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8 ,大小:2.09MB ,
资源ID:688150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881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笔记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为本站会员(聆听****声音)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什么是教育现象呢?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什么是教育规律呢?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

2、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学发展既然教育学这么重要,那么我们现代的教育学发展到什么阶段了呢?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教育学发展

3、的第一个阶段:No.1 萌芽阶段萌芽阶段的教育家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董仲舒、韩愈、王守仁。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的发展之荀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的教育思想No.1 荀子的教育思想No.2墨子的教育思想No.3老子的教育思想No.4韩非子的教育思想童鞋们都记下来了吗?不仅要记住,还要会用哦那杨杨老师就给大家出一道题,看看大家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提出“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人是谁呢?A.老子B.墨子C.韩非子D.孔子No.1董仲舒的教育思想No.2韩愈的教育思想No.

4、3朱熹的教育思想No.4王守仁的教育思想No.5学记的教育思想杨杨老师温馨提醒:这个知识点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中之重!教育的发展之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的所有内容,同学们掌握了多少呢?教育的发展之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教育的发展之科学化阶段好了,咱们今天的笔记内容就是这些了,老规矩,一道题测试一下你掌握的怎么样!别忘了把答案留在评论区哦随后杨杨老师来揭晓答案!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儿童中心“,主张“做中学”的教育家是()A.晏阳初B.维果斯基C.布鲁纳D.杜威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之科学化阶段上周我们学习了凯洛夫和杨贤江这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现在我们来学习中国

5、近现代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拿出笔和本,开始记笔记喽我们已经知道科学化阶段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都有哪些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化阶段的教育学流派都有哪些科学化阶段的教育学发展状况就我们先记到这里,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好了,今天的笔记内容就是这些了,下面继续出两道题考考大家学的怎么样哦No.11912年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教育观和美感教育的是( )A.梁漱溟B.黄炎培C.蔡元培D.陶行知No.2开展教学过程最优化与教学质量提高实验研究的教育家是( A.马卡连柯B.赞科夫C.奥苏伯尔D.巴班斯基教育的基本规律这一章的知识框架了解了本章的知

6、识框架,下面我们马上开始第一节的学习。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生产力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又起着促进作用: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它反映着社会的根本性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一定社会的教育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以积极的影响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下表三、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二)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

7、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三)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的特性;2.学校文化的分类;3.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四、教育与人口教育对人口相互制约和影响,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迁移等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一节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掌握了多少呢?来来来,做两道练习题告诉我你有多棒吧No.1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两者之间的关系。A.教育与经济B.教育与政治C.教育与文化D.教育与科学技术No.2 学校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有( )A.传承与传播文化B.保存和活化文化C.选择与整理文

8、化D.交融与创新文化第三章都有哪些考点那梳理完这一章的考点之后,我们马上开始第一节教育目的的学习,由于第一节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让童鞋们更好的消化吸收每一节课的内容,我们把教育目的这一部分的笔记分两节课来学习童鞋们可要耐心地拿下每个知识点哦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上)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 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从内涵上看, 教育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

9、求,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以及课程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知识拓展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 经济的要求, 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 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要实现的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 但各级各类学校有各自人才培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 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一般

10、来说,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主要由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构成。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又称定向功能, 教育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 预定发展结果, 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目的无论是对受教育者, 还是对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功能, 诸如教育制度的建立、 教育内容的选择, 以及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都必须按照教育目的去进行。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 具有理想性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不仅激励着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 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学习目的, 也

11、激励着受教育者自觉地、 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 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4.选择功能人类社会发展至今, 可供受教育者学习的知识经验繁多而复杂, 需要培养多种多样的技能技巧, 需要发展方方面面的智力、能力。有了教育目的,就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 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地对人类丰富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取舍。同时,教育目的也为选择相应的教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四、教育目的确立依据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 能对社会、 对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同时又受多方面的制

12、约。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促进人的发展, 人们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 必须考虑社会和人的因素。1.社会依据教育产生于社会需要,与一定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趋向有着密切联系。教育要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就必须依据社会的现实和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一是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总要带来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变革,而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新的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建立,又无不对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二是根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人不仅是社会的成员, 也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而, 培养什么样的人, 不仅要反映社会关系和政治经济的要求, 同时也受社

13、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发展需要的制约。2.人的依据教育目的包含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 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向来确定, 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来确定。一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 (或培养目标) 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 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时, 就必须以此为依据, 这样才能使实际教育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二是根据人的发展需要。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对社会发展变化要求的认识, 会使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需

14、要, 使其围绕社会要求来设计、 建构自我发展的素质。3.理论依据五、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 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 也是确定教育内容、 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 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2.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 对教育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3.教育目

15、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好了,今天的笔记内容我们就先记到这里,下面做两道练习题来巩固一下今天学的内容吧1.下列概念按照范畴由大到小逻辑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C.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D.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2.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人们通常认为持个人本位论的学者有(A.涂尔干B.卢梭C.裴斯泰洛奇D.福禄贝尔教育目的(下)我国的教育目的(一) 教育目的的各类表述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的1996年,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其中最核心的

16、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 即教育要使学习者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 并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的表述1957年,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在德育、 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中正式确认了这一教育目的, 并提出了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一教育方针。1981年, 中共中央 关于建国

17、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提出: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又红又专、 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 这个教育方针表述与50年代毛泽东的提法不完全一样, 但其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1982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 少年、 儿童在品德、 智力、 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这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将 “三个面向” 写入教育方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8、, 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 都应该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 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 具有实事求是、 独立思考、 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 这一教育目的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 反映了新时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1986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规定: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使儿童、 少年在品德、 智力、 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9、奠定基础。 ” 这里首次将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到教育目的的高度。199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 智、 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现行教育目的最早的表述。1995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 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这个教育方针是目前通行的教育目的最规范的表述。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明确指出: “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

20、务,为人民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 智、 体、 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6年, 第十届人大二十二次会议修改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规定: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使适龄儿童、 少年在品德、 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3.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指出,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

21、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教育开始了历史性转变, 被赋予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 反映社会主义性质和需要的教育目的, 对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及教育发展发挥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在当代社会发展中, 为了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 适应建设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需要, 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概括起来, 我国教育目

22、的的精神实质有如下几点: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所揭示的人的发展观, 为教育目的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方*, 指明了教育目的的客观必然性和社会历史制约性。2.培养 “劳动者” 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这里所说的劳动者, 既包括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也包括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3.德、 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我国教育目的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 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4.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一贯坚持的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源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源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3、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5.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以此为目标, 对课程、 教学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综上所述,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 培养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的, 具有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同时, 这也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即: 第一,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第二, 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第三, 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三) 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马

24、克思在 资本论 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四)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一般认为, 我国现在中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 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 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 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的作用, 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始终强调把德育放在最优先的位置。(2) 智育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智

25、力、 才能的教育活动。智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3) 体育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保健知识, 增强体质, 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4) 美育美育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发展他们感受美、 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的作用。(5) 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指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 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综合德育、 智育、 美育和体育的作用。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五育” 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要求学生 “样样都好” 的平均发

26、展, 也不能理解为人人都要发展成为一样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同 “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并不是对立的、 矛盾的。人的发展应是全面、 和谐、 具有鲜明个性的。在实际生活中, 青少年德、 智、 体、 美、 劳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 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强调。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 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相连, 它们互为条件, 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五) 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定义依据国家教委 关于当前积极

27、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的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 教育法 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 能力,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 活泼、 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素质教育的内涵(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 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改变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做法。在素质教育中, “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使每

28、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同时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 就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换句话说, 素质教育要求平等, 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2)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 要求德、 智、 体、 美等各方面并重, 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文化科学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 要倡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扭转那种只重视智育, 轻视德育、 体育和美育; 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 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3)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

29、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 还要改变那种只重视教授书本知识、 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素质教育要完成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优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建立在普遍的人的创造性的基础之上, 因此, 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 另一方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 使学生活泼地成长。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 素质教育要把学生看做知识的主人, 它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 要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 要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面貌。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 素质教育必然要遵循教育的个性化原则。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坚持因材施教。3.素质教育的特点(1)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所谓 “全体性” , 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