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8.36KB ,
资源ID:679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79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

1、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阅读 时间:100分钟满分:121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

2、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答案CE解析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

3、么用意?(6分)答:_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2分)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2分)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2分)解析从题干给出的信息看,本题共分二问。第一问中抓住“乱云急雪”两个景物,将之串连概述即可。第二问中,就“用意”的分析,应从写作手法入手,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由于“雪”在此联中是第一次出现,又要考虑与标题的对应问题。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11分)楚江怀古(其一)马戴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广泽生明月,苍山夹

4、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这首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时所作。3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题“怀古”,实际并未怀古,而是借泛游楚江来抒发自己的情怀。B诗中“微阳”“猿啼”“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C尾联写诗人想起了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于是感慨丛生。D尾联中“竟夕”写自己在傍晚时分竟然产生了悲秋之情,有出乎意料的意味。E全诗风格清微婉约,感情细腻低回,语言含蓄蕴藉,别具特色。答案AD解析A项,“实际并未怀古”不正确,诗人凭吊屈原,照应了诗题的“怀古”。D项,

5、对“竟夕”的理解不正确,“竟夕”的意思是“整个晚上”,也并没有“出乎意料的意味”。4颈联被认为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联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答:_答案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广泽生明月”,广阔的洞庭湖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的生命,写出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该句以动写静,表现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1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的苍茫,江流的喧闹。(1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广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2分)(意思对即可,答白描可酌情给分)

6、解析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渲染”“衬托”“白描”等方面。结合题干提问角度,先答出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11分)行香子赵鼎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最终绝食而死。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

7、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E“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答案AE解析A项,“以乐景衬哀情”错误,词中的“草色芊绵。雨点阑斑”不是乐景。E项,“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错误,“生寒”的意思是绿色的榕叶让作者内心升起寒意,更感悲凉。6这首词表达

8、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作者以“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谩凝眸、老泪凄然”等抒发被长期贬谪海上的孤独、落寞以及去国怀乡之情。(3分)“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等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其中也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3分)解析从备注内容看,作者是在被贬期间写作此词。此外,从词中“天涯万里,海上三年”句分析,作者被贬谪万里之遥,三年之久,心系国事,备感孤独、寂寞;再从“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等词语揣摩作者的情感,更加印证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对权臣的愤怒之情。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11分)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曹彦约舒郡惊冬节,

9、吴门忆岁时。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

10、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E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答案BD解析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8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本诗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_答案第一联中的“惊”是诗眼。(2分)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1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1分)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

11、忧虑之情。(2分)解析对诗眼的捕捉,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本诗的诗眼应是“惊”字。至于对情感的分析,从诗中的“为兄寿”“念母慈”“终是客”等词语不难得出作者滞留舒州,感慨时光飞逝,担心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心理。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910题。(11分)荆卿里袁枚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匕首无灵公莫恨,乱山终古刺咸阳。荆轲山(其二)尹礼豪气无论剑不疏,祗缘生劫一筹迂。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袁诗首联的“水边”是指燕太子丹与众宾客送荆轲入秦行刺至易水而别。

12、B袁诗的颈联写诗人思贤生情,诗人为荆轲着素默哀,表达自己的情感。C袁诗末句中的“刺”字形象地写出“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且赋予“乱山”以人性。D尹诗第三句写荆轲动作敏捷,办事果敢,高度赞扬了他是一个英雄人物。E两首诗对于荆轲的行为和精神皆有褒贬,但各不相同,体现了不同人的不同价值观。答案DE解析D项,尹诗第三句是诗人假设如果荆轲在地图全部展开的时候就出其不意举匕刺秦王。E项,“皆有褒贬”不准确,袁枚的诗并没有贬低荆轲,而是对其高度赞扬。10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相同: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的精神和壮举。(2分)不同:袁诗赞美中重同情,将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灵

13、”;(2分)尹诗赞美中重批评,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的。(2分)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求同辨异,于诗歌来说,一是内容(意象、画面、情感、态度等),二是形式(结构、章法、技巧、语言特点等)。这里的比较,指向很明确,是就对荆轲这一人物的评价作比较。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出评价语。一是第一首诗尾联,一是第二首诗的第二句,这是辨异的关键。然后结合评价语分析梳理后找出异同即可。六、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112题。(11分)内宴奉诏作曹翰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尝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曹翰(923

14、992),宋初名将。六韬:古代兵书。时髦:指当代俊杰。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1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观点二:作“健”“明”好。“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15、给分。)1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答:_答案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11分)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赵嘏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秦城:长安。13下列对这

16、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答案AD解析A项,“渲染了一

17、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作者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D项,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14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答:_答案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2分)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2分)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2分)解析对诗句的分析,一般是从选取的景物以及景物描写所渲染的意境氛围、作者所蕴含的情感、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总结时注意表述的条理性。八、阅读下面

18、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11分)【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张可久风波几场,急疏利锁,顿解名缰。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伴赤松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溪桥上,东风暗香,浮动月昏黄。赤松:指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何郎:何逊,南朝梁诗人,喜爱梅花,日吟咏其下。15下面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风波”,本指江河湖海上的风浪,这里指作者经历过的人世间的是非纠葛。B“急”字和“顿”字,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想摆脱利锁名缰的急迫心情。C“故园”两句,写作者对故乡日思夜想,连做梦都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D曲子的最后三句写作者终于回到了自己隐居的故乡,描绘出一种清幽沉醉之境。E古代诗

19、歌以“山中”为题的大多写隐居生活或托以归隐之思,本曲亦如此。答案CD解析C项,“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不正确,这里的“沧浪”并非实指,而是借屈原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句,代指自己向往的隐居生活。D项,“终于回到了自己隐居的故乡”不恰当,这三句是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想象,并非实写。16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结合全曲分析。(6分)答:_答案想象。曲中多处借想象描绘隐居情景,如“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渴望。(2分)用典。曲中多处运用前人事例,如“伴赤松”与“赋寒梅”两句,借张良、何逊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对避世隐居生活的

20、向往。(2分)以景结情。末尾三句,描绘了一种清幽之境,收束全曲,意境深远。(2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应先列出具体的技巧,再结合原曲内容分析。从本曲来看,此曲以“山中杂兴”为题,寄托归隐之思。开头三句,作者写自己经过了几场人海风波,下定决心,摆脱名缰利锁。一个“急”字,一个“顿”字,充分表达了作者急欲摆脱利锁名缰、归隐故园的情怀。“故园老树应无恙”是作者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思物乃在寄情,透露出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梦绕沧浪”是对前面表达的归隐之意的补充。随后两句,作者化用典故,以张良、何逊的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归隐和返回故里之心。而“溪桥上”三句,突然转入一种清幽境界。其中“东风”二句

21、化用诗人林逋的咏梅诗句,描写了一种清幽之境,言有尽而意无穷。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11分)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17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答:_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

22、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18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_答案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解析回答此小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注释说:“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由此不难得出答案。十、阅

23、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11分)种柳戏题柳宗元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该诗是诗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思人树,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载,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所栽的甘棠树,还作诗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在后世的诗词中,常用“思人树”赞美官员有惠政。19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戏题”即以题诗为消遣。本诗诗人借种柳为题,寄托理想。B颔联写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但随着时间推移终会被遗忘。C前两联诗人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展开描写,使诗题中的“戏”字落到了实处。D颈联诗人以坚

24、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美好的希冀,他坚信今天的举动将利国利民。E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和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答案BE解析B项,“但随着时间推移终会被遗忘”不正确,诗中并未表达这种意思,“推移成昔年”是说今天的事情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E项,“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理解有误,尾联是惭愧自己任地方官未能为百姓更好地谋福利。20本诗首联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风格。(6分)答:_答案首联“别具一格”,体现在以下方面:首联运用似乎有点“绕口”的句式,两句十个字,连用四个“柳”字,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3分)诙谐有趣,富有节奏感,使读者感到非常新颖、别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读者

25、的阅读兴趣。(3分)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语言和表达技巧。解题时可抓住诗中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句式特点等来展开分析。本诗是柳宗元现存诗歌中别具一格的一首作品。诗人一改平时的创作风格,紧紧扣住诗题中的“戏”字,将一个严肃的主题,用嬉戏的笔调表现出来。首联,诗人有意运用似乎有点“绕口”的句式,两句十个字,居然嵌入了四个“柳”字,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又使读者感到新颖别致。颔联感慨,先想象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颈联,诗人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提出:硕大的树冠应当能遮蔽住骄阳,覆盖着大地,高耸的树干一定能长大成材高入云天。他坚信自己

26、今天的举动将利国利民。尾联中,诗歌运用了“思人树”这一典故,并以议论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感情真挚诚恳。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11分)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2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

27、”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考生可通过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景物描写手法与本诗对比得到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所写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见实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属于实写。而本诗由题目可知是留别诗,乃出发之时所写,作者还没有到塞外;另外诗中也交代了自己所写之景是“闻说”,因此本诗所写之塞外景物皆是想象之景,属于虚写。2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_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时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尾联“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尽力王事怎么敢抱怨路途遥远,只能梦里面回到家乡看看,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作者把国事放在首位的爱国无私精神。以议论作结,升华了全诗的情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