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8.56KB ,
资源ID:67268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7268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孔子的中庸之道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孔子的中庸之道Word文件下载.docx

1、庸者不易也,庸是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变化的一个原则;第三个意思:庸就是下面的第一部分叫做用,所以中庸也可以颠倒过来说庸中,叫使用中道的方法,叫庸中。所以庸有三个意思,从字义上说,庸者常也,是个常道;庸者不易也,庸者用也,中庸也许就是用者这样的意思。有一次子贡问老师孔子,他说:“师与商也,孰贤?论语先进”老师的“师”其实是指颛孙师,是子张;“商其实是卜商,也就是子夏。他们都是孔门了不起的弟子。在性情上面,子张与子夏哪一个更好啊?孔子就说,在品行上“师也过,商有不及”。子张有时候会稍微过头一点,子夏有时候会有不足、不及,还达不到这个标准。那么子贡就问,“然则师愈与?”那是不是子张过了一点更好呢?孔子

2、的回答是:“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不好,都没有达到中正的标准。要死守一个中道,子夏的处事有一点赶不上,子张的处事有一点过头,这样都不好。孔子还有一句话,谈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和质这个内容,文和质要相当,形式和内容相当才比较好。孔子在评价一首诗的时候,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不至于太淫荡,哀伤的时候也不是过分的痛楚,保持一个中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情感表达是这样。孔子的弟子说孔子的性格是“温而厉,威而不猛”,他有威风,但是不至于过分,不是像现在主张的超男、猛男。然后“恭而安”,恭敬又很安详,严肃、恭敬而又很安详。三、中庸之道的原则性中庸

3、之道是不是不要原则呢?是不是说滑头主义呢?是不是说老好人?是不是迎合所有的人?有的人说孔子是主张乡愿的,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儒家在原则性上非常的好,像孔子,有道的人请他去做官、治理国政他不去,所以他有原则立场,不是哪个政治家把儒生抓来就怎么样的,他可以不昭。所以中庸之道不是乡愿,不是“滑头主义”。礼记中庸中记载孔子的话,“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意思是随时的符合标准,要与时迁移、与时携行的。孔子也是主张礼、乐这些方式、这些原则、这些标准都是可以调节,和时代的要求相中和的。孔子讲立于礼,不是机械的而僵死的符合某种教条,他提出一个“权”的观念,权利的权字,就是秤砣,通权达变

4、是儒家中庸的思想,也就是今天所讲的动态的平衡,大家也要想到中庸,我告诉大家一定要想到从前他到紫禁城、到十三陵这一条中轴线,城市美学对称平衡的一个原则。孔门有一个大弟子叫有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用一种专门的规矩来节制人们的行为,协调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事的处理正好恰到好处,这是礼乐的制度的价值。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这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和谐相处的一种精神。孔子还有一个思想叫“叩其两端而竭焉”。如果有人问他一个问题,孔子不一定马上回答他。但是孔子的方法从这个提问的问题的两边慢慢的去启发问题,然后慢慢的去回答对方的问题,“叩其两端而竭焉”

5、,一点一点问,两端来问。我们处事,正和负、快和慢,两个方面怎么把它相互地去叩问、相互去思考,达到一种平衡。他还有“只取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两端之中保留一个动态统一的平衡的机制具体去分析,灵活去处理,辩证地去综合。四、中庸的涵义孔子的孙子子思,姓孔,名伋,是孔子的孙子。他作的中庸,在礼记里面保留的中庸、表记等等几篇文章相传都是子思写的。中庸开宗明义的三句话叫“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它讲的是性、道、教三者的关系。性就是人性,中庸讲它是天所赋予的,有时候这些人性被遮蔽了,我们反而不知道最根本的人的特性、内在本质是什么东西,孔子子思就告诉我们了,过去有一首诗诗经大雅当中的,孟子记载说:

6、“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首蒸民篇,懂得人文的道德,是一首好诗。天养育了我们小民,每一个物、每一个事都有它内在的原则,那么作为人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趋向美好的道德,它总是向上的、总是为善的。人和禽兽的差别是什么呢?孟子讲:“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君子是谓君子,保留的恰好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人和禽兽差别的这个差距,就这么一点点,所以我们说儒家,孔子、孟子,特别是孟子以后推崇性善论,孔子对诗经蒸民篇的推崇,作为人的本质的东西是善。人人都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我们也有道德的情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施琅之心。喜怒哀乐这些感情没有抒发的属于平

7、静的状况,叫做中;“发而皆中节”,叫做“和”,我们抒发出来了,符合于我们当时所处的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伦理、社会的要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情感没有发的时候,心截然不动,是中的状态,没有过和不及的规避,中是道之提、信之德,如果情感抒发恰到好处,自然而然就叫和。和是道之庸,中是天下事物的大原则,和是天下可以通行的叫做达道,君子的自省的工夫,达到至善至美综合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安于其所、运行不息,万物是各率其性,生生不已。中和就来自中庸,它所追求的中和的境界。孔子所讲的“五伦”,又叫“五达道”,君臣、父子、朋友、夫妇、兄弟等等的关系,这五者通过

8、人伦关系去学习人道。学习的途径还要学习“三达德”,叫智、仁、勇,日本有个公司用“智、仁、勇”作为它的公司的精神理念。“智”是智慧,知人任事;“仁”是仁慈、仁爱、推已及人;勇是勇敢,勇者不惧。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我们爱好学习接近着智慧,知识不是智慧,力行实践。我们要知道羞耻就是勇的开始,知这三者才是修身,这是内圣,这跟大学的主张是一致的。中庸的境界让我们成就自己,还要成就他人,成就万物。我们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来成就自己,我们爱自己,我们也爱别人。我们在爱别人的过程中学会爱自己,在爱自己的过程学会爱别人。这就要从我们个体的生命,从形躯中超脱出来,使万物各安其位,我们人就

9、会提升自己的境界。孔子的第74代孙孔繁森,他就是具有成己、成物、成人这样一个精神。他在阿里和藏族同胞生活在一起,他是在成就别人的过程中来成就自己。他的仁德、他的智慧、他的勇敢三达德发挥到极致。这就是中庸所讲的“尊德性”和“道问学”的统一,也是中庸所讲的平凡和伟大的统一。“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说我们既要保护天赋给我们的善良的本性,也要重视后天的学习、修养。我们既有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不离开凡俗的生活,我们是人之子女、人之父母,我们要尽人道、尽家庭、尽社会的责任,追求真善美合一的目标。像孔繁森这样的人物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五、中庸的品德在现代的意

10、义“中庸”既是理想的境界,又是普遍的方法。儒家思想讲和,不仅讲社会的和谐,还讲人和自然的和谐平衡,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平衡,人和自己内在的身和心,内在的平衡和谐。儒家讲和,孔子讲和而不同,和不是同,和也不是不同。和是多样的统一,“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不是天下没有对立,而是说我们要达到和谐的状态,要争取克服这些对立,达到和谐的状态,这是一个人文的睿智。这个智慧是现代化的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它不只是生态平衡,不只是社会的和谐,他是人和天地万物的整体的和谐的思想,这是讲的“和”,普遍和谐,这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它发挥到一个极高的境界,万物生长就

11、茂盛。中国哲学、儒家哲学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物我的相通。人际关系也要次序化、和谐化,天地人物之间达到中庸这本书里面所说到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形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意思是指万事万物共同的繁荣发展,彼此不相妨害,个人所追求的道并行不悖。这就是一个宽容的、平和的、兼收并蓄的,博大恢弘的品格,这正是我们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多民族统一的文化,华夏文明、华夏的种族,一个根本性的品格。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就是西方哲人雅斯贝尔斯所讲的轴心文明的时代,君不见那个时代的文化巨人、文化渊源之处,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到后来晚一点的波斯,现在的希腊人已经不是古代那个希腊雕塑的黑

12、头发的英俊的希腊人的后代,希腊的人种已经消散斯拉夫族群中去了。埃及、印度不是古埃及、古印度的一个延续发展。中华的民族、中华的文化,在长期的中庸平衡、中和之道,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文化统和过程中,她慢慢地相延成形。它的语言、它的文化、它的生存方式、它的价值世界,一直到今天延续下来。这说明我们是一个爱好历史的民族,我们是一个爱好有一个崇高理念,有一个崇高追求的民族。我们是一个不断地吸纳周边的文化和人种,种族和文化的发展都是一以贯之而又不断代谢。这就是“中庸中道”。中庸之美就是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之中,就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一个经验,我们要珍惜这个经验,我们和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他们的

13、文化相比较,才有了真正的认识,中国华夏孔孟当然他有老庄的,还有佛家的这个智慧,都是世界顶级的智慧。孔子在思想方法上,很重视客观的法则,反对主观的偏好,有四个方面他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太过意、私意地揣测;不要太自以为是,我们在管理中,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和自身的身和心的关系的时候,处理国家之间、宗教之间、语言之间复杂的矛盾的时候,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的内部事务、外部事务,家国天下事,公司的内部事务、外部事务,在处理各方面的时候,应对各方面的时候,可以学一点中庸,学一点孔子的中庸之道,这会增长我们的智慧,可以让我们坦然地、安宁地面对各种矛盾。“中庸之道”既是人生修养的极致、最

14、高的境界;又是一个普遍的方法学,一个方法论的原理,像松下公司那样,它是可以活用于当今的世界,圣贤的智慧是要靠我们实际地去体验的。毛佩琦读中庸画外音: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典集中中庸是一部非常独特的书,千百年以前它就被奉为四书之一,一代又一代学子们将其奉为经典,穷极一生进行研读,那么中庸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它在数千年之后能带给我们什么呢?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为您一一破解其中种种的迷团,为您奉献我读经典之毛佩琦七解中庸。在中国历史漫长的沧海桑田中无数的圣人先哲来了又去,一页页的史书和典籍记载了他们曾经铿锵的脚步,在每一个离去的背景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闪烁在远方的智慧的光芒,哪怕是弹指一挥间已是相

15、隔数千年,而在这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一部叫做中庸的书却千百年来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们奉为经典,历经千年而历久弥新。那么中庸究竟是怎样一部奇书,它为何千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尊崇和追随。而自幼就喜欢读“四书五经”的毛佩琦教授在他数十年的讲台人生中究竟又是怎样品味“中庸”二字的含义呢?这一部数千年前的经典又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它能够对我们的人生有哪些帮助呢?今天毛佩琦教授将以他的人生感悟和读书心得一一破解其中的迷团,为您奉献我读经典之毛佩琦七解中庸。我是学历史的,学了这么多年历史,当然要接触很多经典,过去有一句话叫做文史不分家,还有一句话叫做六经皆史。什么是六经呢?诗书礼易春秋这是五经,再加

16、上乐经,六经都是历史。所以我们读历史的人能不接触经典吗?要接触经典。可是我们从小开始接受的就是新式教育和老的、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我们没有进过私塾。我的父亲是一位老知识分子,解放以后他教中学,因为教的是文科,所以我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也接触了一些经典。我们虽然没有象过去老先生那样系统地读各种经典,但是几十年来继继续续地各种经典都接触过。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的是什么呢?就是我对中庸的理解。中庸是什么书?大家知道有“四书五经”,中庸就是所谓“四书”之一。中庸本来是礼记当中的一篇,后来南宋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做朱熹,把它单独抽出来和大学孟子论语加在一起称为“四书”。朱熹为“四书”做了章句,什么是章句呢?大家知

17、道古代的书既不分段也不分句,没有标点符号,要分成段,分成句,分成若干章,叫做“章句”。朱熹给中庸做了注,后来不少人也不断地给中庸做了注,于是就形成了一本书,叫做四书章句集注。实际上后来大家所读的中庸就是这部四书章句集注。画外音:中庸之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容?这个数千年之前的古老之书能够带给我们今天一些什么呢?毛佩琦教授读中庸究竟要带给我们怎样一部中庸感悟呢?下面我对中庸的内容进行七点解释。第一中庸是子思所作,为了传续道统。子思是谁?子思有两位子思,一个是孔子的学生叫子思,还有一位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子的儿子鲤,他的儿子叫“子思”。中庸是子思所作。子思为什么要作中庸,他担心时间久了以后孔子所传下来

18、的道统会继绝,会被别人错误理解,因此就作了这一部中庸,用来传续道统。所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序当中的头一句话就说到:中庸何为而作也,他自己回答: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子思担心道学失传,于是作了中庸。第二,我要说中庸是天下之大本。宋代还有一位思想家叫做程颐,程颐说过一句话,他说: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什么叫“中”啊?不偏,在中间,那就是“中”。什么叫“庸”呢?不改变,中者天下是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这个正道和正理是不能改变的,这是“ 中庸”。子思在中庸当中说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什么是“大本”?“本”根本,基本,我们现在可以理解是最根本的道理,最基本的理论

19、,最核心的理论,是我们一切思维行动的准则。所以他说中庸是天下之大本,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认为所谓天命实际上是自然,是自然规律,我们不能够违背自然规律,自然有它自己运行的法则,这个法则是不可超越的。用我们现在科学的观念来解释这个观点,古人在解释天命的时候实际上有他一定的道理。子思在中庸当中还说一句话,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说“和”这个字是天下达道,什么叫达道?他继续解释达道就是顺其性,天下就能够做到“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什么叫“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呢?说天和地它们各安其位,万物就得到了生长的机会就可以繁盛。我们想,它这个深层的意思在哪里?那么天还不是有天的位吗?,地还不是有地的位

20、吗?怎么他还要提出天要“位焉”呢?让天安于其位呢?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天和人的关系,人对天的态度,天是天,地是地,人不破坏它,你不妨碍它的正常运行,万事万物才能够发展,才能够繁育。好了,现在我们知道前不久世界各地发生了各种灾害:海啸、风暴,还有新出现的各种疾病:艾滋病、禽流感、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多,怎么造成的?人们对自然过多地破坏,掠取,天失掉它应有的位子,为什么呢?上天臭氧有了空洞影响到自然界的变化,地球受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南北极冰川融化,所以影响气候变化,影响了人类生存, 就叫天地不在其位。所以我们古人说“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这个道理,说天地各安其位它们就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这样万物才

21、能够繁育,才能够发展。这种思想非常可贵。天地间的大道要讲究中庸和谐,这样才可以万物繁茂。但是这毕竟是宇宙间的大道,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中庸是否也会在我们的身上发生作用?中庸究竟对我们的人生又有哪些帮助和引导呢?中庸里头这样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解释这句话,人们遇到各种事物就会产生情绪有喜、怒、哀、乐,可是在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呢,你是看不出来的。别人问你对一件事的态度,或者是对这个事情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你没说话,没有表达出来,这时候是“中”。因为含在里头,可是你一旦表现出来了,说得很正确“中节”,说到关键之处了,说到要害点了,说得准确了,说得正确了,谓之“中节

22、”,“中节 ”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和”。所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两个人发生了矛盾,争执不下,需要你出来表态,那么你根据什么来表态呢?要根据这个“节”来表态,就是原则。你说我不偏不倚,我不偏向左也不偏向右,对不对呢?可能两个人能得罪了。如果说我偏向左不偏向右,那么这是对还是不对呢?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个是对了,一个是错了。现在中庸要求要“中节”,根据原则,根据基本道理来表态,来作出对于事物的判断,这样双方都会心服口服,大家都会皆大欢喜,因此就达到了“和”这样的局面。第三,我要讲“世教衰落,中庸不行”。中庸之道为什么不行呢?孔子说“道之不行,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说道不能够通

23、行,不能够被大家所接受或者实行,我了解了,智者过,愚者不及,说聪明人做得过分了,做过了,这个比较傻的,比较迟钝的人还没有达到,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呢,他说“道之不明,我知之矣”说现在关于道的事情大家都解释不清楚,什么原因?我知道了,“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好前面讲的是一个智者,一个愚者;一个贤者,一个不肖者。智者和贤者他偿做得都过分了,愚者和不肖者,表现不好,品德不好的他们做得不够,因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过,一个是不及,所以永远达不到中道,所以大家既不明白“中”的道理,也不明白“中”应该如何做。我们现在有一个成语,成语是说“过犹不及”,实际上它说了两个事,说是超过了同样是没有达到

24、。举个例子,今天我们从“国宏宾馆”想到天安门去,一下子坐车到了建国门了,过了,过了还是没到啊,我们本来想上天安门去游览游览照个相,你到建国门了,行吗?还有人根本没有到天安门,到了复兴门下车了,这叫不及,“过犹不及”不及还是不及,总而言之就没达到你的目的地,这两点都不行。我们要求的是准确到达目的地,这是中道,是正道。虽然要做到这个“中”要恰到好处,但是我们依然会觉得做得不够肯定不好,但是多费一些劲做得再多一些这应该是不会错的啊?中庸之道是不是敢并非完美,毛佩琦教授究竟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对此年轻时代的他究竟又有过怎样的亲身经历呢?刚才说到中庸讲究一个“中”,事情要做到恰如其分、不偏不倚,但

25、是我们会觉得做得不够肯定不好,但是如果多做一些,做得过了一些应该没什么坏处,毛佩琦教授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那么说贤者,说智者做过了头了,积极性很高,做得过分了,愚者、不肖者还没做到,努力不够,还差一点,贤者就对吗?可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原谅贤者,他这个好心,你看一下子把我们拉到建国门去了,虽然没到了天安门,到建国门了,是吧,平常的时候常常会原谅这种过分聪明的人,急性子的人,操之过急的人,实际上,我们想想这种操之过急和过分的(人)所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你想,我们如果到复兴门也没有到达天安门,可能我们付出的体力、财力可能没有那么大,出租车的表跑得还没有那么多,一下子到了建国门了,劳民伤财费时间,

26、还得往回走,现实生活当中也是这样。我在1958年的时候是中学二年级的学生,赶上“大跃进”去深翻土地,大家知道,土地如果一定程度的适度深翻可以保墒,可以保持营养,消灭一些害虫,有利于庄稼生长。可是深翻要是过了分,庄稼不长了,我们深翻到什么程度呢?深翻到一丈深。怎么深翻,三个人,一个人翻上一个台阶,然后这个人再翻上另一个台阶,三个人加起来把一丈以下的土翻到上面来。那个土很暄,可是把几千年不动的老土翻出来了生土翻出来了,土壤全部破坏,过犹不及,过分了,这一种积极性应该鼓励吗?应该批评。所以,常常是那些个操之过急的,做过了头的可能给我们造成破坏更大。第四,“中庸之道既易又难”,中庸之道是一个在我们身边

27、存在,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实行,但同时它是一个深奥又是一个无穷尽的,可以包容,包括宇宙万物间的各种道理的一个大道,这个道除了我们感到它大,大得天地不能包容,小到天下不能破解以外,还在于在实行起来可能很难,中庸里头怎么说的呢?它引用孔子的话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什么意思?治理天下国家的人可以治理天下,“爵禄可辞也”说我们作为一个人各有志,明天给你高官,给你高工资,我可以辞掉这份工作也没有什么难的,我不想干,可以辞,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我们遇见一件事,人家拿白刀子威胁你,面对威胁我可以挺身而出,我不怕,这些事情都是可以做得到的。“中庸不可能也”孔子说中庸啊确实

28、很难做到,你想,要求不偏不倚一点也没有偏差,完完全全到达那个标准点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在打枪,比如说射击,射到十环,十环就是正中心,肯定十环里头还有误差,你比如说我们航天飞机载人落到地球,我们给它限定一个范围,误差不超过多少,这就是准确了,你要完全一点没有误差做得到吗?大概是非常难的。所以,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很难,很难,大体上做到可以,精密地做到很难。所以难到什么程度呢?难到比治理天下还难,难到比辞去高官厚禄还难,难到比面对刀枪剑剑戟还难。中庸是这样一个既易又难的大道理。做到中庸之道竟然如此之难,那我们还怎么去遵循这个难以把握的中庸呢?毛佩琦教授究竟能够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和指引让我们在生活中

29、能够得到中庸之道的的保护和帮助呢?第五,我要讲通过教育培养中庸,中庸之道不是天生可以得来的,它要通过教育,通过教化宣传,通过学习来得到。中庸引用孔子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斯以为舜乎”什么意思呢?说舜是不是一个大智慧的人啊?是,“舜其大知也与”。舜是怎么做的?他是好问,好察迩言,遇见不懂的就问别人,了解情况听身边(人)的话,不要好高骛远,你身边的人可能说的很多话都有道理的,好察迩言,“迩”近处的言。“隐恶而扬善”这个人可是说的这个话不怎么样,我到处给他宣扬去,行吗?下次他不跟你说了,扬善,他说了好话,出了好主意,我到处给他宣扬,下次,这个人还给你说,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他把两端把握住了,取它最中的地方这个道理用于民事。“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舜这样一个大智慧的人,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至中之道,我们普通人学习舜的做法也同样可以掌握中庸之中的道。对于学习中庸之道孔子也提出来类似他在其它很多著述当中所表达的思想,他说他有几种情况“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一也”,说这个人很秉性不同,能力不同,才能不一样,有聪明一点的,有笨一点的,有的生来就可能懂事比较早,有学了以后才能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