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62.38KB ,
资源ID:663820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6382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复习与测评岳麓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复习与测评岳麓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与时代的局限性,大兴土木只是其阶级局限性的一个表现。5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主要是因为()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严重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明确提出了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因而是比较完整的反封建革命纲领,故C是正确答案。6太平天国运动中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A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B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最早方案C太平天国实行的主要革命纲领D适合中国国情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资政新篇不是实

2、践的产物,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而不是资政新篇,资政新篇适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但与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和战争环境不符。B7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后果()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8“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抓住关键信息“扶清

3、灭洋”“瓜分豆剖燃眉急”说明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可知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9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列强瓜分中国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义和团运动D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

4、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样的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希望以此来挽救民族的危亡。10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毛泽东还曾说过,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A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B反对封建统治C主张向西方学习 D反对外来侵略林则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洪秀全代表农民阶级利益、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因此A项错误;林则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护清朝统治,因此B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林则徐

5、、洪秀全、孙中山都领导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11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A成立时间最早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组织,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孙中山是公认的革命领袖,因此,同盟会具备资产阶级政党的条件。12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A总统 B参议院C总理 D国民全体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教材重要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而且还考查了对临时约法内容和实质的认识。临时约法是

6、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既然“民主”,国家的主权当属国民全体。13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A BC 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属于组合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所给备选项,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均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4“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副对联

7、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B义和团运动兴起C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使社会矛盾尖锐D辛丑条约签订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把握能力。由材料中“青岛”“国贼罢黜”“复课”可判断该对联是庆祝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15在五四运动期间,进步青年的特点和优点是()爱国精神突出表现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影响开始同工人阶级运动相结合充当了反帝反封建的先锋A BC D爱国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队,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14年,洪

8、秀全出生于广东花县一个农民家庭。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又名落孙山,精神受到很大刺激。他翻阅从前在广州偶然得到的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受到启发。他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扫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为此创立了“拜上帝会”。洪仁玕是最早的成员之一。金田起义时,洪仁玕在教书。1852年,他和洪秀全派到广东的使者发动起义,没有成功。洪仁玕被清朝官府逮捕,但很快逃脱,辗转到了香港。在香港,洪仁玕以教书为业,同时学习和研究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学说。天京事变后,提出了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材料二既占台湾,又割上海;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

9、于今日者。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材料三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恶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虏同群。义和团各坛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黄曾源义和团事实材料四“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拳乱笔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及义和团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10分)(2)据材料一、三,分析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7分)(3)据材料四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3分)(1)主要原

10、因:太平天国运动: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实行卖国政策,民族危机严重。(2)态度: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尤其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后期提出的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义和团:盲目排外。(3)效果: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胡绳说: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通路。摘中国近代现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三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11、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1)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6分)(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3)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创造了哪些条件?(8分)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一指出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材料二、三指出了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依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并不矛盾。材料二、三是从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而言,材料一是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而言。(2)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3)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

12、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1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表现为()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C暴露清政府的腐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甲午战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呼声。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

13、史舞台,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领导维新变法运动。A2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 D顽固派材料体现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B3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A兴中会 B保国会C强学会 D同盟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

14、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4戊戌变法法令中哪一措施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本,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A裁撤冗员 B裁汰绿营C废除八股取士 D裁撤闲散衙门八股取士制度是旧时守旧迂谬的文人可以加官晋爵、光宗耀祖的根本,废除了这个制度,就造成一大批守旧势力看不到前途,故起来反对新政。C5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活动,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解题的关键是完整、准确地理解维新变法的爱国启蒙作用。然后,结合相关知识点,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15、6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图1马关条约的签订图2“公车上书”题名记图3瓜分中国漫画(1)图2反映的事件与图1是什么关系?(2)图3反映了什么问题?此后,康、梁维新派是怎样推动维新运动发展的?(3)上述信息说明维新运动首先是一场怎样的运动?本题为图片材料题,要结合时代背景从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根据问题要求组织答案。第(1)问考查民族危机与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的关系。第(2)问围绕瓜分狂潮和维新运动的开展来组织答案。第(3)问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分析维新运动的性质。(1)马关条约的签订,在国内引起反响,康梁发动各省举人“公车上书”。(2)问题: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

16、加深。推动: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推行维新变法,康有为三次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施政纲领,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3)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1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维新派()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些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这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反映了他们不敢彻底与封建制度决裂,以此来减少变法的阻力。D2在维新运动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这反映了光绪帝()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 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C变更国体的

17、主张 D主张大兴民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光绪帝的目的是向西方学习,所以B项正确。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因此不会变更国体和大兴民权,所以C、D两项说法错误。A项从题干中无法得出。3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A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C明确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方针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体制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比较能力。关键是注意题干“突破”二字。维新派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局限,要求改革封建政治体制,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能力提升4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

18、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5面临瓜分大祸的严重民族危机,康有为的活动有()应诏统筹全局折成立保国会帮助光绪帝推行变法写了著名的变法通议A BC D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的主要活动。都是其活动;中的变法通议是梁启超的作品,排除含的选项即可。6“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百日维新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鼓舞欢蹈”是他们备受鼓舞的体现。7维新运动在19世纪

19、末能够取代洋务运动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革命思想还没有广泛传播B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C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光绪帝进行变法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为新的政治力量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8“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B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起了重要思想启蒙作用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讲的是一千三百多名举人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公车上书的情形,它留下的“现代化”运动指的

20、是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功绩在于思想启蒙。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今天下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1898年康有为请开学校折材料二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则其教法亦当不同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份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1898年5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材料三著军机大臣、总理各

21、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1)指出材料一中康有为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提出此观点的国内政治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梁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教法”及目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除办京师大学堂以外的教育措施。(4)上述材料体现了维新派一种怎样的追求?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可知其主要观点是日本战胜中国

22、主要因为教育先进;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背景根据材料所述的时间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可知是将中学与西学相结合。根据材料二中的“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等信息可知其目的是培养人才和开启民智。第(3)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4)问综合上述三个材料可以看出,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就是要大力兴办教育,让教育为富国强国服务,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也就是说教育救国(强国),振兴教育是其共同的追求。(1)观点:日本战胜中国主要因为教育先进;背景

2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重;维新变法运动。(2)教法:中学与西学相结合。目的:培养人才;开启民智。(3)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各地设中小学堂;选派留学生;鼓励私人办学;鼓励官员及其子弟入学堂学习。(4)教育救国(强国),振兴教育。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戊戌变法一开始,康有为就把改革的通盘计划公开于世,并把矛头公开地明确地直指他所认为的政敌与传统的官僚体制。当军机处诸大臣问及应如何变法时,康有为首先主张“宜变法律、官制为先”的基本原则光绪皇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废除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康有为力图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办法,来强调孔子的进化性、平等性、兼爱性与世界大同精神,以现代性的价值观的要求,从实际政治来进行变法的动员。萧功秦戊戌变法的再反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中“把矛头公开地明确地直指他所认为的政敌与传统的官僚体制”“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上谕”“强调孔子的进化性、平等性、兼爱性与世界大同精神,以现代性的价值观的要求”等进行分析。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引起反对派的忌恨;改革措施没有章法,不顾实施条件,使变法停留在形式上;对孔子的重新解读,引起当时绝大多数士绅精英的反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