金而学习了一阵子音乐,并在纽约当上了一名演奏家。后来,他放弃了音乐改学建筑,并在1970年从纽约市Cooper科技和艺术联盟获得了建筑学学位。1972年他在英格兰埃塞克斯大学获得了建筑历史和理论的硕士学位。1989年利利伯斯金在犹太人博物馆设计竞

2、赛中获胜。该博物馆在2001年9月开放,获得公众好评。2002年7月英格兰曼切斯特的皇家战争博物馆北部分馆开放。2003年9月私人画廊Atelier Weil在西班牙开放,2004年3月伦敦都市大学毕业生中心开放。2004年6月哥本哈根的丹麦犹太人博物馆开放其他包括以色列特拉维夫Bar IIan大学Maurice Wohl会议中心;美国科罗拉多丹佛艺术博物扩建工程;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扩建工程;意大利米兰占地65英亩的Fiera Milano露天市场的重新规划;瑞士波恩修建的欧洲最大的购物和健身中心;美国加州旧金山的犹太人博物馆;牙买加安东尼奥港的可行性研究;爱尔兰都柏林码头区大运河表

3、演艺术中心和商业街廊;意大利帕多瓦纪念“9.11事件”的Memoria e Luce;德国德累斯顿Wohnbau Nordwest开发商的百货大楼;香港城市大学的多媒体中心;韩国汉城现代发展企业的办公楼以及加州首府萨克拉曼多的高层住宅楼。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2月,利伯斯金的工作室在世贸中心设计竞赛中一举获胜。 利伯斯金在犹太人博物馆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名声,而在这之后,可谓人生的一个转折。他开始在世界各地的多所大学进行讲学和教学,例如多伦多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等。他获得了无数的奖项,包括1999年德国建筑奖(柏林犹太人博物馆);2000年文化贡献歌德大勋章;2001年的广岛艺术奖

4、(这是一个授予促进世界理解与和平的艺术家的奖项,以前从未授予过建筑师)。2004年,利伯斯金又被多伦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头衔。应该承认,在犹太人博物馆前,利伯斯金已经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师;但是只有在犹太人博物馆之后,他才有了更多机遇向世人展示他的建筑构想和人生哲学。基本上,两者互相成就了对方。利伯斯金在建筑投入建设和投入使用期间,撰写了不少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设计。一方面,他的博物馆需要这样的“设计说明”来维持可行性和说服力,他本人希望官员和民众能更好地理解这个形态奇特、空间晦涩的建筑;另一方面,博物馆设计激发了他个人对于建筑设计、犹太人历史和人生哲学种种思考的表达,象是一个等待了多时的机遇,利伯斯金

5、滔滔不绝。 我阅读了利伯斯金破土动工(Breaking Ground)的原文,在不长的文章中他详细地叙述了他在接受竞赛之后遇到的种种待遇,包括评委官员、边防警察、建筑界的同行、家人和那一个自告奋勇的年轻建筑师有些愤愤不平和嘲讽,利伯斯金更多地在说关于犹太人在现今柏林的情况,依然被轻视的现状,以及心中怀有的志向。最有趣的是利伯斯金应对政府官员Herr Dietz和议员Nagel的两个场景,前者试图诱导利伯斯金画一个形状扭曲的地下基础来证明他的博物馆不可能被建造,而后者以找不到入口来阻挠项目被实施。利伯斯金一直是警惕而骄傲的,在前一个陷阱中他画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矩形地下空间谁说地下要和地上形态一致?

6、后一个场景中,他几乎讽刺地告诉议员先生,对于歧视犹太人者,博物馆本来就没有入口。可以这样理解,利伯斯金自从接手这个竞赛、这个建筑设计之时,他已经彻底穿上了“犹太人”甚至“大屠杀后裔”的圣袍,以一种非客观的思维方式在做设计。一般而言,建筑师是以客观角度介入设计的,他们既不拥有建筑也不使用建筑(设计自有住宅等在数量上不占主体),对于建筑的感情也是在审美层次上的。而象利伯斯金这样倾注了自己“情结”的案例是不多见的,一旦出现,往往将是充满争议的。犹太人博物馆的争议首先在于其意义深远的入口。入口设置于原柏林博物馆内,利伯斯金认为作为,在向下进入博物馆空大厅前的一种前奏,经过这些充满历史积淀的巴洛克建筑是

7、十分重要的。这些过渡在意义上深远地暗示了犹太人与德国人暗藏的、息息相关的联系。这种隐喻在中国人心中也非常理想,我们总希望有更多更深的意义存在。就象这次中国馆设计中,我的一个同学一直试图在地下或者以屋顶连接国家馆和地区馆、港澳台馆。即使设计任务书有展馆间独立使用的要求,他也希望三个建筑攀上“同根同源”或者是“同一片天空”的“彩头”。事实上缺乏地面入口是比较本末倒置的做法。博物馆不像住宅或者学校,它比较接近于商业建筑,前者根本不用担心没有人来,大门设在任何地方也会有大量的人找过去;后者则需要考虑引导人群、吸引进入者的问题。由此,一个醒目易入的入口是相当有必要的。犹太人博物馆有些许不同,它很著名。它

8、奥妙的地下入口已经和建筑本身一样闻名遐尔了,加上它常年配置的导游和解说员,更为艰涩的交通都不再是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实。声名可以取代使用方便、流线清晰等各种需求而为所欲为。库哈斯的古根汉姆博物馆也是这样的典范:一旦建筑的一个特色成为卖点,每天有数以千计的参观者慕名前来,那么建筑的其他毛病就不是毛病了。我们不能否认功能是一个建筑的重要组成,甚至是一个诞生的本源;然而现在,我们是不是应该承认,吸引人们进来参观才是博物馆产生的原因呢?不需要追求功能的合理布局、流线的简洁清晰,但求够炫够酷渐渐成为大型博物馆设计的走向,而且我们无法用有力的理由阻止它。我想象有一天,一个满脸兴奋的参观者对着镜头说:

9、“博物馆没有厕所?没关系!我可以用对面街角的公共厕所,能参观这个建筑实在是太棒了!我不在乎其他的”这一天算是建筑界的成功还是失败呢。第二个争议在于建筑的形体来源。在利伯斯金自己的文字中说,“I began plotting the Berlin addresses for names taken at random from the Hedenkbuch on my map of the city. 1”也就是说过,建筑体曲折行进的方向,是利伯斯金依照一些曾在柏林住过的名人住址所决定的(Einsteins, Liebermanns, Schoenbergs, Benjamins等等);即找出名

10、人地址在柏林市地图上的位置,和博物馆所在地连系而构成方向性。这些名人的选择并没有国籍限制,可能是犹太人,也可能是德国人或者其它。关于这个引用,我个人觉得并没有很强的立论,为什么盖一座犹太人纪念馆要拿一些名人来左右建筑体的走向?难道被牺牲的一般犹太人,其价值比不上几个历史名人?当然如果要使用一般犹太人住址来决定方向性,因为被迫害的人数太多而只会在地图上形成密密麻麻的网,就没有办法作为建筑体走向的解释了。我们现在做设计时常常被要求每一根线都有依据,但是这样的依据到底追溯到怎样的高度是完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利伯斯金在这个设计中的依据就比较个人化,如果象一些媒体所说,建筑是一个变形扭曲的大卫之

11、星倒反而更说得过去。而且很明显,无论形体的本源是什么,它很难被人们感知。我们的设计老师不止一次强调,好建筑是能自己说话的。如果犹太人博物馆非要由利伯斯金在一旁解说不已,或者被参观者理解为一些别的东西,那么这个建筑的设计没有达到浑然天成的高度,它尴尬地在建筑师和大众之间漂着,无所适从。建筑师这个职业其实是微妙的,他被赋予一种审美布道者的身份。不像那些艺术家,他们可以做出世人完全不理解的作品;建筑师必须恰到好处地把握先锋性和大众口味之间的平衡。我们一直在乐观时说,世界上没有比建筑师更棒的职业,用别人的钱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一直在郁闷时说,世界上没有比建筑师更惨的职业,被甲方和自己的审美双重挤压。

12、我们该做的是比大众心中的美前进一点点。现今当权者的审美是不言而喻的,建筑师不能屈服于此,也不能让自己丢了饭碗。因此我们在把握建筑形象时得千万谨慎,寻找形而上的,也兼顾形而下的。第三个争议是关于博物馆内部空间体验的。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感受“反复连续的锐角曲折、幅宽被强制压缩的长方体建筑,像具有生命一样满腹痛苦表情、蕴藏着不满和反抗的危机,令人深感不快。利伯斯金设计的犹太人博物馆的整个建筑,可以称得上是浓缩着生命痛苦和烦恼的稀世作品。2”也看到了这样的体会“从没有一个博物馆让我产生过如此奇特的感受!当我背向柏林犹太博物馆那幢巴洛克风格的旧建筑离开时,一种情感付出过度的疲惫弥漫全身。我庆幸自己全身

13、心地体验过了这家独特的博物馆!我好像还穿行在博物馆背井离乡花园的水泥柱之间,脚步踉跄,仿佛灌进了犹太人流离失所、漂泊不定的沉重。心却颇感欣慰,因为我分明看到一个博物馆正勇敢地担当起将历史与未来结合、促宽容与和平共进的艰巨使命。3”普遍存在的是一种肃然起敬的凝重。进入博物馆首先看见的就是三条通往不同场景的通道:倾斜的花园、大屠杀空馆和连续台阶,他们有着沉重的名字:“背井离乡”、“大屠杀”和“幸存”。倾斜的花园由49根柱子组成,由7乘7而得。“7”在犹太教中有特殊意义,一星期有7天,象征犹太人遗产和传统的七杈大烛台,与上帝拯救希伯来人神话历史有关的“七七节”有关。柱子数也可看作481,因为其中48

14、根柱子中填了柏林的土,来纪念1948年唯一的犹太人国家以色列的建立;另一个填有耶路撒冷土壤的柱子象征德国的犹太人。那根象征德国犹太人的水泥柱溶在柱群中不易分辨,表明犹太人已入乡随俗,与德国人和睦相处,很难将他们区分开来。同时,高大的柱子也象征美国的摩天大楼,因为纳粹时期很多犹太人流亡到了美国。同时,水泥柱子向一个方向倾斜,使身在其中的人完全丧失方向感和平衡。这种突然手足无措的迷失感很类似于那些离开柏林的人所经历的感受。另一条路在大屠杀空馆戛然而止。这个高达27米,由锐角角度组成的空间是完全由混凝土浇注而成,没有任何装饰。这个空间冬季不采取保温,夏季不采取降温,与外界不相通,仅在地下与老建筑相连

15、。空间里只有一条狭缝,透进一些不知从哪里反射进来的光线,在高耸的地方消失了。在利伯斯金的文章中,他提到一位大屠杀的幸存者(From Yaffa Eliachs remarkable book Hasidic Tales of the Holocaust),当她被塞进拥挤不堪的车厢运送到集中营的路上,她突然从缝隙中看到一丝天空的光,正是这道光帮助她撑过了集中营的两年苦难,让她心中没有放弃希望。由此,利伯斯金在空馆也设计了同样的效果,他希望建筑自身可以诉说犹太人民的困难和坚强,在这个空间中,建筑已经足够。第三条路也是最长的一条路通向主楼梯和博物馆的扩建部分,由此可以到达其他展览层。同样有一个不规则

16、的垂直空间,房间的地上堆满了金属雕刻人脸,那是以色列艺术家马纳舍卡迪希曼(Menashe Kadishman)的杰作。3年前他来博物馆参观时,极为欣赏建筑师以建筑空白这种手法表现空缺的犹太文化。他认为这些文化是有主人的,便特意设计了很多雕刻人面,代表失落文化的主人。观众可从下面的铁门进入这个空间,在那些雕刻人脸上走动时,金属会发出奇妙的叮当响声,这种造型艺术结合音乐构思的创意,声情并茂地提示那些失落文化的曾经存在。4 所有的眼睛都圆睁着,所有的嘴都大张着。他们仿佛想要呐喊,但声音被凝结住,被抽走了;他们仿佛想要看清楚,但视线被一层一层新的面孔挡住,只有最表层的那些面孔,他们环顾四周,看见的是参

17、观者们,与他们对视着。他们一定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参观者也将用自己的面孔,叠加到这个“虚空”中来,把他们彷徨四顾的目光掩住。5三条参观路线有着不同的空间和主题,一路上除了上述提到的那些给人以强烈情感体验的房间,还有例如孤零零地挂着犹太医生穿过的旧大褂的空地、满是祈愿卡片的人造石榴树、鸦鹊无声的影音播放室(带耳机)等等,应该说,参观者的情绪将一再地被调动,人们完全沉浸在犹太人充满悲惨和不公的历史之中。但是以客观的眼光来看,这样的设置有些密度太高了。因此我认为,犹太人博物馆很成功,只是作为一个特例成功;利伯斯金采用了非客观的设计态度,他抛弃了一些功能使用上的需要来增强其纪念性,这是犹太人博物馆

18、走的道路,不是其他博物馆的。中国人对于一个民族的悲惨历史一直是有共鸣的,因为我们也经历了类似(其实只是一些类似)的遭遇,所以在几乎所有的犹太人博物馆游记中,作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感悟以一连串的感叹号来渲染心中的澎湃情绪。其实许多并不了解犹太人的历史,没有读过战争与和平更没有读过安妮日记,他们只是很朴素地感到建筑形体的扭曲和室内空间的空旷压抑,由此产生肃穆的情感。建筑师更多的良苦用心是传达不到他们那里的;还好犹太人博物馆里配有解说员和昭示牌,但是参观者独处和静思的感受就因此减弱了。在这个意义上,犹太人博物馆具有利伯斯金定义下的强迫性。整个设计是源于他个人的犹太情结抒发,每一个参观者将在他的情感

19、之中感受整个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未来。如果可以找到一些关于犹太人评论这个设计的资料将会很有帮助,但是现在,我只能这样判定。 利伯斯金称他设计的博物馆为“两线之间”。理由是在这座建筑中潜伏着与思想、组织关系有关的二条脉络。一条是直线,断裂成许多折线;另一条是曲线,无限延伸。两条线进行着建筑意义与程序意义上的有限但相当明确的对话。这两条脉络虽然都有所限定,却又通过相互间的沟通,而在建筑和形式上无限地伸展下去;依据相互离散、游离的处理手法,形成了贯穿这座博物馆整体的不连续的空间。这“两条线”是“犹太人博物馆”的特征,同时又是利伯斯金所特有的“二元对立,二律背反”的观点。柏林的痕迹,不仅仅是物理的,据说其

20、中还有说不清因果关系的根源,或者是既往性夹杂在里面。从德国人和犹太人的外在关系来观察,他下了这样的结论。他执着地追求曾对犹太人的传统和日尔曼文化做出贡献的作家、音乐家和艺术家们的生活踪迹,并将其模式化。6 犹太人博物馆充满了隐喻,充满了虚空,建筑本身就是最大最完整的展品;我想这个方式已经用在了这样一个最特别的主题上,成为一个传奇,世界上或许没有其他纪念敢触动这个神圣领地了吧。正如之后仿效它的作品们,同样扭曲、歪斜和虚无,却只有压抑和不安。我不知如何公平地评论犹太人博物馆,但我知道它的出现至少是好的。注释1、Breaking Ground by Daniel Libeskind riverhea

21、d books a member of penguin group(usa) inc, New York 20042、中国设计师联盟网站 3、体验柏林犹太博物馆陆琼 20059234、体验柏林犹太博物馆陆琼 20059235、门门 南方周末 20035226、中国设计师联盟网站 参考文献1、 Breaking Ground by Daniel Libeskind riverhead books a member of penguin group(usa) inc, New York 20042、中国设计师联盟网站4、门门 南方周末 20035225、CounterSign by Daniel Libeskind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Inc6、The Space of Encounter by Daniel Libeskind A Division of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Inc7、凝缩生命苦难的博物馆 中外涉外网 20019288、柏林官方中文网 http:/www.berlin-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