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59.23KB ,
资源ID:7029345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0293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集体备课及教材分析全册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集体备课及教材分析全册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1、结合现实情境引入具体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实现知识迁移。2、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提供足够的空间。3、适当统一竖式的写法,避免混淆。4、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理解数量关系。本单元每个例题的分析及教学设想(1000字左右,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入有关的计算问题,以激活学生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已有认识,促使学生主动把口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迁移到笔算中来。例如:教材的例1和例2,都创设了同学们折纸船的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后,直接提出“想一想先算什么,再接着往下算”的要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完成计

2、算,进而实现知识的主动迁移。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策略多样,有时需要全部用笔算,有时可以全部用口算,有时既要笔算又是口算,需要学生在计算时结合具体情况,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策略。而对于能口算的,学生往往不易区分。所以,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先教学三个数的连加、连减,着重解决用两个竖式连写进行计算,在教学加减混合,同时带出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并以在竖式中“留白”的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创造机会,促使他们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不断积累加、减法计算的经验,以形成必要的计算机能,提高运算能力。学生第一次学习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一方面

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进位加和退位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另一方面,三个数连加可以写成一次相加的形式,而连减和加减混合又必须写成两次计算的形式。因此,教材没有介绍三个数一次连加的竖式,而统一采用分两次计算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形式,以降低难度,防止竖式写法上的混淆。教材安排的两道例题涉及两个数量比较的多种情况。第一道例题的解题方法多样,第二道例题又需要联系加减的含义理解“比一个数多”与“比一个数少”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材在提出问题后,分别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彩珠和花,通过摆一摆、排一排、移一移等具体的操作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结合操作活动的过程,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以及

4、生活经验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式。这样安排,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数量关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上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本单元补充的习题(拓展、变化和开放性)1.65比83少多少?2.比46多19的数是多少?3.二年级三班同学分组植树,第一组植树35棵,第二组比第一组多植树8棵。第二组植树多少棵?组内集中研讨形成的补充意见集体备课时记录: 二 年级 上 册 第二 单元 主备人: 时间: 9.2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许嫦娥、王锡华、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初步认

5、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使学生在折、剪、拼等活动中,初步体会相关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折、剪、拼等活动中,感受相关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四边形、五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和球的直观认识 六边形的直观认识 (三年级上册)(一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 平行四

6、边形的直观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认识 梯形的认识(四年级下(一年级下册) 册)1、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以“边”为切口,通过观察和交流,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多边形平面图形的特征往往表现在它的边和角上。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在“做”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3、让学生通过图形变换体会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不同平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4、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研究图形的边和角,是建立图形概念、掌握图形特征的重要方法。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时,首先呈现了我国古代建筑上常见的窗格图案,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并在交流中

7、体会有些图形的边数相等,有些图形的边数不相等,从而按边数的数量对图形进行分类和命名,在观察与操作中感知相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材先引导学生通过从现实场景中找四边形的活动,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特征特点,再引导学生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的方法,“做”出平行四边形。折、剪、拼、移等都是图形变换的常用手段。在图形变换的过程中,有些变换,改变了图形的本质特征,由一类图形变成另一类图形;有些变换,并不改变图形的本质特征,仅是非本质的改变。帮助学生感知相关平面图形的基本形状,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适当的开放性问题,能营造个性的思维空间,满足学生合作学

8、习和共同发展的需要。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注重安排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心向,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实践能力。1、找一找( )是长方形,( )是正方形,( )是平行四边形。2、数一数。( )个长方形 ( )个正方形 ( )个平行四边形组内集中研讨形成的 二 年级 上 册 三 单元 主备人: 王锡华 时间: 9.16 表内乘法二年级办公室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

9、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1)理解乘法的含义;(2)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相应的口算;(3)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2)4和6的乘法口诀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继学习的相关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 乘法的含义 79的乘法口诀(本册加、减法的含义 16的乘法口诀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乘加和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认识除法(本册第四单元)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 用乘法口诀求商(本册 单实际问题 第四、六单元) 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 乘、除法的计算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10、。基础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单元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等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必须切实教好学好。低年级儿童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2组织好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根据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根据一般规律,学生应做到能正确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借助直观手段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外,还必须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练习,是

11、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的基本途径。要注意选择好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例如,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摘水果”等熟记口诀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又如,“开火车”、“送信”、“接力”、“登山”等,这些练习形式既具有游戏性,又便于全员参与,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在教学中,要积极设计运用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熟记26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能力。例1,先从学生用小棒拼摆图形的活动出发,呈现“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两个问题,由解决“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问题引出加法

12、算式。接着,由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教材第46页画面上的小精灵聪聪请同学们“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在这个基础上,女教师以“3+3+3+3+3+318”为例,告诉同学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算。”引出乘法。画面上的小精灵明明说“有()个3。”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的意义。然后,列出乘法算式,让学生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最后,请学生把另外两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显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编写意图。例2的设计,采用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实物图和同数连加算式作基础,利于学生在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

13、名称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意义。例3、例4、例5采用情境图的形式,意在让学生通过直观比较,感知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算法。并以小精灵聪聪的话强化“感知”。教学例6时,组织学生用小棒摆小伞或其它用5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从学生摆图形的活动出发引入5的乘法口诀教学,生动、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满怀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要结合乘法的意义通过直观让学生明白口诀的来源。如借助摆1把小伞用5根小棒,再摆1把小伞,求一共用多少根,先算出2个5的和,强调2个5根,再写出乘法算式。然后,联系乘法算式引出“二五一十”这句口诀。学生经历归纳口诀的过程,能比

14、较好地理解口诀的来源和它表示的意思。教学例7时,以生物组养金鱼的情景吸引学生观察,先弄明白每个金鱼缸里有几条金鱼,再思考解决“一共有多少条金鱼?”的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教学例8时,制作课件,呈现画面,让学生主动进入情景。接着,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填写图下面的表格,加深学生对1个6是6,2个6是12,3个6是18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逐一列出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口诀。由于学生已有归纳乘法口诀的基本能力,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1、看图列式2、列式计算(1

15、)2个4相加是多少?(2)2个5相乘是多少?(3)4和6相加是多少?速记口诀以及口诀在口算中的作用;乘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特点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电子稿提前一周发往数字化校园,供组内共享) 二 年级 上 册 第四 单元 主备人: 许嫦娥 时间: 9.22 表内除法(一)许嫦娥、王锡华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正确读、写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用16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算式;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2.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用除法算式的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学

16、会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和探索用口诀求商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乐于与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理解除法含义和用口诀求商已学过的相关内容:1.乘法的初步认识(本册第三单元);2.16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乘法计算(本册第三单元);3.简单的乘法实际问题(本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认识平均分;2.除法的初步认识;3.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4.应用除法的含义解决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1.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17、(本册第六单元);2.继续应用除法的含义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3.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下册)4.除法计算1.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2.联系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对平均分的已有认识,逐步理解除法的含义。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张探索用口诀求商的方法。4.注意通过比较与交流,沟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认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本单元所编制的知识结构较传统教材有很大的改变,知识跨度比较大,编排较灵活。教材对利用

18、口诀求商的知识不再细分6的口诀、7的口诀而是采取了大步走的方式,将29的口诀求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25的口诀求商,一部分是用69的口诀求商,分别安排在两个信息窗中。而两部分的编排又有变化,第一部分使用25的口诀求商,重在算理、方法的探索,而第二部分用69的口诀求商则重在运用口诀求商来解决问题。这样编排会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要充分利用信息窗提供的情景,引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展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应避免将情景仅仅看作是简单的看图找条件、提问题,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的密切结合。另外,要正确处理算法多样化与教学重

19、点之间的关系。教材中用解决问题引出对口诀求商计算方法的探索。要在尊重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适当关注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会用口诀求商是本单元教学的主要目标。一、列式计算1、被除数是28,除数是7,商是多少?2、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几?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二、解决实际问题1、一个笔记本2元钱,小丽带了12元钱,能买几个笔记本?2、一斤桃子3元钱,妈妈带了15元钱,能买几斤桃子?3、四年级2班有40人参加广播操比赛,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人?4、小华买了18条金鱼,每个鱼缸可以放6条金鱼,小华需要准备几个鱼缸?5、中性笔3元一支,钢笔5元一支。王可带了29元钱,买了一支钢笔,剩余

20、的钱可以买几只中性笔?1.加强口诀的熟练度2.利用口诀解决一系列相关实际问题 二 年级 上 册 第五 单元 主备人: 10.16 厘米和米1.使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的一些特征,能正确地识别线段,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2.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4.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线段,初步感知线段

21、的基本特征,建立正确而清晰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建立正确的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测量和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一年级上册);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一年级上册);3.平行四边形和多边形的直观认识(本册第二单元)1.线段的初步认识;2.认识厘米和米;3.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1.角、直角的初步认识(二年级下册)2.认识分米、毫米和千米(二年级下册)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例1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

22、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所以画线段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例2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度量。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认识厘

23、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能增强1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因为2厘米(或5厘米)是2个(或5个)1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1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1厘米长。这样,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1厘米的体验。估计长度的时候,如果估计它里面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不仅易于操作,

24、而且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例5教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1.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河水深2( ) 学校操场一圈长250( ) 一个茶杯高11( )电梯高18( ) 一根跳绳长2( ) 课本的宽约

25、18( )旗杆高20( ) 公共汽车长10( ) 梳子长26( )粉笔长10( ) 小红身高125( ) 缝衣针长3( )大树高15( ) 手掌的长约10( ) 哥哥的身高1( )60( )一枝毛笔长20( ) 房间大约长6( ) 中指的宽大约是1( )2.在里填上“”“ ”或 “ =”。5米5厘米 1米20厘米100厘米 100米1厘米200厘米2米 98厘米1米 1米1厘米 5米50厘米 3米13厘米 70厘米1米 1米-30厘米60厘米 4米+5米10米 1.集体备课时记录:2.如何加强学生区分厘米和米3.如何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 年级 上 册 六 单元 主备人: 侯 艳 时间: 11

26、.8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1、 使学生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7-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7-9的乘法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能应用学会的乘、除法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含义。2、使学生在编制和整理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况和简单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3、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编制7、8、9的乘法口诀,学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表内乘除法计算。熟记乘法口诀表 1-6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求相同加数和的简单实际问题;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简单的乘法和除法实际问题。后续学习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