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66.31KB ,
资源ID:66417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6417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 人民版选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 人民版选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3局限性(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当政派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王安石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三、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1相同点(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4)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2不同点(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

2、,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四、对封建主义性质改革的总结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1)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2)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上所作出的

3、调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时期。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影响是()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 BC D解析:选D注意题目关键信息“过分集权”。解答本题要考虑到北宋集权所

4、涉及的行政、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将每个方面的结果相应找出即可。2宋太祖“更戍法”,使“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武将专权 B重用功臣宿将C实行兵农合一 D确立文官制度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本史实的能力。“更戍法”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权。321世纪提及王安石,我们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过。”这段材料说的是()A农田水利法 B募役法C市易法 D青苗法选D依据材料中“王安石”“金融管制的办法”等有效信息可以判断出应选D项,因为青苗法是指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

5、还本付息,这体现了“金融管制”。41043年,范仲淹应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择官长、厚农桑、修武备”等十项改革措施,这封奏折拉开了一次改革的序幕。请问这次改革的中心是()A整顿吏治 B整顿军队C完善监察制度 D发展农业选A由材料中的“1043年”“范仲淹”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出,这次改革是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是整顿吏治。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6右图所示是宋朝的神臂弓

6、,王安石变法中负责生产和管理这一兵器的是()A户部B盐铁部C军器监D度支部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为了改变北宋武器生产和管理的混乱状态,政府下令设置军器监,监管制造兵器,提高了武器质量。7面对新法,光州司法参军郑侠在献上流民图的同时,又上书言:“天旱由王安石所致,若罢安石,天必雨。”司马光也认为废除新法,“雨必沾洽”。这说明新法在实施过程中()A出现用人不当现象B触犯了守旧派的利益C群众强烈不满新法的推行D新法违背了自然规律选B由于新法触犯了守旧派的利益,一些大官僚、大地主对王安石变法持抵制态度,编造各种理由反对新法。8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

7、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D梁启超指出了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选A从材料看,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有溢美之词,充满了肯定,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原因和启示材料二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成了大宋政界围绕新法是“利民”还是“

8、害民”展开争论而形成的最大的一场政治角力,政见不同的臣僚纷纷发表看法,难以骑墙。原来的中书和台谏班子,多数是变法的反对派,所以,王安石主持中央政局之后,对这些部门进行了大清洗基本封杀了反对的声音南宋章如愚在山堂考索续集中谴责说:“安石作俑,始于钳天下之口。”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到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翻了个大跟头。“虽兼并之家乘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重”,弄得连“中户以下大抵乏食”于是“妇子皇皇,如在汤火之中,号泣呼天,无复生望”这在整个变法过程中决非个案。百家: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1)结合材料一及具体内容,举两例说明,变法是如何体现“损下益上”

9、这一特点的? (7分)(2)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1)问,“损下益上”即是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免役法都是体现这一思想,结合两个法的主要内容回答即可。第(2)问,评价历史事件的成败往往要辩证看待,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成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阻力,是其变法失败的原因,但我们也应看到其深层原因,也就是对下层百姓的盘剥使变法失去民心,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答案:(1)说明: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农民,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限制了高利贷者收入;免役法,民户以钱代役,富户须多负

10、担免役钱,政府收入增加。(其它言之成理即可)(2)看法:变法损害了地主、官僚的利益(以富国而非富民为目标),必然遭到广泛的反对,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拒绝听取不同意见,对反对者进行打击;在变法实施中,普遍存在盘剥百姓的现象,导致变法成为“害民”之举,也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得不顾别人的反对。他有一个幻象,而他的所作所为,都以实现这个光辉灿烂的幻象为依归但是在后世的历史家的沉思默想之中,他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

11、,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梦境增张扩大,然后就像泡影般破灭了。林语堂苏东坡传(1)王安石的“美梦”是什么?其实现梦想的条件有哪些?(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梦境”为何“像泡影般破灭了”?第(1)问,根据材料中“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这句话,再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分析其“美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变法条件。第(2)问,根据材料中“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从其个人性格特点分析,再结合变法失败的原因作答即可。(1)美梦:富国强兵。条件:宋神宗的支持;个人勇于变法,一心为公(或:“三不足”精神)。(2)分析:王安石刚愎自用;用

12、人不当、危害百姓(或: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其反对。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籴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王安石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在各地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规定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年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王安石于熙宁四年(1071年)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工料由当地

13、居民分派。王安石于熙宁五年(1072年)下令各地清量土地,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以此为依据收税。摘编自XX百科材料二王安石,两次任宰相,两次被罢免,历来颇具争议,褒贬不一。宋高宗赵构“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他的改革高度赞同。1944年,美国华莱士说青苗法对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扭转有参考价值。百家讲坛资源网: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6分)(2)请从材料二历史人物对王安石的评价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综合上述材料给予王安石

14、身份评价,你认为恰当的说法应是哪一种?(9分)第(1)问,其措施,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即可;其指导思想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之入手分析。第(2)问,对于历史改革的评价必须要回到当时历史背景之下客观公正的去分析,且不可过多苛责前人,阐述时注意要有理有据,史论结合。在北宋积贫积弱的背景之下毅然决然推行社会改革必然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故王安石是中国历史有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1)措施: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思想:积极开源,增加政府收入。 (2)评价:赵构的说法错误。理由:宋亡是历代政策导致积贫积弱的结果。王安石变法虽实行了十几年,在富国强兵方面有一定

15、积极作用,与宋亡没有关系,宋高宗的说法罔顾事实,是安于现状不思改革的托辞。列宁评价正确。北宋政策不当出现三冗危机,内忧外患,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进行变法。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华莱士的说法有一定道理。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解决危机的方法之一是需要利用政府的力量干预经济,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王安石变法就是利用政府力量,解决当时北宋面临的危机,对当时美国解决危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身份:王安石是改革家、政治

16、家。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煕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煕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

17、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请回答:(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本题围绕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选取材料。要求概括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体现了关注社会热点的命题趋势。第(1)问第一小问可分析出材料一粮食价格过低;第二小问则要从商鞅重农抑商,王安石实行募役法减轻农民负担来解答。第(2)问结合秦、宋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1)原因:粮食价格

18、过低。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2)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巩固封建制度。主张采用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中国古代三大改革综合检测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新的经济基础的确立起到重要作用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 B推行二十级爵制C实行连坐法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选A在四个选项中,涉及经济基础变革的只有A项。2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的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19、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重农抑商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要求“最主要的目的”。该政策的推行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胜,据此可知符合要求的是D项。3“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秦人素来剽悍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选D秦国本是弱国,经商鞅变法后,增强了军事力量。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

20、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表明()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选C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即种得再多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5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选D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

21、细加分析,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6北魏孝文帝初期“京师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为此孝文帝实行了()A宗主督护制 B俸禄制度C均田制 D汉化政策选C宗主督护制是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地方制度,后来改革用三长制取代,故A项错误;俸禄制度是孝文帝改革中整顿吏治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故C项正确;汉化政策是指在改革后期实行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等措施促进民族融合,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7王安石一派新官僚,如吕惠卿、章悖、蔡确都因推行新政得到高位。这表明()A统治者重视文官的选用B王安

22、石变法成效显著C宋神宗支持新政D老百姓拥护变法选C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才会任用新政人士,故C项正确。8关于王安石变法对农民的影响,今天史学界仍然存在极大的分歧,有的史学家认为变法起到了保护小农经济,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的史学家认为很多措施实际上是扰民。对此,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应持怎样的立场()A封建大官僚大地主阶级B封建小农阶级C客观立场,综合看待D封建中小地主阶级选C王安石变法综合调节了封建国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关系,对各阶级的影响各有不同。而研究者对王安石变法评价不一,主要是受其研究角度、阶级立场等的影响。对此,我们应持客观的立场,综合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它。材料一重关

23、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惰怠)也。商君书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5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变法的影响。据上述材料,分析其取得成效的原因。(10分)第(1)问,从重农抑商、军功授爵、“废

24、井田,制阡陌”等方面归纳其措施。第(2)问,联系所学商鞅变法的影响回答即可;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归纳其“原因”。重农抑商;优惠招揽移民农垦;废井田,开阡陌。(2)影响:推进秦国的社会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军功授爵(或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重农抑商,扩大农耕面积,促进农业发展;协调农战的策略正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拓跋宏从小受到的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围绕在他身边的大臣是一批具有极高文化修养的汉族士大夫。魏书高祖纪说他“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冯太后还亲自

25、将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等道德思想传授给拓跋宏。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民族在隋唐时期以青春焕发的面貌和绚丽多彩的文明行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打下了基础。(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概括指出这一现象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2)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说明材料二的论断。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拓跋宏从小受到的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汉族士大夫”的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围绕“汉化政策”总结其影响。 第(2)问,依据所学从孝文帝改革内容以及影响等角度说明。(1)现象:北魏最高统治集团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影响:使汉化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2)说明: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

26、整顿吏制,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进步;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了丰富和发展。11面对北宋中期的时代困局,王安石推行了变法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患陕西财用不足。(王)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有些县官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

27、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变法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述变法措施相同的积极作用。(2)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据此,请就政府有效推行改革谈谈你的认识。第(1)问,据材料一“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以农事为急”、“抑兼并”三个方面概括其主张;从增加政府收入,维护政府统治方面分析其作用。第(2)问,材料二共四句话,概括其层意即为“缺陷”所在;从政府在改革中的作用中归纳认识。(1)主张:以理财为中心;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生产;抑制豪强地主兼并。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的

28、财政收入;打击了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2)缺陷:政府垄断商品买卖;地方官强制借贷,盘剥农民;青苗法利息偏高。认识: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防止改革措施执行中出现偏差。12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