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50.05KB ,
资源ID:65978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597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系列-2(体育馆建设标准)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系列-2(体育馆建设标准)Word下载.docx

1、第二章 选址和建设条件6第三章 建设规模7第四章 主要项目构成与建筑面积指标8第五章 建筑标准10第六章 主要经济指标11用词和用词说明12条文说明13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和规范体育馆的建设,贯彻执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高体育馆建设项目决策与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第二条 本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体育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督、检查的尺度。第三条 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政府投资建设的新建体育馆项目。政府投资建设的改建、扩建工程和非政府投资项目可参照执行。第四条 体育馆的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

2、的原则,服务于竞赛体育及群众体育的需要,做到规模合理、功能适用、经济高效。第五条 体育馆的新建项目,应符合国家及所在地区城乡建设规划、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按实际情况考虑发展需要,避免重复建设;改建、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厉行节约,避免浪费。第六条 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体育馆的建设,尚应符合体育馆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同时也应符合国际体育竞赛规则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及定额的规定。第二章 选址和建设条件第七条 体育馆的选址应征得当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选址,并考虑远期发展的需要。第八条 体育馆的选址应考虑市、区各级体育设施的布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

3、、交通便利的原则,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段选址,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用地至少应有一面或两面临接城市道路,以满足交通、疏散等要求。第九条 体育场的建设应符合城乡规划条件要求。第十条 体育馆应满足安全、卫生、消防、环保等建设条件的要求,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在满足体育竞赛要求的前提下,采取节能、节水措施,科学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合理确定建设方案。第三章 建设规模第十一条 体育馆的建设规模应按人口规模和竞赛要求确定。体育馆按照人口规模可分为五级,即200万以上人口、100-200万人口、50-100万人口、20-50万人口、20万以下人口。第十二条 体育馆根据使用要求确定的建筑面积指标应符合表

4、1的规定。表1 体育馆根据人口规模分级对应的建设规模表 座席数单座面积指标 (m2/座)人口规模12000-1000010000-6000(不含10000)6000-3000(不含6000)3000-2000(不含3000)体操手球200万以上人口4.3-4.64.5-4.63.73.7-4.14.1-5.1100-200万人口50-100万人口20-50万人口20万以下人口注:1、体育馆坐席为6000人时,分别按体操和手球计算单座建筑面积。2、2000座以下体育馆以10000为上限。3、本表的使用方法详见条文说明。第十三条 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可设置次一级(所在地的行政级别)的体育馆,其规模

5、应按6000座以下体育馆确定。第十四条 体育馆的竞赛要求应符合表2规定。表2 体育赛事等级表等级主要使用要求特级举办奥运会甲级举办全国性和国际单项比赛乙级举办地区性和全国单项比赛丙级举办地方性、群众性运动会第四章 主要项目构成与建筑面积指标第十五条 体育馆由运动场地、看台、辅助用房和设施等组成。第十六条 运动场地包括:比赛场地和热身场地,其规格和设施标准应符合各运动项目规则和赛事的相关规定。第十七条 看台包括:观众席(含无障碍坐席)、运动员席、媒体席、主席台和包厢等,应根据体育馆等级和赛事要求进行设置。第十八条 无障碍坐席位至少应按看台总坐席数的2设置,位置应方便入席及疏散。第十九条 主席台的

6、规模宜符合表4的规定。表3 主席台坐席指标 (席)观众总规模10000席以下10000席以上主席台规模1%2%0.5%1%第二十条 辅助用房包括:观众用房、运动员用房、竞赛管理用房、媒体用房、场馆运营用房、技术设备用房和安保用房等,其功能布局应满足比赛要求,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便于使用和管理,并解决好平时与赛时各类用房的利用问题。第二十一条 观众用房包括:观众区、贵宾区和其他(赞助商区)。观众用房应与其看台区接近,建筑面积应与其使用要求及使用人数相一致,并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第二十二条 运动员用房应符合下列要求:运动员用房应包括:运动员及随队官员休息室、兴奋剂检查室、医务急救室和检录处等。运动

7、员用房最低标准应符合表4规定。表4 运动员休息室、兴奋剂检查室、医务急救室和检录处建筑面积指标(m2)运动员休息室兴奋剂检查室医务急救检录处800 m2(4套)65 m235m2150600 m2(4套)60 m230m2100300 m2(2套)50 m225m260200 m2(2套)无40第二十三条 竞赛管理用房应包括:组委会办公和接待用房、赛事技术用房、其他工作人员办公区、储藏用房等。最低标准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 5 组委会办公和接待用房、赛事技术用房、其他工作人员办公区和储藏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m2) 组委会办公和接待用房赛事技术用房其他工作人员办公区储藏用房550250500300

8、2008040030第二十四条 媒体用房应包括:媒体工作区和媒体技术支持区。媒体工作区包括:新闻发布厅、记者工作区、记者休息区、评论员控制室(CCR)、转播信息办公室(BIO)和新闻官员办公室等。媒体用房最低标准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6 媒体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m2) 新闻发布厅记者工作区记者休息区评论员控制室(CCR)转播信息办公室(BIO)新闻官员办公室225m2(150人)300m275m2150m2(100人)200m250m220m2120m2(80人)160m240m215m275m2(50人)100m2第二十五条 技术设备用房包括:计时记分用房和扩声、场地照明机房。计时记分用房应包

9、括:屏幕控制室,数据处理室等。技术设备用房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 体育馆技术设备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m2)显示屏控制室(m2)数据处理室(m2)灯光控制室(m2)扩声控制室(m2)20501510第二十六条 场馆运营用房包括:办公区、会议区和库房。第二十七条 其他设备用房应包括:消防控制室,电气系统用房、设备机房和设备库房等。第二十八条 安保用房包括:安保观察室、安保指挥室。第五章 建筑标准第二十九条 体育馆应充分满足相应级别的体育竞赛要求,同时应满足观众观看比赛所需要的视觉及声学环境要求。第三十条 体育馆的建设除满足相应体育竞赛要求外,场地及用房还应兼顾全民健身等活动要求。第三十一条 体育馆

10、结构形式应满足大空间、大跨度的体育建筑设计要求,同时兼顾经济性和实用性。第三十二条 体育馆空间形式、设备选型、材料选用应充分考虑节能、环保等可持续发展要求。第三十三条 体育馆应便于维护管理,同时应有安全、可靠的措施能够应对使用中发生的紧急情况和意外事件。第三十四条 体育场的建设应考虑体育运动的特点,考虑老幼及残障人士等不同使用对象的特殊要求。第三十五条 在同一场地上应能开展不同的运动项目。内部辅助用房应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第三十六条 运动场地界线外围须按照规则设有缓冲区域、通行宽度及安全防护等要求。第三十七条 运动场地应选用符合体育竞赛要求的专用材料。第三十八条 看台平面布置应根据比赛场地

11、和运动项目,使多数席位处于视距短、方位好的位置。第六章 主要经济指标第三十九条 体育馆工程概预算应满足国家取费规定和地方定额标准。第四十条 体育馆的平均建安工程造价水平,可参照当地多层住宅的平均建安工程造价的3.5-5.5倍确定。第四十一条 建筑装修标准应在满足体育竞赛要求前提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优先选取国产装修材料。第四十二条 体育馆的建设应满足国家和当地节能减排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采暖、空调、电梯、供配电、弱电、卫生及消防等设备宜采用高效、节能、环保的国产产品。用词和用词说明 体育馆:配备有专门设备而供能够进行球类、室内田径、冰上运动、体操(技巧)、武术、拳击、

12、击剑、举重、摔跤、柔道等单项或多项室内竞技比赛和训练的体育建筑。主要由比赛和练习场地、看台和辅助用房及设施组成。体育馆根据比赛场地的功能可分为综合体育馆和专项体育馆;不设观众看台及相应用房的体育馆也可称训练房。 看台:体育设施中设置有观众席位,并能为观众提供良好的观看条件和安全方便的疏散条件的结构体。 视距:由观众眼睛到比赛场地中被观察物体的距离。附件条文说明第一章 总则15第三章 建筑规模16第四章 主要项目构成与建筑面积指标21第五章 建筑标准23第六章 主要经济指标25 本条阐述标准的编制目的。体育馆是满足体育运动竞赛、训练和群众健身娱乐等需要的场所。长期以来,体育馆项目由于没有建设标准

13、可依,各地建设水平差距较大,为规范体育馆的建设,更好地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保障,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是由国家建设部和发展改革委审批发布的、关于体育馆建设水平的国家标准。 本条说明标准的主要作用。本标准是编制、审批、评估体育馆项目有关政策、技术、经济等要求的依据,为各级政府对项目决策和综合评价提供基础指标。本标准的直接使用者是各级政府的决策部门和检查监督部门;相关使用者是建设单位、设计咨询单位等。 本条规定标准的适用范围。全部或部分使用政府资金建设的新建、体育馆项目按本标准执行。使用政府资金建设的改建、扩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投资建设的同类项目参照执行。 本条规定

14、了体育馆的建设原则。体育馆首先要保障体育竞赛的功能需求,兼顾全面健身活动。其建设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与地区发展差异性,有效地使用建设资金,实现功能、规模的最优配置。 在城乡建设规划、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体育馆发展规划中,新建的体育馆项目应重视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浪费;改建、扩建项目应将原有设施中能够利用的部分计入所定的总面积中,合理优化、充分利用。 本条明确了本标准与国家现行的有关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定额、指标的关系,随着国家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进展,必将有更多的标准、规范、定额、指标陆续发布,凡与体育馆建设工作有关的,均应说明要认真贯彻执行。第十一条 根据体育馆主要为群众性体育和竞技体育服务

15、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并结合我国体育馆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本标准以人口规模作为确定体育馆建设规模的基本依据。在进行体育馆的建设时,应首先依据人口规模确定体育馆建设规模(座席数量),如果需要承办的赛事要求(座席数量)超过人口规模配建指标时,体育馆建设规模可依据体育赛事的具体要求另行审批确定。第十二条 根据近年来我国体育馆的建设趋势分析,省会城市、地级市及其他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城市普遍建设40000座以上体育馆。但通过调研发现,体育馆承担体育赛事的几率较低,特别是座席大量闲置造成投资浪费。而根据赛事等级(见正文表2)看,只有特级才会出现12000以上的座席要求。根据上述情况,本

16、标准确定了表1中体育馆的建设规模(座席数量)。正文表1的使用方法如下:正文表1中体育馆按人口规模、观众数量,分别给出单座面积指标。如果使用中观众数量与表1完全吻合,可直接按照观众数量查出单座面积指标。如果实际使用中观众数量与表1不完全吻合,可对体育馆观众人数采用以千人为单位四舍五入的方式取整。再参照附表1的详细分级,按插入法确定单座面积指标。考虑到按照体育竞赛要求可能出现12000座以上体育馆,附表1增加了1200015000座体育馆的单座面积指标,同样采用按插入法使用。表8 计算表格体育馆比赛场地按照赛事级别和国际惯例,6000人以上按照体操场地计算,6000人以下按照手球场地计算,热身场地

17、相应设置。6000人按照手球和体操两种情况计算,应用时按照实际情况分别参照执行。通过对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体育馆建筑面积统计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计算面积的时间不同,所依据的面积计算标准不同,导致面积计算差异较大。例如,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颁行于2005年7月,之前的规范如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房产测量规范等中对体育馆面积一直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各体育馆建筑面积计算标准不一。2. 由于现状体育馆设计理念不同,计算面积所包含内容及范围也不统一,导致面积计算口径差异较大。例如,环绕体育馆的平台是否计入单体建筑面积等问题标准不一,有些体育馆将附属的平台面积计入单体建筑面积

18、,而有些体育馆将平台单独计算建筑面积,导致调研数据差异较大。针对上述问题,本标准采用标准模型与调研数据相互参照的方式确定新的建设标准。即以标准模型分别计算各类各级体育馆的使用面积,通过增加系数的方式调整标准模型与调研数据的关系,以求确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标准。具体内容如下:1. 标准模型中相关数据确定的说明关于体育馆观众休息厅单座面积指标问题,由于相关规范中没有标准可以参照,本标准参照剧场建筑设计规范中相关规定,按照前厅与休息厅合用为原则,确定相关标准。体育馆观众休息厅按照0.5/座计。根据调研数据,体育馆机房面积按建筑轴线面积10%计。2. 关于各级、各类体育馆建筑面积计算中调整系数1、2的说明

19、:由于标准模型均以建筑轴线面积计算各层面积,考虑到建筑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均以结构、外墙、保温、幕墙等实际建筑外轮廓线计算建筑面积。因此以5%作为建筑面积调整系数1(外墙面积系数)的上限。由于标准模型均以方形平面作为计算依据,考虑到实际建筑设计方案可能出现圆形、椭圆形及其他异形平面,建筑外墙形状还可能出现倾斜、外挑等情况。因此以10%作为建筑面积调整系数2(体形变化系数)的上限。体育馆计算公式:S=A(1+)(1+1+2)。其中S为标准模型计算面积,A为标准模型面积,为机房面积调整系数10%。15000人以上体育馆因已有实例,而且与10000-15000人体育馆规模差异较大,因此在体育馆标准模型分

20、析表中增加了15000人以上的分类,并以15000人为例进行计算。单座面积K=S/W 其中K为单座建筑面积(/座),W为坐席数(座)。W在计算中均指固定坐席数。体育馆标准模型面积推导过程如下表:表9 体育馆标准模型面积推导表名称 座席数12000以上10000-120006000-100003000-60002000-3000标准模型分析数据4.14.1-4.5调研数据平均值4.225.264.433.843.25表10 体育馆标准模型单座面积计算值与调研数据对比表 (m2/座)体育馆建设规模的确定,均应以本建设标准的单座指标作为上限执行。对于实际工程中确实需要增加建筑面积的项目应单独审批,另

21、行确定建设规模。3. 体育馆建设标准中单座面积指标,是以各类体育馆所承担的相应级别的体育竞赛功能为基础确定建设规模。而实际建设中,各项目均以体育竞赛功能为基础,结合当地场馆运营经验,最终确定建设规模。由于场馆运营的需求差异较大,无法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且投资来源亦呈现出多渠道的特点。因此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体育馆的建设标准,只以功能需求相对明确的体育竞赛功能为基础(已包含常规的场馆运营项目),不包含额外的场馆运营项目。如果出于场馆运营需要,确实需要增加建设规模的,应另行申请投资或采用多元化投资渠道解决。4.由于体育建筑发展较快,特别是与体育竞赛功能相关的部分更新更快,许多九十年代以前的体育馆受到建

22、筑结构等因素限制,即使改造也难以全部达到新的建设标准,根据奥运会及亚运会体育馆改造经验,此类体育馆往往采用部分临时设施作为部分赛事功能用房,能够满足比赛要求。因此改造体育馆可参照本标准执行,而不做硬性规定。5. 近年来学校体育馆发展较快,其中部分体育馆承担了包括奥运会、亚运会等赛事级别的比赛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从学校体育馆特点来,功能与公共体育馆差别较大,通常活动座椅数量较多,单座面积指标较高(以固定座椅计)。因此,学校体育馆可参照本建设标准执行,而不做硬性规定。第十三条 本条明确了各级城市下属的次一级行政级别单位(如区、县)在建设体育馆时的建设规模。第十四条 本条明确了体育馆

23、承担体育赛事等级的主要使用要求。第四章 主要项目构成与建筑面积指标 第十六条 根据体育馆等级的不同,运动场地的规模按照竞赛规则和赛事级别要求设置,可参照表11-表12执行。表11 体育馆比赛场地规模表分类要求最小尺寸要求大型可进行体操(搭台)、冰球比赛70X40中型可进行体操(国内)、手球48X28小型可进行篮球比赛38X24体育馆场地尺寸指比赛场地收起活动看台后的场地最大尺寸。表12 体育馆热身场地规模表可进行体操、冰球热身训练可进行体操、手球热身训练可进行篮球比赛热身训练第十七条 媒体坐席一般根据比赛要求,将普通坐席临时改造为媒体坐席。第二十二条 运动员休息室应由休息室、更衣室、按摩室、厕

24、所、盥洗室、淋浴等成套组合布置。特级、甲级体育馆一般设置4套运动员休息室,乙级、丙级体育馆一般设置2套运动员休息室。兴奋剂检测室,应分别设置候检室、工作室和尿样取样卫生间和血检取样间。第二十三条 储藏用房包括体育器材储藏室和奖品、国旗存放室。第二十四条 媒体用房指标为场馆内用房。媒体支持区一般在建筑物外根据需要临时搭建。第二十五条 本条技术用房指体育比赛专用技术用房。显示屏控制室、扩声控制室应能看到比赛场地和观众大厅。 第二十九条 体育馆的建设应满足体育竞赛要求,同时对观看比赛时的视线设计、声学设计、体育照明设计均应满足相关规范及标准要求。第三十条 体育馆的建设在满足体育竞赛要求的同时,其场地、功能用房应考虑多功能使用,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需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