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1.05MB ,
资源ID:68110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8110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然灾害专题.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然灾害专题.docx

1、自然灾害专题2012年龙海市高三地理总复习自然灾害专题黄晖亮 郑卫明编知识要点归纳一、自然灾害的知识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一)类型(四大种类)1、天文灾害:如陨石冲击、太阳辐射异常、电磁异暴、宇宙射线等。2、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地陷、雪崩、海啸、滑坡、泥石流等。 3、气象水文灾害:如风灾、水灾、旱灾、雪灾、雹灾、雷电、寒潮、霜冻、雾、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倒灌、赤潮、咸潮、热浪、局部强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等。4、土壤生物灾害:如荒漠化、盐渍化、尘暴、森林火灾、病虫害、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从历年高考的考查内容来看,考点主要集中在气象水文灾害和地质灾害两大类上。

2、(二)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旱涝灾害空间分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大洲,亚洲是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季风气候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的特性决定了亚洲多旱涝灾害。我国广大的西北地区,干燥少雨,旱情严重;在东部季风区,旱涝受季风强弱影响。在夏季风北上时期,当北方干冷空气较强时,雨带停留南方时间相对较长,形成南涝北旱;当北方干冷空气较弱时,雨带较快越过江淮流域,北方因雨水过多发生夏涝,南方出现旱灾。时间分布华北盛夏多洪涝,春旱十分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体上夏多洪涝,盛夏多伏旱。台风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空间分布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及东南亚、孟加拉湾和加勒比海等。寒潮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冬半年,以秋季和春季的寒

3、潮危害最大空间分布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影响范围广。我国除青藏、滇南外,各地都受其影响。 沙尘暴时间分布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空间分布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考点注意考查根据图表(资料)来分析归纳自然灾害的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规律。(见图1和典例1、2) 【典例1】(2009年福建省质检):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乙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2)说明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及

4、其防御措施。【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台风时空分布特点、成因及防治。第(1)题,关键通过题目提供的图示材料总结出福建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第(2)题,从受灾体和致灾因子两方面分析受灾强度,防御自然灾害需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入手。【答案】(1)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 (2)台风频繁登陆区,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造成严重损失。 防御措施:制定防台救灾应急预案;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警;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台风期间减少出行等。【典例2】(2009年高考):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

5、而成的湖泊。图1l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7分)(2)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参考答案】(1)崩塌、滑坡或泥石流。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分布)。 (2)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三)各种自然灾害产生的危害(直接危害与间接危害) 火山喷发 直接危害喷发的岩浆会危害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森林大火危害生物的生存。 间接危害喷

6、发的火山灰会影响空气的质量和能见度,给交通带来巨大的影响等。 地震 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地面裂缝、 间接危害还能引起滑坡、崩塌、火灾、堰塞湖、瘟疫等其他灾害 干旱 直接危害造成农业减产,人畜饮水困难; 间接危害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四)各种灾害的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见典例3、4、5)1、干旱的成因自然因素主要是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全球气候变暖,气温高,蒸发旺盛等。人为因素人口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短缺;森林植被被人类破坏,植物的蓄水作用丧失,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水体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 用水浪费严重。2、洪涝的成因 (1)自然原因:降

7、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梅雨天气);夏季风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或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段);厄尔尼诺现象等。(2)人为原因:滥砍乱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思维: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第一,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第二,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

8、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3. 沙尘暴(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多;地表植被稀广。(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台风 4、滑坡、泥石流(1)自然原因:地貌:山区;地质:地壳运动强烈,岩石破碎,山体中断层发育;水源:暴雨集中。(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工程活动不当。5、赤潮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或海域相对封闭。(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中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

9、和养殖规模的扩大,污染了养殖水域。6、地震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拓展: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原因有: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6)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7、台风热带气旋强度最强的一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面上,由热带气旋转化而台风是热带

10、风暴强烈发展而成的。8、寒潮由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冷锋)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冷空气过程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除西藏云贵地区外)。9、咸潮受天文、水文和气象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入侵内陆区域,造成水中的盐分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 【典例3】(2010全国新课标文综):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下图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分析这次地质灾害

11、发生的原因。【解析】认真阅读地质剖面图是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原因的关键。自然原因:顺向岩层在重力的作用下易滑坡;人为原因:因公路施工易使岩层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段公路被毁。【参考答案】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 “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段公路被毁。【典例4】读我国四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霜冻灾害比、地频繁,试简析原因。(2)地气候干旱,降水

12、稀少,但局部地区仍时有洪水发生。其原因是什么?(3)地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地区,与这里的哪些气候特点有关?(4)危害地农业生产最严重的生物灾害是什么,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1)地与地相比,(自然原因)气候湿润,(人为原因)是我国重要农业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大。地与地相比,纬度更高,更靠近冬季风源地,降温强度更大,初霜开始更早,终霜结束更晚。 (2)气温升高影响,45月(春季)形成融雪洪水;78月(夏季)形成融冰洪水。(3)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4)蝗灾。这里降水时间变化大,干旱少雨年份或者旱季,河湖退水区适宜雌蝗产卵;雨季多雨利于蝗虫幼虫生长。【典例5】阅

13、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资料一 意大利当地时间2009年4月6日凌晨3点32分,意大利中部地区发生了里氏6.3级地震,震中位于首都罗马北面的阿布鲁佐大区首府拉奎拉,震源深度5公里。到7日早晨,地震已造成至少207人死亡,34人失踪,1500人受伤,许多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坍塌。资料二 图4意大利本次地震分布示意图分析这次地震震级不大,但却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 自然原因:震源浅;人为原因:地震发生在下半夜,人们正在熟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反应逃离;建筑物年代久远,抗震能力弱;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五)各种灾害间的相互联系:如多暴雨的山区易产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厄尔尼诺现象消失之后,往往会

14、出现拉尼娜现象;干旱之后易产生蝗灾、鼠灾;台风会来带狂风暴雨,易产生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风暴潮;地震或洪涝等大灾之后易产生瘟疫等。(六)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环境问题其实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灾害造成的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人为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因此,即使没有人类的诞生,也有环境问题出现。只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环境问题是次生环境问题。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强,环境问题(包括自然灾害)越演越烈(如,台风、地震、洪涝等。见台风拓展三),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人类 才开始意识到“人地”是相互依赖的,为了人地和谐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七)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自

15、然灾害产生、破坏程度大小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发生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而今,人为的破坏已经成为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在治理灾害时,对自然因素可能束手无策,如板块交接地带易发生地震,这人类现阶段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从改变人的不合理活动着手,其效果甚至比不切实际改变自然要好的多。(八)各种灾害的防灾或减灾措施政策法规-制定(某种灾害的)应急预案;技术措施-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加强监测与预警;工程措施-地震(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水土流失(修建挡土坝、水库)、水旱灾害(兴修水利措施和水库);台风和风暴潮(加固加高堤岸);荒漠化(修建沙障);病虫害(喷哂农药);冻害(温室大棚、加盖覆盖物、田

16、间燃放烟雾等)生物-措施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荒漠化(植树种草);虫鼠害(投放天敌)提高公民防灾与减灾的意识【典例6】2010年高考:图15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7分)(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8分)【参考答案】(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自然原因)A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为原因)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

17、准。 (2)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或制定防灾预案(救灾预案)或加大防灾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的防灾意识;修建护坡工程或减少对该地区土层的破坏或保持该地区土层的稳定性;修建水库或修建水利工程;植树造林种草或退耕还林(还草)或保护生态环境;迁出高风险(高危险)地区或不要在高风险的地区进行生产活动。(答出其中4点即可)【典例7】2011年高考: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数,图20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9分)(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

18、施。(6分)【参考答案】(1)春季。春季冷暖气流常在该省交汇或快行冷锋,易使暖气流强烈抬升;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对流加强或气流强烈升降。(2)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 措施:政府制定冰雹应急预案;加强监测与预报;人工除雹;提高人们的防雹意识(做好人工防雹或加固房屋、抢收农作物、购买保险、减少户外活动)等。二、各种自然灾害的相关资料知识补充(一)天文灾害:太阳活动的表现、标志、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太阳活动在光球层和色球层上的表现分别是黑子和耀斑的增多,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使地球气候异常、影

19、响电离层,导致地面通讯的中断及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二)气象水文灾害: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及其防御往往成为高考的热点内容。而利用天气系统和气候因子分析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与时空分布规律往往成为高考的最佳切入点。因此复习时要结合大气环流、各种气候特点了解气象气候灾害产生的机制、发生的时间、影响和分布的主要区域,产生的危害及其防御对策。如结合冷空气、锋面等因素分析旱涝、寒潮等灾害,结合大气运动分析台风、伏旱、中国华北春旱等灾害成因。 1、旱涝灾害。旱涝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一种气象气候灾害。 亚洲是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季风气候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的特性决定了亚洲多旱涝灾害。我

20、国也是多旱涝灾害国家之一,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受冬、夏季风的强弱等气象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旱涝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同的表现。在广大的西北地区,干燥少雨,旱情严重。在东部季风区,旱涝受季风强弱影响。在夏季风北上时期,当北方干冷空气较强时,雨带停留南方时间相对较长,形成南涝北旱;当北方干冷空气较弱时,雨带较快越过江淮流域,北方因雨水过多发生夏涝,南方出现旱象。除这种旱涝同时出现于不同地区的情况外,在一地区内,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交替出现,也是常有的现象。从中国历年旱涝情况看,大致是东北涝多于旱;华北盛夏多洪涝,春旱十分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体上夏多洪涝,盛夏多伏旱。所以抗旱防涝,是中国农业生

21、产的一件大事。 (1)干旱 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旱灾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干旱也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 干旱的成因: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自然因素主要是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等。人为因素人口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短缺;森林植被被人类破坏,植物的蓄水作用

22、丧失,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水体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 用水浪费严重。影响: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应对措施:在我国,采取多种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控制人口、植树造林、治理污染、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为基本国策,作为农业大国,我们落后的灌溉方式也正在向高效节能的灌溉方式。(2)洪涝 洪涝的成因: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第一,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

23、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第二,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洪涝的类型: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 洪涝的特点: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黄河流域则有不同的特点。 洪涝灾害的危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如历史上黄河入海口的多次改道)。 洪涝灾害的分布:在不同地区均有可能发生

24、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 洪涝具有可防御性。人类不可能彻底根治洪水灾害,但通过各种努力,可以尽可能地缩小灾害的影响。 洪涝的防治: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尽可能使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监测和预报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分洪区生物措施: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提高公民防灾与减灾的意识: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 2.寒潮 由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冷锋)

25、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冷空气过程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除西藏云贵地区外)。 寒潮影响:寒潮是我国冬春季节的主要灾害天气,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从秋末到第二年初春期间,常受北方强冷空气的侵袭。当强冷空气袭来时,北风劲吹,气温骤降,有时伴有风沙或雨雪,并出现霜冻,给生产、交通、电信带来一定危害。降温使农作物受冻害,特别是在秋春季节农作物成熟期及生长期产生的冻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由于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关系,寒潮对中国各地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北方受寒潮

26、影响较大。发生在冬半年,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危害最大,影响范围大,我国除青藏、滇南外,各地都受影响。 寒潮防御:要做好寒潮的预报工作,提早做好防寒准备,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船在大风前返航提醒有关部门作防寒准备。 3.台风 成因:热带气旋强度最强的一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面上,由热带气旋转化而台风是热带风暴强烈发展而成的。 种类:发生于太平洋的称为台风,发生于孟加拉湾和加勒比海的称为飓风。西北太平洋上是全球台风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中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27、季节:是夏秋季节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天气。影响中国的台风是来自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海面上的热带空气旋涡。盛发于夏秋季节的台风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琼、台、粤、闽、浙等)影响很大。 影响(危害):当台风过境时,往往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在海面上可以掀起滔天巨浪和海潮,导致潮流上涨,影响渔类和海洋运输;在登陆地区还会冲毁堤坝、码头,淹没良田,摧毁建筑物,形成洪涝和风灾。 功:台风带来的强风雨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华南和华东等地的“伏旱”,暂时消除酷暑。 台风防御:监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目前中国已初步具备了利用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对台风的监测手段,能较准确地对台风进行预报。 4.厄尔尼诺现象是

28、指南美洲及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海域海水异常增温并东流到达南美西岸的现象。因其多始于圣诞节前后,故被称作“厄尔尼诺”(西班牙语即“圣子”的意思)。厄尔尼诺的出现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特别是厄尔尼诺会对热带气候产生影响,加剧热带地区的旱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厄尔尼诺会对大气环流与洋流产生影响,改变热带风暴出现的时间、频率、强弱等。许多自然灾害与厄尔尼诺现象有着直接的关系。 (1)厄尔尼诺与全球性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使全球的水热状况发生变化,并改变大气环流的原有模式,从而导致全球范围的特大洪涝和严重干旱灾害。暖水流以及它与大气作用产生的湿热空气转向东太平洋之后,会造成大面

29、积的暴风骤雨,对整个北半球的大气环流造成干扰作用,最终改变正常气候状况导致全球性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发生水旱和飓风之类的严重灾害。 (2)厄尔尼诺现象与全球性变暖 厄尔尼诺暖流西流过程中与黑潮续流发生碰撞,使其向北移动。黑潮续流是横越太平洋的一支暖流,来自日本附近,通常把巨大的热量输往东太平洋海域。它的北移,使北部海域水温上升,北半球气温升高。 5.拉尼娜是指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水温比正常年份偏低(冷)、冷水区比正常年份偏大的现象,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一次厄尔尼诺消失之后,往往出现拉尼娜,这与沃克环流的收缩变化有关。 当厄尔尼诺高峰期以后,西太平洋赤道海区的海水因为流向东、中太平洋,比正常年

30、份要少得多,水温也低,因而沃克环流的源动力就大为减弱,迫使进入南美大陆的气流开始西退,厄尔尼诺开始减弱,逐渐衰亡。由于沃克环流源头的热量比正常年份要少得多,从西太平洋赤道海区上升后在空中向东偏南运动的气流下降的位置偏西,因而,东太平洋赤道海区会出现大片水温偏低的海水。拉尼娜现象就出现了。待西太平洋海水逐渐增多,东南信风逐渐增强,沃克环流逐渐恢复到正常位置,全球气候也就趋于正常。 6.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还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温室效应增长可能是主要因素。 由于近年来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造成了全球性气温上升,导致海

31、水受热膨胀、高山冰川融化、南极冰盖解体,使得海平面上升。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世界上某些地区的降水将减少,而蒸发将增大,致使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导致一系列的缺水问题。世界上本来就存在一些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在此背景下将变得更加困难,荒漠化是必然结果。 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海洋生态系统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更大。海水温度变化以及某些洋流型的潜在变化,可能引起涌升流发生区和鱼类聚集地的变化。某些渔场可能会消失,而另一些渔场则可能扩大。 水分供给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转变成作物种植和粮食生产中的脆弱性,使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风险增大。 7.沙尘暴 沙尘暴(黑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最强的一种。 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 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气温回暖解冻,干旱少雨而蒸发加剧,地表干燥裸露疏松,容易起沙。人类不当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尘来源,是导致沙尘暴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 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 通过气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