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37.37KB ,
资源ID:65866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5866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

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二单元 单元计划 单元要点分析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从热爱祖国语言方面来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散文,它以倾诉的形式抒发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全过程中,师生都要

2、共同关注“黄河文化大巡视”的研究性和拓展性活动。前面五课的学习,应为本项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单元教学目标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加强语感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诵读,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培养语感,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一步把握课文思想内容。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揣

3、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4组织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搜集好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活动。第一课时 单元总览课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2.讨论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交代本课时的任务(初步感知本单元学习内容,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2.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内容

4、。3.思考本单元内容的联系,自订单元教学目标。4.小组讨论本单元学习目标。5.小组代表发言,统一认识,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见单元设计)第二课时 黄河颂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理清诗歌层次;2.体会诗歌中体现的英雄气魄,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设想:1.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可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可诗意化,以读启悟,品读诗歌。2.

5、教学流程上安排三个板块:话说黄河历史,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吟诵黄河颂歌,进入课文情感的波涛,感受体会诗中颂扬之情学习黄河精神,激发黄河情爱国心。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教学难点:感悟诗中所描绘的黄河波澜壮阔的气势。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显示黄河照片和录像,播放歌曲保卫黄河)大家都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呢?(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黄河两岸)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

6、,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生谈)二.研析新课:1.简介作家,音乐创作背景。2.自由朗读诗歌。3.联系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的感情诵读本诗。4.指导朗读诗歌。 明确本诗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序曲点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特点,读时要显出一种磅礴的气势。(一生试读) 主体主要歌颂黄河,找出描绘黄河的语句,明确表现黄河雄浑、磅礴的特点。(全体男生读) 找出诗人直接抒发内心深处的黄河情的明显标志。(“啊,黄河”)共出现三次,也就把颂黄河分为了三小节。朗读时注意: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分配:第一节由女生读,第二节男生读,第三节齐读) 尾声号召学习黄河精神。(小组竞选读

7、此部分)5.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读要点。 教师质疑: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词?(以本课为例)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把握好诗词的节奏、重音。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调节自己的感情。6.再次齐读整首诗歌。7.自由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谈理由。(生谈)8.点出诗歌主旨。(明确: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三.拓展延伸:1.自古以来,不少文人骚客赞颂了我们的母亲河,你能不能也说出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播放黄河大合唱)2.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臂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黄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祖国的儿女前进。同学们,爱黄河,爱祖国

8、,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咏唱黄河歌曲,想想你自己如何来表达这份爱。四.总结。五.作业: 以“由黄河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附:板书设计黄河颂 黄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舒缓深沉 河 主体:望黄河、颂黄河 坚强有力 颂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高亢激昂第三、四课时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 1.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

9、思想。2.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 幻灯机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 三 课 时教学内容:了解本文三要素并初步感知主题教学步骤:一.激发兴趣 字词积累1.导入新课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课,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板书:最后一课) 2.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

10、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3.出示幻灯片,检查课前预习

11、情况 注音: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解释: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二.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

12、部分?交流讨论后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到校时感受到的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体味语言 理解思想 (一) 品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当时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的现实。(二)品读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语句。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

13、,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形成书面笔记,准备下节课交流)(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四.布置作业: 参看课后练习第二题,思考各段文字后括号里的问题。第 四 课 时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教学步骤:一. 体味语言 理解思想 (继续上节课内容)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从三方面发生变化: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

14、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

15、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二.指导诵读

16、加深理解1.指名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诵读。2.学生评读,教师作朗读指导。3.教师选精彩片段,进行范读。4.学生散读。三、激活思想 迁移运用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示例: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

17、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2.迁移运用(1)如果小弗郎士真有其人,而红岩中的小萝卜头还活着并读到这篇课文,请你以小萝卜头的口吻给小弗郎士写一封信,以安慰和鼓励他。(2) 当你到烈士陵园凭吊并聆听园长讲革命英雄事迹时,当你观看世锦赛中国乒乓球队艰难迎战外国名将时,当你看到中国的体育健儿刘翔取得110米跨栏冠军及我国国旗伴着国歌徐徐升起时,当你你心情怎样?你的心情为何会这样呢?你是否意识到这是一种爱国表现?附: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 课前、上课、下课环境描写爱国 小弗郎士 人物形象 (动作 心理描写) 韩麦尔先生 (语言 动作 神态 外

18、貌描写)第五课时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准确感悟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3.分析比喻的含义,体会文章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领悟文章的语言美。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准确感悟雄健的民族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悟(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国歌,精心导入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这首歌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它如战鼓般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先生在20年代,也是我国处于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同样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2.课前热身(1)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他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2)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部分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入了迷惘之中。应该如何面对这种艰难的国运,作者在文中作出了明确

20、的回答。(二)感悟内容1.如果别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和雄健国民这两种情况时,该如何把握课文标题的重读?(“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如果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膛来战胜困难,标题中哪个词语该重读?(“雄健的国民”重读)2.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采集信息,以“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_ _ _ _”的形式各抒己见。 3.文章充分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选取你喜欢的比喻句,读给大家听,并谈谈理由。师投影: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

21、逢的艰难国运;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引导归纳:作者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生动形象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具有说服力。4.品味句子“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结合课文内容,试阐释“雄健的精神”的含义。明确:遇到艰难险阻,如果退让、妥协是无法通过的,只能成为失败者。而“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指的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具有这种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三)朗读体味1.分别请五个学生一人读一段,生自由发言:哪个同学读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

22、。2.男、女各一名担任领读,读第一段。第二段由全体女同学朗读。男同学读第三段。第四段男女生轮读。第五段由领读来读首句,后几句由男女生齐读。注意把握语言的铿锵有力,读出文间磅礴激越的情感。3. 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有感情朗读这段名言。)师投影: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

23、大钊二.质疑交流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李大钊所提倡的“雄健的精神”是否已经过时了?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三.课堂总结同学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乃至每个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靠雄健的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直前。四.延伸作业 模仿课文,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附:板书设计 壮 美趣 味 雄健精神 艰难国运雄健国民 第六课时 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揣摩、品

24、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3.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展示反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画面,让学生畅谈看完画面的感受。教师总结导入:是的,看完图片后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

25、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二.了解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 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三.浏览全文,勾画出你不懂的字词。师出示整理后的幻灯片。炽痛(ch ) 嗥鸣(ho ) 怪诞(dn ) 亘古(gn )谰语(ln ) 蕻(hng ) 镐头(go ) 默契(q) 污秽(hu) 蚱蜢(mng )田垄(lng ) 四.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思考课题土地的誓言是何意思?2.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师指导朗读后,全班齐读全文。五.研读、揣摩语言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将划出的语句反复品读加以揣摩,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2.一般而言,文章的人称应该是统一的,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明确: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情感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