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3.22KB ,
资源ID:6551563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5515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关于小学生活德育研究的实验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小学生活德育研究的实验报告.docx

1、关于小学生活德育研究的实验报告关于小学生活德育研究的实验报告一、困境(问题提出)道德具有唤醒人的良知,协调人际关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之首。然而,当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却很不乐观,问题很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及伦理道德,都发生着剧烈的转变。随着政治对人们生活的垄断地位的降低,政治性问题不再是需要人们每天面对和关注的重要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复杂多变的生活性问题。德育的功能除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外,还应具有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的功能。然而,当前小学德育却未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从内容到形式都落后于时代的变化与需求

2、。尤其严重的是,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只看到了德育的“政治意义”而看不到德育的“生活意义”(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传统上,很多教育工作者把学校德育与“政治教育”完全等同起来。因此,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只注重高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注重历史文化伟人、英雄人物事例的讲解;习惯用“成人世界”的思想、观念来教育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分析与指导。因此,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在遭遇复杂的社会生活时难以适应;一些学生还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面对困境,只能从本源入手。要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就要充分

3、认识到德育的“生活意义”,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都紧紧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尊重生活,创造生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成长”,形成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信念”。因此,我们提出要研究“生活德育”。二、支持(文献综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胡塞尔等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活生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以直接的生活经验(生命经历)来直观世界,也直观自身。人在生活中,在对自己的生活的意识中,以“直观的经验”形成概念和概念系统,形成理论。在他们的影响下,回归生活世界成为了一股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潮,道德教育也呼唤着回归生活世界,期望通过回归生活世界来解决学校德育长期脱离生活而形成的

4、积弊。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道德同存在的事实性密切相关,而不是同脱离实际的理想、目的和责任相关。作为道德基础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源于人们在愿望、信仰、满足和不满的生活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结果”。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批评性探究的能力,教育的功能不是通过传授固定的规则、训练固定的行为,而是通过发展儿童的理智和探究能力来实现的;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儿童参与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在与人的交往和合作中发展起来;道德教育不能简单的归结为“问答式教学”或某种“道德的课程”,而应该扩展到整个学校生活,因此教育要“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的强制的灌输”等。美国心理学

5、家班杜拉认为,榜样对发展道德倾向具有重大影响,示范榜样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这些榜样,就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不仅包括人,如家长、教师、同辈群体等,还包括社会生活中涉及到的文字符号、图像信息、语言描述、艺术形象和环境,如大众传媒、学校气氛环境等。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他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中强调:“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既不是神授的天条,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理念,而是人对自身生活规则的体验、总结和积累,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艺术。因此我们只有重

6、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身边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才能体现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也认为,“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生活事实和生活意义相联结的世界。” “在教育中重新建立事实和意义相联结的真实生活世界”,“德育课堂,究其根本是一个引导儿童去探寻生活意义的课堂。”显然,生活与道德是一体的,社会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日常生活是德育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体

7、现在两个方面:社会生活需要是德育的基础,社会生活实践则是道德需要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因此,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归根到底还是要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着手,从学生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入手,从生活走向德育。这也是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重视小学德育的综合性与生活性。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要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

8、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很明显,新的德育课程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特点。“生活性”体现在: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第四,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而“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而“活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课程

9、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陈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很多学校围绕“生活德育”开展了有效的研究。例如,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的“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提出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德育实效性”,“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德育实效性”,“自我教育中提高德育实效性”;江苏省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的“小学德育生活教育实践研究”(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五五”课题),提出通过生活教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江苏省无锡市安镇中心小学开展了“小学德育中砺炼性

10、活动的研究”;浙江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的“小学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较好成效,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三、研究目标、方法与组织(一)课题研究目标:1、转变德育教师的观念,明确德育的“生活意义”。2、探索合适的生活德育内容与方式,积累有示范意义的课例。3、培养一批重视德育“生活意义”的骨干教师。(二)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明确德育的“生活意义”。2、课例研讨法、实践反思法,探索生活德育的内容与实施策略,培养骨干教师。(三)成立课题组课题组由学校主管科研与教学的副校长、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品德与生活(社会)科任教教师为成员,依托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开展实验。全校30多个班级、

11、1600多名学生都参与课题实验。四、探索研究内容与进程自2007年课题正式开展以来,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实践探索,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一)通过文献综述与理论学习,引领教师认识到德育的“生活意义”。如前所述,小学德育面临的一大困境即在于“抽象而崇高的道德目标”与“复杂而实际的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德育的“生活意义”。因此,课题组把认识德育的“生活意义”作为开展课题研究的头号目标。第一,在总课题组的组织下,学校派出连穗虹、陈穗荣等多位骨干教师参与理论培训;她们回到学校后,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分享会,把培训的精神与内容传达到全课题组成员。第二,在主管科研副校长的组织下,组织一批理

12、论基础比较好的成员,认真进行了文献综述,理清了研究的理论背景。第三,组织全体成员再次深入研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理解该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这三大特点。通过理论培训与文献学习,全体课题组成员认识到德育的“生活意义”。(二)以课堂为阵地,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课堂教学是基层学校开展教科研的“主阵地”,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我们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着力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反思能力,积极研究探索本地区的学生社会发展需求与学校德育课程之间的契合点。1、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好的课程设计才会有精彩、高效的课

13、堂。我们在开展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把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作为重点,主要是通过集体备课来解决。华景小学大,每个年级都有五个以上的平行班。因此,课题组成立了六个集体备课小组;每月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多采用“头脑风暴”与“思维定向”的策略:先由参与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困惑,然后各位教师围绕这些问题与困惑展开讨论,通过思维激辩确定主线之向,再进行思维定向,提炼出课程设计大纲。大纲出来之后,由一名教师执笔,形成正式的课程设计。两年来,通过这样的集体备课,大大提高了我们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广州的桥、牵手汶川,感受真情、欢欢喜喜过春节、高高兴兴迎国庆、家居卫生、父母挣钱不容易等优秀教学设计,都是集

14、体思考的智慧结晶。像广州的桥,以“桥”为线索,巧妙设计,整合了课本与生活中资源,实现了多层次的教育目标:学生了解了家乡(广州),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巨大进步,理解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持工作者、工人的光荣劳动2、听课评课,在实践中提高课程的实施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核心。只有灵动的课堂,才有高效的学习。优秀的课程设计是课堂高效的必要条件,还需要教师高超的课程实施能力才是充分条件。在开展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把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作为实验的核心。同样,依靠的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反复磨练,依靠的是课题组的集体智慧。根据课题组的安排,每月进行一次听课评课活动。在前一周集体备课的基

15、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主讲教师授课,课题组成员听课。课程结束,课题组成员一起评课,主讲教师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就是课题组成员自由讨论,分析实施过程中的细节,找亮点,寻不足。课堂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作为经验推广;出现的问题,大家一起找办法,在下一周的集体备课中讨论改进的策略。这样踏踏实实地磨课,切切实实地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连穗虹、陈穗荣、刘雨阳、梁景等老师的课能够在各类评比中获得优秀,证明了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获得提高。3、学习反思,结合实践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科研能力课堂教学实践还要与理论学习、反思紧密结合起来。学校课题组每月都组织一次理论学习与教学反思分享会。课题组负责人根据课题组成员

16、的意见,确定每次分享会的主题;在分享会上,课题组成员围绕这个主题自由发言,或者分享自己理论学习的收获,或者汇报自己实践之后的反思,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这样的思想碰撞,进一步转变了课题组教师的观念,对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在分享会的基础上,每学期课题组都要求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综述,或者是科研论文,并再次组织分享会。通过这样的活动,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撰写了论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小学德育的活泼有效(郭海英,发表于中小学德育研究2009年第四期)、在体验中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郭海英,摘录发表于中小学德育研究2009年第三期)、论细节关注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连穗虹)、“生活化”让品德课堂

17、充满活力(刘雨阳)等优秀论文。(三)紧扣社会生活,整合资源,拓展课堂。“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这样的德育目标,就是适应社会生活、学会成长的基本素质,也是德育的“生活意义”。在课题实验中,我们紧扣社会生活,整合资源,拓展德育课堂。1、贴近社会生活,开拓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时代不断进步,社会生活天天都在变化,教材总会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其中就包括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针对性。因此,我们提出,课题组成员要有敏锐性,贴近社会生活,把社会影响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到品德与生

18、活(社会)课程中来。2008年5月份,四川发生了大地震,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抗灾难。郭海英等教师反应十分迅速,组织课题组成员共同设计万众一心,共抗“震”灾的主题课程,组织同学们通过报纸与网络了解灾区的情况,收集震灾中可歌可泣的感人瞬间与英雄人物,捐款给灾区受难的同胞;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多场活动,交流分享应付灾难的方法,歌颂谭千秋等震灾英雄,辩论“范跑跑”等丑恶现象同样,毒奶粉事件、网络成瘾等社会热点问题,都被课题组的教师拓展成课程资源。这样的课程紧扣社会热点,学生高度关注,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形式又多样,学生参与度非常高,效果很好。2、创设生活化的课堂,让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灵动起来陶行知先生认

19、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化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课题组要求教师从生活入手,在生活中寻找教材的切入点,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切地体验到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并产生共鸣。刘雨阳老师在组织温暖的家一课时,她对学生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家里,都会发生许许多多感人的、难忘的故事。谁愿意给大家讲讲你家的故事?”然后,她请同学们到前边讲自己家的故事,有同学还把家庭生活的AV也带回班上播放。一节课上,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懂得家人对自己疼是爱,严也是爱,学习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与爱。在这一过程中,

20、教师没有说教,只是把握了学生生活世界,找准了学生的情感源,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在对教材事实的体验中,情感产生了共鸣,心灵感动。3、依托社会生活组织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德育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体验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在体验中形成道德情感,从而加深对道德认知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形成道德信念。课题组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课堂学习为主,但不能局限于课堂,要依托社会生活,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实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德育目标。连穗虹老师在组织实施乐于助人有爱心一课时,把教材的内容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组织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第一阶段,组织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并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扩大资料

21、收集的范围,了解更多的感人事迹,酝酿情感。第二阶段,请家长们配合,带领孩子们到大街上、商场里、公园里、政府机构里,进行看一看、摸一摸的体验活动,了解政府、社会对弱势群体所提供的便利设施,感受到身边的人都在怎样尽力帮助别人,献爱心。第三阶段,组织主题班会,同学们交流感受,讨论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第四阶段,通过少先队组织来号召同学们,乐于助于,奉献爱心,并把身边的好人好事都记录下来,放到老师的博客上去。一节很传统的德育课,连老师赋予新的内容,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文字走向实践,就焕发了它应有的生命力,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五、成长课题研究成果经过两年多的研讨,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我校顺利

22、完成了子课题的相关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成长,学生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1、德育的“生活意义”受到高度重视,学校所有的德育课程都通过种种方式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2、骨干教师不断成长,连穗虹、刘雨阳、陈穗荣、梁璟、李茜茜、区款瑜等一批骨干教师成长起来。3、推出了一批有示范意义的课例,如广州的桥、欢欢喜喜过春节、高高兴兴迎国庆、家居卫生、乐于助人有爱心、我第一次当“老板”等,很好地体现了生活德育的特点,对其它教师有很好的启发。4、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优秀的论文,如论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小学德育的活泼有效(郭海英,发表于中小学德育研究2009年第四期)、在体验中形成坚定的

23、道德信念(郭海英,摘录发表于中小学德育研究2009年第三期)、论细节关注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连穗虹)、“生活化”让品德课堂充满活力(刘雨阳)等。5、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生活德育,切切实实提高了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发展水平,学会生活、学会成长。华景小学的学生素质很好,文明、优雅,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多次受邀参加省市的大型活动。6、学校获得发展。近两年,华景小学被评为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省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学校先进单位、省红领巾示范校、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黄瑞萍校长被评为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支持少先队工作好校长、市“三八” 红旗手;多位教师被评为

24、广州市优秀班主任、天河区德育先进个人。六、未来反思与展望学校开展“小学生活德育研究”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师生都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但在我们欣喜地看到课题实验的生命力的同时,也深深感到许多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研究。1、我们的理论功底还是太薄弱,不管是文献研究,还是总结反思,都不够成熟,理论性不够。2、研讨课很丰富,也很有效果;但是,所有的研讨都是独立的,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3、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反思与研究能力都有提高,但仍不突出,最明显的就是缺乏有深度的研究论文,多数还是停留在经验总结与反思的阶段。因此,未来的研究之路也就非常清晰,那就是: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全体教师的理论

25、水平;二是积极探索小学德育社会生活教育实践体系,形成校本教材;三是继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依托实践,写出有深度、有创意的科研论文。主要参考文献:1、郭海英:论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小学德育的活泼有效,中小学德育研究2009年第四期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王承绪主编: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4、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5、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6、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7、鲁洁:行走在意义世界中,教师博览 2007年第1期8、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研究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9、方晓波:小学德育的研究与实践,北京 : 测绘出版社,2003年3月10、李鹏程书稿:胡塞尔第十四章生活世界的理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