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33.90KB ,
资源ID:6898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898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教学实践经考核合格者,计学分。效果不好的,不给学分,但允许重新安排一次教学实践。七、业务实习与社会实践硕士研究生根据科研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在学期间可以外出进行田野考察、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业务实习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业务实习、社会实践均不计学分,但要进行检查、总结及考评。八、学位论文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35学分才准许撰写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的写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从第3学期开始进行选题、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和做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报告应得到导师的同意,并经院组织的开题报告会议通过。经导师组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可行者,方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对于不合适者,要重新开题,最迟应在第

2、四学期开学以后的前两个月内完成。在撰写过程中,实行汇报与阶段性学术报告制。每隔35个月,硕士生要在一定范围内报告论文进展情况,由导师、指导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在申请答辩前35个月,要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全面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以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论文。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要求体现该学科领域较高的研究水平和较新的进展。论文要求观点正确并具有科学性,有一定的创新,资料翔实,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文字流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硕士生应积极从事科学研究,鼓励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与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在读期间,硕士生应当至少在国家正规CN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

3、篇,或者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九、培养方式与方法培养方式: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每位导师至少要为研究生开设1门本专业课程,一般为专业必修课。每位导师必须在学术带头人的组织下,为研究生开列出必读书目并及时检查研究生对必读书目的阅读情况。参与审核学位课程的命题及评分。负责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协助组织学位论文的答辩。培养方法:对研究生的培养,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调查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十、考核必修课均安排为考试,选修课可以安排为考试或考查。

4、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计分制评定成绩。具体考核办法按河南师范大学关于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的规定执行。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四学期的五、六月份进行中期考核,即对其政治思想、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等各个培养环节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测评,具体办法按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执行。十一、其他研究生入学后,要根据培养方案在三个月内制定出个人的学习计划,个人学习计划既要服从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又要在选课、培养方式、论文、实习等方面具体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个人学习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院、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保存。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课程类别编

5、号课程名称总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及周学时备注必 修 课(学位课程)公共课11_00000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1修8学分09_000003英语216511_00000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2学科基础09_07020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543至少修9学分09_07020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专题09_070206政党政治比较研究09_070201中共党史专题研究(上、下)1086专业主干09_070504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专题至少修8学分09_070510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09_070506国际政治专题09_070204中共党史史料学12_070061当代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研

6、究选修15_070010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至少修12学分09_070209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专题研究09_070509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09_070210社科论文写作09_070207中国共产党党务管理研究与实践15_070015知识分子与社会发展研究09_070211中国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12_07006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专题研究09_070505中国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研究09_070205社会主义改革史研究教学实践09_079001*主要课程介绍课程编号:070202 课程名称: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开课学期:教学要求: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7、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发展为线索,以讲授、讨论和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专题研究性的教学开展。教学内容:导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词义理解;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由来、内涵本质;第二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理论来源;第三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历史主体;第四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路径、演进历程;第五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态特征、基本经验;第六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第七讲:党的早期领导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八讲:毛泽东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九讲: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十讲:江泽民、胡锦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十

8、一讲:党的重要领导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十二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第十三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毛泽东选集(1-5卷),人民出版社,1991、1977年2.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年4. 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5. 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6.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7.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1998年8.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9.肖浩辉等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侯惠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梅荣政主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石仲泉主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3.郭建宁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14.张静等编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15.林绪武等编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

10、3年16.刘先春编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要文献导读四十篇,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17.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道路课题组: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070203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专业主干课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使该学科专业硕士生能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学术前沿问题,通晓世界各国政治制度,明晰参与政治活动的法则和方式,以达到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提高政治觉悟,增进其政治鉴别力和参与政治生活能力的目的。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第二章 社会与政治;第三章 阶级与国家;第四章 政治的组织形式;第

11、五章 政党制度;第六章 监督制度;第七章 政治管理;第八章 政治参与;第九章 政治教育。1李爱华:现代政治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3列宁全集 4斯大林全集5毛泽东选集6邓小平文选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 ,1965年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9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王浦: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1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070206 课程名称: 3从宏观上把握各类型政党在干预政治、夺取政权、建设国家方面的共同规律与

12、机制,分析各类型政党政治的特点,以总结中外政党的建设经验,探索执政规律。一、政党政治的一般原理;二、政党制度比较;三、政党执政模式比较;四、政党文化比较研究;五、政党政治个案比较研究:中国与新加坡;六、政党政治个案比较研究:中国与美国。1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1年2周民锋: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比较,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3胡盛仪: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1年 4林勋健: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 5潘一禾: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2002年6王邦佐:西方政党制度社会生态分析,人民出版社,2001年7周淑真

13、: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8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070201 课程名称:中共党史专题研究(上下)108 学 分:、通过中共党史专题研究的学习研究,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刻认识中国革命、建设的规律,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和总结社会各阶级及政党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难曲折和经验教训,全面把握和正确判断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与规律,熟悉学术界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程度。第一部分(

14、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五四运动、党的创立、工人运动高潮、共产国际与党的关系建立);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农民运动高潮、陈独秀与中国革命);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武装斗争、苏维埃共和国、遵义会议与长征、三次“左”倾错误、西安事变);四、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两个战场、陕甘宁边区、中共七大与民主党派的兴起);五、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谈斗争、人民解放战争、第二条战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二部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建国后政治运动研究;二、新中国经济建设研究;三、新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四、新中国外交外事研究;五、新中国军队和

15、国防建设研究;六、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研究。教材与参考书目:1李 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人民出版社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3李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5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人民出版社6王维礼:中国现代史大事纪事本末(19191949),黑龙江人民出版社7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9何 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1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2中央文献

16、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全20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13郭德宏等: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历程,红旗出版社,1997年14林蕴晖等:19491989年的中国(全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5郑 惠等:五十年国事纪要(全5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6郭德宏等: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述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17杨盛群等:共和国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18马 敏等:当代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19江 山:共和国档案,团结出版社,1996年070504 课程名称:54 学 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主题,系统了解

17、中国近现代纷纭复杂的各种政治思想的源起、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进分子的政治思想、太平天国起义领导者们的政治思想、洋务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戊戌维新政治思潮、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中国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以及其他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思想。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经世致用思潮、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的政治思想) 二、太平天国起义领导者们的政治思想(洪秀全、洪仁玕的政治思想) 三、洋务思想和早期维新思想(洋务运动与洋务思潮、洋务思潮的论战与歧异)四、戊戌维新思潮(戊戌维新思潮、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

18、复等的政治思想)五、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潮(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孙中山、章太炎、宋教仁等的政治思想)六、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思想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的政治思想)八、国民党的政治思想(蒋介石等的政治思想)九、中间派别的政治思想(胡适、梁漱溟等的政治思想)十、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张闻天等的政治思想)1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05年3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田海林: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5俞祖华、王国洪:中国现代政

19、治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6. 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7. 彭明、程肃欠: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 胡维革: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9. 彭明: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十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严怀儒、高军、刘家宾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简编,北京出版社,1986年070510 课程名称: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政治行为在个体心理导向领域中的系统表现,由社会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政治认知、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组成,并以政治

20、理想、信念、理论、评价标准等政治思想意识作为其表现形式的主观政治范畴;是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组织等硬政治因素之外的软政治因素;对社会政治发挥着指导政治行为、影响政治体系、制约政治发展等重要作用。一、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概念内涵;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渊源变迁;三、当代中国政治主体的政治认知;四、当代中国政治主体的政治态度;五、当代中国政治主体的政治情感;六、当代中国政治主体的政治信仰;七、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意义;八、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九、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趋势。1. (美)阿尔蒙德、维巴著,张明澍译: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商务印书馆,2014年2. (美)加布里

21、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 著,李国强 等译:重访公民文化,东方出版社,2014年3. (美)布林特 著,卢春龙,袁倩 译:政治文化的谱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4. 陈义平: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年5.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年6. 杨光斌: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7. 徐宗华: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维度,人民出版社,2007年8. 李春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丛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9. 孙兰英,全球化网络化语境下政治文化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070506 课程名称:通过国际

22、政治专题研究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厘清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国际政治理论主要流派的发展演变历程以及彼此之间的争论,全面掌握国家利益论、均势论、集体安全论等国际政治的基础理论及其立论假设与追求目标,认识冷战后国际政治理论的新发展;学会综合运用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分析国际政治的现实问题,形成较高理论层次上的概括和分析维度,使研究更准确地预见国际政治的未来发展。第一部分(国际政治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发展):一、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二、第二次论战: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三、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四、冷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重建。第二部分(国际政治的基础理论及其在冷战后的新发展):

23、一、国家利益论;二、 均势论;三、霸权稳定论;四、集体安全论;五、软权力论;六、文明冲突论。第三部分(国际政治中的个案探讨)一、中美关系;二、中俄关系;三、中马关系1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2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章前明:当代国际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6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基欧汉罗伯特:霸权之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

24、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年;9威廉奥尔森: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10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070204 课程名称:54 学 分:2 中共党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经历了“萌生”、“初建”、“成型”、“挫折”、“复兴”和走向“繁荣”的阶段,至今已成为中共党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立的分支学科。通过对中共党史史料学课程的学习与训练,熟悉有关中共党史史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中共党史史料的各种类型和利用价值,掌握围绕研究专题来搜集、考证和分析各类史料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同时还将介绍和研讨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方法,包括著名中共党史学家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跨学科和利用网络、数据库资源的研究方法。以此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撰写专题论文做必要的准备,使学生今后可以更好地从事研究工作和各种相关的工作。一、中共党史史料学的学科属性与源流;二、中共党史史料与中共党史学;三、中共党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