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7.08KB ,
资源ID:661578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6157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走进地理新课程精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走进地理新课程精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

1、后一章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主,列举许多实例,阐述地理信息技术的种类和功能,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宇宙与地球 宇宙的基本知识,天体的来龙去脉;太阳系和地月系,太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地球的演化,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机制。将天文知识和地球知识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介绍,注重天体活动、地球运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联,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主动探究和积极参与。海洋地理 海洋基础知识;海洋与我们的生活;海岸带及其开发建设;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对策;海洋权益,我国的领海、内海和海洋经济区。强调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更是一个海洋大国,要通过海洋广泛地走向世界。为

2、了缓和日趋紧张的人地关系,海洋开发势在必行,但海洋环境也务必要保护好。旅游地理 旅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旅游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旅游鉴赏能力,学会分析所在区域的旅游景观;培养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胜任导游的基本工作。城乡规划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问题;城市空间结构与城乡空间分布;城乡规划的科学理念与基本方法;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设生态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结合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探讨城乡规划问题,包括基本理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要求

3、学生理解城乡规划的正确思路、聚落建设与地理环境的协调等。 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我们的生活;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分布;自然灾害发生演化机制与防灾减灾对策;环境生态保护与自然灾害治理。借助于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需要控制不合理的产业活动来减轻自然灾害。环境保护 关于环境的基本知识;环境问题及其影响;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列举环境问题案例,尤其是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阐述,要与学生已有的地

4、理知识结合起来。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地图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遥感相片的判读,手持GPS的实际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讲授不必面面俱到,而要多联系实际。三、基本思路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环境,而且探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人类拥有的地理空间和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人地关系表现出日益紧张的趋势。我们研究的地理环境,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上叠加了人类活动深刻烙印的地理环境;我们研究的人地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和内

5、涵日益丰富的人地关系。课程应当摆脱“知识本位”的传统模式,反对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内容,灵活安排程序,精心设计课程的结构、体例和个案,更新课程的表达方式。要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和常见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体现时代特色。地理教育不仅阐述地理理论知识,而且灌输地理科学精神,传授地理技术方法。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立意。需要侧重以下方面: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尽量打破过去那种“地理八股”以及学科间的人为界线,力争把地理科学原理用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

6、用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文字表达出来。要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注重实践与运用的环节。重点包括阅读、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学会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如何获取地理信息。适当介绍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要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学会综合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状况。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编写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还包括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认识社会、进行各种地理实践活动的多样性需要。四、主要特色突出人地关系

7、主线 本课程打破了以往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沉闷格局,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为重点,力求充分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内容编排上,并不刻意追求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以人地关系协调为核心,以重大地理问题为切入点,强调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突出地理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逐步养成分析地理情况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形成。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层次,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把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高中地理课程编写的全过程。本课程力求贴近生活,从主题研究和个案分析入手,对典型案例展开深入

8、分析,以阐明地理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突出专题地理知识 本课程注重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初中偏重于说“地”,高中则更侧重于讲“理”,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渐进性和完整性。本课程力求抓住地理学科的关键问题,特别是现代地理学的实际问题,如社会地理问题、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等。专题内容紧扣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随着环境生态问题的凸现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本课程将森林破坏、酸雨、水土流失、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列入学习范畴,培养学生的环境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展理念。表达形式多样化,不拘泥于某些固定的形式 地理问题的说明,可借助于图画、照片、示意图、表格、地图、人物自

9、述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强调直观和生动。有些问题的说明,可采用报刊资料和新闻信息的形式。在语言表达上,力求活泼有趣,简单明了。在本课程中,难以看到长篇累牍、枯燥乏味的说教。版式设计新颖,图片形象逼真,从而使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鲜活醒目,既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也富于趣味性、可读性。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课程把中学的地理学习与今后的实际工作广泛地结合起来,力求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从高中地理素质教育来看,课程主体应立足于挖掘潜能、启迪心智、开发自我和不断提高。如今,地理科学的发展相当迅速,区域地理知识和地

10、理研究手段日新月异,地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建立在人地关系、区域系统的基础上,地理课程内容要做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统一。五、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一条伟大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条具体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

11、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小康社会的五个基本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六、我国区域经济2007年全国经济统计 2007年末全国总人口132129万人,全年出生1594万人,死亡91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1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22。 2007年经济统计 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国家外汇储备15282亿美元,全年

12、税收收入49449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2007年工业品产量 原煤25.6亿吨,原油1.87亿吨,彩电8433万部,发电量32800亿千瓦小时,汽车888万辆,手机54658万部。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广东21848,山东21847,江苏21548,浙江15650,河南12464,河北11614,上海10297,辽宁9257,四川8637,北京7720,福建7502,湖北7497,湖南7493,黑龙江6217,安徽6142,广西4802,内蒙古4790,山西4747,江西4619,陕西4384,天津4338,吉林4249,云南4002,重庆3486,新疆3019,甘肃

13、2275,贵州2267,海南1052,宁夏707,青海641,西藏290。2006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上海57310,北京49505,天津40961,浙江31684,江苏28685,广东28007,山东23546,辽宁21802,福建21152,内蒙古20047,河北16894,黑龙江16268,吉林15625,新疆14871,山西14106,河南13729,湖北13150,海南12650,重庆12437,湖南11830,宁夏11784,陕西11762,青海11753,江西10679,四川10546,西藏10396,广西10240,安徽10044,云南8961,甘肃8749,贵州5750

14、。国家经济区划调整 根据国家规划,从2006年起,我国宏观经济区划进行重大调整,全国划分为4大经济区域(港澳台暂不划分),即西部大开发(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东北老工业基地(3个省),东部率先发展(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部6省崛起(6个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6年2月15日和3月27日国务院和中央政治局先后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制定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定位“三基地一枢纽”: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六省相继提出以中心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战略:山西省提出大太原发展战

15、略;河南省提出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湖北省提出大武汉发展战略;江西省提出环鄱阳湖经济圈发展战略;安徽省提出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湖南省提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建设方案。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四市进入国家政策优惠范畴。科技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列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超级杂交水稻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峻工,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备、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自然灾害 2007年我

16、国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63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4899万公顷,绝收575万公顷。因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26亿元,死亡1168人;因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85亿元;因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4亿元。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5万起,造成59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4.8亿元。七、区域持续发展政治考核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资源短缺的国家。我国的自然资源虽较为丰富,但我国有13亿人口,人均资源占有量就很少。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森林面积、草地面积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6和1/2。我国人均水资源仅是世界均值的1/4。人均矿产资源是俄罗斯的

17、1/5、美国的1/8。快速发展的经济,使中国的环境与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成为中国今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之上的,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得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极为尖锐。 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势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不成问题,但是,中国单位国土面积承受的污染强度将比发达国家高出四倍。因此,如果继续沿袭传统发展模式,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不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

18、保护的矛盾,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直接危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十分短缺的生活要素和生产要素。我国的环境污染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全球十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8个。土地荒漠化以每年2600平方公里的速度自西向东推进;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各种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现象也日益严重。扣除环境生态损失,我国纯GDP只剩下78%,而日本在人均GDP1000美元时,扣除生态损失后的纯GDP为86%。当天然的生态环境资本用尽以后,如果继续按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就只能牺牲人类的健康,使我们的经济增长与我们的生活目标相背离,且必然导致增长的极限。教案的

19、格式未来20年,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面临严重缺口,钢铁缺口总量30亿吨,铜缺口超过5000万吨,精炼铝缺口1亿吨。我国的能源缺口更大,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达3亿吨,而产量只有2亿吨,缺口达1亿吨,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我国的资源消耗严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比国际水平高出很多,是世界上创造GDP代价最高的国家之一。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

20、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 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科学发展观体系的特征包括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发展的科学度量包括发展的动力表征、质量表征

21、和公平表征。改善民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改善民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着力点;改善民生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 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以实施国家环保工程为重点,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内容 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人地协调;2030年实现人口总量的零增长

22、;2040年实现资源、能源消耗总量的零增长;2050年实现环境生态破坏总量的零增长;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规划管理制度;实行严厉的环境生态保护政策;实行严厉的水资源保护政策。love87421|755EF1B1ED57422C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发展公平型的社会体系;注重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科技体系;始终保持自然生产能力的生态体系;人地关系协调的环境体系;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人口体系;持续规范合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循环经济 在保持生产扩大和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建立“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物质的清洁闭环流动模式,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避免由于对

23、地球掠夺式开发所导致的自然生态的破坏。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矛盾的理想方法。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循环经济是中国新工业化的高级形式。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工业化老路,我们不能走,也走不通;我国以前走过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是走不通的,必须另辟蹊径,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三原则”,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生产过程中资

24、源与能源的消耗,也就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的排放,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强大需求,必将带来新的科技革命,并推动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企业和社会用创新的体制与机制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ISO14000结构体系 1992年秋ISO成立了一个技术委员会TC207,开始起草ISO14000系列标准。 TC207下设6个分委员会SC1-SC6,每个分委员会下又设立若干个工作组,具体起草一个标准。 ISO 秘书处为T207安排了100个标准代号,即ISO14001-14100。它的宗旨是为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从

25、而帮助企业达到其环境目标和经济目标。ISO14000的基本特点:权威性、普适性、自愿性、可操作性、持续性。 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 新型城市化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新型城市化并不单纯追求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而是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所形成的城市化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带动,打破城乡分割局面,最大限度地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数学函数怎么学八、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机化学试题及答案国家明确提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的发展战略,旨在深化改革开放和探索新的发

26、展模式。在我国经济学界,一些学者把“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称为“新特区”,它的明确提出,无疑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的一场更深刻、更全面的改革。与我国以往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相比,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区别主要有三:一是背景和目的不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基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的背景,目的在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任务和手段不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侧重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体制矛盾,制度创新为其重要手段;三是地域和模式不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新教师听公开课上海浦东新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 2005年国务院批准正式

27、成立上海浦东新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这表明浦东开始由享受政策优势转变为享有体制优势的地区,意味着浦东的第二次创业。中央明确指出,希望浦东新区要继续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浦东建立国家综合改革实验区,关键在于国家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重大举措的“先行先试”。浦东不仅是上海的浦东,更是全国的浦东。国家对于浦东改革寄予厚望,期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大的突破:一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建立公信政府,法制政府,责任政府;二是要形成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法规体系和制度环境;三是探索建立和谐社会,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包括就业收入分配、科教文卫等方面。概率教学方法的研究天

28、津滨海新区 位于天津市东部临海地区,由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三个功能区以及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组成,面积2270平方公里,2006年常住人口150万人。滨海新区拥有海岸线153公里,海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天津滨海新区具备许多发展优势,比如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和体制创新优势。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可表述为: 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该区基本形成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

29、、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2007年6月,国家正式批准成都市和重庆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与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相比较,成渝试验区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成渝试验区的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好六大关系,包括成都与重庆的关系,改革与发展的

30、关系,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关系,成都试验区与四川其他地区的关系,政府力量与农民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试验区建设既要积极又不可急于求成。教学科研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3428号文),12月14日下发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湖南省人民政府。九、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被认为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