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5.44KB ,
资源ID:69844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9844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docx

1、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拉铁摩尔第一部 长城的历史地理第一章 中国及其周边领土地理:从太平洋到帕米尔高原,从帕米尔高原南下,到达分割中国与印度的高寒地带,包括满洲、蒙古、新疆、西藏。这是亚洲中部的隔绝地域,世界上最神秘的边疆之一。伟大的工程长城就是这个神秘历史的象征。这些地带以前也曾经发生过征战和移民,一般来说是个隔绝地带,时断时续的持续着中国、中东、近东、欧洲仅有的交通。陆权和海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西方侵入之前,中国的“外务”多半只限于其长城边疆,海外的“外务”并不重要。19世纪海上实力入侵已不可抗拒。在整个远东地区,西欧及北美的主要海权国家按照它们的意志发展其实力。日本侵略中国

2、满洲表现了海上实力冲击和陆上势力的冲击。(3页)区域和人口:内地18个省面积:150万平方英里,人口:4亿5亿之间。长城以外及西藏:面积300万英里,人口:4500万长城以外的汉族人口:2/3(东三省一带约3000人)其他人总数:50060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但是汉族却没有永久性的移民于长征之外。这是为什么?(10页)中国的边疆扩展:汉族向内蒙古及满洲的移民:东三省人口:1910年1500人,1931年3000万人。1927、1928、1929三年最多。每年到东三省的有100万人。很像美国的西进运动。西方的工业化在中国产生之前,中国没有产生人口压力。近代的移民与以往的有很大的差异,海上

3、的入侵促使中国旧的社会组织和活动方式。新势力中最重要是铁路及近代准备。如干世纪中国的人口压力、经济、政治、军事力量没有完全控制东北地区。近代汉人的大量移民则完全是铁路、新式军械、金融、工业及贸易活动的结果。更往西去,长城成为内蒙古的边界。虽然也与东北地区有点相同,不是很深刻。铁路建设不如东北,或者中国自己建造,更远就没有铁路。亚洲内陆边疆的历史问题:220年(汉末),中国及其长城边疆的历史特征基本形成了相互影响的确定模式。其后这个模式逐渐丰富并典型化。准确的把握220年形成的特征可以认识其后边疆社会的的历史渊源和以后发展。第二章 长城边疆的地域构成表面上看,中国的长城线是世界的绝对的边界之一。

4、一,地理:在它南边,很多河流流入长江和黄河,然后汇入大海。而长城以外的基本都是内陆河,它们或在河道中干涸(h),或流入没有出口的咸水湖沼。这里水不流入海。气候不属于中国或西伯利亚的气候。二,人口较少,居民稀疏。有些地点水的供给充足,有发达的绿洲农业。但是某些绿洲和沙漠,干旱草原干随分割几千英里。人们不直接依赖地面上的植物生活。人与植物之间建立一种特别的关系。种族,语言,宗教和政治组织也可以长城线来划分。如;长城以内虽有不同方言,但人们都说汉语。其他一些小民族实力很薄弱,不能改变社会结构,被同化,长城以外的满语,蒙古语和中亚的突厥语不是汉语的方言。它们完全属于其他语系。长城也只近似于绝对边界,它

5、是环境分界线上社会影响的产物。环境的差异也不是长城每一段都是很明显,这也历史上长城线有变动的事实相符。对中国长城地理的历史研究,需要确切了解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环境的适应。(秦始皇)只是连结各国长城而已。第三章 黄土地区与中国社会的起源中国历史的根源只在两个地区:黄河流域中部的主要中心;长江流域中部的次要中心。这两个中心发展起来的文化相互接触影响,出现了北方文化还是南方文化占优势的问题。最初北方文化占优势,因为早期的有利条件。第二是农业中国的历史及亚洲内陆的草原包括边缘的绿洲、 林区,山地的里时间求取平衡的地。(21页)黄土地带向南的早起发展:向外发展多半不是由陆路而是沿河道的。往南下以后

6、,却在社会组织及政治上与老家隔绝。南部长期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中心。说不清谁是主要的,谁是次要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终于汇合,成为相当进步的农业。向北方发展的弱势:中国北方的草原边缘,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况。在长城线以北的亚洲,地理的变化比气候变化还要快,那儿也没有足供灌溉的河流。南方农业和北方的草原游牧产生了一个永恒的矛盾。历史上长城边疆的民族及国家不得不做出一个决定是选择精耕农业,或者选择粗放的游牧经济。历史上屡次出现过调和二者的社会和国家,但是没有一次能够成功的。中国历史的形式:建立并维持灌溉制度所必要的水利工程,必定要有国家经营,所以国家从事这类活动的能力成为政治力量的基础。国家还要大量的存粮,

7、存粮积累的意义大于财富,因为战时可以提供军粮。家庭和社会都赞成人口生殖。权利建立在人力之上的阶级,反对人力以外力量的发展,他们的权益建立在农业之上,同时,它们反对矿业,工业(手工业以外的),他们掌握灌溉土地及人力的历代中国统治阶级。贸易、矿冶和官僚:19世纪之前,多数人口和贸易,在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流通。只有特种商品和特殊商人的流通很广。盐铁茶和丝虽不是到处生产,却流通很广。茶和丝是农业活动的特产。可以从一个本地商人手里转到另一个商人手里。盐和各种金属需要特别调理来管理,因为中国的农业社会需要它们。各种事业上代表国家利益的是一个特殊的阶级,称作官僚。他们的地位是专利的,因而它们自然地要保存成规

8、,反对改革,以保存他们的专利。中国历史的循环:中国历史事件的过程每个多重复,除去一般的显著特征变得更加专门化而外,一般的进化被阻碍,王朝的兴旺也只是朝代的重复。农民暴动,推翻政府,而它们并不能建立一个新政府。摧毁旧机构和建立新机构都没有动摇基层的基础。社会大体上还是向心发展。19世纪西方的入侵:19世纪初年,由少数民族建立而武力统治的满清王朝跨越了其极盛时代,整个社会已经成熟,并且开始溃烂。重农抑商的政策达到顶峰。管理及士大夫阶级的特殊分子就是地主阶级。典型的中国人有两种:一是地位略高于牲畜的农夫,另一种是因不服劳役而修着长指甲的文人。文化成为一种最腐败同时又最雍容多礼,知识深高的特殊阶级的专

9、利品。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中国门户,西方引入各种新的财富和力量,有钱阶级并不欢迎,官僚实力竭力反对外来势力的入侵。第四章 蒙古草原与草原游牧社会特征蒙古不像中国那样产生农业社会,不一定是气候变迁的原因。相反,是由于沙堆一直延伸到古代沼泽的原因,也没有河流来浇灌广大土地上的精耕作业。黄河流域和蒙古草原地区早期文化的差异:中国内地与蒙古草原的最大差异是是:草原的原始文化没有能够发展到大农田粗耕制,或农耕与畜牧并行的混合经济。游牧占统治地位的制度,尽管不是惟一的制度。畜牧是一种散漫的经济制度。在工业经济兴起之前,中国和草原文化不能调和的,在草原即使条件最好的地方,也不能超越原始农业,而黄土地带

10、,农业劳动很容易获得利益。先进的文化与落后的野蛮的制度在每一寸土地上争高下,因为黄土地与草原,其转变虽然快,却没有一个明显的界线。其变化是灌溉到半灌溉,再到非灌溉地区。草原游牧社会的兴起:一、虽然灌溉技术造成了新的农业倾向,但是原是汉族仍然是养牛、羊、马和捕猎。虽然这些并不能与农业优势对抗。二、新石器时代起,草原社会和草原社会边缘的社会并没有完全归于游牧经济。 农业在中国占绝对优势,畜牧在草原上占绝对优势。公元前2000年左右,殷商居民的特点不在于它们仍保存捕猎和畜牧,而形成了城市为中心的高度的农业。 公元前500年左右的骑马民族的记载出现是一种根本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表现。公元前34世纪,转变很

11、确切,高到汉族也向它学习。 草原社会兴起的功能解释:秦朝建立和匈奴帝国的形成,2000多年的对抗历史就开始了。中国文化向南、东、西河道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向北发展十分不利。公元前34世纪长城边疆变成了游牧生涯,在这里建立活动范围,与中国“开化”的社会相分离。马利用极其重要了。乘马的主要程序:一、放弃过渡性文化,转变完全草原文化。二、完全依赖自然放牧的牲畜。没有储存的饲料或干草三、机动性的需要增加,以免滞留在不能继续使用的牧场上。四、管理马屁技术的特殊需要。五、掌握了熟练的骑术与对马群的管理。社会与技术相适应,不是技术造成了社会,也不是仅仅对付汉族而发明了技术。草原社会经济与中国本部情势形成的

12、比较:农业社会与草原社会不同,草原社会不是土地所有权为基础的,移动性比居住权更重要,个人没有固定的土地。就连游牧经济的方式也受到移动权的影响。中国与草原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形成政治上的隔绝,虽然费了很大的力气将长城建造出来,边疆从来没有绝对的界线,是政治、经济等方面它是个过度地带。我们还要注意到草原的统一性比中国还差。草原经济更为自给自足。草原虽然内部经济的社会必要性,草原却有对外贸易的社会必要性。草原历史的阶段特征:在草原社会出现违反草原规则的现象时,引起草原社会和农业社会不相协调的问题。草原社会的统治者感到很无奈。农业社会也是如此。这种冲突最终将破坏这个混合的社会,在它崩溃时,出现很大的混乱。

13、最终长城边疆和以北区域被草原社会所控制,以南被农业社会控制。游牧经济的种类及羊的重要性:牛马吃过得草,羊还可以吃,而羊吃过的草牛马不吃。养羊是最经济的:食住依; 牛:拖东西; 马:战场骆驼:远距离运输财富与移动性关系:喇嘛教的再输入蒙古民族利用过的喇嘛教是一种掺和着佛教及若干景教与摩尼教教义的混合宗教。虽然蒙古人的粗浅标准来看,它是有文化的宗教。但它仍然不能与中国人的官僚制度对抗。当最后一位蒙古皇帝逐出中国时喇嘛教从中国及蒙古消失。远在1260年,忽必烈被推为大汗时,北部蒙古民族曾表示不满,认为他太中国化了,对草原的军事统治太少同情。 1583年,俺答汗去世为止,蒙古侵扰陕西、山西和京兆地区,

14、在西方俺答汗实力一直延伸到西藏,而攻击西蒙古。他表示忠顺使中国王朝封他为顺义王。他对中国最重要的要求是设市贸易,他认为如果得不到市集捐税的收入,就不能放弃抢掠的利益。喇嘛教再度进入中国,是借助了他的力量,俺答汗是一位筑城的王公。他所统治的土地不再是草原的中心,它的经济形式是混合的。俺答避免采用中国的文化,因为中国文化不但不能联合其混合社会,而且同化于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喇嘛教正是他所需要的。寺庙的作用:俺答死后,长城边疆的统治由土默特蒙古转移到了察哈尔蒙古,同时察哈尔部也被新的混合势力所控制。满足的统治开始了(1644年)满蒙联盟:喇嘛教作为基础。满族统治下的蒙古:固定疆界的建立历史的初期,王公

15、是“保护人”兼领袖,个人和家庭不满时可以投奔到另一个保护人那儿去。后来投新的保护人,不再认为是选择部落首领的自由,而认为部落土地私逃。后来王公民与满族统治者关系不是由他们的部属的数目,而是由他们的土地的大小或位置决定的。这个时候理论上的稳定性,是基于法统下的假定,授予徒弟的首领获得一定的荣誉和职责。财富现在战胜了移动性,喇嘛教和不动产制度成为分割而不是联合蒙古的工具。个部落本身对满清皇帝为一种固定的关系。而下层阶级:仍然受有游牧的支配;减少了移动性;失去了经济利益;保留了职责和义务。 有权者的利益增加了,被统治者的职责也增加了。经济上改变了原有的内部贸易,加强了外部贸易。如:汉族和蒙古的贸易。

16、但贸易利益都归于汉人。蒙古男子的40%50%被送到召庙。上层蒙古人全力支持汉人,分享利益。19世纪末的蒙古不论情况如何糟糕,穷蒙古人多少比穷汉人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但是很少旅行家会从人穷畜富的现象中推论出游牧民族的“自在”生活连移动自由都受到限制。慢慢的牲畜所有权也从牧人手中转移到王公再到汉人商号,他们就这样,对他们进行剥削.20世纪的蒙古到了20世纪新的情况产生了,甚至由移民出现的农业经济开始代替游牧经济了,开始产生了游牧和农耕并存的现象.进入中国及蒙古的势力不允许再回到旧日的情况,外蒙首先是沙俄的侵略对象,后来苏联通过贷款的方式控制.中国本身虽然在西方控制之下,但是对蒙古民族实施亚帝国

17、主义的政策.后来日本也开始侵略. 1939年,在外蒙日俄战争,使得蒙古和中国联合起来抗日.第五章 满洲的农田,森林和草原满洲也就是东北地区的南部,公元前3世纪至20世纪经历了各朝,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古代时期的东北地区和当今的东北有很大的区别的,所谓的满州是外来的名字.19世纪的若干国家企图侵略中国的产物.在那里建铁路其前所未有的连接起来.这就产生了新的有政治意义的”满洲国”,这不是中国人用的,也不是满洲人用的.东北南部与中国的关系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河流,草原,山林食物,动物,作物等等从事农耕,收藏、管理及农产品加工,以日常消费的工作,都是女子做的,它们也为养猪。女子在社会中最稳定的分子,

18、也形成了一个女子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名义上满族的历史起源于16世纪,但是清朝始祖努尔哈赤的先代可以追溯到5世纪其祖先在松花江中游的三姓(满族依兰哈拉)地区居住的时候。他们起源于金朝12、13世纪的金朝女真族。自称为爱新觉罗黄金部落。努尔哈赤和成吉思汗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报父仇,政治理想。16世纪末东北地区的政治金或赫哲部落的传说里有两张不同的传说,南方起源和顺河而下的北向迁移。根据这两种说法,作者认为两种方向的迁徙同时交替进行。有的部落向东北地区南部及黄河流域迁徙,有的则放弃汉族的交往退回到森林中去。几个世纪以来他们给变了生活方式,他们的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方面的特点。他们的向南发展比汉

19、族向北发展的要快。他们接近于汉族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的政治和贸易活动。接近汉族,进一步加强了土地的重视,一部分人慢慢的减少了草原的重视。这样的环境中王公们占有土地,而不去工作,他们是统治阶级,经常去打猎成为娱乐活动。另外又是战争训练。有大量的努力和雇佣,也有“少数民族”雇佣的汉人。东北地区和蒙古不同的是与汉人和其他民族混合程度比较高。东北边疆上汉族统治的衰微政治关系的稳定性,不一定会这种历史的变化和发展而受到威胁。征服汉族是那种小边疆首领努尔哈赤的祖先们无法想象的。他们最大的志愿就是能够受到中国皇帝的招待。索取比自己“野蛮”的民族那里真皮及其他的一些狩猎品。但是中国政府与法律的衰微与私有财产的

20、增加,内部出现叛变及边疆不安造成了少数民族入侵的环境已备。这个时候边疆势力的兴起起源于边疆的边疆首领地位高到可以掌握统治的能力。时间已成熟。努尔哈赤的工业和清朝的建立努尔哈赤也想成吉思汗一样出身家族的地位并不是很高,父亲的死亡,使他落在更不利的境地。他组织起来自己新的势力,保护地位比自己更低的人民,慢慢的就强大了自己的势力。16世纪初年,明朝腐败,蒙古人在南部和西部牵着一部分势力,满族有时间去熟悉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努尔哈赤以血斗为父亲报仇,并回复和建立自己的势力。制服了汉边就可以进入中国。他在1616年以旧部族名义成为金汗,1618年宣告独立。1626年去世,终年68岁。这时他已经征服了汉边

21、的不部分地区。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改国号为清,这个新国号已经没有部落的意义,第一次表示企图统一全中国及长城边疆的野心。这个野心1644年才实现。清朝开国时期的军事与政治组织:从边疆争雄到大规模的征服,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对汉人的利用。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农业经济与政治组织结合到满族势力中去,需要满族社会及东北地区的大规模改变。这个问题被西方学者忽略,而中国学者,又因为民族和文化的自尊,回避不讨论。这个问题的要点是:在外族压力增加,同时又不能从中国获取援助时,边疆汉族社会的地方势力就会脱离中国。投入非汉族的入侵者的政治力量中去。努尔哈赤甚至这种情况,企图超越部落统治,成为中央集权的庞大国家。针对这

22、个问题,努尔哈赤发明了满足的旗帜制度。这个制度差不多一半是世袭的,半是握有土地为条件的。这样许多散漫,封建募兵制的小邦改造成有职业的国家。首先是部落的制度,最后成为八旗制度了,如:蒙旗,汉旗。不是八旗制度不是封建的,不会造成半独立的军阀割据。它们都是全国性的。以后吴三桂的投清,又是叛变,被镇压证实了。证实了满人统治的优势。满清初期汉人在满洲的影响:明朝统治的150多年的历史显著差异在于,在汉人的统治下,汉族可以迅速的“汉边”发展,而边疆地区没有那么好的管理优势。因为边疆势力容易脱离高度农业社会,所以汉人也不是特别关心对他们的管理。关心符合自己利益的,带来丰厚经济的谷物买卖。大量的满、蒙、汉势力

23、移入中国时,在东北地区留下可靠的人来维持边疆势力的平衡。不让他们仿效京都的繁华。满族统治的一个特点汉族人的一些技术和生活方式引入满族地区,这些在汉族统治时期不能够实现的事情。在蒙古地区,满蒙联盟通过联姻来维持平衡。对于草原深入的民族的影星也是不一样的。汉人及边疆人移到西伯利亚草原里去,不像西伯利亚通古斯人移入边疆及汉人地区那样自由自在的.19世纪的满洲如果忽略满洲的复杂背景,对它现代的发展不能做出正确的估价。19世纪初年,清朝已经成为中国的朝代,它的任务在边疆保持蒙古和满族附庸的稳定。有许多条例限制汉人迁移边疆。因为俄国在西伯利亚的发展,政治上有利于汉人移植东北来阻止俄国侵略的必要。19世纪中

24、叶,俄国的半部族状态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了,随着西方从海上进入中国,俄国也开始向西伯利亚开始殖民活动。以后日本开始入侵东北。为了抵制这些势力大量的移民,改变了中华帝国以前的面貌。这里的汉人吸收了东北汉旗的大部分发展,脱离满人统治,而一般与汉人融为一体。铁路的影响:20世纪到来,铁路出现了,反映了西方进入的进一步深入。铁路不但带来了经济上的干涉,还有直接的政治干涉。这一点东北地区更为突出。清朝灭亡民国内战时期,一种新的地域分裂主义使中国深感不安。有部分势力自行分出,成为中间人的买办阶级,由此产生“亚帝国主义”的现象。一部分中国人剥削其他中国人和边疆民族,在满洲,新旧制度的混合包括新和旧边疆发展方式的

25、调和和斗争。中国对东北地区西部蒙古草原的统治,没收土地,防止日本侵略,加强对蒙古的压迫,这是亚帝国主义的做法。防止日本独占满洲的角度看,它也是防止帝国主义的防伪措施。日本在东北及中国内地关系中的地位一般认为,中日冲突是内在的,必然的。日本在内部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中国的侵略,它能否可以利用长城以北的蒙古等民族征服中国至关重要。日本对满洲的侵略和传统的征服不一样,它们不像满族那样通过分享利益来服役,而是硬干,而且越硬越难征服。第六章 中国的绿洲与沙漠中国的辽阔地带:和东北地区一样,新疆也常有草原民族在其中移动,他们的移居和战记构成了更为复杂的历史.从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往西走,汉族式的精耕农田明显的中

26、亚式的绿洲农田所取代,农田不大,而且分散,造成严重的社会分裂.准噶尔沙漠不像塔克拉玛干那样黄裸无毛.夏季雨水比较丰富,并有一定的规律.塔克拉玛干少摸环境中,毫无疑问的可以产生早期农业.人民只用锄头可以做很多事情.不但可以耕地,也可以挖渠挖土.中亚地区显然农业活动比游牧出现的要早.大概公元前第三个千年之内.从定居发展到游牧:动物的驯化不是在草原游牧,相反,草原游牧只是在动物驯化之后才能出现.动物驯化的地方是那些草原边缘的从事农业,依然进行狩猎活动的社会.在亚洲的这块区域驯羊、马、牛、驴等动物不是草原民做得事情。游牧社会的很多技术不是的本地产生而是引进的。次绿洲得人民,因为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感到紧张,最后转变游牧社会那里寻找生活。汉族向中亚的渗透:甘肃,宁夏等地区虽然被汉族人统治。但是历史上他们不是绝对的优势地位。汉族在中亚的历史是帝国的征服史。汉族对中亚的统治不连贯的,现今时期是第五个重要时期。绿洲社会是独立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联系在各种文化。对绿洲的有效统治来自自身之外的势力,如中国和草原势力。行商路线与贸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