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3 ,大小:118.28KB ,
资源ID:6601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601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主干知识点归纳.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主干知识点归纳.docx

1、高考历史主干知识点归纳2019年高考历史主干知识点归纳第一部分古代一.古代中国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商朝的政治制度二、周朝的政治制度(一)三大基本政治制度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未形成中央集权)(1)概念:封邦建国。(封建制)(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内容:对象:主体是同姓王族,其次是功臣和先代贵族。(4)作用:稳定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华夏的国家意识)。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5)局限(瓦解原因):诸侯独立性;诸侯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权威削弱。(6)瓦解表现: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

2、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 目的:协调家庭关系,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权力继承问题。 (2)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3)作用:“国”和“家”联系在一起。稳定等级结构,保持贵族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然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4)宗法制度的瓦解:小宗发展,大宗沉沦。世卿世禄制被打破,出现布衣卿相。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打压贵族,客观上起到瓦解宗法制的作用。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

3、度目的 巩固贵族地位,协调统治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实质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瓦解 春秋后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克己复礼)(二)两大基本政治理念1贵族政治:政治权力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实行“世卿世禄制”。2“家国同构”: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血缘与政治相结合。(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3)地方权力较大: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

4、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二)原因:经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政治(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吸取诸侯割据的教训),思想(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三、三大制度(一)国家权力中心皇帝制度: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内容:中央设丞相(皇帝助手)、太尉和御史大夫(监察)。2参政方式(朝议制度):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三)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1渊源:战国时期出现郡县制现象。2内容:郡守县令向丞相汇报工作,由皇帝直接任命。3特点(与分封制相比):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且不能世袭。4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

5、关系取代血缘关系,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四、三大配套保障措施文化上统一,交通上统一,意识上的统一(“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五、深远影响:百代都行秦政法1积极影响疆域 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政治 利于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经济 利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利于经济文化发展.民族 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化 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等 2消极影响政治上 易出现暴政、腐败现象,阶级矛盾尖锐.经济上 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社会进步思想上 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压抑人性及创造力,阻碍民主政治和

6、科技文化发展.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君权与相权矛盾)(1)汉代:汉武帝设中朝(内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出现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3)隋唐前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分散相权)。内容:中书、门下和尚书(吏户礼兵刑工),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政事堂)意义:三省制互相配合制衡;一定程度削弱相权,同时保持皇帝的制约,实现权力的相对平衡,避免君主独裁造成失误.不利影响:相权一分为三,相互掣肘,职责混淆.(4).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设三

7、司使(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分割宰相财权。 (5)元朝:一省二院制。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归入中书省;枢密院掌全国军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威胁皇权。二、选官制度演变从封闭式到开放式政权1世官制(先秦时期)按血缘和门第做官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战国开始用军功授爵替代世卿世禄制。2察举制时代(汉朝)推荐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做官(举孝廉)标准理论上是德行(儒家)和才能,东汉时,形式和实质背离,渐趋败坏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品评官评官授官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依据,既无从体现民意,也使皇帝用人权旁落到地方士族手中 4科举制依靠考试凭才能选拔人

8、才(1)演变过程: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为标志,经唐代发展,至宋走向成熟完备。元代遭受打击,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走向僵化衰落。1905年清末改革,科举制度被废除。(2)两大转变:选官主体变化:从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依据变化从血缘门第到学识能力,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三、官僚体系的维系机制监察与谏议制度1内容:一是监察制度,职责是纠察官邪,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议制度,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2评价(1)加强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监督官员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君主专制

9、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四、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与对地方关系) (一)秦汉至五代十国以前阶段地方割据不时出现,中央集权程度相对较低1西汉:王国问题的形成及解决形成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封国坐大,形成王国问题解决 汉武帝 “推恩令”刺史制度: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2唐朝:藩镇割据(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二)宋代以来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武装割据难以再现1北宋解决地方割据(1)措施:军事(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官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

10、政(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2)影响:积极(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消极(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局面,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2元朝:行省制度的发明与推广(1)概念: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直接管辖“腹里”(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派往地方机构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在行政区划上,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不仅加强中央集权,客观上促进民族交流。(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中央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一)明代皇权

11、的空前强化1宰相制度废除,内阁出现(1)过程:奠基(明太祖)-确立 (明成祖)-发展 (明宣宗)-全盛 (张居正)(2)评价: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是皇帝提供顾问内侍机构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2宦官专权与特务统治(封建君主专制产物) (二)清朝:专制皇权达到顶峰,设立军机处(1)背景:清初仿明制设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康熙帝为扩大皇权设南书房。(2)设立:办理西北军务,在雍正帝时设立。(3)职能: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4)作用:提高行政效率,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二、地方中央集权继续加强和因地制宜设置地方体制

12、 (一)三司分权,设立督抚明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利:避免地方割据对中央威胁;弊:事权散置,协调不利。明中叶至清代设总督、巡抚代表中央节制地方。保证省级职权行使的协调性。(二)清代对边疆地区管理: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2西藏宗教领袖册封制度及继承人金瓶掣签制度,同时设驻藏大臣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3“改土归流”。明清时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三)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里甲制度,乡村的家族(宗法)与政权相结合。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

13、方式和土地制度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表现(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中国原始农业。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石制铁犁牛耕: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出现推广,两汉赵过发明耦犁,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汉朝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形成。(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为。宋朝后江南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水力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3.影响:(1)精耕细作为中华文明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

14、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为人口增长提供物质条件。 (2)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局限性,是导致中国在传统社会逐步落伍的重要原因。二、经营方式从“集体劳动”到“男耕女织”1.集体劳动: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井田制),在田间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封建小农经济)(1)形成原因:铁犁牛耕出现普及,私田大量增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政府为保证财源,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2)封闭性:农业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3)自足性: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4)脆弱性:规模小和抵御灾祸能力差。(5)落后性。(6)保

15、守性影响因素:(1)生产力因素(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3)政府政策因素重农政策。(4)封建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严重自然灾害。地位: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从“国有”到“私有” 1.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1)确立:春秋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2)类型:君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3)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地主兼并农民土

16、地影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激化阶级矛盾和农民起义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收取赋税等结果:起一定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的兼并 4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1)王田制(王莽时期):形式上与井田制相似。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脱离实际,豪强地主反对而失败。(2)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以军事强制形式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土地制度。屯田制对解决军粮、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一定的积极作用。(3)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长期战乱后为恢复生产,保证赋税来源,北魏到唐朝前期颁布均田制。在不触

17、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租庸调制)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财政收入;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佃农,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唐中期被废止。 5宋元以来的土地制度和租佃关系(1)土地私有制化日趋明显:宋代奉行“不抑兼并”,封建土地私有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土地问题越来越严重。(2) 宋至明清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四、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由人丁到财产的标准转变1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1)“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春秋时期实质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18、(2)编户制度:汉代对百姓的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编入户籍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3)租调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须交租(即土地税)和调(即户税),服兵役和徭役。(4)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租调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础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限制。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5)两税法:唐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土地交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19、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6)“一条鞭法”:为增加政府收入缓和矛盾,明朝张居正将原来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纳银代役说明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7)“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在全国推行,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赋税。“摊丁入亩”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大量劳动力。3认识: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变化而变化,两种趋势: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国家对

20、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纳税物品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地租,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地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五、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由北方(黄河流域)到南方 1.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过程春秋战国江南开发,秦汉时期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东晋南朝:南北差距缩小.两晋是中原人口南迁第一次高潮(因:北方战乱,经济破坏;北民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政策;南方自然地理条件优越)。隋唐五代:开始南移.江南土地进一步开发。唐朝后期出现“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安史之乱”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

21、二次高潮.(因:北方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冲击中原农耕区;隋朝大运河开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南方政局相对稳定)两宋:“苏湖熟,天下足”表明江南农业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两宋是人口南迁第三次高潮(因:北方战乱,自然灾害,经济衰败;北民南迁;南方农业纺织业商业繁荣)明清:地位巩固。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推动南方沿海沿江城市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海上贸易发展。(2)北方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重心南移,而经济重心南移又吸引北方人口南迁。(3)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

22、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手工业发展 一、官营手工业 1概念:政府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生产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生活用品。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工匠,控制最好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 2成就:商周青铜铸造繁荣,原始瓷器,西周斜纹提花织物,秦汉东汉杜诗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烧出成熟青瓷,长安东西织室,魏晋南北朝灌钢法和成熟的白瓷,唐朝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代瓷五大名窑,吸收花鸟画写实风格;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代表 二、民间手工业 1生产特点:家庭手工业(副业,

23、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出卖),民营手工业:(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早期状况 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隋唐时期 唐朝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宋元时期 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明清时期 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江南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手工业的影响:“丝绸之路”“丝国” “瓷器大国”。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世界,不仅供国内消费且远销亚非欧国家。(3)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

24、营手工业发达,长期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变化。(7)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3)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 1. 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宋代商业环境宽松,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明清农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商帮”出现 2.古代

25、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商业场所 固定时间、空间限制,宋元时期被打破交易内容 地区间土特产品,奢侈品到普通百姓所需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交易媒介 秦统一货币;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组织 由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城市职能 传统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交易范围 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宋代以前严格时间地点限制,设市令或市长直接监管,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草市”普遍,经营时间不受限制,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2市镇兴起:宋朝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

26、市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三、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商业中心,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成为繁荣的大都会 3.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从城市功能看 唐以前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宋代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从数量和规模看 明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还兴起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从地区分布看 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布在江南 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

27、(以政治目的为主,厚往薄来)西汉 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 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两宋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 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清 对外贸易逐渐萎缩,开放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 五、古代丝绸之路 (1)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 (2)汉代以陆路为主,唐代陆上、海上并举,宋代以海路为主。 (3)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5)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1目的:保护

28、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表现: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西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明太祖“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农为天下之本务”;继续专卖制度 3.政策阐释 (1)“重农”是古代政权立政之本,促进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缓和矛盾,巩固统治;同时为工商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重农在各个时期乃至当今都是可取的。 (2)对“抑商”的辨别与分析:首先,“抑商”主要是“抑制私营工商业”,通过盐铁官营、酒类专卖以及严格的坊市制度等措施,政府获得可观财政收入并保证工商业有序进行。“抑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取,如西汉初年的“

29、抑商”(打击投机奸商)在当时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其次,明清时期的“抑商”不可取:阻碍私营工商业发展,使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渐行渐远,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资本主义萌芽(新的生产关系)1表现:明朝中后期,江南手工业部门出现以雇佣劳动关系为特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3特征:劳动力商品化,资本家与工人是雇佣关系无人身依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雇佣劳动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满足市场需求。4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局限性:(1)只出现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中

30、(2)受封建专制束缚,“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发展非常缓慢.(3)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5.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1)市场: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造成国内市场狭窄。(2)资金: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政治: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背景经济 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社会动荡不安。

31、文化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阶级 “士”地位上升。环境 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情况下,人们思想不受束缚。(二)评价(意义)1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3儒家道法家各派相思想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一)主张:1核心“仁”。2以“礼”治国,强调等级秩序,“克己复礼”。3调整“礼”和“仁”方法:中庸。4以“德”治民。5教育思想: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全面发展。6世界观:存疑鬼神,对鬼神敬而远之。(二)文化贡献:四书、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