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1 ,大小:243.49KB ,
资源ID:6808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808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地理考纲解读.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地理考纲解读.docx

1、高中地理考纲解读高中地理会考考纲解读(湘教版必修、册)高中地理会考考纲解读 必修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a):“天文单位”,即1个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km;“光年”,即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距离,1光年约等于94 608亿km。强调: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2、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b):天体是宇宙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运动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其有不同的级别和层次,注意它们间的从属和并列关系。 地月系 思考: 太阳系 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 与银河系处于同一级别的是?(可见宇宙) 河

2、外星系 (河外星系)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c):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处于第三的位置上。注意: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按行星的新定义,将太阳系的原九大行星中的冥王星称为“矮行星”。 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b):存在生命的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原因:宇宙环境:有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和安全的宇宙运行环境。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适当的日地距离(有了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的存在);适宜的地球自转周期(地表温度变化不至于变化剧烈,保证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适中的体积和质量(有了适于生物呼吸

3、的大气层);地球很早出现了海洋(使地球早期形成的单细胞生命,免受紫外线的杀伤)等。5、太阳辐射的概念组成及热量分配(b):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的能量。波长范围:0.154微米之间,其中0.40.76微米的可见光部分,约占太阳辐射能量的50%。人们现在广泛使用的煤炭、石油、风能、水能等,都是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6、太阳活动与地球:记住太阳大气的结构(a):由里向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记住太阳活动的类型(a):黑子(光球层),耀斑、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b):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高纬度

4、地区夜空产生极光;造成气候以11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7、地球自转的特征(方向、周期、速度)(a):方向:自西向东;极地俯视图上:“北逆南顺”。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的周期。注意特殊点的速度变化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各地都相等;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8、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a):由于地球自转,其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9、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c):原因:地转偏向力特点: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随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无偏向

5、。强调:要顺着物体前进的方向再判别偏转的方向。10、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理解和计算)(c):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比西边的早。强调: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知道: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晨线在赤道上与之相交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在赤道上与之相交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区时:为了使用上的方便,人们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该时区的区时,又称标准时。能力要求:学会由所给经度推算时区、由时区推算其中央经线和时区的经度范围,熟悉1800经线两侧的时区分布。掌握区

6、时换算的基本方法:同侧减、异侧加,推算时区差,东加西减得区时。11、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b):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1800经线(东西12区的中央经线),这里是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注意: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800经线重合。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东侧为西12区,日期晚一天;西侧为东12区,日期早一天)。另外,还有一条自然的日期分界线,即0时经线(注意绝不能理解为00经线),这里的日期是东早西晚。12、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b):公转轨道:即地球公转的路线,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公转周期:365

7、日6时9分10秒,为1恒星年。公转速度:与距日远近有关。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13、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图示(b):概念及大小:赤道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约为23.50,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角度约为66.50。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南北移动,其移动的范围在23.50N和23.50S之间,移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1回归年。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造成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又有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强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由黄赤交角决定的。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

8、射点的范围也将增大,昼夜长短的差异更大;随着直射范围的增大,晨昏线转过的角度也将随之增大,极昼极夜的范围也将随之增大。1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出现在地方时的12时,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0。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减。正午太阳高度在同一纬度上的季节变化: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计算:H=900纬度差(纬度差即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没有太阳直射的某地,H在一年中最大、最小的差约

9、为470。楼距的推算等。15、昼夜长短的变化(c):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地理纬度越高,昼越长;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昼越长。另一半球,反之。学会比较不同纬度地点的昼夜长短。以北半球为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昼夜平分昼长于夜昼渐长昼最长昼长于夜昼渐短昼夜平分昼短于夜夜渐长昼最短昼短于夜昼渐长昼夜平分夏半年(春分秋分),地理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冬半年(秋分春分),地理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为极夜。16、四季和五带的划分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五带的划分依据:

10、地表不同纬度地区一年内获得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直接依据是看该纬度地区内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五带的分界线:回归线和极圈。17、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特点: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三态物质中可以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约33千米。地壳结构的特点:地壳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1、地壳的物质组成(a):地壳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构成的,矿物是由化学元素集合而成的。矿物是地壳物

11、质组成的最基本单元。2、矿物和岩石的关系(b):矿物在自然界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形成集合体,即岩石。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构成。3、三大类岩石的成因(b):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常见的侵入岩有花岗岩,喷出岩有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等。(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多流纹岩。镜泊湖和五大连池附近,都分布有大量的玄武岩。)沉积岩能很好地反映地球历史,而岩层(层理构造)和化石则是记录地球的“书页”和“文字”,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强调:只有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地壳中原有

12、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石灰岩变质而成)、石英岩(砂岩而来)、板岩(页岩而来)、片麻岩(花岗岩而来)等。4、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c)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流水、风、海浪等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并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球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5、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地质作用(b):根据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二者的关系如下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来

13、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主要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起伏不平(称为:建设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称为:破坏作用)相互关系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地表形态就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壳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广阔地貌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如:近2000多年来,我国渤海的形状和大小,基本上没有太

14、大的变化,就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渤海地区的地壳下沉和黄河携带泥沙在此沉积的速度基本一致的结果。6、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a):板块内部稳定;板块边界地带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地震、火山等多分布于此。六大板块的分布(a):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完全由大洋地壳组成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赤道经过的板块有6个。板块边界(c):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基本关系有碰撞和分离,形成了板块的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大陆与大陆板块碰撞,常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等(掌握具体的板块名称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结果)。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常形成深邃的海沟,以及与之

15、相伴的海岸山脉和岛弧,如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等(掌握具体的板块名称)。大洋板块内部的张裂地带,形成海岭,如大西洋中部的大洋中脊。大陆板块内部的张裂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7、地质构造(c):一般形成山岭顶部受张力,成谷地(此为地形倒置现象)一般形成山谷槽部受挤压力,成山岭(此为地形倒置现象)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包括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称为构造地貌。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背斜和向斜是褶皱的基本形态,也属于地质构造。褶皱与地貌:挤压向上拱起背斜岩层褶皱向下

16、弯曲向斜断层与地貌:大的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断层构造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断层的组合类型:地堑、地垒等。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断层成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岩层变化波状弯曲变形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地表形态高大的褶皱山脉断层面常形成平直的陡崖;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出现泉、湖泊主要区别岩层未失去连续完整性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大有帮助。如:

17、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盆地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再如:隧道工程多选择背斜构造;水库选址应避开断层带等。8、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表现形式(a):外力作用通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形式,改变地表的形态。动力要素有流水、风、冰川、海浪和重力等,其中流水、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为普遍,它们的作用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如下表(c):因 素作 用 形 式对地貌的影响流水作用侵蚀坡面流水使坡面破碎;沟谷和河谷流水使沟谷和河谷加宽加深使地表变得崎岖。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也是流水侵蚀的结果沉积流水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

18、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山区河流在山口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戈壁和裸岩荒漠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风蚀柱、风蚀蘑菇沉积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堆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9、大气的垂直分层(a):地球大气的厚度约20003000千米(即地球大气的上界)。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可将地球大气分为三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指最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它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该层是大

19、气层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对流运动显著。(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上冷下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三大特点间的内在联系如下:对流层热量源于地面上冷下热大气不稳定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迅速增高;以水平运动为主;能见度高。三大特点间的内在联系如下:热量源于O3吸收紫外线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 平流层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平流运动为主高层大气:密度小,其中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10、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示意图 大

20、气对地面的保温示意图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要求:大气具有吸收作用的成分及在大气中的层次(H2O,CO2,O3等)保温过程中的各辐射先后吸收关系(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学会综合分析、解释一些大气现象(如课本45页)1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c):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注意:近地面气温和气压的关系;近地面气压和高空气压场的关系;等压面弯曲方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1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a)和风的受力分析(c):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气压差异。风,即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

21、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差异情况:若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风向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即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这种风其实并不存在);若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则风向最终平行于等压线,此为高空大气的运动情况;若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则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此为近地面的实际大气运动。如右图:关于气压的高低及判断:在垂直方向上,气压自地面向高空递减,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不同地区,依据“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即等压线(面)向高空弯曲时,气压比同一高度其他地方就高。这里必须明确指出的是:造成气压高低的直接原因是气流

22、上升或下沉。而造成气流上升或下沉的原因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近地面地区冷热不均,二是动力因素。如赤道气流在300N(S)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了副热带高压带,这样就不难理解大气环流中动力高压、低压的形成了。1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c):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低气压相间分布。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位置偏北,冬季偏南;南半球反之。气压带分布成因特征气流影响气候极地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900附近热力原因冷高压下沉冷干副极地低压带2个南北纬600附近动力原因冷低压上升温湿副热带高压带2个南北纬

23、300附近动力原因热高压下沉干热赤道低压带1个00附近热力原因热低压上升湿热风带分布风向属性(影响气候)北半球南半球极地东风带2个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冷干中纬西风带2个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间西南风西北风温湿低纬信风带2个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干燥能形成降水的是: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西风带。亚欧大陆:低压北太平洋:高压副高被大陆热低压切断1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b):北半球7月气压带断裂成高、低压中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高压北太平洋:低压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 1月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南半球记住:亚

24、欧大陆、太平洋、大西洋上的冬、夏气压活动中心的名称:亚欧大陆太平洋大西洋7月(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月(冬季)亚洲高压(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一月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示意图 七月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示意图15、东亚、南亚的季风环流及成因(c):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南亚夏季风形成的原因。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比较:项目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蒙古西伯利亚、蒙古风向西北风东北风性质寒冷干燥低温

25、干燥夏季风源地副热带太平洋赤道附近印度洋风向东南风西南风性质温暖湿润温暖湿润分布地区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16、锋面系统(b)与天气(c)气团:大范围性质相对均匀的空气。通常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锋面:冷气团与暖气团的交界面,因为暖气团比冷气团密度小,所以冷暖气团相遇时,总是暖气团在上面,冷气团在下面。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锋面的分类: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上升状况被迫抬升徐徐爬升图示图示锋面图符号天气图雨区位置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

26、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雨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天气实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的大风、沙尘暴、寒潮等一场春雨一场暖华南地区春暖多雨17、气压系统(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与天气(b):位置北半球南半球名称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心气压分布低高低高水平气流方向逆时针辐合顺时针辐散顺时针辐合逆时针辐散风向东部偏南风偏北风偏北风偏南风西部偏北风偏南风偏南风偏北风中心气流方向

27、上升下沉上升下沉过境天气阴雨(如台风)晴朗干燥(如伏旱)阴雨晴朗干燥注意:气旋中心气流辐合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水汽冷却凝结,故形成阴雨天气;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辐散,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故多为晴朗天气。锋面气旋:知道气旋中锋面的位置(低压槽),分析锋面的类型和雨区分布。18、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a):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水的三态变化是形成水循环的内因,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是形成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是形成水循环的能源。水循环类型发生领域水循环环节作用海陆间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海面蒸发、水汽输送、陆面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28、、下渗等最重要的形式;补充陆地水,水资源得以再生海上内循环海洋海面蒸发、海面降水水循环最活跃的区域,参与水循环的水量最大陆上内循环陆地陆面蒸发、植物蒸腾、陆面降水等补充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19、水循环的意义(b):联系了四大圈层,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流动。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使陆地上淡水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总之,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有了它的存在我们生活的星球才会变得如此生机勃勃。20、洋流的概念和类型(a):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大气运动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类型: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可分为暖流和寒流。应用(c):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判断寒、暖流,分两步进行:判断南北半球。因为纬度越高,水温越低,所以越往北水温越低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判断寒、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为暖流(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反之为寒流。即高高低低。21、洋流的分布规律(b):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环流东部为寒流、西部为暖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纬40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