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108.55KB ,
资源ID:67251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72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为本站会员(聆听****声音)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完整版.docx

1、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完整版第_单元政治制度知识点复习清单重点难点:1. 重点: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2. 难点: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重难点梳理: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 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1) 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国家。(2) 商:商朝实行内外服体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

2、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贵族等级分封制政体A. 分封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等。B. 分封序列:周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C. 分封地区:除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之外的其他地方。D. 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如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交纳贡赋等。E. 诸侯权利: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宗法制和礼乐制A.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 礼乐制:是统治阶级内部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2. 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

3、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这些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1. 皇帝制度: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A. 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等。B. 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等大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C. 皇位世袭:赢政自称“始皇帝”,死后传位给子孙。2. 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体制(1) 三公九卿及职能 三公:a. 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宫,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b. 太尉

4、是最高武宫,掌管军事c.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葶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九卿:三公之下分各类政务和皇空事务的卿:九卿下设若千部门,处理具体事务。(2) 特点: 三公九卿都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 主要宫职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彼此制约,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在一定程支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3. 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1) 背景: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教训。(2) 表现: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守、郡远、郡尉)、县(令、长、尉)两级;那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3) 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打破了贵族世卿世禄

5、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4.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1. 两汉: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1)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或称“内朝”),中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2) 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3) 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2. 隋唐:三省六部制(1) 三省六部及其职能1)三省: 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

6、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政亭堂为其议政场所2)六部:吏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职务(2)特点 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3)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 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但宋太祖唯恐宰相权力过大,设枢密管军政,三司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4. 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制。5. 明朝(1)废除丞相制: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城乡,亲理政务。丞相制度的废

7、除标志着封建君主制发展到更高阶段。(2)建立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更重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 两汉(1)西汉:都国并行制1)郡县制:郡设太守为义军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军亭)、县丞(行政);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之下有丞、尉及分营属吏。2)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侯国的权利不断被削弱,诸侯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2)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2魏晋南北朝:州、县、郡三级制。3. 隋朝:废,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4. 唐朝(1)唐继隋制,把全国划分

8、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2)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3)唐中期后,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后发展到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5. 宋朝:州、县二为路,形成了路、府、县三级制。6. 元朝:在地方设室中书省,本管一省政务,后演变为地方常设的录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路州、县,形成多级行政。7. 明清 明朝:废除行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清承明制,巡抚变为一省长,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明清时期,省之下设

9、府(州),府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重点难点重点:雅典政治制度、斯巴达政治制度、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英国政治制度、美国政治制度、法国政治制度。难点:中古西欧封建制度、英美法政治制度的异同点。二、重难点梳理1. 雅典政治制度:(1)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公民积极参与国家管理。权力机关产生方式职责公民大会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人,在认识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

10、判陪审法庭抽签产生主要司法机关,陪审成员全体达6000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直接民主:公民主权;轮番执政:法律至上:公民意识,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3)雅典民主的评价: 积极:公民拥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局限:雅典民主只有狭隘性,民主只被少数人享有,奴隶、外邦人、妇女、儿童被排除在外,是奴隶制下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容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2. 斯巴达政治制度一一寡头政治(少数人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权力机构产生方式职责公民大会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王世袭继承垄断军事

11、统率全长老会仅30人,终身任职实际最高权力机关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人,一般不得连任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3.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贵族寡头制(贵族共和制)(1)国家权力机关权力机关产生方式职责执政官有两人,一年一人,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元老院由些人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公民大会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最高权力机关,但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2)特征: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当选:带有浓厚的贵族寡头制特征4. 罗马帝国时期一

12、一君主制(1) 形成: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2) 特征:皇芾(兀首):掌握国家大权,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皇帝实行独裁的重要工具。5.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1) 初步形成 政治前提:17世纪初,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激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确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此后,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2) 逐步发展 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议会内阁制度。国王权力限于邀请议会多数派领

13、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先后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大部分成年男性公民获得了选举权,议会席位的分配也更加合理,英国民主制度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时间议会改革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城市中小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6.美国联邦制(1) 背景:1775年英国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发起独立战争。随后,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建国之初美国实行邦联制,但邦联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弊端逐渐显露,美国召开制宪会议重新商讨政治制度。(2) 确立标志:1

14、787年宪法的颁布。 内容: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包括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它们对宪法和法律有最终解释权。 意义:美国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首次在一个大国中确立了共和民主制度,保持了政治的长期稳定,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3) 逐渐完善:1865年美国废除奴隶制,黑人随之获得公民权。1920年,妇女获得公民权。历经200余年的变革,美国民主制度逐渐完善起来。7.法国共和制(1) 曲折发展:1791年,法国首次

15、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制度最初并不巩固。1848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2) 最终确立:1875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宪法规定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有权通过法律,可以推翻内阁。总统任期7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3) 发展:法国中央政府形成了总统和议会两大权力中心,导致第共和国政局不稳。经过数年动荡后,共和派最终在国会中获得优势并控制了总统职位。至此,法国成为一个议会制共和国。8. 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特点: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王权与

16、教会多次发挥冲突(1) 法国的等级与君主制: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2) 英国的议会君主制:开端1265年,在贵族与国王的冲突中,英国召开由僧侣、大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这是英国议会的开端发展1295年,英王再次召开国会。此后,国王不断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确立14世纪中期,议会形成由贵族组成的上院和由骑士、市民组成的下院,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议会成为国王与贵族、骑士、市民共商国是的平台。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则以向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9. 英美法政治制度的异同点(1) 统一性 一个核心:代议制民主。在如何解决人民行使权力问题

17、上,代议制民主是在直接民主难以实现的情况下的一种最先进的选择,其实现的途径是实行和完善普选制。 两种政体:一种是君主立宪制,一种是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均以防止专制统治为目的。 三项原则:民主化原则、法律化原则、制度化原则。(2) 多样性: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制度存在差异,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英国和法国都曾是西欧君主制国家,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而法国1875年宪法颁布后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 法国、美国都确立了共和制,但两国的共和政体又有差别:法国总统由国民议会选出,美国总统由选民选出;法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美国总统则

18、不能解散国会。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重难点重点: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难点: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二、重难点梳理1. 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国旗五色旗纪年采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背景: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后,为防止其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19、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 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的尝试 背景: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主要表现: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失败:宋教仁的当选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之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技镇压下去。此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大总统后

20、,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这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多党竞争性民主尝试被袁世凯扼杀,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训政时期(1928年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的统一至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调政纲领的内容在训政时期,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执行,五权分立的五院制即依此而设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训政的实质“训政”的实质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是剥夺人民权利的国民党一党专政。宪政时期(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之后):1948年,

21、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外衣2.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革命根据地人民政权的建立最高权力机关全国工农红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颁布法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建立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政府主席毛泽东政权归属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政权性质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成立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2)抗日根据地人民政权的建立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2、上,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实行“三三制”原则。1、内容:在政府和其他民意机构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人士各占1/32、意义:这一原则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对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提供了范例。(3) 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建立 解放战争开始后,各抗日根据地政权迅速转变为人民民主政权,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会议,作为人民的权

23、力机关。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新中国诞生后,中央人民政府就是在华北人民政府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3. 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历程(1)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了民主共和制的雏形,但北洋政府建立后,实行专制独裁,甚至两次复辟帝制,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民主共和国徒有虚名。(2)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表面上以孙中山先生所设想的“以党治国”“五权宪法”等思

24、想为指导来组建政府,实质上其完全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借“训政”之名,实行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独裁统治。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边区政府、在解放区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为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奠定了基础(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真正建立起来,人民当家作主得以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运行。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特点(1) 从模仿别的国家到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

25、民主共和制政府,但最终失败,后经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政权的尝试,最终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2) 中国不是先有共和制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现代政党,而是政党先于共和制出现并创造了共和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走向共和是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的创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取得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胜利后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 民主共和制具有中国基本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缔造起来的,它没有采用许多国家实行的“三权分立”体制,而是实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实行的并非多党制或一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第4课

26、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重点难点:1. 重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2. 难点:近代维新变法中华民国改革、现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及不断深化重难点梳理:1.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1)背景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2)目的: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3)概况内容意义 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

27、基础2两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 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内容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3)作用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 北宋一王安石变法(1) 背景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

28、定。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进行改革,但新法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2) 目的:富国强兵。(3) 内容: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4) 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5) 结果: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4. 明朝张居正改革(1) 背景 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

29、居正出任内阁首辅。(2) 内容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改革税制。(3)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4) 结果: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5. 民国时期的改革(1)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 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6. 现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

30、性决策。(2)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3)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4)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5)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做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6)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7)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7. 改革开放及不断深化(1)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