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3.18MB ,
资源ID:66662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6662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徽州地理与社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徽州地理与社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诗作集粹【文殊院】雄风破空来,驱云蹋天走。惊涛悸心目,奔石落肩肘。群峰易其次,倏忽分见否。见如舟出峡,一闪复无有。掉头偶不虞,云气咽满口。老松与风战,如人竟张手。百撑不一折,颇恃鳞甲厚。山灵顾怜之,鏖斗不使久,吾徒饭未毕,旭日已窥牖。文明的源头提起徽州,人们都会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其文明的源头究竟有多远?自古以来,却一直存有悬疑。从徽州最早的地方志南宋的新安志开始,古代志书对徽州秦代以前历史的记载基本上只有一句话:“扬州之南境,春秋时属吴,吴亡属越,越灭属楚。”就是说在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划全国为九州时,这里属于扬州的南部。春秋时属于吴国的领地。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后

2、属越国。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灭越,又归属楚国。其实这些都只是地域版图上的归属。对于秦汉时期的记载,也是寥寥几笔,语焉不详。以至于著名徽州学研究者叶显恩先生发出了这样地感叹徽州“汉代以前的历史几乎完全埋没在黑暗之中”!20世纪50年代末,这神秘的黑暗,终于敞开了一线亮光。1959年的3月,屯溪西郊奕棋村附近修建民航机场时,发现了两座古墓,考古工作者随即进行清理发掘。经过调查钻探,发现这里原来是一处土墩墓群。土墩墓属于西周至春秋时期江南地区的特殊葬俗,特点是一墩一墓、平地起坟、封而不夯,其营造方法与中原地区同期墓葬完全不同。1965、1972和1975年又先后发掘了六座墓葬,出土的文物

3、极其丰富,有青铜器、陶器、原始瓷器、玉石件和漆器残件等。尤其是107件青铜器,有成组的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武器和跪坐人像等,工艺精湛,纹饰多样,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其中有些是完全新颖的器物,如五柱器、单柱器等,用途不明,在中原和其他地区从未发现过,属于这里独有的器件。经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这些墓葬的时代是西周至战国时期。根据墓葬形式和出土器物分析,应属于古越族。说明在约3000多年前,这一带的古越文明已相当发达。那么,这种古文明究竟是本地原有的,还是外来的呢?有一个“人”为我们作出了解答。1974年的冬天,考古学家们在新安江下游建德的一个山洞里找到了一颗牙齿化石。经鉴定,这是一个30

4、岁左右男性的牙齿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智人类型,距今大约有5万年左右,这是华东地区首次发现古人类化石,被中国科学院正式命名为“建德人”。也有学者将这种生活在新安江流域的原始人类称之为“新安人”。这一考古发现表明,新安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由建德溯流而上,新安江上游直至源头,也都发现有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这颗古人类牙齿化石并非孤证。原属于古歙县的淳安一带曾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等新石器时代文物。1984年9月,在歙县县城北郊的新州,发现了从新石器时代直到唐宋时期的遗址。除了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外,还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片以及战国、秦、汉时期的原始瓷、

5、筒瓦等等,应该是延续了数千年的村落遗址。1988年,先后在歙县富堨镇冯塘村和徽州区岩寺镇的桐子山发现了旧石器和新石器遗址。而祁门县凫峰的新石器遗址,则是新安江源头地带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生活遗址。2002年8月,凫峰乡土坑村村民在村边田地里发现一处古代遗址,经安徽省有关专家鉴定及现场查勘认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至今已有5千多年的历史。遗址座落在秀丽的率水河边,靠山临水,既便于饮水、耕作、养殖,也便于上山避灾。研究表明,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已经脱离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走向定居,并且创造了相当进步的生活、生产用具,从事狩猎、捕捞和采集等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新安江的源头,正是古代文献对徽州地域最早的记载

6、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述的“三天子鄣”又叫“三天子都”的所在地。 刚刚说的是沿新安江溯流而上。顺流而下2004年的夏天,在下游的桐庐县又有一个考古重大发现,出土了8片古人类智人的头盖骨化石,这些化石的年代大概距今1万到2万年,属于旧石器晚期或者更早。这次桐庐古人类化石的出土,填补了东南地区人类历史从5万年前的建德人到8000年前的河姆渡人之间的历史空白。由此可知,从大概距今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新安江流域就一直是人类的居住地。而根据诸多遗址遗存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等分析,这里生活的、叫“建德人”或者“新安人”的早期人类,是东南原始民族越族的祖先。正是“建德人”的一支,沿新安江而下,走出大山

7、,走向桐庐(古人类化石距今1万2万年),走向萧山跨湖桥(古人类生活遗址距今70008000年),走向河姆渡(古人类生活遗址距今50007000年),走向良渚(古人类生活遗址距今40005000年),走向大海之滨,直至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而留居新安江流域山区的先民们,则成为这里的土著居民,同属于古越族。也就是说,包括古徽州地域在内的这一带,既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最早的建置前面说了,徽州地域先秦时期一直属于古越族土著的势力范围,那么,徽州属“扬州之南境,春秋时属吴,吴亡属越,越灭属楚”的说法其实只是地域版图上的归属,并非实质性的管辖。对这里设立行政区划实行管

8、辖,始于秦代。新安志记载:“秦并天下,置黟、歙二县,属鄣郡。”黟、歙二县的建立,是徽州地域最早的行政区划设置。但是这里只记载了朝代,没记具体时间。因此,后来的不少文献就把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记为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始皇二十六年。这种记述是不准确的。因为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其中并没有鄣郡,也无黟、歙二县的记载。从地域上看,徽州这一带,当时应该是属于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灭楚,平定江南,设置了会稽郡,郡治所在地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会稽郡的辖地为原来吴国和越国的属地,包括今天的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而鄣郡的设置,

9、应当是秦朝后期从会稽郡分设出来的。究竟是何时分设的呢?我们从被尊为中国地方志的鼻祖,也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地方志越绝书中找到了线索。越绝书至迟成书于东汉,主要记载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等都有所记述。越绝书第八卷记载了秦王嬴政改号秦始皇帝后,于三十七年作的最后一次“东游”的过程。这一年,也就是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游到会稽郡,农历正月时抵达原来越国的国都大越。到了那里,他为了防止越国人反抗复国,就下令把原来越国的国民分散迁走,设置一些新县,并且把“大越”这个地名也改为“山阴”。这

10、次东巡返回时,秦始皇就驾崩了。而越绝书第二卷里的也记了这事,都列举了一些县名。前后对照,多数县名是重复的,只是有一个“伊攻”县,一直没人考出来究竟是哪里。有一个问题恐怕知道的人不多,这里需要特别指出,这就是黟县在宋代以前的文献记载中,多为“黝县”,就是“黑”字旁一个幼小的“幼”字。在越绝书第二卷里,秦始皇迁大越民设立的县中记的便是黝县,与歙县并列在一起。经过分析,我认为,这个“伊攻”县,很可能就是黟县的古名黝县。我们知道,越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作为当时古越族的聚居地,古越语在今天的徽州方言中还有许多遗存。如越绝书记载越语说船叫“须虑”。而今天的休宁话“船”的发音是“xuan”,音非常接

11、近。古代文献对非中原地区的地名记载往往是记音。这里的“伊攻”显然就是古越语,快读为“黟”, 缓读即为“黝”。今黟县方言读“黟”为“ye”,音在“黟”、“黝”之间。所以这个地名既可以记作“黟”,也可记作“黝”。后人在注汉书地理志时就说“黝县”也写作“黟县”。同样,我认为歙县县名也应该是取之于古越语发音。所谓歙县的“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就是山水聚合的说法,还有黟县因为县南有墨岭出墨石,又过去曾经向朝廷进贡过柿心木(一种黑芯的木头)所以得名黑多的黟县,都是后人的望文生义。既然如此,根据越绝书的记载,徽州最早的行政建制“黝(黟)”县和“歙”县,准确地说是建置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的正

12、月,至今已有2222年的历史。而鄣郡很可能就是同时设立的。之所以在官方文献中没有记载,或许与秦始皇划设了鄣郡及其属县后就去世了有关。当时的黝、歙二县辖地很广。黝县地包括今天的黟县、祁门、石台和黄山区的一部分。歙县地包括今天的歙县、休宁、屯溪区、徽州区、绩溪、黄山区的一部分、浙江的淳安及江西婺源的一部分。秦始皇去世之后,短短三年时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就灭亡了。随之而起的是汉王朝。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分封藩王,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黝、歙二县属楚国。后相继属荆国、吴国、江都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黝、歙二县隶属丹阳郡,郡治在宛陵

13、(今安安徽宣城),并在歙县设丹阳郡都尉治,管理军事。汉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 立中山宪王弟刘云客为广德王,改黝县为广德王国,广德王城在今黟县城东2.5公里的古城村。歙县属丹阳郡。第二年刘云客去世,无子,废广德王国,复设黝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再设广德王国,立广川惠王的曾孙刘伦为广德王,后传其子刘赤。王莽篡权,建立新朝,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贬刘赤为公。第二年废国,并改黝县县名为愬虏(意思是恐惧的俘虏或奴仆,蔑称),属丹阳郡。东汉光武帝时期才恢复黝县名。山越与新都东汉后期,天下又开始动荡,各种势力纷纷抬头。当年被秦始皇迁居各地的越国遗民的后裔和原来的越人土著,以及一些避入山林的汉

14、人,“依山阻险,不纳王租”,被称为“山越”,势力日益强大。在公元169年,也就是汉灵帝建宁二年,丹阳郡发生了“山越”围攻丹阳太守的事件,资治通鉴对这个事件作了记载,这是“山越”在史籍上的首次亮相,此后,各种文献关于“山越”的记述频频出现。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黝、歙二县隶属于丹阳郡,属于东吴的领地。当时,袁术、曹操都曾想利用“山越”作为内应袭击孙吴,“山越”已经成为孙吴政权的心腹之患。为此,孙吴政权终于下决心,必须铲除这个心腹之患,开始了大规模的征剿“山越”行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主孙权派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征服黝、歙县二县的山越部族。“山越”是有组织有领导的,他们的

15、首领叫做“宗帅”,一般以“万户”为单位。当时金奇万户屯于距歙县北面二十里的飞布山,毛甘万戸屯于歙县东南的乌聊山,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于黟县的林历山。三国志吴志对这次讨伐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在孙吴军队的强大攻势下,当时歙县东面四个乡的“山越”首先投降了。于是贺齐奏请孙权分歙县东乡地建置了始新县,分南乡地置了新定县。在黟县林历山,贺齐却遇到了顽强的抵抗。林历山在黟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处。山的四面都是悬崖绝壁,高数十丈,山路危狭,仅容一人,武器都无法施展。陈仆、祖山等据守山上,临高下石,贺齐的军队无法进攻。僵持了一段时间,军心开始有些涣散。贺齐不免也有些心焦。但是面对那样的地形,只能智取,不可强攻。于是,

16、贺齐借着夜色亲自出马勘察地形,经过一番谋划后,他秘密挑选一些身轻矫健的勇士,选择山越人不备的隐密地段,携带铁戈,在峭壁岩石上嵌入铁戈形成梯子,趁夜攀登上山,然后再用布带把山下百余名精锐士兵拉上山去,隐蔽在各处。到了约定的时辰,突然发起偷袭,并四面同时擂起战鼓吹响号角。“山越”人突然闻见其声,以为孙吴军队已经占据山头,惊慌失措,纷纷放弃扼守的山道,逃归大营。贺齐率军随即登上山顶向山越营寨猛攻,终于歼灭了盘踞林历山中的陈仆、祖山部众。这一战,山越人被斩首7000级,贺齐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闻此战况,歙县的金奇、毛甘率部属投降,黝、歙二县“山越”得以平定。林历山之战,贺齐出奇制胜,成为中国古代战史中

17、出色的山地攻坚战战例之一,为后世用兵提供了借鉴。黝、歙二县“山越”既平,孙权解了心腹之患,于是又分歙县西乡地置犁阳县(后改为黎阳,在今屯溪一带)和休阳县(今休宁东),加黟、歙和原来所建的始新、新定共六个县,建新都郡,任命贺齐为新都郡太守。新都郡郡治设在始新(故城在今浙江淳安县西),隶属于扬州。这是徽州地域州郡一级行政设置的开始,从此这里成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新安:商与文的初兴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吴国,完成统一大业,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徽州地域进入新安时代。这就是徽州古称新安的来源。改郡名为新安,一说因为黝县境内有新安山(在今祁门县),一说取其安定之意。公元316年,西晋

18、灭亡。第二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为晋元帝。因为偏安于江南,所以被称为东晋。东晋时期,史书上与新安有关的一则记载引起了史学家的注意。晋书和世说新语等书记载,晋元帝的第四个儿子司马晞,开始被封为武陵王,后来官至太宰(相当于宰相),据说他无学术但有武干,被一直想篡夺皇位的权臣桓(hun)温所忌惮。于是在太元六年(公元381年),桓温诬陷司马晞要谋反而将他贬为庶人(平民)。桓温本来是要皇帝杀掉司马晞的,但继位不久的简文帝是司马晞的弟弟,没有同意,而是把他一家人贬到了新安郡。书上说,这个司马晞在还没被废黜前的四、五年里,有个怪癖:“喜为挽歌”喜欢听凄凄惨惨的送葬的歌,还自己摇着大铃唱,让左右的

19、人齐声和。又在宴会上叫歌妓们“作新安人歌舞离别之辞,其声甚悲”。几年后他果然被流放到了新安,并最终死在了新安。书上说司马晞不学无术,但显然他并不缺乏政治头脑。虽贵为武陵王、官居“太宰”,是辅佐皇帝的重臣,但他却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实权掌握在桓温手中,自己的生死荣辱也都在桓温的手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应该早有预感,所以才那么悲伤,自己先唱起了“挽歌”,听起了“新安人歌舞离别之辞”。很显然,司马晞的悲并非出于儿女情长,而是家国离恨的悲。那么,这里的“新安人歌舞离别之辞”又带给了我们什么信息呢?我想,至少有两点:其一,说明当时的新安人能歌善舞已经名声在外;第二,当时新安人的歌舞多以“离别”为题材,充满着悲

20、愁。有不少学者据此认为,在东晋时期,新安一带的经商活动已经兴起,“新安人歌舞离别之辞”,演绎的正是因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而带来的“重利轻别离”的悲伤和愁怨。回顾徽州人口迁徙的历史,中原士族向徽州地域的人口迁徙有三次高潮,其中两晋即为第一次高潮(另两次为唐末到宋代)。移居这里的人多因逃避战乱而来。而这里的山区人多地少,光靠农业生产无法维持生存,这就催生了被后世称作“新安商人”或“徽州商人”的商业活动。因此,一些徽学研究者把徽商的兴起定为晋代。东晋以后,为南北朝对峙时代。新安郡归属于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桓(hun)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

21、)人,东晋杰出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领兵灭亡成汉而声名大盛,又曾三次领导北伐,掌握朝政并曾操纵废立,更有意夺取帝位,但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死前欲得九锡亦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时也未能实现。桓温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楚宣武皇帝”。个人作品 檄胡文 上疏陈便宜七事 上疏废殷浩 请还都洛阳疏 上疏自陈武劲之风前面说了,新安时期,文风初兴只能说是“初兴”。南宋新安志记唐代之前的风俗说:“其人自昔特多以材力保捍乡土为称。”意思是那时的新安人多因为用武力保障乡土而闻名于世。清代歙县的澄阳散志说的更具体:“武劲之

22、风,盛于梁、陈、隋间,如程忠壮、汪越国,皆以捍卫乡里显。”这反映了当时新安社会的主体:仍然是尚武之风盛行,人多英勇善战,不畏强敌,勇敢地捍卫家乡。这里说的“程忠壮”是指忠壮公程灵洗。程灵洗(514568年),海宁(今休宁)篁墩人(当时篁墩属休宁,隋朝才划属歙县),少年时即勇猛有力,可以日行二百里,善长骑射,武艺高强,相传曾独自斩杀篁墩湖里的“蛟”。当时海宁、歙、鄱阳、宣城等地有很多盗贼,百姓深受其害。程灵洗向来以勇猛著称于当地,地方官就派他招募勇士,缉捕强盗,保护乡里。梁朝末年,北齐降将侯景发动了一场影响很大的叛乱,史称“侯景之乱”。程灵洗聚兵守卫黟、歙二县。新安郡治(在始新县,今淳安县)被侯

23、景占领以后,太守萧隐也来投奔他。程灵洗奉太守为盟主,举起旗帜抗拒侯景进攻,屡建奇功,兵威大振。萧隐上表奏请梁元帝,让程灵洗都督新安郡军事,后授予谯州刺史等职。后来收复了新安郡,并进军建德、扬州和建康(今南京)等地。进入陈朝后,他任兰陵太守,又以战功被拜为都督、云麾将军、郢(yng)州刺史,封重安县公,后又授安西将军。公元568年,陈光大二年四月,程灵洗在郢州(今湖北武昌)任上逝世,享年55岁。诏赠镇西将军,谥为“忠壮公”。后归葬篁墩。他治军严明,与士卒同甘苦,得到拥戴。战时善战,平日则喜欢耕植劳作,干起农活连老农都不如他。程灵洗有22个儿子,93个孙子,程后来成为徽州的大姓。程灵洗去世13年后

24、,隋朝建立,重新统一中国。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只辖三个县:海宁、黝和歙县。开皇十八年又改海宁为休宁县。当时歙州州治在休宁县万岁山(又名万寿山,今休宁县万安古城岩)。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改歙州为新安郡。隋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转眼间又天下大乱,眼看着战乱又将蹂躏新安。这时,又一个英雄人物登场了他,就是被后人誉为“新安之神”、“汪王大帝”的汪华。汪华(586648年)原名汪世华,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改为汪华。歙县登源里(今属绩溪县瀛州乡)人。父母早逝,寄居歙县郑村舅父家。十几岁时拜师习武,武艺超群,以勇敢侠义闻名乡里。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十

25、九岁的汪华受刺史招募,率领郡兵平定山寇有功,成为郡兵头领。当时群雄割据,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新安刺史想投靠盘踞山东、江淮一带的杜伏威,又怕汪华阻挠,便派汪华到歙县北边的箬岭开辟道路,限时完工,想借机除掉汪华。没想到汪华很快就完工了。刺史不但不嘉奖,还对他横加指责,要夺其兵权。汪华大怒,领兵冲进刺史府讨说法。刺史吓坏了,溜之大吉。众人便推举汪华为刺史,以保一方平安。很快,汪华带领军队先后攻占宣城、余杭、遂安、东阳、鄱阳郡,拥兵十万,号称“吴王”,王城就设在休宁万寿山,这就是“古城岩”名称的来历(山上原来有“汪王故宫”)。第二年迁到歙县乌聊山。当时国家动荡,民不聊生。而汪华所辖东南六郡,政清

26、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十年不见兵戈,一派平和景象。唐朝建立后,汪华审时度势,于公元622年,即唐高祖武德四年九月奏表归附唐朝。高祖李渊下诏嘉奖其识时务、顺应统一潮流和保护地方之功,改新安郡为歙州、宣城郡为宣州、余杭郡为杭州、遂安郡为睦州、东阳郡为婺州、鄱阳郡为饶州,授予汪华歙州刺史之职,并总管六州军事,封上柱国、越国公。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汪华奉诏入京,授左卫白渠府统军事,参掌禁兵。后改忠武将军等职。太宗李世民征讨辽东,留京任九宫留守。李世民回朝后,称赞其忠心勤恳。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三月三日,汪华病逝于长安,唐太宗赐予金银绸缎,委派左右丞相、吏部尚书等文武大臣代为祭奠,谥号“

27、忠烈王”。三年后遵其遗嘱归葬歙县云岚山。徽州百姓感念其安土保民之功,建祠纪念。六州各地纷纷建立汪王(公)庙,尊其为越国公汪王神,世世代代祭祀,民间至今还流行着许多纪念汪华的民俗活动。汪华有九个儿子,后裔繁衍分布很广,徽州自古有“十姓九汪”的说法,更有“天下汪,出新安”之说。程灵洗、汪华对乡土的捍卫,使新安一带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唐代开始的文化逐步兴盛奠定了基础。一府(州)六县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汪华归附唐朝,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并在歙县设歙州总管府,越国公汪华为总管府使,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军事。但没过多久,就改任杜伏威的部将王雄诞为总管府使,总管歙、睦、衢三州。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销都督府,歙州属于江南道,后来相继属于江南东道采访使、浙江西道节度使、宣歙饶观察使、宣歙池观察使等。这些都是唐王朝逐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行政手段。尽管如此,唐代的东南一带并不安宁。这个时期歙州内部行政区划几次调整,都与起义与镇压起义有关。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睦州青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