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6.50KB ,
资源ID:64157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4157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Word下载.docx

1、古代称学校为泮宫;到清代,中举称入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进入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 好了,我们已进入棂星门,它始建于元代。东门额刻有“德配天地”,西门额刻有“道冠古今”。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二道门戟门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李旦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声钟响,即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夏是匈奴族所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由于当时战争连绵不断,各国统治的时间也短,留下的文物极少,因此这匹石马显得很珍贵。各位游客,我们基

2、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

3、的学生曾参编纂、专门讲孝道的。李隆基亲自为它注释、作序并书写,目的是要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碑额由皇太子李亨亲书。此碑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整体造型端庄,风格独特,装饰华丽。 当我们来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时,会有一种进入巨大的石质书库的感觉,因为这里陈列着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开成石经。 在印刷技术还不发达的唐代,为避免士子们在学习时传抄的错误,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经为范本。这套石刻经书内容包括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周易、周礼、尚书、诗经、礼仪、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及清代补刻的孟子共13部经书。因此说它是世界上最重、

4、最大的一部石书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林的第二展室。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其中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有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还有晚唐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和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还有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等。 各位游客请看这块碑石,是不是很奇怪:怎么在这体现中国古文化的西安碑林中也会出现刻有外国文字的碑石?其实在西安碑林中,刻着外国文字的碑石有好几块,最为著名的就是眼前这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泛称。景教是基督教的聂斯托

5、利派传入中国后的名称。景教在唐太宗贞观九年传到长安。此碑立于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是由景教僧景净述事,吕秀岩书写。看到这里,大家是否能体会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渊源呢? 第三展示主要陈列历代各种书体名牌,其中包括篆、隶、楷、行、草等5种书体,通过这些碑石可以看出我国文字演变的过程。大家看这同汉曹全碑,它是我国著名的汉代书法名牌,也是汉隶的精品。是陕西合阳县县令曹全集资修建的,它体现了我国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蚕不双涉,燕不双飞”。也是国宝级文物。接下来大家看这两通碑,分别是张旭的肚痛贴和怀素的千字文碑,他们是草书的代表作品。 后面还有三四五六七陈列室,由于时间的原因就不带领大家一一

6、参观了,我们现在去参观石刻艺术博物馆,待会大家自由参观其余展室。 石刻艺术博物馆建于1963年,它收集了失散在陕西各地的西汉至唐代的石刻70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石刻艺术的代表作昭陵六骏和老君像。 昭陵六骏气势恢宏,形象传神,刀法洗练,相传由著名的画家阎立本所做,它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遗憾的是,作为国宝级文物,六骏浮雕中最精美的“飒露紫”和“拳毛騧”早在1919年被盗运到海外,现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件也都被割裂成数块,多有残缺,令人惋惜。游人至此,每每感叹,望六骏能够早日在故乡团圆。下面请大家一边看,一边听我给大家讲一讲关于六

7、骏的动人故事。 特勒骠石刻,国宝级文物。相传此马“声如晴空霹雳”,在李世民与宋金刚作战时,将宋的长矛震掉。此马可连续疾驰千里,后暴死,以三品官礼葬于太原。青骓石刻,国宝级文物。它是李世民在唐初统一战争中所骑的战马,由瓦岗寨义军领袖李密所献。此马可识方向,为李世民平定窦建德时所骑。什伐赤石刻,国宝级文物。什伐赤是一匹纯红色的骏马,是西域汗血马的一种。此马“奔跑如燕,不闻蹄声”,为李世民生擒强敌王世允时所骑。飒露紫石刻是复制品,飒露紫是李世民在一生中经历最艰苦、最辉煌的战役中所乘的战马,也是昭陵六骏浮雕中唯一一件出现人物的作品。画面反映的是公元621年李世民攻打洛阳时,飒露紫胸前中箭,李世民手下大

8、将丘行恭赶到,将自己的马让给李世民,并迅速为飒露紫拔箭的场景:飒露紫低头伫立,强忍疼痛,丘行恭神态悲伤,动作谨慎。在这里。我们丝毫没有感到是在面对冰冷的石头,而是在目睹一场有血有肉的动人场面。拳毛騧石刻也是复制品,它是李世民与刘黑闼作战时所乘的战马,战斗中拳毛騧身重9箭,战死沙场。白蹄乌石刻,国宝级文物。因毛色纯黑,四蹄雪白而得名。此马可跃大江,它是李世民与薛仁贵作战时所乘的战马。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为了炫耀一生的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戒后世子孙创业的艰难。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尊庄严的石像是老君像,这座老君像原来位于西安骊山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他是

9、道教的创始人,当时政治阶级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推崇道教,封老子为创始人。据说这座老君像是安禄山为了取悦李隆基让人用汉白玉雕刻而成,采用了圆雕的手法,既细致入微又自然生动,也是属于国宝级文物。 好了各位游客,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参观到此就结束了,如果有兴趣您还可以参观其他的碑刻,感谢各位的参观,谢谢!【篇二:西安碑林导游词】 西安碑林导游词 各位游客: 中国有四大碑林,它们分别在陕西、山东、四川和台湾,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倘若您是一位历史、文学、绘画、雕刻、书法艺术爱好者,来西安而没去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将会十分遗憾。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

10、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别陈列在7个展室和1个石刻艺术室中。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文庙的历史沿革】 各位游客,前面已经说过,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日址上建立起来的,今天我们的游览也就主要分成两部分。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馆前院,也就是文庙,参观这里就像是观看主戏前的序幕。 文庙就是孔庙,因唐代封孔子为文宣王而得名,现在仍保持着孔庙建筑的格调。大家还在车上时就能发现这里是一片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式的古建筑群,不亲历这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环境,谁能相信在繁华的闹

11、市区竞有如此幽静的场所? 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建有孔庙,规模最大的要算山东曲阜的那座了。而我们面前得这座西安孔庙,始建于宋徽宗赵信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由唐长安国子监旧址,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移建于此,历经元、明、清各代,屡屡修葺,依然保留着其巍巍雄姿。大家已经看到博物馆门外南墙上,有两个苍劲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庙”,是由清末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所书。墙根下那几棵古槐有人说是唐朝末年所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被称为太庙古槐,而今也按重要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三学街孔庙大门木牌坊】 横在大家面前的这条路,叫三学街。在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西安府辖的长安和咸宁二县的学府

12、,相继迁移至文庙两侧,遂有一庙(孔庙)三学(咸宁学、府学、长安学)之称。三学街的称谓也就一直延续下未了。今天,这里已成为西安古文化艺术的集中地之一,文房四宝、文物古玩应有尽有。 各位游客,游完三学街后步入博物馆大门,向东南方向望去,木牌坊、伴池、魁星楼等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别具风格的动人画面。其实天下孔庙无正门。无论大小,孔庙的整体建筑格局都是坐北朝南,但不开南门,而开义路(东门)和礼门(西门)。全国所有孔庙都把塞门、泮门及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对称地排在一条中轴线上,因为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说是至高无尚。若开南门,便是不敬。孔庙里建有一座奇特的木牌坊,远看就像高高的彩楼。它用12根红

13、木柱支撑,三层棋形斗檐式木质结构,拔地而起,上面彩绘花纹图案和二龙戏珠,是明代建筑,也叫太和元气坊。按当时规格建造法,本来应该把牌坊设在孔庙门外。这座牌坊是由西岳庙迁建过来的,由于门外是城墙,选不出合适的地方,便只好“屈就”在这里了。 【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两庑】 现在大家请注意,我们已经进入到碑林前院了。大家请看中间的那座不大不小的水池,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庙有泮池”指的就是它。到清代,中举称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进人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各位游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线,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仪俗。 好了,现在我们进入棂星门,这也是孔庙的第二道门。棂星

14、门始建于元代。棂与灵通用。灵星为星宿之名,是神话传说中取士之神。清代把棂星门由二门改为三门,中门书“文庙”二字,东西门不变。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门位于棂星门以北,属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孔庙的两点,也叫东西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是孔庙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

15、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设。 【大成殿的得名来历建筑历史魁星楼的兴衰】 据有关史料记载,大成殿始于宋代。这里的大成殿为底式建筑,修建于明代。当时殿前有一大型露台,周围有栏杆,东、南、西面有石级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云龙纹图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可惜,这样一座宏伟的建筑,在1959年9月13日下午4时,毁于一场无情的雷电之火。 魁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兴衰,俗称魁星。一般应试得第一名者为“魁首”或称“魁甲”,即指状元。旧时孔庙或学府中都要修建魁星楼,以祭扫魁星,祈求功名顺利。这里的魁星楼,建于明神宗朱栩钓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原楼于清末民初因失修塌

16、毁。公元1986年,党和政府据历史资料,依原楼大小、高度及形体重建了魁星楼。此楼建在城墙上,显得更加高大雄伟。 【景云钟七座碑亭】 我们穿过戟门,在东侧可以找到被称为天下奇物的景云钟。 景云钟,铸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故称景云钟,也叫景龙观钟。此钟高2.47米,重约6吨,用铜5000多公斤,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铜钟之一。它由25块铜模铸成,游客走近仍能看出铜铸弥合的痕迹。钟身分上中下3段,每段分3格,除下段中格为铭文外,其余均饰以各种不同的动物和飞天,造形生动而形象。32枚钟乳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均匀地布于钟身各处。据说它们具有装饰钟表面和调节音韵的作用。 钟上铭文共18行292个

17、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写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景云钟的赞语,还谈到此钟的铸造经过。 唐睿宗李旦铸钟,是为了纪念他的哥哥中宗李显。李显和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 三、四子,这两人都做过短时间的皇帝。唐代兴建的钟楼,毁于战火之中。明太祖朱元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迎样观原址上又新建一座3层高的钟楼,悬钟子上层中央,早晚敲钟报时。这座钟移到陕西省博物馆后,1964年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世界名钟展,被选入世界名钟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声钟响,即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西安电报大楼的方形大钟报时的钟声也是景云钟的录音。 各位游客,我们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即碑林前院孔庙

18、。最后大家数一数,从载门到大成殿的路两侧总共建有七座碑亭,亭亭形状相同。这些碑亭建于清朝历代,因为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动大军,与西北地区的分裂割据势力作战,每平定一处,皇帝就亲书庆功碑一座,竖立在这里。由于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级规定,每个碑都加盖碑亭。这些亭子在两侧是对称的,惟前院有一单列,原因是建到这里时,清王朝衰败了,再也没有竖碑和建亭的机会了。 【碑林的形成】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开始参观博物馆的第二部分,即闻名还逐的西安碑林。西安碑林为何如此出名?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唐代石经,包括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石台孝经和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艾居

19、晦等人书写的开成石经等。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长安城务本坊国于监大学内(今西安城南文艺路一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的志士仁人,为西安碑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碑林的创始人是北宋龙图阁学士吕大忠,是他亲自主持设计,基本形成了以石台孝经、开成石经为主的碑林陈列格局。 碑林的奠基人,首先当推唐代的韩建,是他把弃于郊野的唐石经第一次迁移到尚书省之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还有五代的尹玉明多次把石经迁入城内。两人为碑林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金元时期的任佐,捐钱筹划碑林整修工程;明代金石学家费甲铸为防止碑林拓印受损,摹刻充实碑林。还有大家熟悉的民国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捐给碑林汉熹平石经残石,使碑林

20、第一次有了汉代碑石,而这碑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字数最多的珍品。土堆成山,水积成川,碑林就是经过历代中国人的辛勤努力,才成为今天的文化艺术宝库,当大家欣赏到这一块块来之不易的碑石,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 【碑亭及石台孝经碑第一室唐开成石经第二室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西安碑林广场。大家已经看到一座红柱绿栏双飞檐的碑亭。 亭子上中央“碑林”两字传说是林则徐写的。亭内竖立着唐玄宗的石台孝经碑。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释并书写,由宰相李林甫、国子祭酒李齐古主持,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公元745年)镌刻而成的御碑。整座碑是由高590厘米,宽120厘米的4石结体而成。碑冠、碑身

21、、碑座,共用35块巨石组合。碑文用隶书书写,字体雍容爽朗,端庄大方,很值得游客们观赏、临摹和研究。碑冠上雕刻神龙,碑座上线刻双狮和卷草纹饰的三层石台垒起,显得庄重魁伟,气象不凡。据说当年碑刻好后,李齐古把拓本呈给唐玄宗过目,唐玄宗又写上了“孝者,德之本”鞠批文。 当我们来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时,会有一种进入巨大的石质书库的感觉,因为这里陈列着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在印刷技术还不发达的唐代,为避免士子们在学习时传抄的错误,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经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大学内。由于这套石刻经书刻于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又称开成石经其内容包括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

22、必读的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13部经书。前12经共114石、228面。每石高216厘米,宽83厘米至99厘米不等,共65.0252万字。如215石至222石的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专集,共分20篇,包括孔子关于政治、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言论,由孔子的再传弟子编辑于战国时期,是研究孔子和初期儒家学说的珍贵资料。说它是世界上最重、最大的一部石书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不知道游客们是否赞同这个观点? 参观第二室时,大家一定会奇怪:它高279厘米,宽99厘米,共32行,每行62字。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脱里派的中国称呼。景教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

23、九年(公元635年)传到长安。此碑立于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是由景教僧景净述事,吕秀岩书写。 【盛唐书法名家颜真卿】 各位游客,不知道在你们之中是否有书法爱好者?大家应该知道,中国初唐有四位大书法家,他们分别是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他们是二王(王台之、王献之)书体的继承人,然而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应该是盛唐时期的颜真卿。 如果说西安碑林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百花园,那么颜真卿的书法则是一朵争奇斗艳的奇葩。颜真卿是怎样一个人?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师等职,为唐朝名垂千古的忠烈大臣,人称“颜平原”。他一生为人刚毅正直,屡遭权奸陷害与排斥,最后为维护唐朝统一

24、,以身殉国,被人尊称为“颜鲁公”。颜真卿善楷书和行草,他博采众家之长、独创自己风格的书法艺术,把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推向了高潮。他一生留下来的书法作品有70多种,在西安碑林这座书法艺术的殿堂里,陈列的颜真卿真迹有6处。如第二室中的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为千福寺和尚楚金一书写的墓碑,44岁时书写。其特点是字体端正,苍劲有力,结构严密,更多地保留了晋和初唐楷书的风格。还有挥洒自如的颜氏家庙碑、劲挺豁达的争座位稿帖刻石均在第二室,浑厚雄健的臧怀恪碑、气势磅磅的郭家庙碑、丰润饱满的颜勤礼碑均在第三室。游客们可以根据颜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去体会、去感受。 【诸遂良、王羲之与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在西安碑林博

25、物馆的第二室,各位游客已经看到有两通位后三藏圣教序碑。一通是王羲之的墨迹;一通是唐代大书法家请遂良的手笔。来过西安旅游的人还知道在离此不远的大雁塔上还有两通碑,一通是雁塔圣教序碑;另一通力雁塔圣教序记碑。游客们会问,古人为什么要坚那么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呢?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又怎么能为唐人书写碑文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碑文内容。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里的唐三藏可谓家喻户晓,其实这小说的主人公还真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玄奘大法师。玄奘法师曾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人离开长安去印度,沿丝绸之路长途跋涉,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共在外17年。当他满载657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城时,唐太宗

26、非常激动,为表彰他的印度之行,亲自撰写“三藏圣教”的序文和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的碑文内容。 现在我们先看褚遂良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是杭州人,唐太宗时曾任中书令、诗书等职,为官清正,深受皇恩。太宗晚年,托身后大事于他,可见这位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话遂良不同于一般大书法家。只是他后来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爱州刺史。请遂良写的位唐三藏圣教序碑共有两处3通,一处是镶在大雁塔台上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另一处就是眼前这通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了。那么游客看到这里会问:褚遂良为何要写3通圣教序碑呢?传说,唐太宗时期,李世民令褚遂良当场书写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事后,请遂良自己感到在皇帝面前书写碑文过于拘谨,现场发挥得不够理想,便又重写了一通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世称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王羲之的大名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了。他也是浙江人,居会稽山阴,初任秘书郎,后任征西参军、江州刺史等职,官到有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的兰亭集序是胜炙人口的名篇,千古流传。据说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曾下令由国库出重金购买王羲之真【篇三: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