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3 ,大小:58.33KB ,
资源ID:662841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6284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深圳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深圳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Word下载.docx

1、法律与犯罪心理学1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观察法(名解):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测验法(名解):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名解):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调查法(名解):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12、观察法适用的条件:对所研究的对象出于多种原因无法进行控制或者研究对象在控制条件下会发生质的改

2、变或者由于道德伦理等因素不应该对之进行控制等情况下用观察法进行研究。13、观察法的特点:优点: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实验者很难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观察结果很难重复。14、简述测验法在心理学中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研究,有何注意事项?研究领域:a、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b、用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c、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注意事项:任何测验都只具有特定的功能,适用于特定的群体,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使用测验法的时候,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

3、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15、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什么?实验研究的三类变量:a、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b、因变量,即反应变量,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c、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16、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各有什么特点?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者唯一的区别在于实验条件的控制是否严格。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实验法实验,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进行,可能获得较精确的研究结果,只是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有一定的

4、局限性。17、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18、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a、认识内外世界;b、调整和控制行为;c、直接应用在实际行为上。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一、二、四节是重点)1、意识(名解):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2、意识活动的内容(选择):a、对外部事物的觉知;b、对内部刺激的觉知;c、对自身的觉知。3、意识的状态:在正常条件下,意识具有以下几个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人的主要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除了以上集中正常情况下出现的意识状态外,还有一些特殊

5、的意识状态:睡眠和心理促动药物作用下产生的意识状态两种。4、注意(名解):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5、简述注意的特点。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注意的集中性。人在注意高度集中时,除了对目标物之外,对自己周围的其他事物就会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指向的范围广泛而不集中时,则整个强度就降低。6、注意的功能(多选):a、选择功能b、维持功能c、调解功能7、注意与意识的关系(了解P26):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

6、有区别。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其实,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8、注意的种类(从目的和努力程度这两方面来区分):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通常是突然间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年纪小的孩子随意注意能维持的时间很短)。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如一边打毛衣,一边聊天;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9、生物节律(名解):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

7、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同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10、日节律在人和动物的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飞行时差是最明显的实例。11、睡眠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个活动。12、意识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波形态脑电波状态频率(cps)典型意识形态1324正常清醒状态,思考,灵敏地解决问题812深度放松,脑内空白,冥想状态(睡眠的第一阶段)47轻度睡眠(第二阶段:轻睡期)24深度睡眠(第三四五阶段:沉睡期、REM阶段)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此时处于深度睡眠。快速眼动睡眠结束后,再循环到轻睡期,一个

8、晚上一般要经历46次这样的循环。13、失眠的分类: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假性失眠,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每人都有差异,这种失眠是人的错觉,不是真的失眠。失律性失眠,生活程序改变引起。药物性失眠,睡前喝了咖啡、茶、可乐等饮料,导致精神兴奋而失眠。14、梦是睡眠中的一种特异现象。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如:恋父、恋母情结,大多在梦中反映。15、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具有自我中心性;第二,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

9、前的生活事件有关,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16、催眠(名解):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场独立型的人不易受暗示,女性较男性容易受暗示。)17、催眠诱导(名解):是指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18、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简答的可能性较大):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如当众脱衣行为;对催眠体验的记忆消失,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者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19、催眠理论(了解):催

10、眠是角色扮演。催眠是意识的分离。20、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有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这类药物称为心理促动药物,主要有镇静剂、兴奋剂和迷幻剂三种。第三章感觉与知觉(重点章)1、感觉(名解):感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超感知觉(名解):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也称“第六感觉”,简称ESP。3、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视觉和听觉)、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和皮肤觉皮肤觉又可细分为触觉、温度觉和痛觉)、内部感觉(饥、渴、胃痛等

11、)。4、感觉产生的过程:第一步是收集信息;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忠,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第四步是感觉产生。5、感受性(名解):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6、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7、感觉阈限(名解):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8、绝对感觉阈限(名解):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感觉阈

12、限越低,感受性越高。9、差别感觉阈限(名解):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别的觉察能力。(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差别感觉阈限越低。10、最小可觉差(名解):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11、视觉刺激:即可见光,其波长在400-750毫微米之间。12、感觉适应(名解):是指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指嗅觉适应降低。13、基本的视觉现象有视觉适应和色觉两种。视觉适应最常见的有明适应(也称光适应,

13、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从暗处到明处)和暗适应(对光的感受性提高的变化现象,从明处到暗处)。14、色觉是由不同波长引起的,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指各种颜色,如红色、绿色等,其中黑、白、灰系列的颜色称无色彩或中和色,一般认为它们不具色调)、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表现出色调越纯,该颜色的饱和度越大)和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白色亮度最大)。15、视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最主要的感光细胞是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不能分辨颜色;锥体细胞可专门反应颜色(光的波长),但对光的强度反应差,弱光下看不清颜色。

14、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锥体细胞集中于网膜的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棒体细胞在边上,假若在昏暗条件下要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效果好。16、(简单了解,知道两个原理的名字就够了)色觉理论:a、三原色说,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也称杨-黑理论,他们提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产生,这三原色是红、绿、蓝三色。b、拮抗原理,由黑林提出,人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黄、绿、蓝四色(也称四色说),拮抗原理也能解释颜色互补现象。17、听觉刺激即声波。人耳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叫超声波,是无法引起人的听觉的。声波

15、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18、声音具有三个属性:音强、音高、音色。音强即声音的大小,即多少分贝就是指音强。0分贝指正常听觉下可觉察的最小的声音大小。音高范围在2020000赫兹之间。音色是人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要依据,如男声、女声。19、听觉适应所需时间很短,恢复也快。听觉疲劳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果只对小部分频率的声音丧失听觉,叫音隙;若对较大一部分声音丧失听觉叫做音岛,再严重就会完全失聪。20、(选择)两个声音的频率、振幅不同,混合的结果也不同。如果两个声音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就产生混合音。若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打,频率

16、也很接近,会听到声音起伏现象,叫做拍音。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掩蔽。21、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内耳名叫蜗牛壳,是听觉的主要器官。22、知觉(名解):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应。)23、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格式塔原则:a、接近性;b、相似性;c、连续性;d、封闭性;e、良好图形。知觉的选择性,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24、简述知觉产生的过程:知觉是人们通过感官得到的内部和外部

17、环境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所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知觉以感觉为基础,要产生知觉,首先要在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获取事物各种属性的信息,进而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与解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使其获得意义。知觉过程是在大脑高级中枢实现的信息加工,是一种融合和解释的过程,具有能动性。25、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了解):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而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借助于已有经验在大脑高级中枢实现的信息加工,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感觉与知觉又有密切联系。首

18、先,二者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其次,通过感觉所获得的内外环境的信息是知觉产生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知觉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像,并借助于已有经验对它做出解释,使它获得意义,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26、简述深度知觉是如何产生的。深度知觉也称距离知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以认识事物的真面貌。深度知觉是由一定线索引起的。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视觉刺激中最常使用的深度线索有:大小、视野中的高度、线形透视、遮挡、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等。来自视觉

19、线索器官本身的深度线索。这方面的线索主要包括水晶体的曲度调节、视轴幅合、双眼视差等。27、运动知觉有哪些线索?来自网膜的信息。首先,相邻网膜点受到连续的刺激是过去知觉的信息来源。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刺激,从而提供过去的信息。其次,运动物体的其他一些特性对视网膜的作用,也是产生运动知觉的线索,如当物体的运动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时,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的大小会发生变化,这对运动知觉的产生也有重要的意义。来自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当人眼追随运动着的物体时,物体投射在网膜上的映像是相对静止的,这时中枢发出的眼睛、头部和身体的动作指令以及大

20、脑对这些运动的反映就成为运动知觉的线索。28、时间知觉的四种形式:a、对时间的分辨,按时间顺序把不同的活动区分开,如起床后先刷牙洗脸再吃饭;b、对时间的确认,知道今天是4月4日,早上9点;c、对持续时间的估量:知道这雨已经下了半个月;d、对时间的预测:知道三天后高考,三个月后要上大学。29、时间知觉的线索:a、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如太阳升落、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b、有机体各种节律的活动,如饿了要吃饭,就知道到吃饭的时间了。c、辅助计时工具,如日历、钟表等。30、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最差。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

21、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的快,出现对时间的低估计;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物,会觉得时间过的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计。31、社会知觉(名解):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32、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社会知觉的对象是人;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3

22、3、社会知觉的形成: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过程:在社会情境中,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很多的,比如,他人的言谈举止、表情、声调,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群体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群体气氛等。社会信息的搜集与选择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刺激的物理强度,刺激的差异,刺激的重复出现和运动特征,认知者的需要、兴趣、动机、认知风格,以及刺激的情境等。认知者搜集到许多信息后,还要对其进行选择。这一过程往往也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2)信息的整合过程

23、:完成了信息的搜集、选择后,人们将就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社会知觉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方式因其独特性,又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等。首因效应(名解)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名解)是指在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名解)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

24、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社会刻板效应(名解)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这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作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34、社会刻板效应形成的原因:认知者总是希望根据较少的信息做出全面的推论;每一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同一群体中的个体就会有许多相似之处;接触机会的限制;社会刻板印象可

25、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等。不过社会刻板印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文化水平越高,他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就越容易改变。一个人对社会刻板印象的性质越了解,他也越容易改变自己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第四章记忆与学习(重点章)1、记忆(名解):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2、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保存、提取。编码是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编码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保存,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提取,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在被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

26、。提取包括两种情况,回忆和再认。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如做填空题)。再认是指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过程(如做选择题)。3、简述如何对记忆进行分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将记忆进行如下分类: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景性记忆和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包括人名、地名、时间、事件、概念、定理和定律等;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是指个体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一种记忆。情景性记忆是指对个体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触景生情);语义记忆是指随字词、概念、定理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

27、记忆,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关系。(2)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以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有意记忆是指由明确的记忆目的,采取了相应的记忆方法,在意志努力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记忆。无意记忆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用专门方法,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3)根据信息在记忆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即感觉记忆,也称感觉寄存器,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很有限,在无复述的情况下约保持2030秒,但若加以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

28、长时间的记忆。4、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以及三者关系。感觉记忆的特点:信息以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的形式储存,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时间很短,一般保持几十到几百毫秒;一般认为感觉记忆的容量为920个字母或物体,甚至更多;若感觉记忆不被注意或编码,很快就会自动消退。短时记忆的特点: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只有少量的信息以视觉或语义编码形式储存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很有限,在无复述的情况下约保持2030秒,但若加以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对一个人来讲,不同长度的材料组块数可能相同,而相同材料对不同的人,所构成的组块数也可能差异很大。这取决于人们对材料的熟悉程度。楷体字了解即可。长时记忆的特点:信息的编码形式以语义编码形式占主导地位,也有视觉编码;容量大,一般认为长时记忆的容量位510万个组块,甚至无限;保持时间长,长时记忆是一种永久性的信息储存。三者关系:感觉记忆的信息受到注意时,经过编码获得意义,并进入短时记忆阶段;短时记忆进行精细的复述,与旧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并对它进行组织,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